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福建茶园茶叶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水平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分析了福建茶园茶叶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等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组成和来源。结果表明,∑OCPs浓度为0.764~10.561ng.g-1,永泰最高,福鼎最低,一般而言,老叶中∑OCPs浓度高于嫩叶;∑HCHs浓度为0.373~7.427ng.g-1,永泰最高,政和最低,老叶中HCHs浓度显著高于嫩叶;茶叶中HCHs同系物以γ-HCH为主,占总量的51.3%~94.1%;α-/γ-HCH表明所有茶园均存在林丹的使用或输入,β-(/α+γ)-HCH表明所有茶园均非HCHs历史污染,可能存在HCHs其他新的来源。∑DDTs浓度为0.123~5.168ng.g-1,政和最高,福鼎最低,老叶和嫩叶中无显著差异;与土壤类似,茶叶中DDTs同系物以p,p′-DDT和o,p′-DDT为主,两者之和占总量的67.3%~96.0%;p,p′-DDE/p,p′-DDT表明,除福鼎、永泰和安溪外,其他茶园均存在工业DDTs的使用或输入;o,p′-DDT/p,p′-DDT表明,除政和外,其他茶园均存在大量的三氯杀螨醇的使用或输入,以安溪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2.
福建茶园土壤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水平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测试方法,分析了福建茶园土壤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类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组成和来源.结果表明,∑HCHs和∑DDTs浓度分别为0.251~1.120 ng·g-1和0.210-2.406 ng·g-1,属于清洁背景范围;漳浦、福鼎和福州茶园土壤∑OCPs浓度显著高于其他样点.除福州外,其他样点HCH同系物中λ-HCH相对含量最高,占HCHs总量的26.3%~76.3%.DDTs中以o,p'-DDT相对含量最高,为34.7%~60.8%.0~15 cm土壤HCHs和DDTs浓度(分别为0.593 ng·g-‘和1.340ng·g-1)均高于15~30 cm(0.451 ng·g-1和0.862 ng·g-1).除福州β/(α+γ)-HCH和α/γ-HCH值较高外,其他样点均较低,表明福州HCHs为历史污染,其他样点均存在HCHs新输入,并可能存在林丹的使用或输入;除福鼎p,P'-DDE/p,p'-DDT值较高外,其他样点均较低,表明除福鼎外其他样点均有DDTs的新输入;o,p'-DDT/p,p'-DDT值均较高,表明可能有大量三氯杀螨醇的使用或输入.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有机氯农药(OCPs)在污灌区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的残留特征,运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对太原市小店污灌区3个钻孔不同层位土样和16个浅层地下水样中的OCPs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普遍存在于污灌区土壤和地下水中,土壤中HCHs含量范围为0.25~9.21 ng·g-1, DDTs残留范围为0.14~30.4 ng·g-1;浅层地下水中,HCHs含量范围为0.30~51.23 ng·L-1,DDTs残留范围为1.41~32.78 ng·L-1;污灌对OCPs不同组分在土壤中的垂直迁移影响不同,相对于DDTs,HCHs更容易向深层土壤中迁移;土壤中p,p′-DDE含量最高,地下水中β-HCH平均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现场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黄河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物组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农田土壤中残留有机氯农药主要是六六六(HCHs)、滴滴涕(DDTs)和六氯苯(HCB),其中HCHs是土壤残留有机氯农药类的主要成分。氯丹(TC+CC)、九氯(TN+CN)、硫丹(α-End+β-End)残留量较低,是黄河流域农田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土壤OCPs农药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急剧降低,并且随深度的增加其降低幅度逐渐增加,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OCPs农药含量基本为水田菜地耕地林地,并且相同土层OCPs农药含量基本表现为水田菜地耕地林地,其中CC和β-End在不同类型农田土壤中差异均不显著。土壤DDTs含量平均值顺序基本表现为o,p'-DDTp,p'-DDTp,p'-DDD,o,p'-DDT是DDT类污染物的主体物质;DDT/(DDD+DDE)均大于1,说明黄河流域农田土壤的DDT降解程度低。土壤HCH含量基本表现为β-HCHγ-HCHα-HCHδ-HCH,其中α-HCH和β-HCH所占比例相对较高,具有较高的潜在危害性;菜地和耕地土壤α-HCH/γ-HCH比值小于1,说明菜地和耕地土壤中HCH同系物之间发生相互转化,存在较多的γ-HCH残留。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α-HCH、β-HCH、γ-HCH和δ-HCH在第1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DDTs类物质在第2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TC和CC、α-End和β-End、TN和CN在第3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TOC与HCHs、HCB、OCPs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α-End和β-End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DDTs相关性不显著,说明黄河流域农田土壤HCHs、HCB含量在很大程度上受TOC影响,HCHs与HCB、DDTs,HCB、DDTs与九氯(TN+CN)类农药的分布机制和输入来源可能相一致,在决定有机氯农药含量和分布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贵州草海耕地土壤与农作物中DDTs和HCHs残留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集草海流域周边成熟期整株农作物及土壤样品,分析测试其中DDTs和HCHs的含量,对比研究了土壤和作物中DDTs和HCHs污染水平及其在作物中富集能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检出率均为100%,残留范围分别为0.06~16.66μg·kg-1和0.08~39.77μg·kg-1,土壤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均小于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三种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残留量差异显著,HCHs含量最高的是玉米,DDTs和Σ(DDTs,HCHs)最高的是马铃薯;三种农作物中HCHs和DDTs残留的风险系数均为1.1,属于低度风险,农作物中DDTs、HCHs及Σ(DDTs,HCHs)的安全指数IFSC均小于1,DDTs和HCHs残留量对三种农作物安全影响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6.
微山湖地区农田土壤中残留有机氯农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文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26-1127
利用GC-ECD法对微山湖流域各种类型土壤(园地、水田、旱田、菜地)中有机氯农药进行分析测定。所测样品中有机氯农药DDTs、HCHs每个采样点均有检出。与国内其他地区土壤/沉积物中DDTs、HCHs的含量相比,微山湖流域土壤中机氯农药含量相对较低。DDT及其代谢产物的残留明显高于HCH的同系物。不同土壤利用类型之间的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水田土壤高于菜地土壤。  相似文献   

7.
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食品安全提供科学数据,采用田间抽样检测方法,对贵州9个地区稻米中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的残留水平及其健康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HCHs和DDTs中,α-HCH和p,p'-DDE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5.6%和77.8%;∑HCHs和∑DDTs的检出率均为100%;γ-HCH和p,p'-DDT在黔南地区稻米中的平均残留量均为最高,分别为0.042 ng/g和0.786 ng/g;o,p'-DDT在6个地区稻米中,均低于检测限;所有地区稻米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残留HCHs和DDTs中以δ-HCH和p,p'-DDT为主,分别占总量的70.4%和57.6%;贵州偏酸性土壤是导致DDT降解缓慢的原因之一;DDTs和HCHs的致癌风险值与非致癌风险值均低于安全阈值;不同年龄与性别人群的日均暴露量中,∑HCHs显著低于 0.005 mg/kg bw,∑DDTs低于 0.01 mg/kg bw,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东北部蔬菜土壤中有机氯农药残留及其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3月,采集湖南省东北部7个地区蔬菜土壤样品.采用GC-ECD检测、GC/MS-MS确证的方法对土壤中20种有机氯农药进行分析,并探讨有机氯农药在蔬菜土壤中的残留现状及组成.结果表明,HCHs和DDTs检出率高达100%,残留量范围分别为0.15~16.80 μg·kg-1和6.05~57.91 μg·kg-1.0CPs的主要残留物是DDTs,占残留总量的70%以上.绝大部分地区土壤中α-HCH/γ-HCH比值大于1,DDT/(DDE DDD)比值小于1,表明HCHs和DDTs主要来自于早期的使用,但岳阳和衡阳地区近期可能有新的DDTs农药输入.艾氏剂、狄氏剂、γ-氯丹和环氧七氯也有不同程度的检出.与国内外相关报道相比,HCHs和DDTs残留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9.
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和食品安全提供科学数据,采用田间抽样检测方法,对贵州9个地区(贵阳市、毕节市、六盘水市、遵义市、铜仁市、安顺市、黔南州、黔西南州、黔东南州)稻米中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的残留水平及其健康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HCHs和DDTs中,α-HCH和p,p'-DDE的检出率最高,分别为75.6%和77.8%;∑HCHs和∑DDTs的检出率均为100%;γ-HCH和p,p'-DDT在黔南州稻米中的平均残留量均为最高,分别为0.042ng/g和0.786ng/g;o,p'-DDT在6个地区(黔西南州、铜仁市、安顺市、黔东南州、毕节市和贵阳市)稻米中,均低于检测限;所有地区稻米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值;残留HCHs和DDTs中以δ-HCH和p,p'-DDT为主,分别占总量的70.4%和57.6%;贵州偏酸性土壤是导致DDTs降解缓慢的原因之一;DDTs和HCHs的致癌风险值与非致癌风险值均低于安全阈值;不同年龄与性别人群的日均暴露量中,∑HCHs显著低于0.005mg/kg bw,∑DDTs低于0.01mg/kg bw,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典型区域农业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含量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2002年10月至2005年11月采集广东省典型区域(汕头市、湛江市、东莞市、惠州市、中山市、珠海市和佛山市顺德区)的农业土壤表层(0~20cm)样品444个,采用气相色谱方法对土壤中17种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分析,初步揭示了广东省农业土壤中OCPs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土壤中OCPs的检出率为99.8%,含量范围在ND~936.94ng·g-1之间,主要残留物为硫丹硫酸盐、甲氧滴滴滴、硫丹Ⅰ和p,p′-DDE,这4种化合物残留量之和占OCPs残留总量的50%以上;α-HCH、p,p′-DDE、艾氏剂、硫丹Ⅱ和β-HCH的检出率较高(大于80%)。不同土壤利用类型中,OCPs残留量排序为菜地〉香蕉地〉水稻田〉旱坡果园地〉甘蔗地,佛山市顺德区和汕头市两地土壤中OCPs残留量明显高于本研究区的其他地方。分别有98.4%和94.1%土壤样本的HCHs和DDTs残留量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168—1995)一级标准(〈50ng·g-1),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污染较轻。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氮素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的淋溶过程,以具有代表性的、封闭的大冲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原状土柱试验,模拟806.4mm降雨量对其氮素淋溶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中,总氮、硝态氮和氨态氮淋溶总量的大小顺序分别为菜园地>坡耕地>梯平地>水稻田>杉木林地>混交林地>疏林地、菜园地>梯平地>坡耕地>疏林地>水稻田>杉木林地>混交林地和菜园地>杉木林地>疏林地>梯平地>水稻田>混交林地>坡耕地,其淋溶量的空间变异以坡耕地最大,水稻田最小。2)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氮素淋溶的因素有水解氮、全氮、自然含水量、比重、无定形铁和全钾等。结论:菜园地的氮素淋溶总量高于其他利用类型土壤,因此,在进行蔬菜种植时必须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氮素淋溶损失造成水体污染。  相似文献   

12.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有机氯农药残留特征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滇池流域农田,重点是滇池滨湖区和入滇河流柴河流域,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不同种植年限大棚采集土壤样品进行气相色谱(ECD)分析。结果表明,试区土壤中有机氯农药(OCPS)检出率为95.9%,OCPS的残留量范围、平均值分别为nd~63.4μg·kg-1、6.3μg·kg-1,以p,p′-DDE为主要残留物,98.3%的样点达到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一级标准(<50μg·kg-1)。与国内同类报道相比,滇池周边土壤中OCPS的残留较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有机氯残留量排序为:设施栽培>水稻田>露天菜地>荒草地>坡耕地;不同大棚种植年限土壤中,棚龄长于15a的OCPS残留量要明显高于棚龄短于15a的,而棚龄短于15a的,土壤中OCPS含量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商都县为例,选取1993、2001和2010年3期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建立该区土地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标志,在Arcgis9.3和Fragstats软件支持下,获取各景观类型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建立空间信息数据库,研究了商都县近17年的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商都县景观破碎度较小,各类型景观面积为耕地>未利用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景观总体分布均匀,多样性高;在退耕、防护林建设等政策下,耕地面积逐年下降变为林地、草地,面积从1993年到2010年分别增加了8 124.03hm2和4 921.47hm2;耕地机械化发展整合,破碎度最小,未利用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破碎度较大,草地、水域破碎度在减小,同时建设用地逐年聚集化发展,未利用地分布不均匀.  相似文献   

14.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锡林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对经济平衡发展、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锡林河流域为研究区,对Landsat 2000、2005、2010年和2015年4期遥感数据进行目视解译,采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方法、重心迁移模型和CA-Markov模型,分析研究区16 a间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情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5年,草地、林地和耕地呈波动变化,水域面积缓慢增加,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未利用地面积在不断减少。建设用地、耕地和未利用地重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移动,耕地先向南后向北移动,建设用地主要向西北方向扩张,未利用土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2)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5.70%,变化速率较快;锡林浩特市和各苏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为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耕地>未利用土地>草地,即建设用地变化最快。3)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相互转换、耕地和草地的互相转换以及建设用地的不断扩张。4)2030年预测结果表明,耕地面积继续增加,速率有所下降,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林地延续之前变化趋势,稳中有升;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继续减少,且未利用地重心持续向北移动;建设用地扩张明显,重心向锡林浩特市中心移动,速度减缓;水域有少量增加。CA-Markov模型与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相结合,实现了对未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迁移方向的预测,可以为研究区提高草地退化防治效果、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城乡建设、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几种利用方式下酸性硫酸盐土的环境风险及其连锁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并比较了不同利用方式下酸性硫酸盐土酸形态和铝形态的结构特征,分析了硫形态与酸形态、酸形态与铝形态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酸性硫酸盐土的不同利用类型中,土壤酸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鱼塘塘基、荒稻田>稻田>荒旱地>改良稻田>蔗田>红树林迹地;活性铝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荒旱地>鱼塘塘基、荒稻田>稻田>改良稻田>蔗田>红树林迹地。土壤酸度和铝形态含量的层间差异较为显著,多数随深度增加呈逐渐上升的趋势。酸性硫酸盐土中的硫形态—酸—铝形态之间有明显的连锁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10年6月~7月间,对巢湖周边地区农田土壤以网格法进行采样,对其有机氯农药的残留物的组成特征及其分布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样区土壤中检出的有机氯农药浓度为0.11~32.24 ng·g-1,均值为3.71ng·g-1。其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检出率均高达100%,其残留范围分别为0.24~4.58 ng·g-1和0.36~32.24 ng·g-1,其均值分别为1.39 ng·g-1和7.87 ng·g-1。HCHs的组成以β-HCH为主,具体残留量顺序为β-HCH>α-HCH>δ-HCH>γ-HCH;DDTs的组成以DDE和DDD为主,且DDE含量在50%以上。对污染来源进行分析发现,HCHs残留的α/γ值在0.95~3.12之间,DDTs残留的(DDD+DDE)/DDTs的比值大部分都大于0.5,且DDE/DDD的比值大于1。通过与相关数据进行比照,巢湖地区土壤中的有机氯农药的残留量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及兰州地区土壤中典型有机氯农药残留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Agilent 7890-5975C GC-MSD对甘肃省河西走廊及兰州地区17个表层土壤样品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进行分析,并对其来源进行初步解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DDTs残留范围为0.22~53.69 ng·g-1,平均值为8.58ng· g-1; HCHs残留范围为0.07~9.16 ng·g-1,平均值为1.32 ng·g-1;DDTs的残留较HCHs占优势,约占二者总残留量的87%.(DDE+DDD)/DDT比值介于0.12~0.48之间,平均值为0.27,o,p'-DDT/p,p'-DDT比值在0.11~0.79之间,平均值为0.34,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的DDTs主要来源于工业源DDTs残留.α-HCH/γ-HCH介于0.64~15.5间,平均值为3.19,可推断研究区近期内不存在HCHs的使用,土壤中的HCHs残留主要来源于历史上工业HCHs和林丹的共同输入.与国内外其他地区土壤相比,该地区HCHs和DDTs的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依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的要求,研究区各采样点土壤环境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对亚热带红壤低山区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目的】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SOC)和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典型样区密集取样(水田和旱地3~4个样/ha、果园2~3个样/ha、林地0.2~0.5个样/ha)和野外调查,对亚热带红壤低山肯福样区的水田、旱地、果园和林地表层(0~20 cm)SOC和SMBC含量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本区SOC、SMBC含量和微生物碳与有机碳比率(SMBC/SOC)分别为(17.53±5.02)g·kg-1,(278±174)mg·kg-1和(1.56±0.84)%。其中,林地SOC、SMBC含量和SMBC/SOC分别为(18.20±4.53)g·kg-1、(293±111)mg·kg-1和(1.58±0.39)%。水田SOC、SMBC含量和SMBC/SOC较林地依次提高了15.5%,84.0%和73.9%(P<0.01);与林地相比,旱地SOC含量(17.50±4.89)g·kg-1略有降低(P>0.05),SMBC含量和SMBC/SOC分别减少29.1%和24.2%(P<0.01);果园SOC、SMBC含量和SMBC/SOC比林地分别降低了26.8%,46.1% 和26.1%(P<0.01)。除水田外,其余土地利用方式的SOC与SMBC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亚热带红壤低山生态景观单元内林地开垦为水田增加了SOC的积累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林地开垦为旱地和果园不同程度地降低了SOC的积累和微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9.
川西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迁移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农用地土壤中磷的流失是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通过定点取样分析对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吸磷特征,以期识别不同土壤磷流失的潜在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山地旱地土壤磷素水平较高,但其对磷的固定能力较差,标准需磷量最低,磷吸持饱和度和磷零吸持平衡浓度则高于其他土壤,这就决定了旱地土壤中的磷被淋溶或随地表径流流失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土壤。水田土壤对磷的固定能力很强,土壤磷含量较低,土壤磷向液相释放的风险较低,而茶园和林地土壤的磷流失风险则介于旱地和水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