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研究是现阶段城市地理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运用分形理论,分析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天山北坡城市群等级结构分布属于首位型,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仍相对松散,首位城市仍具一定垄断性但不是绝对垄断地位;城市体系内各城市空间分布都呈集聚态,城市群具有典型的轴线分布特征,交通网络通达性优良,各城市间联系较为紧密。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培育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城镇"组团"发展、城市"点轴"开发模式等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网络城市模型,以城市首位度,城市群序位规模分布为参数,分析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体系特征.结构表明,长株潭城市群网络划分为5个节点等级,节点城市培育方向为将四级节点城市如宁乡、望城等发展成为三级节点城市如湘乡、浏阳等.从节点互补、交通优化、节点增长、城市协调等方面提出了长株潭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体系发展设想.该模型和设想对中等规模城市群网络空间结构体系的构建,合理规划中等规模城市群空间格局,加强城市间的协作以及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分布特征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等级规模结构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政策。通过运用城市首位度、位序规模法则等理论和方法,对陕西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陕西省城市规模分布呈典型的首位分布类型,等级序列中缺失特大城市规模级别,中、小城市数量较多;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也极不平衡,发展过程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为此,提出相关完善陕西省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4.
以江西省为研究区域,在人口增长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了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发展战略对人口再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江西省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发展不平衡,空间差异明显,赣北人口多而密,赣南人口少而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人口发展、流动、分布特征与城市发展格局之间的矛盾突出。鉴于此,提出了人口合理再分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群构建的视角,采用最新城市规模划分标准并通过引力、潜力模型和分形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重庆市城市体系的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结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市除了主城区外,其他高位次城市规模不突出,存在大城市缺失,中间位序中小城市数目较多以及空间分布不均等不合理现状。最后,针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现状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1988~2009年各个城市的非农业人口为依据,对新疆的城市等级规模给予分析,发现新疆城市首位优势明显,2003年以前两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以及十一城市指数相对稳定,但高于理想值,2003年以后各个城市值相对下降,首位优势相对下降。城市规模的分形理论的研究发现,分维值D不断增大,从1988年的0.889 3增长为2009年的1.043 4,说明各城市之间的规模趋向均衡,首位城市的垄断地位有所减弱。空间相互作用强度的计算得出,乌鲁木齐与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最强,确立了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城市群在空间上和功能上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为研究样本,运用最邻近指数分析、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规模度指数、洛伦兹曲线等地理数学方法分析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省域层面上,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空间分布类型为集聚型,呈现多中心集聚、组团分布格局;浙东北地区3A级景区村庄分布数量与集聚程度均高于浙西南地区,杭州、绍兴、衢州、宁波等4市的3A级景区村庄数量超过了全省的50%。市域层面上,3A级景区村庄分布类型大多数为均匀型,仅杭州、衢州、台州等3市为集聚型。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分布受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自然地理环境等影响较大。建议从空间结构、规模数量的角度结合经济、交通等影响因素优化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8.
GIS支持下的江西省地震潜在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 IS的定距离空间分析功能,对江西省境内分布的18条主要活动断裂周围5、10、15、20、25 km的区域分别建立缓冲区,对各缓冲区的地震活动频度和强度进行了统计,初步分析了活动断裂和历史地震的相关性,确定了沿断裂带的历史地震次数。在系统全面地分析近代所发生地震的基础上,得出地震的等烈度分布及有关参数。最后,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划分了地震潜在危险性区域,得出江西省地震活动较强区域主要在赣南,其次在赣北,为江西省的防震减灾工作部署提供了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江西省第一、二批共430个国家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和SPSS相关性分析,对江西省国家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江西省国家森林乡村总体呈现凝聚型分布,三大地理区域的集中分布均衡性较低,最集中的为赣北地区,其次为赣中地区;从市域尺度来看,主要集中在赣州、上饶、吉安、宜春、九江5个市。空间密度分布上,江西省国家森林乡村呈现“多核心集聚,连片分布”的特征,受江西省三面环山地形特征的影响,分布密度总体上表现为从东、南、西三面边界向鄱阳湖平原呈阶梯递减的特征。影响因素上,江西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受经济、社会、生态和自然地理多重因子的影响,其中主要受地形和水系影响较大,社会经济水平、交通条件等对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也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现阶段,主要通过建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以评价城市的协调发展度。本文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以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9个指标,构建山东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8个城市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排序并评价。最后,分析结果所反应的问题,并对今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其重要特征是可以反映出城市在不同等级规模层次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程度.运用分形理论,通过1997-2008年统计数据计算分析,发现四川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具有分形特征,满足位序一规模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分布呈相对均衡,但并非理想状态,首位城市作用较强,大城市数量较多、分布分散,中小城市发育不全,人口有向少数大城市集中趋势.并据此提出了四川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典型喀斯特城镇体系——贵州省城镇体系为例,运用分形研究方法,对其规模结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认为贵州喀斯特城镇体系具有分形特征,其等级规模结构比较松散,呈明显的首位分布,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出现断层,联系不畅;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由于受到喀斯特地形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城市空间相互作用力较弱。针对城镇体系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结构优化的相应对策:完善城市规模体系建设,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小城镇发育;合理安排城镇发展与布局,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意义】城市空间紧凑度是体现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布局的一个重要指标,该指标用以测度城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紧凑和饱满程度。【方法/过程】从人口、土地利用和交通3个维度共计12个指标,构建城市空间紧凑度的综合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及系统聚类分析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8个中心城市空间紧凑度进行综合全面分析。【结果/结论】研究认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的综合空间紧凑度总体不高,且空间差异大。根据综合空间紧凑度的差异,采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综合空间紧凑度划分为紧凑、较紧凑、不紧凑三个级别。城市综合空间紧凑度以青岛和济南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城市综合空间紧凑度与城市人口规模呈现出正向相关特征,即城市规模较大的城市其相应的综合空间紧凑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上游要实现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区域内城市的集聚协同。对黄河上游兰西城市群39区(县、市)2010至2019年的城镇首位度与位序-规模分布的分析发现:①该城市群39座城镇十年间整体集聚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差异较小,发展缓慢且不平衡,目前集聚仍然不强;②高位序城镇规模严重不足,首位城镇地位稳定,对第二位城镇影响较大,但未能充分发挥在区域总体中的头部带动作用;③部分低位序城镇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人口集聚弱,且与城市群平均集聚水平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5.
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中心城区为例,借助GIS平台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城市发展边界、基本农田连片度和耕地国家利用等三方面修正,且根据空间矛盾协调原则作出决策且优化协调城镇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的布局,并对城市开发边界进行划定。结果表明,建设开发适宜性值由高到低呈现为主城区及道路的分布空间,综合质量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将综合建设用地重心移动分析等研究方法引入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标,不可调区布局冲突的空间决策为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优先保障耕地。可调区布局冲突的空间决策为调整耕地保护范围,优先保障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信息熵理论对2003—2014年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进行时间序列和空间差异分析,并对影响其信息熵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角度,安徽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衡度在研究期间分为2003—2008年上升、2008—2009年下降、2009—2013年上升3个阶段,优势度正好相反;从空间角度,信息熵的空间差异大,其空间分异规律表现为高信息熵区主要集中在江淮之间,中高信息熵南北均有分布,中低信息熵分布在沿淮地区,低信息熵区在安徽南北两端的由长江向南北递减的规律;各类主体功能区信息熵由大到小依次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域、省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辽中南-哈长城市群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以及生态功能(简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演化规律,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空间承载、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生态压力、生态维持以及环境净化9个方面选取30项指标测算“三生”功能,并结合修正后的耦合协调模型与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2000—2020年城市群“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辽中南-哈长城市群“三生”功能整体提升,哈长城市群仅生态功能发展优于辽中南城市群。其中: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综合功能高值区主要为沈阳、大连等核心或沿海城市;生态功能高值区主要为牡丹江、吉林等内陆或沿边城市。此外,2015年以后“三生”功能优势区扩张趋于减缓甚至停滞,部分城市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明显降低,并且城市群交汇处“三生”功能整体持续偏低。2)城市群“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性逐渐提升,辽中南城市群协调性整体优于哈长城市群。核心城市“三生”功能协调性主要为中级协调,非核心城市由轻度失调转为基本协调为主;轻度失调型城市空间分布由南向北转移,最终围绕哈尔滨和长春两大核心城市分布。3)对本研究所选取的9项影响指标测算结果表明,城市群“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差异前三大影响因素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财政分权、年均降雨量。综上,本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的东北地区“三生”功能协调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DMSP/OLS和BDRVIIRS夜间灯光数据,采用统计数据比较法提取了关中平原城市群2002—2020年建成区的空间信息,运用城市规模扩张指数、重心偏移模型、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法,对城市群建成区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20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城市建成区围绕原中心城区,呈现出不规则扩展趋势,建成区的图斑数量不断增加;建成区扩张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变化特征存在年际差异,扩展过程呈现出“缓慢增长—持续加速—趋缓”的特征;(2)城市群建成区的重心轨迹基本上呈东北—西南的发展态势,重心移动距离呈现先增长后缩短的趋势,西安市主导城市群快速发展,城市群西部城市扩张明显;(3)城市群建成区进入“数量增长”和“规模增长”并行的扩张阶段,城市群内部扩张以极化蔓延为主,核心城市西安的首位特征较为明显,辐射带动作用有一定的增强;(4)城市群建成区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愈加明显,区域内城市规模差异有一定的缩小。城市群各县区发展差异显著,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程度仍较低。  相似文献   

19.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是现代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体现,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之一,探讨长三角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时空演变,对于实现长三角地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13—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基于DEA-Malmquist模型测算分解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均值为1.01,总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农业生产效率呈上升趋势。其中,农业技术进步指数对农业生产效率指数的贡献较大。从城市个体来看,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间农业生产综合效率及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空间差异较大。分省域来看,浙江省各城市农业生产效率提高较快,江苏省多数城市农业生产效率总体稳定且略有提升,安徽省多数城市和上海市的农业生产效率稳定中略有下降。进而提出长三角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应着力于提高农业基础研发、核心技术攻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群多中心发展可以缓解核心城市过于集聚、中小城市发育不足的问题,通过培育城市群多中心,能够有效促进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分担核心城市的部分功能.基于尼克·格林多中心研究方法,选取运输快捷、花费时间少、乘客选择意愿高的高速动车(G)、动车组(D)、城际高速(C)、直达特快(Z)、空调特快(T)等快速通勤列车,以成渝城市群内部各城市间铁路日均往来车次作为基础数据,计算分析成渝城市群功能多中心度,并与欧洲8城市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发现:(1)成渝城市群中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仍然是发展重心,在双核外,德阳、遂宁、万州、涪陵、长寿等城市具有成为新的区域多中心的潜力;(2)四川省南部自贡、泸州和重庆市东部忠县、黔江等12个地级市、市辖区仍然没有铁路客运的往来,使得城市群难以发挥完全的功能多中心效应;(3)成渝城市群功能多中心度偏低,属于功能多中心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水平不如已经发展到典型功能多中心的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