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汇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揭示区域性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的重要前沿领域之一,具有重要意义。植被恢复是水土流失区主要的治理手段之一。在总结了植被恢复对土壤碳储量、土壤侵蚀对土壤碳素损失的影响,以及影响水土流失区土壤碳汇吸存的关键因素及其对植被恢复的响应的基础上,指出迫切需要加强对存在土壤侵蚀情况下的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动态及土壤碳库的吸存机理等相关科学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对科学评价水土保持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增强土壤碳汇功能与形成机理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对加强土壤有机质管理、促进土壤肥力改善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可持续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重点研究领域与问题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进入新世纪,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分析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科研究的社会需求、科学需求及其特殊性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该领域亟待解决的前沿科学问题,如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水土保持措施防蚀机理及其适用性,流域生态过程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大尺度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环境效应评价,土壤侵蚀研究新技术与方法等。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我国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经验之一。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是目前研究小流域治理的主要方向。从土壤侵蚀遥感制图研究、小流域土壤信息系统研究、小流域水土保持信息系统研究等方面回顾了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的发展过程,并从水土保持动态监测研究、土壤侵蚀模型研究、水土保持规划研究等方面综述了基于G IS的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国外土壤侵蚀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土壤侵蚀及控制方面的研究 ,在理论上、实施上 ,已形成侵蚀研究学科的完整体系。近 10a ,国外在土壤侵蚀机理、土壤流失方程、土壤侵蚀与土地生产力关系的评价方法、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等 4方面也取得新进展。在土壤侵蚀机理方面充实了土壤密度、持水性、颗粒尺度、水力传导性、植物根系等方面的研究 ;土壤流失方程RUSLE对传统的USLE在理论上加强了计算因子的通用性 ,其应用范围由原二维扩展到三维 ;土壤侵蚀与土地生产力关系的 4种评价方法 ,各有其优缺点 ,“三步法”可客观地评价土壤侵蚀与土地生产力的关系 ;小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手段最新使用USLE、GIS与计算机技术。  相似文献   

5.
浅谈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土壤流失和土壤侵蚀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中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技术用语,并与其防治措施构成了水土保持专业的核心。国外通常称土壤侵蚀,也有叫土壤流失;在我国多数人称水土流失,也有叫土壤流失或土壤侵蚀。笔者认为,水土流失、土壤流失和土壤侵蚀三者的含义是有区别的。特别在当前国家要求各行各业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之时,水土保持专业在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土流失问题也愈来愈受到各级政府和广大民众的重视和关注,在这样情形下,《中国水土保持》一书面世了。该书由我国著名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专家唐克丽教授编著,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该书全面论述了我国水土保持的历史经验,现代进展和研究成果,同时从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系统探讨了我国土壤侵蚀的发展历史、发展规律、区域分布、产沙特征及其对我国环境演变的影响。该书在理论深度和内容广度方面,不愧为我国当前水土保持和土壤侵蚀研究领域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分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2篇,每篇9章,125万余字,内容丰硕,图文并茂。现摘其主要方面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水土保持科学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   总被引:23,自引:7,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技发展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土壤侵蚀机制、土壤侵蚀模型、水土保持措施防蚀功能、水土保持的环境效应,以及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等方面,提出了2020年的中国水土保持科学和技术的重点研究领域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综述土壤侵蚀对碳循环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及水土保持植被恢复对碳循环与土壤碳素积累的影响,研究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因侵蚀造成的土壤碳素损失是巨大的,但土壤侵蚀是碳源还是碳汇过程依然存在争议,焦点集中于因侵蚀造成土壤团聚体解体,暴露在空气中的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的大小;随着全球气温升高以及降雨格局的变化,全球土壤侵蚀强度和范围都在不断增加,但土壤侵蚀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依然值得深入研究;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主要通过改变下垫面性质来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土壤CO2释放并促进土壤碳素积累,对抑制大气CO2浓度升高能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土壤侵蚀/水土保持与气候变化的耦合关系方面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但仍有待于在土壤侵蚀过程中碳素变化模型、土壤侵蚀过程中氮素迁移转化特征以及侵蚀劣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碳素积累机制等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9.
土壤侵蚀宏观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侵蚀宏观监测或区域土壤侵蚀监测,是区域水土保持战略决策和相关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基础。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监测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简要回顾我国土壤侵蚀宏观监测的历史和近期进展,讨论我国土壤侵蚀宏观监测在监测尺度、监测方法和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土壤可蚀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土壤可蚀性(soil erodibility)是指土壤是否易受侵蚀破坏的性能,也就是土壤对侵蚀介质剥蚀和搬运的敏感性。与侵蚀营力一样,土壤可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量大小的又一个重要因子。在水土保持学科中,我国习惯上把“水”和“土”并列使用,而国际上则用“soil loss”、“soil erosion”、“soil conservation”或“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等术语。显然,土壤是水土保持学科的重点。另一方面,土壤侵蚀营力等是土壤流失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而土壤性质才是内在因素,因此,水土保持学科中核心的也是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土壤保护。土壤可蚀性研究在水土保持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把土壤可蚀性研究一直作为水土保持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5):347-348
<正>朱显谟先生(19151204—20171011),男(汉族),上海市崇明区人,著名土壤学与水土保持专家,中国土壤侵蚀学科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共产党党员。他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农业化学系,在土壤科学与水土保持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70多年。他先后对华南地区红壤、东北地区黑土、西北地区黄土的性质、成因,全国的土壤侵蚀,原始土壤形成过程,黄土高原的形成,黄河治理与黄土高原国土整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GIS在水土保持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采集、存储、管理、显示与应用功能及其他计算机硬、软件技术,使地理信息系统在水土保持工作特别是在土壤空间分布调查、土壤侵蚀量估算、土壤侵蚀时空模拟、水土保持规划设计、水土保持规划效果虚拟等研究中得到应用。研制开发了适用于土壤侵蚀及水土保持规划、管理的专业型GIS,随着组件软件技术的发展及GIS的二次开发,GIS将会在水土保持方面得到更多、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土壤侵蚀发布系统作为定量研究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工具,一直是土壤侵蚀学科的前沿领域,其对于估算土壤流失速度、评估水土保持措施效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然而,现有土壤侵蚀发布系统多仅依靠一年内降雨事件或利用多年平均降雨数据进行潜在土壤侵蚀程度估算,无法对一次平均水平的土壤侵蚀事件进行定量描述,更无法回答土壤侵蚀在何时何地发生,侵蚀动态如何变化,以及降雨、地形、土壤、作物管理方式和极端事件的时空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作为土壤侵蚀发布系统领域最新研究进展的土壤侵蚀日发布系统DEP(Daily Erosion Project),解决了以往土壤侵蚀发布系统中出现的上述问题。DEP基于侵蚀模型、地理信息、土地利用、植被变化等信息,逐日模拟降雨、径流、剥离、土壤流失等定量指标,结合第二代气象雷达云图生成土壤侵蚀分布图,实现以日为步长的土壤侵蚀发布,成为首个土壤侵蚀日发布系统,已在美国成功应用。本文详细介绍了土壤侵蚀日发布系统,并对实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系统在我国土壤侵蚀发布研究与应用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水土保持研究》2008,15(6):141-141
《水土保持学报》创刊于1987年,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办,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术性期刊。《水土保持学报》主要刊登有关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土壤侵蚀(水蚀、风蚀等)过程及模型,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与管理,流域植被修复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退化(荒漠化、沙化、石化)与评价,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变化特征,水土保持生物、工程措施及其综合治理效益与评价,泥石流、滑坡、洪涝等灾害的防治与监测,以及与之有关的交叉、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RS,GIS,GPS等)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坡长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坡长是决定土壤侵蚀的地形因素。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中的坡长因子反映坡长与侵蚀的关系,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重要指标,在土壤侵蚀预报和水土保持规划中被广泛应用和深入研究。从坡长与侵蚀的关系、坡长因子算法以及坡长因子在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中的提取3方面,系统回顾坡长因子在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历史。在此基础上,分析目前在我国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坡长因子存在的5方面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杨艳生  史德明 《土壤》1983,15(3):106-109,121
侵蚀土壤分类是研究土壤侵蚀、开展水土保持的重要内容。不同侵蚀土壤类型反映了土壤侵蚀的历史面貌和当前土壤肥力状况。研究侵蚀土壤分类,可为土壤的合理利用、改良和侵蚀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士成 《土壤》1985,17(5):260-262
宁夏固原地区(包括固原、海原、西吉、隆德、泾源五县)和盐池、同心二县的南部,为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土壤侵蚀严重,已成为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林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土壤普查中调查研究土壤侵蚀,编制土壤侵蚀图,对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发展农、林、牧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壤侵蚀环境背景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综合分析影响土壤流失和保持的环境因子将是土壤侵蚀机理,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及其时空特征研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是土壤侵蚀的水土保持基础信息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做为区域土壤侵蚀快速调查的一部分,本研究对中国土壤侵蚀环境数据库的设计和建立进行了初步的讨论。并提出了今后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水土保持学报》创刊于1987年,现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和中国土壤学会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术期刊。1996年经科技部批准,重新申请登记为《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从2000年1月起更名为《水土保持学报》。创刊以来,发表了大量有关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的研究论文。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  相似文献   

20.
水土保持科学体系学术讨论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十九世纪开始,全世界就有不少学者为建立水土保持科学体系进行着艰苦的探索,他们发表了有关土壤侵蚀机理的成果和论文,提出了土壤流失通用方程式,并编著了《土壤侵蚀》一书,为水土保持科学体系勾绘了轮廓。但该体系仍留在“借”用其它学科的理论,解释本学科问题的阶段。南方水土保持协会组织的有关学术讨论会认为,目前,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体系,可用综合论、实用论、两栖论和独立论来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