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宰后检疫中经常会遇到胴体黄染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黄脂,另一种是黄疸,它们的致病原因和食用价值是截然不同的.为此,准确鉴别和正确处理这两种肉变对检疫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具体的肉检工作中,由于受条件限制,实验室鉴别根本不可能,都是以肉眼和临床实践经验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猪黄脂、黄疸肉问题对养猪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普遍。前段时间,在屠宰检疫猪胴体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皮肤、肌肉、脂肪、结缔组织、关节囊液等部位发黄现象,胴体出现此种现象有两种因素,一是黄脂(黄膘),二是黄疸。黄脂肉是皮下或腹腔脂肪呈现黄色而其它组织器官不发黄的一种  相似文献   

3.
在生猪宰后检验中,准确迅速地鉴别出黄脂肉与黄疸肉,是肉品卫生质量监督检验的一项重要工作.胴体黄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黄疸,另一种是黄脂.它们的致病原因和食用价值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准确鉴定、正确处理这两种肉时卫生检疫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现就黄脂肉与黄疸肉的鉴别检验和卫生处理方法进行了阐述,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常情况下,胭体黄染有两种成因,一是黄疽,二是黄脂。这是两种不同性质的黄染,致病原因和食用价值截然不同。因此,正确鉴定、处理这两种肉对肉检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众所周知,黄脂肉不属于病肉,而黄疽肉则属于病害肉范筹。二者在肉品检疫与处理上有本质的区别。在肉品检验中,特别是在肉联厂屠宰流水线上检验,由于时间短、速度快,结果常依肉眼和实践经验作出判断,必要时结合化验室诊断。据笔者在长期的检疫经验:凡遇到黄肉,首先看其皮肤是否发黄,因为黄疽时,皮肤发黄几乎无一例外;其次是切开关节,看囊液,如果两个部位均…  相似文献   

5.
正在生猪定点屠宰检疫过程中,驻场官方兽医对被屠宰猪的胴体和内脏进行严格检疫,把好猪肉出场关,是保证市民吃上放心肉的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多年的检疫实践,对生猪定点猪屠宰检疫中较常出现的黄脂肉与黄疸肉的鉴别及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供参考。1黄脂肉与黄疸肉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笔者从事检疫工作10多年来,对猪的屠宰检疫有了一些认识和看法,尤其非疫病引起猪屠宰后胴体异常,包括有黄脂肉、白肌肉、红膘肉、赢瘦肉、气味和滋味异常肉等。非疫病引起猪屠宰后胴体异常,检验人员在检验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淋巴系统在肉品检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所表现的变化,不仅是评价肉品卫生质量的重要依据,而且是病畜发病的重要指标。因此每个兽医卫生工作者,不仅要熟知屠畜淋巴结分布情况,而且需要了解淋巴液的流向,以便在屠畜的宰后检疫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淋巴结进行剖检,从而提高肉品卫生检疫水平,达到肉品的放心和安全。各地关于猪宰后胴体剖检淋巴结的操作,不甚统一,笔者根据实践中的体会,对猪宰后胴体剖检淋巴结提出一点看法。以供参考。1猪胴体宰后剖检淋巴结的选择“四部规程”第三章第十九条(二)中规定:“在肉尸检疫中,猪主要剖检腹股沟浅淋巴结及腹…  相似文献   

8.
笔者从事动物检疫工作多年,经常遇到胴体黄染的现象,黄染有两种情况,一是黄疸,二是黄脂,二者致病原因食用价值截然不同。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高度重视,对肉品质量提出严格的要求,做为一名检疫工作者一定要认真判定,正确对待是非常重的。  相似文献   

9.
在屠宰场的宰后检疫中经常发现一些异常肉,如黄脂和黄疸肉,白肌肉和白疾病肉等。它们的致病因素和食用价值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快速正确判断对肉检人员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消费者来说掌握一定的知识也是必要的,现就检疫中几种肉的鉴别与处理分述如下。1黄疸与黄脂的鉴别1.1黄脂黄脂是皮下脂肪和腹部脂肪发黄,其他脏器无异常的一种营养代谢病。是脂肪组织的一种非正常的黄染现象。原因可能是长期饲喂黄玉米、南瓜、棉籽饼、鱼粉等动植物产品。其色素在猪体脂肪中沉积而成,尤其是当这些饲料的脂肪酸败较严重,缺乏维生素E和微量元素硒时多有…  相似文献   

10.
笔者根据实践中的体会,对猪宰后胴体剖检淋巴结提出一点看法。以供参考。1猪宰后胴体剖检淋巴结的选择 “四部规程”第三章第十九条(二)中规定:“在肉尸检疫中,猪主要剖检腹股沟浅淋巴结及腹股沟深淋巴结,必要时剖检胭淋巴结和颈深后淋巴结。”(现在不少教材和地方对猪胴体剖检的程序是:腹股沟浅淋巴结、  相似文献   

11.
生猪屠宰检疫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检到一种黄色的异常猪肉,俗称"黄膘猪肉"。2006-2010年我县的生猪屠宰检疫共检疫猪肉156609头,检出病害猪肉269头,其中占检出的病害肉的28.62%。"黄膘猪肉"在宰前检疫中很难发现,都是宰后检验才能检出,"黄膘猪肉"究竟能不能食用呢?我们检验员日常  相似文献   

12.
广大群众听我言,买猪肉时看一看,看颜色、看检验,有无滚章和证件。肉检滚章皮上盖,农牧肉检字迹现,《动物产品检疫证》,守法经营随肉行。肌肉颜色红均匀,脂肪洁白在猪身,指压恢复有弹性,外表微干微湿润,不沾手又不沾巾,正常鲜肉气味纯。有腥味是公猪身,有药味是残留存。母猪肉、颜色深,纤维粗、皮厚沉。检疫人员很重要,仔细检来细心挑,皮肤出血小点点,猪瘟特征很明显,皮肤菱形圆形块,猪的丹毒“打火印”,全身都有出血点,副红细胞病猪缠。闻一闻,看一看,黄脂吃多脂肪酸,饮喂南瓜胡萝卜,天然色素成习惯。黄疸疾病所引起,黄疸胴体不能食。猪的…  相似文献   

13.
住肉孢子虫病是由孢子属的羊住肉孢子虫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笔者在市场检疫工作中对该镇定点屠宰场的胴体羊进行了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的抽样调查,以便能为今后的防治工作和肉品卫生检疫检验提供一些依据。1材料和方法1.1调查对象检查屠宰户当日上市新鲜绵羊胴体50只,每  相似文献   

14.
宰后检疫是生猪检疫的的重要环节。在宰后检疫过程中往往会有检疫员报告某某号猪胴体器官等发"黄"的情况。这些猪皮肤、脂肪、肌肉粘膜、内脏等呈黄色,程度、多少、深浅不一(俗称"黄腰猪"或"黄脂猪")。黄脂、黄脂病、黄疸等都会可能出现呈黄色的现象,很易混淆。黄脂是可以食用的,而黄脂病、黄疸肉根据病情的轻重分别  相似文献   

15.
在兽医卫生检疫工作中,仅凭肉眼观察难以确诊有病有毒的肉品,用其它化验方法既费时又不方便,面对检疫手段落后的被动局面,继“硫酸铜肉汤反应法”之后,笔者于2003年在循化县街子三岔牛羊屠宰场化验室配合实验室其它化验方法,推出“细菌毒素简易检测法”,用两种方法同时对可疑胴体或病死肉进行化验检测,根据所得结果表明:“细菌毒素简易检  相似文献   

16.
在被检的140头牛胴体中,检出阳性胴体67只;150只绵羊胴体中,检出阳性胴体79只;135只山羊胴体中,检出阳性胴体84只;150头猪胴体中,检出阳性胴体71只。根据检出的虫体形态特点及大小,初步确诊冷湖地区牛感染的肉孢子虫为枯氏住肉孢子虫、绵羊和山羊感染的肉孢子虫为嫩肉孢子虫、猪感染的肉孢子虫为米氏肉孢子虫。  相似文献   

17.
1感官检验 猪体脂肪颜色在胴体质量评定上具有重要意义。正常猪脂肪为白色,有些猪宰后见脂肪呈淡黄色和黄色,这种肉一般称为黄膘肉。黄膘肉是脂肪的一种非正常黄染现象,黄膘肉分为黄疸肉和黄脂肉(包括黄脂病肉)。黄膘肉的脂肪呈黄色且松软不结实,有时有异常腥味,外观很差。  相似文献   

18.
由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动检站站长、兽医师──付昌贵研制的“自动涂色滚动式肉检验讫印章”于近日获得国家专利,为动检工作规范化管理作出了贡献。 目前使用的检验猪胴体的验讫印章是公章式的,有许多需要改进之处,检疫时,只能在猪胴体的几个部位盖上印迹,每盖一次需蘸一次印色,检疫工作劳动量大,且影响工作效率,易造成环境污染,不法商贩易钻空子,把检疫过的肉与未检的肉混在一起卖,以次充好,消费者无法辨认,同时也给监督检查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付昌贵针对以上难题,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琢磨、研制,经过多年的反复实验,终于研制…  相似文献   

19.
在猪宰后检疫中,经常会发现肉尸及内脏呈不同程度黄染的现象。根据以往的检疫经验,胴体黄染现象多指由黄疸或由黄脂病引起。但笔者在近2年的实际宰后检疫过程中,发现比例较高的黄染现象并不是黄疸或黄脂病所引起,而是由于屠宰猪在宰前使用药物引起的。药物引起的黄染现象主要发生于夏秋两季,特别在7-10月份生猪发病季节更为严重。据笔者统计,在高峰期,日检出因使用药物导致胴体黄染的胴体数占到日屠宰量的6%-7%.因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故笔者经过调查后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肉猪在屠宰过程中,常常出现黄膘的胴体。黄膘包括黄脂与黄疸两项内容。按国内外卫生检验一般规定,黄脂遇冷退色者可以出场,黄疸轻微,经放置24小时由于酶的作用而退色,经煮沸试验无异味的也可鲜销。为了提高肉检水平,正确进行鉴别诊断和卫生评定,我们于1977至1979二年内,做了一些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