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述近5年来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在乳山市的发生概况,分析灰飞虱、玉米粗缩病的发生规律及发生原因,以便有效地控制灰飞虱和玉米粗缩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2.
玉米粗缩病在石家庄地区早有零星发生。近年来,由于棉麦套种和麦田套种玉米,此病有蔓延趋势。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病毒病害,传毒媒介为灰飞虱。飞虱在我区一年发生五代。 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发展,取决于灰飞虱田间数量和带毒个体的多少。灰飞虱的田间消长又与以下栽培条件有密切关系。 1.套种玉米田发病重于单播田:玉米粗缩病的发展是伴随三种三收和麦套玉米面积的扩大而逐年加重。分析造成套种玉米田发病重的原因,一是夏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种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播种的玉米田、传毒介体灰飞虱虫量和玉米粗缩病病情的调查明确,玉米苗10叶前感病期和传毒灰飞虱发生高峰期不相遇,玉米粗缩病就可减轻发生。调整玉米播种期等农业措施,可以减少玉米粗缩病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针对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发病原因,提出了玉米粗缩病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许红 《湖北植保》2000,(1):32-33
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都是由灰飞虱传播的毁灭性病害,而且目前还没有防治病毒病的有效农药,所以,防治两种病毒病的关键是防治灰飞虱.  相似文献   

6.
灰飞虱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暴发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灰飞虱在宝应县发生严重,且传播病毒,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及品质。探讨分析灰飞虱在宝应县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暴发原因,为今后更好地防控灰飞虱、保证粮食生产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玉米粗缩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山东省玉米粗缩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王同伟(山东省植物保护总站济南250100)玉米粗缩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Maizeroughdwarfrirus)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病害,田间主要靠灰飞虱带毒传染。该病毒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侵染小麦、大麦、野燕麦、...  相似文献   

8.
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防治陈举林(山东省泰安市农科所,271000)玉米粗缩病(MRD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70年代中期首先在河北中南部大面积流行,此后得到逐渐控制。1992年以来,粗缩病又逐渐回升,现已迅速波及到山西、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省...  相似文献   

9.
麦田越冬灰飞虱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灰飞虱[Laodepjax striatellus(Fallén)]是传播小麦丛矮病、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的罪魁祸首,近几年来,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江苏省苏北地区常规防治灰飞虱的时间主要在5月底6月初,以防治向水稻秧田转移的1代灰飞虱成虫和2代灰飞虱的若虫为主,很少见到对麦田越冬灰飞虱防治的报道.为此,笔者于2008年进行了麦田越冬灰飞虱的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0.
马文元 《植物保护》1982,8(3):18-18
玉米粗缩病是由粗缩病毒(MRDV)所引起的一种病毒病。主要发生于意大利、捷克、以色列等国。这种病毒病与日本发生的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RBSV)所引起的玉米病毒病极其相似。两者都可以侵染小麦、大麦、玉米、谷子和稗草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而且症状也相似,传毒昆虫也都是以灰飞虱为主。但一般认为玉米粗缩病毒,不能侵染大多数水稻品种,虽然有的水稻品种可以表现出某些症状,但是以有此症状的水稻为毒源,再回接玉米,并不能使病毒复原。而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则能侵染大多数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11.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危害极大的病毒性病害。在玉米出苗后即可染病,到5-6片叶时才显现症状。其主要症状是病株浓绿,叶片短厚,心叶扭曲卷缩,节间短粗,植株矮化,早发病株多不抽穗、不结实或籽粒极少。一般减产20%-30%,重的地块减产50%以上,甚至绝产。玉米粗缩病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土壤和种子不传播。因此,搞好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成为确保玉米丰产丰收的重要措施,而防治灰飞虱,消灭传毒媒介则是控制玉米粗缩病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带毒以持久方式传播引起的病毒病害。我市自1996年发病以来,1998、1999、2002年三年发生较重,全市发病面积在0.33万hm^2。左右,2003年后该病得到有效控制,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大幅度下降。2007年玉米粗缩病在我市发生普遍,少数地区暴发成灾,对玉米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今后更好地控制病害的重发,降低危害损失,对2007年我市玉米粗缩病发生特点、重发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玉米粗缩病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2008年至今, 该病在黄淮海地区又呈暴发趋势[1]。引起我国北方玉米粗缩病的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2]。田间寄主植物和传毒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发生数量、带毒率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RBSDV检测体系,明确RBSDV的田间寄主,对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植病灵Ⅱ防治玉米粗缩病试验吴尔福(山东大学植物病毒防治所济南250100)玉米是陵县的主要种植作物,1996年种植面积近3.43万hm2,但近几年玉米病毒病普遍发生,玉米粗缩病毒(MRDV)病危害性最大,传毒介体主要为灰飞虱。玉米受感染后,节...  相似文献   

15.
<正>0 引言植物RNA病毒在进化中具有快速变异的能力,有利于病毒扩大寄主范围甚至进化为新病毒[1]。突变和重组是植物RNA病毒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的共同进化因素,是群体基因变异的最初来源[2]。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RBSDV) 属于呼肠孤病毒科(Reoviridae)斐济病毒属(Fijivirus),能引发玉米粗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  相似文献   

16.
盐城地区玉米粗缩病成灾规律及防治技术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盐城市常年种植玉米 7万hm2 。玉米粗缩病 1 996年暴发成灾 ,盐城市植保站组织玉米主要产区的植保技术人员 ,在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周益军、程兆榜等专家的指导下 ,进行 3a多的协作研究 ,取得了重要进展。1 对病害发生的基础规律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1 )明确了玉米粗缩病的致病病原和主要毒源寄主。植物呼肠孤病毒组 (Phytoreovirusgroup)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 (RBSDV)为致病病原。玉米种子不带毒 ;大、小麦是病毒的主要越冬寄主 ,是病害流行的直接毒源 ;水稻、禾本科杂草是主要的越夏过渡寄主。2 )明确了灰飞虱带…  相似文献   

17.
大麦黄条点花叶病毒(Barley yellow striate mosaic virus,BYSMV)是我国小麦产区新发现的一种病毒,为了明确该病毒的发生流行规律并建立相应的防治方法,在温室条件下对该病毒的传播方式、介体传毒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YSMV仅由介体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én)传播,不能通过机械摩擦、土壤和病残体传播。该病毒在灰飞虱体内的循回期最短为6 d,接种后20 d达到传毒发病盛期。灰飞虱最短获毒和传毒时间均为1 min,病毒在小麦苗中的最短潜育期为5 d。由此可见,灰飞虱对BYSMV具有较强的获毒和传毒能力。本研究为下一步进行该病毒的寄主范围、病害的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手段,也为生产上预防和控治由该病毒引起的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玉米病毒病有粗缩病、矮化叶病和黑条矮缩病,粗缩病和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以持久性方式传播,矮化叶病是由蚜虫以非持久性方式传播。近年来,随着生态条件、耕作制度和栽培体系的不断改变,该病蔓延快、发病广、危害重,给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9.
 玉米粗缩病20世纪50年代和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部分地区严重发生,2008年至今,该病在黄淮海地区又呈暴发趋势[1]。引起我国北方玉米粗缩病的主要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SDV)[2]。田间寄主植物和传毒昆虫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的发生数量、带毒率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因此,建立快速灵敏的RBSDV检测体系,明确RBSDV的田间寄主,对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水稻病毒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总结了1965-1977年水稻病毒病主要是黑条矮缩病、普通矮缩病的发生规律和传毒昆虫传病特点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
水稻黑条矮缩病由灰稻虱传播。灰稻虱能把病毒自水稻传到水稻、大小麦、玉米,但难以把病毒从玉米传到其它寄主上。已证实田间早熟禾可以作为黑条矮缩病无症带毒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