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呋虫胺原药、20%可溶性粉剂(SP)和1%颗粒剂(G)对大型溞(Daphnia magna)、老年低额溞(Simocephalus vetulus)和锯缘真剑水蚤(Eucyclops serrulatus)三种甲壳纲生物的24 h和48 h毒性。结果表明,以实测浓度计,呋虫胺原药、可溶性粉剂和颗粒剂对大型溞的48h-LC50分别为1.08、22.96、0.36 mg·L-1,对老年低额溞的48h-LC50分别为1.21、10.65、0.40 mg·L-1,对锯缘真剑水蚤的48h-LC50分别为0.08、0.04、0.04 mg·L-1。与呋虫胺原药相比,1%颗粒剂对大型溞和低额溞的急性毒性增大,可溶性粉剂对二者的毒性则降低,但两种剂型对剑水蚤的毒性均略高于原药,且二者毒性差异不显著。另采用暴露浓度估计模型(GENEEC)对呋虫胺两种使用方法(即SP喷施和G撒施)所对应的急性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颗粒剂对大型溞、低额溞、剑水蚤的风险熵值(RQ)分别为0.070、0.063、0.63,可溶性粉剂的分别为0.000 54、0.001 2、0.31。这说明:就物种而言,呋虫胺对剑水蚤的急性风险较高,对其他两种生物无急性风险;就剂型而言,颗粒剂剂型的急性风险较可溶性粉剂高。  相似文献   

2.
依据《化学品 沉积物-水系统中摇蚊毒性试验加标于沉积物法》(GB/T 27859—2011),以死亡率、羽化率、羽化时间和口器畸形率为观测指标,分别研究了加标水体和沉积物中Cd2+(CdCl2·2.5H2O)对伸展摇蚊(Chironomus riparius)和黄色羽摇蚊(Chironomus flaviplumus)的急性(96 h)和慢性(20 d)毒性。结果表明,摇蚊幼虫存活率与水和沉积物中Cd2+浓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水中Cd2+对三龄伸展摇蚊幼虫和黄色羽摇蚊幼虫的96 h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2.39 mg·L-1和33.41 mg·L-1,沉积物中Cd2+对伸展摇蚊幼虫及黄色羽摇蚊幼虫的20 d LC50分别为226.26 mg·kg-1和351.84 mg·kg-1。摇蚊幼虫口器畸形率与Cd2+浓度显著正相关(P<0.01);伸展摇蚊羽化时间与Cd2+浓度无显著相关关系,黄色羽摇蚊羽化时间与Cd2+浓度显著正相关(P<0.05)。死亡率和口器畸形率表明,伸展摇蚊对镉污染的敏感性要高于黄色羽摇蚊。  相似文献   

3.
采用人工土壤试验方法,研究了重金属铬(Ⅵ)和多环芳烃菲单一及复合暴露对赤子爱胜蚓的急性毒性效应.单一暴露试验结果表明:铬(Ⅵ)对赤子爱胜蚓7 d和14 d的LC50分别为259.98 mg·kg-1和241.13 mg·kg-1;菲对赤子爱胜蚓7 d和14 d的LC50分别为88.01 mg·kg-1和60.96 mg·kg-1.铬(Ⅵ)和菲对赤子爱胜蚓都表现出明显的时间-浓度-效应关系,而且铬(Ⅵ)和菲对赤子爱胜蚓均具有一定毒性,菲的毒性大于铬(Ⅵ).采用铬(Ⅵ)和菲等毒性单位进行复合暴露试验,结果表明铬(Ⅵ)和菲混合物对蚯蚓7 d-LC50中铬(Ⅵ)和菲所含浓度分别为151.73 mg·kg-1和37.93 mg·kg-1;14 d-LC50中铬(Ⅵ)和菲所含浓度分别为 137.69 mg·kg-1和34.42 mg·kg-1,根据等效应线图判定其联合作用表现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通过不同生物等级的模式生物研究乐果、铜和锌的联合毒性,以明亮发光杆菌和斑马鱼胚胎为受试模式生物,通过混合毒性指数法(MTI法)评价了乐果、铜和锌的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明亮发光杆菌毒性测试显示,暴露测试15 min时,乐果、铜和锌的EC50值分别为123、0.53 mg·L-1和1.71 mg·L-1;暴露测试30 min时,EC50值分别为122、0.50 mg·L-1和1.54 mg·L-1。乐果-铜和乐果-锌暴露15 min测得的MTI分别为0.69和0.60。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显示,暴露72 h后乐果、铜和锌的LC50值分别为0.31、1.67 mg·L-1和369 mg·L-1。乐果-铜和乐果-锌暴露72 h后测得的MTI分别为0.70和0.75。研究表明,乐果和铜、锌分别混合后的联合毒性均有所增强,整体毒性表现为部分相加作用,因此两类物质在环境中的残留会对水生生物及其他生物造成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5.
以猪粪为原料,采用批式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氨氮添加量(0、400、800、1600、2400、3200、4000 mg·L-1)对厌氧消化产气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氨氮添加量的增加,总产气量和CH4产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氨氮添加量 ≥2400 mg·L-1时,厌氧消化过程受到显著抑制;不同处理中猪粪挥发性固体(VS)的CH4产率分别为328.5、338.1、323.2、304.9、276.2、124.9、56.1 mL·g-1.氨氮添加量为0~800 mg·L-1时,最大VS产CH4速率分别为18.3、18.4、17.1 mL·g-1·d-1;氨氮添加量为2400 mg·L-1时,产气高峰推迟,产CH4速率明显降低;氨氮添加量 ≥400 mg·L-1时,厌氧消化30 d底物的生物转化产CH4效率随氨氮添加量的增加逐渐降低,分别为56.7%、54.5%、52.4%、30.6%、1.6%和1.3%;氨氮添加量为400~2400 mg·L-1时,乙酸利用型产甲烷菌Methanosaeta的相对丰度总体随氨氮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而氢利用型产甲烷菌MethanosarcinaMethanococcus具有相反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铜对背角无齿蚌幼蚌的组织损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铜(Cu)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的组织毒性损伤效应,基于对Cu毒性较为敏感的幼蚌,根据Cu对幼蚌96 h-EC50和我国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1989)中Cu限量设定5个浓度(2.0、1.0、0.1、0.01、0.005 mg·L-1),并进行24、48、72、96 h的暴露及组织(鳃、消化腺、外套膜和斧足)切片观察。结果显示: 0.005 mg·L-1的Cu对幼蚌没有产生明显的组织损伤。经过96 h暴露,鳃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显著增加、细胞空泡化的现象;在0.1 mg·L-1暴露组鳃开始出现巨噬细胞增多、纤毛脱落;在2.0 mg·L-1暴露组,鳃出现细胞坏死、鳃丝萎缩、结缔组织糜烂等损伤效应。斧足在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细胞空泡化及上皮层损伤;在2.0 mg·L-1暴露组,斧足上皮层损伤和细胞空泡化加剧。外套膜在0.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色素细胞和巨噬细胞显著增加;2.0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上皮层损伤。消化腺从0.1 mg·L-1暴露组开始出现小管上皮细胞变形、淋巴区域扩大以及结缔组织萎缩。研究表明,背角无齿蚌幼蚌的鳃对Cu毒性的组织损伤效应最为敏感,适宜用作淡水渔业生态环境Cu污染监测和毒性评价的靶器官。  相似文献   

7.
为了全面识别湖南石门雄黄矿区环境的As污染现状,为矿区环境修复和生态健康提供依据,系统分析了该矿区矿渣、农田土壤与地表水体中As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组成和酸雨溶出特性。结果表明:石门雄黄矿区矿渣As浓度高达10.3~389.3 g·kg-1,XRD分析表明As主要以其矿物晶体As2S3形态存在,SPLP模拟酸雨浸提矿渣As溶出浓度达到16.5~84.0 mg·L-1;矿渣上层覆土As浓度高达3.8~27.3 g·kg-1,超出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95~682倍,覆土的酸雨浸出液中As浓度达到0.1~0.6 mg·L-1,超出国家Ⅴ类地表水质量阈值1~6倍。由于矿渣渗滤液污染,矿区黄水河As含量峰值达到765 μg·L-1;矿区农田土壤As含量为43~2268 mg·kg-1,其中水溶态、表面吸附态、Fe/Al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As分别占总As 的1.0%、1.6%、27.0%和11.5%,高As值集中分布于果树种植区;在模拟酸雨淋溶与施用磷肥条件下,农田土壤As浸出浓度达到0.03~4.6 mg·L-1。根据以上结果,高浓度含As矿渣是石门雄黄矿区农田土壤和河流发生持久性严重As污染的重要贡献源,可进一步通过食物链造成人体As暴露。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氨氮浓度对高温厌氧消化中四环素类抗生素抗性基因(Tetracycline resistance genes,TRGs)绝对丰度变化及其微生态机制,设置氨氮浓度为600、1 100 mg·L-1和1 600 mg·L-1的牛粪高温厌氧消化体系,分析了TRGs、可移动遗传元件和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氨氮浓度为600 mg·L-1和1 100 mg·L-1时,高温厌氧消化的产气速率和总产气量相似;氨氮浓度为1 600 mg·L-1时,二者均受到抑制。tetC、tetO、tetQ、tetT和tetX的丰度在不同氨氮浓度条件下均减少,但tetA和tetG的丰度在氨氮浓度为1 600 mg·L-1条件下增加了1.05倍和1.85倍。不同处理中细菌群落差异明显,TRGs潜在宿主菌的种类和数目均改变。相关性分析表明TRGs潜在宿主菌的差异可一定程度解释TRGs的丰度变化,但tetA和tetG丰度在氨氮浓度为1 600mg·L-1条件下的增加主要与intI1和intI2的增长有关。综上所述,牛粪中较高的氨氮浓度会增加高温厌氧消化过程中TRGs通过水平基因转移途径增殖的可能性,从而增加TRGs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无机三价砷As(Ⅲ)对生菜的生态毒性及其生物积累,采用生菜种子发芽试验和土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从种子萌发、植株生长、生理特性以及生菜砷含量等方面研究了生菜对无机砷污染的响应。种子发芽试验表明,随着As(Ⅲ)浓度的升高,生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逐渐减低,当As(Ⅲ)浓度高于1 mg·L-1时,显着抑制生菜种子的萌发,其抑制比例大于6.67%.土培盆栽试验表明:当土壤中添加的As(Ⅲ)浓度高于50 mg·kg-1时,生菜的株高和生物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当土壤中添加的As(Ⅲ)浓度升至200 mg·kg-1时,生菜的株高只有对照组的86.07%,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则只有对照组的72.39%和72.73%;随着土壤砷浓度的升高,生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叶绿荧光参数和抗氧化酶活性均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趋势,高浓度的砷可导致生菜叶片丙二醛含量显着升高;随着土壤砷含量的升高,生菜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砷含量也明显增加,其范围分别介于0.39~2.15 mg·kg-1和1.18~2.56 mg·kg-1,当土壤砷含量高于14.98 mg·kg-1时,生菜可食用部分的砷含量超出了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所规定的限值标准0.5 mg·kg-1.  相似文献   

10.
为认识河流生态系统中的碳动态分布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基于2018—2019年的现场监测与水样分析数据,揭示山东半岛大沽河河流溶解性碳[包括溶解性无机碳(DIC)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的季节和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对河流CO2分压(pCO2)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大沽河DIC浓度分布在2.55~34.08 mg·L-1之间,均值为(12.97±7.25)mg·L-1;受流域地质环境、气候水文条件、梯级筑坝等因素的影响,DIC呈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P<0.05),其在冬季最高,自上游至下游呈显著增加趋势。DOC浓度范围为4.22~62.62 mg·L-1,均值为(15.34±10.24)mg·L-1,高于DIC含量,因此大沽河溶解性碳总体以DOC为主;受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方式、污水排放、河流筑坝等)的强烈影响,DOC未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大沽河有35%的河流样点表现为大气CO2的源;pCO2上游明显高于中下游,夏秋季高于春冬季(P<0.05)。研究表明,大沽河光合作用总体比较强烈,导致水体中DOC浓度较高、pCO2较低,因此大沽河总体表现为大气CO2的汇。  相似文献   

11.
通过微宇宙实验,探究厌氧条件下不同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vibrio vlugaris Miyazaki,SRB)活性、外源氮添加量和有机物对膨润土固-液体系中砷(As)和氮(N)形态及浓度的影响,以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表明:与超纯水环境相比,在适宜SRB生长的标准培养液中,As (Ⅴ)从第0天就开始还原成As (Ⅲ),在第7天时As (Ⅲ)达到1 947 μg·L-1,明显高于超纯水环境中的As (Ⅲ)浓度(1 341 μg·L-1)。同时,生物还原作用下3种不同细菌生长环境中的NO2-和NH4+都有升高的趋势。在没有外源N添加的控制组,几乎检测不到As (Ⅲ),而在低氮和高氮两种N水平的实验组中,As (Ⅲ)浓度分别高达427 μg·L-1和1 341 μg·L-1,成铵作用和反硝化作用随着N源的输入也变得明显。高低两种水平乙酸钠的添加极大地提高了As (Ⅴ)的还原量,得到的平均As (Ⅲ)浓度分别为控制组的2.0倍和2.5倍。但腐植酸的加入使得As(Ⅴ)还原量减少。进一步实验探究NO2-和As(Ⅲ)的关系,其实验结果显示:亚硝酸钠直接加入As (Ⅴ)溶液共存体系后,可在5 h内将As (Ⅲ)的浓度由低于检测范围提高至14.6 μg·L-1,因此NO2-可以作为反应中的电子供体,直接参与As (Ⅴ)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   

12.
以矿区筛选抗性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TL-F2)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50、100、150、200、250、300 mg·L-1)Cu(Ⅱ)对不同生长阶段黑曲霉谷胱甘肽系统(GSH/GPx)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u(Ⅱ)浓度增大,A.niger TL-F2生长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呈降低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增加;谷胱甘肽系统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呈现上升趋势,而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力则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金属浓度为150 mg·L-1时GSSG含量达到最大为365.68 μmol·L-1,GPx和GR活力分别在金属浓度为100 mg·L-1时达到峰值,GSH/GSSG比值也随Cu(Ⅱ)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结果表明:在Cu(Ⅱ)作用下A.niger TL-F2菌体内GSH/GPx系统产生氧化应激反应,通过调节GSH、GSSG、GPx和GR的增减来抵御过量活性氧(ROS)胁迫;GSH/GSSG比值也可直观地反映Cu(Ⅱ)对A.niger TL-F2毒性大小。  相似文献   

13.
头孢菌素C对蔬菜种子萌发的毒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头孢菌素菌渣无害化处置与肥料化利用过程中残留的头孢菌素C对蔬菜生长的毒理效应,通过恒温保湿培养法,采用生菜(Lactuca sativa Linn.var.ramosa Hort.)、油麦菜(Lactuca sativa var.longifoliaf.Lam)、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Lour.)Rupr.)及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 L.) 4种蔬菜种子为研究对象,以种子发芽率、幼苗的鲜质量、胚轴长、胚根长为毒性敏感指标,研究了7种浓度头孢菌素C溶液胁迫下4种蔬菜毒性的剂量-效应关系,比较了不同蔬菜在头孢菌素C毒害下的生态毒性差异和相对敏感的指标。结果表明:头孢菌素C溶液对4种蔬菜种子毒性敏感指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胚根 > 鲜质量 > 胚轴 > 发芽率;头孢菌素C溶液浓度与4种蔬菜胚根生长率呈显著的线性关系(P<0.01);头孢菌素C对生菜、油麦菜、白菜以及油菜的最大无响应浓度(NOEC)分别为868.10、727.25、796.27 mg·L-1和629.277 mg·L-1,4种蔬菜对头孢菌素C的毒性敏感度依次为油菜 > 油麦菜 > 白菜 > 生菜,其中油菜IC50值为1 538.36 mg·L-1。研究表明,与油麦菜、白菜和生菜相比,油菜更适合作为后续实验的生态毒性指示植物。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钒(V)胁迫下紫花苜蓿的生长响应及钒积累与转移特征,采用室内水培试验,设置不同浓度(0、0.1、0.5、2.0、4.0、10.0 mg·L-1 V)含钒营养液,研究了各浓度钒胁迫下紫花苜蓿株高、根长、叶绿体色素、光合气体参数、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及细胞膜透性、生物量、各组织钒浓度、钒转移系数(TF)和冠层、根系、整株钒提取量及冠层、根系钒提取量占总提取量百分比,以期为通过紫花苜蓿修复钒环境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浓度钒(0.1 mg·L-1 V)处理时根长、叶绿体色素(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及生物量均有增加但不明显(P>0.05)。相反,高浓度钒(≥4.0 mg·L-1 V)显著降低了株高、根长、叶绿体色素、Tr、Gs、Pn及生物量,同时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及膜透性显著增大(P<0.05)。与对照相比,根长在≥0.5 mg·L-1 V时显著减小;2.0 mg·L-1 V时冠层及总干物质量显著降低(P<0.05),但0.5 mg·L-1 V和2.0 mg·L-1 V时株高、叶绿体色素、光合气体参数、叶片膜脂过氧化程度及膜透性均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各器官钒浓度为叶>根>茎,而钒处理组为根>茎>叶,根系是紫花苜蓿贮存钒的主要部位。TF随钒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略有升高。每盆植株冠层钒提取量在4.0 mg·L-1 V时最大,为0.546 4 mg。尽管在≥4.0 mg·L-1 V时植株生长显著受抑制,但根系、冠层及整株钒提取量较≤2.0 mg·L-1 V处理显著增大。研究表明,紫花苜蓿具有相对较强的抗钒胁迫能力,具有一定的修复钒环境污染的潜能。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外源L-天冬氨酸纳米钙[Ca (L-asp)-NPs]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油菜为供试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0、25、50、75、100 mg·L-1)的Ca (L-asp)-NPs和钙离子[1.18 g·L-1 Ca (NO3)2·4H2O]对植株生物量、根系形态、钙含量、叶绿素、光合参数、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低浓度(25、50 mg·L-1)的Ca (L-asp)-NPs对油菜生长影响不显著,较高浓度(100 mg·L-1)的Ca (L-asp)-NPs会提高植株生物量(如株高和根长)。与不施钙相比,Ca (L-asp)-NPs施用会促进油菜根系的生长,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叶片光合速率,100 mg·L-1 Ca (L-asp)-NPs处理下油菜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根尖数分别增加了76.08%、30.78%和1 107.31%;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则分别提高了295.31%、31.90%、1 158.03%和376.74%。另外,Ca (L-asp)-NPs的施用会降低叶片丙二醛含量,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研究表明,外源Ca (L-asp)-NPs可以作为纳米肥料为油菜补充钙营养,100 mg·L-1 Ca (L-asp)-NPs对油菜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油菜长势最接近于适宜钙水平。Ca (L-asp)-NPs具有作为新型纳米钙肥料在农业生产中推广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水生植物对不同氮磷水平养殖尾水的综合净化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适用于不同氮磷浓度畜禽养殖尾水的生态浮岛优势物种,选取水芹、凤眼莲、鸢尾、再力花、黄菖蒲5种挺水植物和狐尾藻、伊乐藻、金鱼藻3种沉水植物,通过模拟实验考察了这8种植物在不同氮磷浓度条件下的生长特征及其对水中氨氮(NH4+-N)、总磷(TP)、COD的去除效率,并对其进行曲线回归及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不同水生植物对畜禽养殖废水中氮磷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凤眼莲、再力花在较低氮磷水平(NH4+-N 80~120 mg·L-1,TP 8~16 mg·L-1)下的去除能力明显高于其他水生植物;水芹和黄菖蒲在较高氮磷水平(NH4+-N 180~220 mg·L-1,TP 30~35 mg·L-1)下的去除效果较好,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沉水植物中狐尾藻净化效果较好,生物量增长显著(P<0.05);凤眼莲在实验过程中虽净化能力良好,但易引发次生环境问题,应谨慎选择,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对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var.parviflora Franch)与玉米(Zea mays L.)间作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富集铅(Pb)的影响,本研究设置Pb(1 000 mg·kg-1)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IAA(0、25、50、100 mg·L-1)对间作植物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光合特性和Pb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5 mg·L-1浓度处理下间作小花南芥地下部分生物量比单作提高80.1%,间作小花南芥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单作提高42.1%、20.3%和21.8%,丙二醛(MDA)含量降低25.8%,间作玉米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较单作提高40.1%、44.4%和50.0%,MDA含量降低10.9%。随着IAA处理浓度的增加,小花南芥和玉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及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25、50 mg·L-1处理下达到峰值后,100 mg·L-1处理下有所减少。随着IAA处理浓度增加,间作小花南芥和玉米Pb富集系数先增加后减少,间作玉米转运系数增加。综上所述,25、50 mg·L-1处理下,IAA通过提高玉米和小花南芥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光合色素的含量来增强光合作用,进而提升间作小花南芥对Pb的富集效应和玉米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稻田沼液施用条件下水稻秧苗生长的安全性,设置5个不同浓度沼液处理,对秧苗生长指标和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过量沼液施用增加了土壤溶液中NH4+-N浓度和EC值,导致秧苗生长受到抑制,鲜质量和株高降低,根系黄化率升高。土壤溶液NH4+-N浓度和EC值与秧苗鲜质量极显著负相关(P<0.01)。土壤溶液中NH4+-N浓度在沼液低量施用后较为稳定,超量施用后较为敏感,可作为指示指标。土壤中NH4+-N浓度是限制秧苗生长的关键因子,秧苗对土壤溶液中NH4+-N耐受的最大安全阈值为90.8 mg·L-1,对沼液-水混合液中NH4+-N的最大安全消纳阈值为314.0 mg·L-1。  相似文献   

19.
将筛选所得耐污能力强的栅藻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光质条件对栅藻处理沼液的影响,并且以实际沼液废水中NH4+-N、Cu2+浓度为参照设置不同浓度,分别考察NH4+-N、Cu2+对栅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白光、蓝光、红光3种光质下,栅藻生物产率分别是0.21、0.04、0.03 g ·L-1·d-1,白光条件下栅藻生长相对较好。50 mg·L-1低浓度NH4+-N下栅藻生长较好,其生物产率优于BG 11培养基,分别为0.20、0.18 g·L-1·d-1;500、2000 mg·L-1高浓度NH4+-N下,藻细胞生长缓慢,生物产率仅为0.12、0.11 g·L-1·d-1。在Cu2+浓度分别为0.5、1.0、2.0 mg·L-1的培养液中,藻细胞生物产率分别为0.18、0.15、0.13 g·L-1·d-1。一定浓度NH4+-N存在下,栅藻能耐受较高的Cu2+浓度。  相似文献   

20.
高浓度染毒水平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植物体的毒性效应信息,不能作为低浓度环境水平毒性效应的依据,为了更好地了解不同浓度PFOS对植物体的毒性效应,本研究采用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了不同浓度PFOS对拟南芥在代谢水平上的毒性效应。通过染毒组和对照组的无菌盆栽实验,以及主成分分析(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和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筛选出差异代谢物。PCA得分图显示高浓度暴露组(5、10 mg·L-1和20 mg·L-1)和低浓度暴露组(0.1 mg·L-1和1 mg·L-1)呈现出显著的分离。低暴露组发现了11~24种差异代谢物,而高暴露组发现了23~29种差异代谢物。低暴露组中受到干扰的代谢通路为氧化应激反应中的苯丙烷代谢和能量代谢中的糖代谢,而高暴露组受到干扰的代谢通路为氨基酸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氨酰tRNA生物合成、苯丙烷生物合成、角质、木栓碱和蜡质的生物合成、脂肪酸生物合成、芥子油甘生物合成和α-亚麻酸代谢,以及硫代谢等多种复杂代谢通路。研究发现高、低浓度PFOS对拟南芥叶片造成了不同的代谢毒性,拟南芥对不同浓度的PFOS启动了不同的代谢防御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