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小麦品种Gaby的抗条锈基因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品种Gaby是重要的每锈病抗源品种,为了明确其抗锈遗传规律。用条中29号、条中32号书水源类型菌系水11分别接种该品种的双列杂交F2、F3代各株系幼苗,对该品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Gaby有3对基因抗中国小麦条锈菌小种。对条中29,其正反交均表现1对显性抗病基因起抗病作用;对水11菌系,Gaby做母本时,有3对显性基因起抗病作用(其中2对表现为累加作用),做父本时其抗性由1对完全显性抗病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控制;对条中32,Gaby做母本时有2对基因起抗病作用(可能是2对隐性基因,也可能是存在累加作用的2对显性基因),做父本时可能存在1对显性基因和2对隐性抗病基因控制抗病性。  相似文献   

2.
小麦品种里勃留拉的持久抗条锈性遗传机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探索小麦品种持久抗条锈病性的遗传机制,对持久抗条锈小麦品种里勃留拉进行了成株期抗病特点和抗性遗传分析,并对主效基因与微效温敏基因共同控制的持久抗病性的鉴定选择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里勃留拉前期反应型为2~3型,后期转为1~2型,其典型特征表现为普遍率低、严重度低、病情指数低、病斑小、病斑扩展速度慢。遗传分析表明,里勃留拉抗性由1对显性和1对隐性共2对互补的主效基因和若干成株期微效温敏基因共同控制。在杂交转育时要扩大选择群体,在早代进行混合选择,晚代进行单株选择。在成株发病前期,以低普遍率和中抗为标准选择主效基因组合;在发病后期,应以反应型和严重度的降低为标准选择微效基因组合。研究还表明,里勃留拉的干尖性状是由具重复作用的2对隐性基因控制,与抗锈性之间存在相关,但作为抗条锈性辅助选择的形态标记其可靠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从抗条锈病小麦-黑麦渗入系148与优质小麦-偃麦部分双二倍体BE-1有限回交获得的一批抗病优质小麦种质材料的条锈病抗性遗传特点,应用连续C-分带、基因组原位杂交(sequent C-banding-GISH)和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抗性材料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后代属1BL/1RS易位系。对O-46-1(BC2F3)进行条锈病分小种鉴定表明,其对小种CYR33和CRY32表现为抗感分离,对CYR33的抗性由位于1RS上一单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抗当前我国所有的流行小种,鉴于目前1BL/1RS上抗性基因Yr9抗性已丧失,推测该基因很可能是不同于Yr9的新基因或者是其等位基因,暂将其命名为YrGW。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抗性系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淀值等品质性状方面都得到显著改良。  相似文献   

4.
李强  王保通  王芳  井金学  任亚琴  王辉 《麦类作物学报》2007,27(6):1128-11311142
为了明确2000~2006年新育成小麦品种(系)的抗条锈性,采用条锈菌优势小种对1 212份小麦高代品系以及339份陕西省区试小麦品种分小种进行了抗条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对条锈菌优势小种CY31、CY32及Su11-14的抗病性普遍较低,新育成小麦高代品系和陕西省区试品种对三个菌系抗病的频率分别为10.43%~55.30%和8.89%~44.82%.其中,远缘杂交后代品种(系)的抗锈性较好.另外,2001~2006年在自然诱发发病情况下,陕西省小麦区试岐山点和杨凌点共292份品种,抗病品种频率分别为5.88%~50.88%和0~50.88%.  相似文献   

5.
为了从云南省地方小麦种质资源中发掘优异抗条锈材料,采用近年来国内主要流行小种条中31、条中32、水源11—14及Hybrid46—7、Hybrid46—8等,对37份高蛋白地方小麦(普通小麦)和23份特有小麦(云南小麦,俗称“铁壳麦”)种质的抗条锈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参试材料不同程度地具有很强的抗条锈性,全生育期表现免疫的占48.33%,仅成株期表现免疫的占18.33%,成株期表现中~高抗的占6.67%,具有慢锈性的占26.67%,说明这批优异抗锈种质可作为云南省小麦抗条锈育种的宝贵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6.
小偃9323的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小偃9323抗条锈性的遗传规律,在常温(10~16℃)下,以小偃 9323和铭贤169 的杂交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0、CYR31、CYR32、SU114、SU1111对供试群体进行苗期接种,分析杂交后代的抗病性及其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小偃9323对CYR30、CYR31和SU114的抗病性均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对CYR32和SU1111的抗病性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7.
云南小麦品质改良亲缘材料成株期抗条锈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从小麦种质资源、品质改良与种质创新中获得抗奈锈病的后代材料,采用条中31、条中32、水源11—14、Hybrid46—7和Hybrid46—8等条锈菌多小种混合菌系,对18份由不同省份引进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63份云南地方小麦分别进行3年和2年的成株期人工接种鉴定,并对其抗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丰优2号、鲁植79—1、辽春10号、新春5号、皖麦18、安农2号、小偃6号和中优16号等8个国内引进的优质专用小麦品种表现出高度慢锈特性,可作为云南小麦育种与地方小麦品质改良的优异抗源亲缘材料;63份云南地方小麦中,33份表现免疫,1份表现高抗,1份表现中抗,27份表现高度慢锈,1份表现中度慢锈。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小麦高温抗条锈性的生理生化机制,测定了小麦高温锈性表达时主叶肉细胞质外体(apoplast)PDOD、细胞壁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温抗条锈性表达与寄主叶肉细胞质外体POD活性变化无关;而与叶肉细胞壁POD活性密切相关,在高温抗条锈性表达的关键时期,寄主叶肉细胞壁中以离子键和共价键与壁结合的POD活性均显著增高。从生化角度讨论了该现象在高温抗条锈性表达中的作用原理。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冬小麦抗条锈育种进展与思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甘肃省冬小麦抗条锈育种在抗锈丰产品种的选育、抗条锈基因的利用、抗条锈病新基因的挖掘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构建抗锈种质资源库、利用多种育种技术、充分利用有效抗条锈基因、相对持久抗性品种的利用和品种合理布局的育种思路,以及进行联合攻关、增加育种投入、加强育种与推广的联合等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小麦抗锈种质南农790条锈病抗性特征和抗病遗传规律,以5个条锈菌生理小种CYR23、CYR29、CYR31、CYR32和CYR33对其进行苗期抗谱鉴定,并以CYR32和CYR33混合小种对南农790、Avocet S及南农790与Avocet S正交所获得的F1代、F2代和F2∶3群体进行混合小种成株期抗条锈性鉴定及遗传分析。抗病鉴定结果显示,南农790苗期对CYR32和CYR33表现为中度感病(IT:6~7),对其余小种表现为抗病(IT≤2),成株期对混合小种表现为近免疫(IT≤2,S≤5%),表明南农790具有成株期抗条锈性;各世代抗病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其成株期抗病性由一个显性单基因控制,暂命名为YrNan;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以SSR分子标记对F2代分离群体进行分子作图,发现了6个与YrNan连锁的SSR标记(Xgwm11,Xbarc187,Xbarc181,Xgwm273,Xwmc419和Xwmc216),并将其定位于小麦的1BL染色体,两侧最近的标记分别为Xbarc181(1.3cM)和Xgwm273(6.3cM)。研究结果为南农790抗条锈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在育种上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弄清中国小麦条锈病主要流行区后备小麦品种的抗锈性,选用6个条锈菌流行小种,对陕、甘、川、豫四省近年来培育的后备小麦品种进行苗期鉴定,并进行了聚类分析.供试品种对中国条锈菌优势种群的抗性总体表现为:四川省后备品种总体抗锈性最强,对供试菌系全免疫的品种占80.82%;陕西省和甘肃省次之,对供试菌系全免疫的品种分别为52.73%和50.00%;从抗性类型和分布来看,陕西省后备品种抗性分化明显,中间类型少,说明陕西省后备品种所含有的抗锈基因比较单一,而甘肃省品种的抗性类型分布比较均匀,表明甘肃省后备品种中所含的抗病基因类型复杂,这可能与甘肃省近年来重视抗源多样化育种有关.  相似文献   

12.
1996年对52份意大利小麦品种进行抗条锈性分小种接种鉴定和田间抗病性及农艺性状观察试验,结果表明成株期表现抗锈病的有23份,对条锈菌新优势生理小种条中30,31号表现抗病的有37份。结合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条锈病,抗白粉病表现,筛选出了普通小麦Pascal等13份抗病性强,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的选育及利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改良温光敏核不育小麦C49S对条锈病的抗性,以贵农21为抗锈亲本进行杂交,经过数代选择,培育出了抗条锈温光敏核不育小麦MTS-1。经套袋和花粉育性观察,2000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套袋结实率为0,2001年10月20日前播种的花粉育性为0,说明MTS-1不育特性稳定,适应性强。对MTS-1及其所配组合的抗条锈性及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TS-1对当前条锈病小种免疫,抗锈性遗传力强;杂种F1抗条锈性大多较好,杂种F1代优势较强。  相似文献   

14.
小麦抗条锈基因Yr17的新SCAR标记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了解四川小麦新品种(系)中抗条锈病基因的组成,并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依据,以小麦抗条锈病基因Yr17的近等基因系以及抗条锈病品系L15与感条锈病材料SY95-71的杂交F2代群体为材料,采用集群分离分析法(BSA)结合SSR分子标记进行分析,发现1条由引物Xgwm415扩增的与抗条锈基因Yr17连锁的特异带。对该特异带克隆测序发现,该序列长390 bp,与栽培大麦中的一个序列表达标签(EST)有90%的相似性,与水稻基因组中的一个"核苷酸结合位点(NBS)-富亮氨酸重复(LRR)"型抗病基因的编码区有70%的相似性。根据该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建立SCAR标记,命名为SC-372。利用SC-372对54个四川省近年育成的小麦品种(系)进行检测,发现在15个抗病品种(系)中能特异扩增。进一步利用SC-372及前人报道的Yr17连锁标记VENTRUP/LN2对Yr17近等基因系及偏凸山羊草进行扩增比较发现,本实验建立的SCAR标记对小麦背景中的Yr17基因有更好的检测效率。因此可将SC-372用于分子标记聚合小麦抗条锈病基因的育种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为给抗叶锈病育种提供优异抗源,选用17个不同毒力的叶锈菌生理小种,对69份国外小麦品种(系)及36份已知抗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进行苗期抗叶锈病基因推导,并结合11个已知基因的分子标记进行标记检测;于2017-2018年度分别在河北保定试验田和河南周口黄泛区农场对69份国外小麦材料进行田间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发现,在69份国外小麦品种(系)中共检测到6个抗小麦叶锈病基因 (Lr1Lr10Lr19Lr26Lr34Lr37),携带苗期抗病基因Lr1Lr10Lr19Lr26的分别有6、19、5和10份品种(系),携带成株抗病基因Lr34Lr37的分别有10和26份品种(系),田间鉴定具有成株慢锈性的品种(系)共有46份。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小麦高温抗条锈性表达过程中小麦叶内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高温抗条锈性品种,在小麦高温抗条锈性表达过程中,接种寄主叶内PAL活性对高温非常敏感。在高温处理12h时PAL活性就很快增高,到24h就达到活性高峰,形成一个对高温敏感的特异峰,且该峰可以从高温处理12h持续到72h。小种专化抗锈性的PAL活性也较对照增高,但对温度处理没有明显的活性峰。多酚氧化酶在高温抗条锈性表达过程中变化与对照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云南小麦资源创新种质的抗锈性与生态适应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条中 2 8、2 9、30和 31号生理小种和来自云南小麦生产上流行的 12个叶锈菌 ,以人工混合接种鉴定和不同生态试点自然发病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对常规有性杂交、系谱选育成的创新小麦种质进行抗锈性和生态适应性鉴定。结果表明 ,小麦创新种质 YV98- 15、YV98- 16、YV98- 30 0 6和 YV98- 30 17对接种条锈病菌和不同生态试点的自然条锈病菌具有良好的抗病性 ,并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 ,可作为广适性和条锈病的抗源亲本利用 ;除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外 ,YV97- 32、YV98- 16、YV99- 10 19和 YV97- 12 14可用作叶锈病的抗源亲本利用 ;所有参试材料对各生态试点的秆锈病菌具有良好的抗性 ,可用作小麦秆锈病的抗源 ;丽江、昆明田麦生态型的条锈病菌 ,以及玉溪、德宏田麦和楚雄地麦生态型的叶锈病菌可能与接种病菌不同 ,存在新的致病类型或致病基因  相似文献   

18.
贵农系小麦种质资源抗条锈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1998年对90份贵农系小麦种质资源进行条锈性分小种鉴定和田间抗病性以及农艺性状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表现抗病的有贵农21等49份,结合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条锈病,白粉病表现,筛选出了贵农22等15份抗病性强,农艺性状较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条锈菌侵染慢锈性小麦品种川麦107后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在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上研究小麦的慢条锈性机制,运用双向电泳技术分析了条锈菌侵染的2个小麦品种(川麦107和80-8)的对照和发病14 d叶片的差异表达蛋白,从2-D图谱上找到9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点P5是在接种并发病的川麦107中新诱导出的一个差异蛋白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MALDI-TOF-MS)获得6个蛋白质的肽指纹图谱(PMF),数据库搜索鉴定出2个蛋白质.这2个蛋白质是磷酸核酮糖激酶(Phosphoribulokinase,PRK)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  相似文献   

20.
两个小簇麦易位系的苗期抗条锈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2个小簇麦易位系(V9128-1、V9129-1)苗期抗条锈性的遗传机制,用7个中国当前流行的条锈菌生理小种(CY29、CY30、CY31、CY32、Su-4、Su-11和Su-14)接种两个易位系及簇毛麦、用CY29接种V9128-1与感病品种铭贤169配制的正反交F1、BC1F1代以及F2代群体、用CY29、CY30、CY31和水源4接种V9129-1与铭贤169配制的正交F1、BC1F1代以及F2代群体进行苗期抗锈性鉴定分析.结果表明,V9128-1对CY29的抗条锈性由1显1隐2对独立作用基因控制,V9129-1对CY29、CY30、CY31和Su-4的抗性都由3对显性基因控制,其中2对基因表现为累加作用,另外1对基因表现为独立作用.这说明这2个小簇麦易位系中含有丰富的抗条锈基因,可作为优良种质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