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株野生蘑菇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实验室分离获得的一株野生蘑菇G1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传统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G1菌株子实体菌盖白色,直径2.1~5.6 cm;菌柄粗0.6~1.0 cm,呈中央着生,菌柄和菌褶基端分离;在菌柄上部有单层菌环;有隔菌丝,菌丝体上无锁状联合;一个担子上普遍着生2个担孢子,孢子椭圆形、棕色,孢子的大小为(5.52~6.12)μm×(5.02~5.47)μm。根据形态学特征初步鉴定,G1菌株为蘑菇属双孢蘑菇(Agaricus bisporus)。由Gen Bank数据库进行同源性检索比对可知,G1菌株的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序列与双孢蘑菇的ITS序列同源性最高,为95%。综合形态学观察结果和ITS序列分析结果,最终鉴定G1菌株为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2.
一种野生蘑菇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自四川的一种蘑菇(AGCDH111),幼时为灰白色,成熟后浅棕色,担子上着生1个和2个孢子;ITS-PCR、ITS-RFLP、ITS4和ITS5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野生蘑菇的ITS-PCR和ITS-RFLP指纹图谱与双孢蘑菇As2796相同,与双孢蘑菇AS2796的ITS4&5序列同源性为99.09%,鉴定该蘑菇为双孢蘑菇.  相似文献   

3.
蘑菇属17个菌株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酯酶同工酶对野生双孢蘑菇和褐色、白色双孢蘑菇栽培种,大肥菇,美味蘑菇和姬松茸等蘑菇属17个菌株进行了酶谱带表型和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双孢蘑菇与双孢蘑菇之间亲缘关系较近,相似系数为0.667,而与大肥菇和姬松茸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相似系数分别为0.00,0.333;野生双孢蘑菇组织分离菌株、多孢分离菌株和单孢分离菌株遗传变异幅度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表明野生双孢蘑菇的遗传背景较单一;同时分析了大肥菇与美味蘑菇,褐色蘑菇彼此之间,以及白色双孢蘑菇菌株彼此之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双孢蘑菇5个不同来源及特性的菌株进行酯酶同工酶谱分析,并进行表型分类,结果表明:双孢蘑菇菌株的主要性状与酯酶同工酶的分类完全一致,因此,可利用酯酶同工酶谱表型来鉴定与预测双孢蘑菇新菌株的特性,而不受栽培环境的干扰,以指导我们的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扩增食用菌的ITS序列对徐州市售双孢蘑菇、香菇、杏鲍菇和草菇的分类学地位进行了研究,将4种食用菌的ITS序列与Eztaxon数据库中真菌模式菌株数据进行比对,选取亲缘关系最近物种的ITS序列,采用Clustalx 1.8软件和MEGA5.0软件构建分子发育树。研究结果为双孢蘑菇、香菇、杏鲍菇和草菇的ITS序列长度分别为677bp、672bp、605bp和643bp;4种食用菌与亲缘关系最近物种构建的分子发育树表明,双孢蘑菇与模式菌株Agaricus bisporus(登录号:AJ133385)序列相似性为100%;香菇与模式菌株Lentinula edodes(登录号:JQ797414)序列相似性为100%;杏鲍菇与模式菌株Pleurotus ostreatus(登录号:AB733143)序列相似性为100%;草菇与模式菌株Volvariella volvacea(登录号:AY636049)序列相似性为99%。初步确定双孢蘑菇为蘑菇属的Agaricus bisporus;香菇为香菇属的Lentinula edodes;杏鲍菇为侧耳属的Pleurotus ostreatus;草菇为小包脚菇属的Volvariella volvacea。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双孢蘑菇不同类型核心种质的基因组重测序分析,探讨双孢蘑菇不同类型菌株间基因组存在的差异及开发相关分子标记。【方法】对双孢蘑菇国内外杂交菌株、野生菌株、高产型或优质型传统菌株、棕色菌株、不育菌株等共18株核心种质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应用不同的生物信息学处理软件,对测序得到的原始reads序列与双孢蘑菇参考基因组H97序列进行比对,同时基于比对结果进行SNP、SV检测,通过检测结果对多态性标记分布进行统计并实现DNA水平差异基因挖掘和差异基因功能注释等。【结果】样品测序共获得21.63 G数据量,Q30平均达到89.10%。样品的reads与参考基因组H97的比对效率平均为82.50%,基因组覆盖度为96.32%,平均深度分别在33X左右。基于测序数据与参考基因组的比对结果,共检测获得约813 768个SNP,53 840个InDel,平均每个个体获得924个SV变异。【结论】国内外菌株的亲缘关系表明As2796系列与U1系列是世界上并列的两大双孢蘑菇杂交品系。  相似文献   

7.
核糖体DNA的ITS序列作为现代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及物种鉴定中的一种有效的分子标记被广泛使用。通过对3株野生香菇个体细胞总DNA的提取,nr DNA ITS序列的扩增、回收、克隆、测序,分析其ITS序列对构建系统发育树及r RNA二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香菇个体细胞内ITS序列存在较高的多样性,即致同进化不完全现象。由此推论ITS序列并不适用于香菇菌株的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而在其他真菌中是否也有此现象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0株白僵菌菌株进行培养和提取基因组DNA,并利用真菌ITS序列通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PCR扩增,均得到了1条长约500 bp DNA产物。分别对该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这10株白僵菌菌株的ITS序列长为490~494 bp;利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表明,菌株YD-1、YD-2、JN-1、QC-1、SY-1、YC-1、YC-2、GA-1和FJ-2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ania),而菌株FJ-1很可能为白僵菌属的一个新成员。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对华中农业大学野生柑橘上的病害进行鉴定。运用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对病样进行系统鉴定。结果表明,从发病的野生柑橘枝稍病样上共分离到24个单孢菌株,这些菌株根据形态学及ITS序列分析方法分为3种真菌:(1)菌落粉红色,长势非常缓慢,孢子镰刀形,ITS序列分析鉴定为砖红镰孢菌Fusarium lateritium;(2)菌落灰黑色,气生菌丝多,孢子砖格状,ITS序列分析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a;(3)菌落灰白色,气生菌丝较少,常产生橙色胶滴和黑色小粒点,分子孢子短杆状,ITS序列分析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利用健康柑橘枝条对此3种真菌进行回接实验时,接种胶孢炭疽菌的枝条出现了跟采样枝条相同的症状,而且从发病的枝条上又分离到同样的炭疽菌;而接种链格孢及砖红镰孢的枝条不发病。该病害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感染引起的炭疽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形态学特征明确四株马铃薯甲虫致病菌分类地位,探讨利用18S及ITS核酸序列鉴定四株致病菌的可行性.[方法]通过传统形态学特征及18S、ITS序列分别对四株马铃薯甲虫白僵菌1572、1573、1576和1577进行鉴定.[结果]孢子形态、产孢结构、菌落等形态学特征表明四菌株均为球孢白僵菌.四菌株18S rDNA序列分析获得1 665个共同碱基,在GenBank比对,从结果中选择相似度大于98;的序列与四菌株一起构建系统发育树I,发现白僵菌属归于一个分支,四菌株均归属于白僵菌属球孢白僵菌.剔除遗传关系比较远的、冗余的属外菌重新构建18S系统发育树Ⅱ,结果四菌株都与Beauveria bassiana(登录号为EU334676.1)分到一个枝上.ITS核酸序列分析获得513个共同碱基,在GenBank比对,显现的序列均属白僵菌属,下载这些序列与四菌株构建ITS系统发育树I,发现球孢与布氏白僵菌归属在一个分支.选取Stephen A.Rehner注册的白僵菌属六个分支的代表种及数据库中部分球孢和布氏白僵菌与四菌株一起构建ITS系统发育树Ⅱ,四菌株与代表种Cordyceps bassiana(AY532041.1)分到一个枝上,但在该枝上有三株布氏白僵菌,球孢与布氏白僵菌不能完全区分开.[结论]利用18S和ITS核酸序列均可将白僵菌鉴定到属,根据ITS序列可以确定四株白僵菌归属于球孢白僵菌的分支.  相似文献   

11.
通过ITS序列对大兴安岭地区采集的14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6株对照栽培种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以揭示不同菌株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软件Clustal X 1.83和MAGA 4.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①黑木耳ITS区(ITS1+5.8S+ITS2)信息位点比例达到52.1%,遗传位点丰富,证明ITS序列可以为黑木耳菌株的亲缘关系问题提供较强的证据。②在MP系统树中,黑木耳菌株明显聚为2类,聚类结果表明黑木耳野生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优于栽培菌株。  相似文献   

12.
利用ISSR和ITS标记对黑龙江省采集的33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8个黑龙江省常见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PCR-ISSR体系,选出9个ISSR引物对菌株DNA进行扩增,通过聚类分析对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9个ISSR引物扩增条带103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多态性比率为92.2%,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条带11.4条,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条带10.6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91.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在0.063~0.924之间。通过ITS序列对黑木耳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利用软件ClustalX 1.83和MAGA 4.1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黑木耳ITS1、5.8S、ITS2三个区信息为点比例达到52.1%,遗传位点丰富。两种标记方法均显示黑木耳野生菌株间遗传多样性优于栽培菌株。ISSR和ITS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可得到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13.
双孢蘑菇生活史的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生双孢蘑菇在形态、生态、生理、遗传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多样性。大部分野生和栽培的双孢蘑菇菌株和品种具有次级同宗配合的性特征,也有少数野生菌株属于异宗配合的类型。通过对采自英国牛津的野生双孢蘑菇菌株96.4的单孢菌株的形态、生长、交配、结实、RAPD和AFLP遗传标记等方面研究的分析,发现该菌株具有次级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的双重交配方式,成为独立的一群。研究表明野生双孢蘑菇在生活史方面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寻找适宜杨树林下栽培的野生食用菌菌种。[方法]对采集自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银中杨林下的野生大型真菌进行菌种分离,同时研究不同分离部位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并对获得菌丝进行了rDNA ITS序列分析。[结果]菌盖与菌柄连接处为菌种最佳分离部位。对分离株rDNA ITS片段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长度为692 bp,登录NCBI与GenBank中已知的菌种进行Blast比对,序列与Agaricus bitorquis(Quél.)Sacc的Query cover为97%~100%,ident均为99%。[结论]鉴定分离菌种为蘑菇科、蘑菇属、大肥菇。该研究可为下一步开展杨-食用菌复合经营提供菌种准备。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组织分离法对采自安徽各地的悬钩子皮下盘菌(Hypoderma rubi)鲜材料进行分离培养,共获得12个纯菌株,对各菌株进行DNA提取、rDNA-ITS区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序列比较分析表明,悬钩子皮下盘菌ITS序列长度为443-456bp,G+C含量为48.7%-51.5%;不同菌株间的ITS区序列变异较大,该...  相似文献   

16.
基于rDNA PCR-RFLP分析的侧耳属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侧耳属18个种52个菌株以及双孢蘑菇、香菇和亚侧耳各1个菌株的28SrDNA5’端、ITS和IGS1进行PCR扩增,扩增4个属的28SrDNA5’端均得到一长度为1.46kb的片段,侧耳属ITS扩增片段长680bp,亚侧耳700bp,双孢蘑菇和香菇720bp,侧耳属IGSl扩增片段长度发生变异,红平菇和桃红侧耳为1.1kb,其他侧耳为1.0kb,亚侧耳700bp,双孢蘑菇和香菇1.3kb。对扩增片段分别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双孢蘑菇、香菇和亚侧耳可与侧耳分开,18种侧耳分为五大类:具核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鲍鱼菇和囊盖侧耳,金顶侧耳,其他侧耳聚为一类,鲍鱼菇和囊盖侧耳,红平菇和桃红侧耳都只代表1个种。  相似文献   

17.
利用ITS和SRAP标记对黑龙江省境内采集的14株野生黑木耳菌株和一个南方栽培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ITS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供试菌株的ITS序列变异程度较小,仅存在碱基的变化,无区域长度变异,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利用8对引物对15个供试菌株进行SRAP扩增,共得到215条条带,其中155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研究云南省烟草赤星病病原的系统发育关系,提取28份供试菌株的菌丝基因组DNA,进行rDNA ITS序列及两侧ITS序列扩增。28个供试菌株与GenBank中登录的链格孢属7个种(包括5个小孢子种Alternaria citri,A.alternata,A.longipes,A.mali,A.gaisen和2个大孢子种A.porri,A.solani)14个菌株的序列进行聚类分析:42个菌株明显地分成两支,供试菌株与5个小孢子种聚为一个分支,序列同源性高达99%~100%,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但另2个大孢子种聚为单独的一支,明显地与供试菌株和其他5个小孢子种区分开。rDNA ITSl 58S ITS2序列在相对保守的基础上又存在一定变异,在一些菌物属的研究中可作为分类鉴定、分子标记、系统发育的重要依据,但通过对世界各地Alternaria菌株序列的分析发现,rDNA ITS1 58S ITS2仅能将大孢子种和小孢子种分开,还不能作为区分不同地域不同来源菌株的标准。  相似文献   

19.
1材料与方法 1.1菌株试验鉴定的青霉菌由海洋一所分离保存,见表 1.1.2培养基固体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马铃薯浸汁1000ml,葡萄糖20g,琼脂20g。液体培养基:为该实验室改良,马铃薯浸汁200ml,蛋白胨2g,酵母粉1g,葡萄糖15g,NaCl30g,MgCl2·6H2O2.0g,KCl0.4g,FePO40.01g,蒸馏水1000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