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本文根据103块标准地材料,并利用其103株平均木解析木,分析了不同年龄、不同密度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影响及不同器官生物量间的相互关系。利用不同的数学模型,探讨了生物量与胸径,树高及树干生物量与材积的回归关系,求出了各器官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模型。 相似文献
2.
闽北杉木人工林密度效应新模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应用闽北地区杉木人工林样地资料,探讨了密度效应新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生产弹性分析和边际产量分析,测定了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的生产弹性值和边际产量。 相似文献
3.
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根据湖南会同生态站10a的定位实测数据,对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代10年生杉木林的生物量为63.83t.hm^2,年净生产力为10.91t.hm^-2,干和根的增长幅度大体持平;生态系统生物量分配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死地被物层。该项研究可为杉木边栽造成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探究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与生长的差异,为杉木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以清远市11年生3个不同密度(2 100、3 100、4 100株·hm-2)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每个密度设置6个固定标准样地(20 m×20 m),选取大小比数、角尺度、直径结构、树高结构以及树冠结构5个参数探究林分结构特征,选取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蓄积和林木单株材积等指标探究林分生长特征,通过方差分析探讨林分密度对杉木人工林林分结构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分生长指数受林分密度影响差异显著(P<0.05),4 100株·hm-2杉木人工林的平均胸径、树高、单株材积显著低于其他2种密度林分,3 100株·hm-2杉木人工林的蓄积显著高于其他2个密度林分。2)林分直径结构和树高结构在较高的林分密度下,小径级的林木较多,其分布曲线呈现为截尾正态分布。3)3 100株·hm-2的平均冠幅显著大于其他2种林分,4 100株·hm-2的平均树冠表面积以及树冠体积显著小于其他2种林分,3种... 相似文献
5.
会同杉木人工林成熟阶段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为了定量研究杉木人工林成熟阶段的生物量特征和生产力特性,以改进营林技术措施,提高杉木人工林的生产力,为合理经营成熟阶段的杉木人工林提供依据,根据湖南会同生态定位站31年生杉木林的定位实测数据,采用分级取样测定法,对杉木人工林成熟阶段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浙江庆元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根据100块标准地材料,利用100株平均木解析木,探讨了杉木人工林生物量与胸径(D)、树高(H)及林木各部分生物量,总生物量与材积(V去皮、V带皮)的回归关系,选出了D、H与各器官生物量之间相关最密切的方程及材积与生物量的最佳估测模型,初步研究了生物量与林龄、地位指数和密度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8.
杉木人工林碳密度特征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大岗山林区第6次森林资源二类清查资料和林区内沿海拔352~775 m杉木人工林样带调查数据为依据,利用已发表的生物量与蓄积量模型和材积源生物量法(乔木层)、样方收获法(灌木、草本和枯落物层)和森林类型法(土壤层)研究大岗山林区杉木人工林碳密度特征及分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有机碳含量随年龄和器官的变化均不显著;杉木林乔木层碳密度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坡向和林分郁闭度对杉木乔木层碳密度的影响显著,坡位的影响不显著;杉木林土壤的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40 cm以上土层内变化较大,40 cm以下变化较小,受枯落物分解特征的影响,不同年龄林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变化较复杂;不同年龄杉木林枯落物碳密度大小次序为:中龄林、成熟林、幼龄林、过熟林和近熟林,储存碳素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中地上部分(植被碳库)与地下部分(土壤和枯落物碳库)之比为1∶3.72,地下部分是一个重要的碳库. 相似文献
9.
该文在建立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数据库基础上,分析了区域尺度杉木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各器官分配比例及其与林龄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尺度杉木人工林总生物量和林龄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用Chapman.Richards生长方程表达;利用森林资源清查中的蓄积量数据计算的各龄级生物量比实测数据更能代表林分的实际平均生长情况;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随林龄的变化规律因器官而不同;杉木人工林平均生产力的变化趋势落后于连年生产力近十年,因此使用平均生产力并不能真正代表杉木人工林每年的实际生产力变化情况.此结果为第二次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提供了基础数据,以提高中国林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集了118块杉木人工样地的林分生长和环境因素资料,用环境因子中10个定性和4个定量因子对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杉木要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的预防模型。经复相关系数的F检验表明模型达到极显水平,可应用于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预报,并对各环境因子的偏相关系数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海拔、坡位和林分平均胸径是影响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的重要因子(a=0.01),而 相似文献
11.
杉木人工林林分生长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生理森林过程生长模型(3-PG)对杉木试验林的生长进行模拟,选择胸径、树高、干生物量和蓄积量的连年生长量等4个指标,对模型模拟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模拟值与实测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模拟值能解释观测值90%以上的变化;模型模拟的平均精度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2.
不同地位指数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佟金权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4)
基于14与16地位指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调查资料,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8、16、2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随地位指数与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地位指数杉木人工林生物量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16地位指数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14地位指数.若以单株生物量为目的,14地位指数立地造林的初植密度宜比16地位指数林分低200株.hm-2左右;若以林分总蓄积量为目的,则14地位指数立地的初植密度宜比16地位指数林分多700株.hm-2左右.在14地位指数立地上造林可考虑提高初植密度以期获得最大的林分总蓄积量,而在16地位指数立地上造林则应选择较小的初植密度以获得优质干材. 相似文献
13.
林分密度对湿地松根系生物量及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湿地松中龄林的施肥位置和准确估测根系生物量,以湘北11年生5种造林密度湿地松为研究对象,采用全根分层挖掘法,对其根系生物量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根系发达,单株根系生物量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根系生物量基本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根桩和大根是构成根系的主体,合计占总根量的85.8%-89.4%。不同密度林分根系生物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63.1%以上的根系生物量集中分布在0-40 cm土层内,81.4%以上的根系(含根桩)生物量集中分布在距树干0-50 cm范围内,因此应在1/2株行距、20 cm深度的位置施肥最好;根系与树干相关性最大;建立的单株各径级根系生物量估测模型精度较高,可根据林木胸径、树高及林分密度估测根系生物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福建省大田梅林国有林场30年生不同林分密度杉木人工林生长调查,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对杉木生长存在影响,密度为450、540和630株.hm-2的林分平均胸径分别为26.69、23.46和22.50 cm,差异显著,平均树高分别为20.33、18.78和17.29 m,差异不显著。从单株材积、蓄积量、出材量和出材质量看,林分密度以450株.hm-2最佳。 相似文献
15.
杉木幼林套种经济植物的模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邹双全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2):234-238
对杉木幼林5种套种经济植物模式的林木生长、林分时空竞争格局、营养元素分配及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等研究发现:杉木套种油桐、仙人草模式最优,其前3a每年可增收4365.0元·hm-2,8年生杉木树高、胸径分别比对照增加0.99m和0.83cm;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有所改善,0-20cm土层有机质与全N含量分别提高了15.64%和19.62%、容重下降了11.97%、总孔隙度与非毛管理孔隙度提高了14.95%和29.68%,20-40cm土层及其它指标也有类似的有益变化.表明以葡伏地表能快速扩展的多年生经济植物为地被、以早期速生的经济林为伴生树种所组成的模式是较为理想的杉木幼林套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17年生不同杉木无性系测定林的生物量及磷含量进行测定,对不同无性系全树磷利用效率及干材磷利用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筛选出磷利用效率高的优良杉木无性系.结果表明:不同无性系各器官生物量排序为:干>根>枝>皮>叶>枯枝.M10号无性系干材分配比例最大,M41次之.M41林分总生物量最高,M17次之.从干材生物量看,M41最大,是最小无性系M45的2.01倍.不同杉木无性系中M34的林分磷积累量最大,是参试无性系平均值的1.39倍.M1号杉木无性系全树磷利用效率最高,M10和M17次之,M34最低.M1号杉木无性系干材磷利用效率最高,M10、M9、M17和M41依次递减,而M24、M34和M37较低.M1、M10和M17号无性系为磷利用效率较高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7.
18.
29年生杉木林下植物多样性与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定位研究方法对福建南平峡阳29年生(20地位指数级)的一代杉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林分密度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林分密度对林下植物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有显著影响,但对草本层和藤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没有显著影响 林分密度最低(900株·hm-2)的杉木林其林下植被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多样性显著高于最高林分密度(1500株·hm-2以上)的 相似文献
19.
杉木人工林种群密度与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闽北地区杉木人工林样地资料 ,利用计算机技术建立杉木种群密度与生长之间的数学模型 ,以探讨杉木人工林种群密度与生长的客观规律 ,从而为林业生产实践服务 相似文献
20.
贵州人工杉木相容性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方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国家级森林资源监测中增加森林生物量估计已成为必然趋势,而所需建立的生物量方程应该考虑与立木材积方程的相容性。本文以贵州省人工杉木立木材积和地上生物量数据为例,通过利用度量误差模型方法,研究建立了相容的立木材积方程、地上生物量方程及生物量转换函数。结果表明:在胸径基础上再增加树高因子,对立木材积方程的估计效果有明显改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