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研究再生稻齐穗后刈割时间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头季生物量、青贮品质和再生季产量的影响,在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区选取湘两优900和甬优4149为供试材料,设置刈割时间分别为齐穗后10(P10)、15(P15)、20(P20)、25(P25)和30 d(P30);留桩高度分别为10(H10)、20(H20)和30 cm(H30),研究不同处理下再生稻头季生物量、青贮品质和再生季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再生稻头季全株生物量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P25和P30处理的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P10和P20处理,V-score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感官品质优良,发酵品质良好,相对饲用价值较高;留桩高度H10和H20处理头季的全株生物量显著高于H30处理,V-score评分均在80分以上,且感官品质优良,发酵品质良好,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再生季产量随刈割时间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P10和P15 处理再生季的产量显著高于P20和P30处理;留桩高度H20和H30处理再生季的产量显著高于留桩高度H10处理。综上所述,以收获全株青贮饲料为主要目的时,头季宜采取齐穗后25~30 d、10~20 cm留桩高度的刈割处理,此时,生物量高,感官品质、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较好;以收获再生季稻谷为主要目的时,头季宜采用齐穗后10~15 d、留桩20~30 cm的刈割处理,再生季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次刈割时期对不同甜高粱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江苏地区甜高粱种植二次刈割选择适宜品种与刈割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生育期偏早的中科甜3号、苏科甜1号和生育期偏迟的YT003和辽甜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2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以品种为主区,以收获刈割时期为副区,分别在生长第75(早)、90(中)、105(晚)d头茬刈割,第165 d第2次刈割;以一次收获作对照.收获时测定不同处理甜高粱的农艺性状、饲用产量与品质.[结果]生育期偏早的中科甜3号和苏科甜1号头茬采取早、中期刈割处理,二次收获时均处于抽穗期或抽穗后期.各品种的株高在二次刈割处理的头茬表现为早<中<晚期处理,二茬则表现为早>中>晚处理.各品种采取二次刈割处理时无倒伏现象.各品种二次刈割头茬与二茬干物质中的粗蛋白含量均较一次收获高,而平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酸性洗涤纤维与中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一次收获低.除平均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外,二次刈割头茬采取早、中期刈割处理的鲜干重及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的中性洗涤纤维产量主效应均显著高于二次刈割晚期及一次收获处理(P<0.05),其中中科甜3号和苏科甜1号的各产量指标较辽甜1号和YT003具有明显优势.[结论]江苏地区甜高粱种植中,采取二次刈割时宜选择偏早熟品种,头茬宜采取早、中期刈割方式.  相似文献   

3.
采用裂区设计进行试验,研究刈割处理和收获时间对菊苣根中菊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的刈割使菊苣根中菊粉产量显著增加,刈割2次的最大产量为144.4±11.8 g/m2,比不刈割的91.5±9.81g/m2提高了57.8%。过度刈割又使其下降,刈割3次的最大产量为104.4±7.86 g/m2,比刈割2次的144.4±11.8 g/m2降低了38.3%。刈割作用下菊苣根中菊粉产量与收获时间呈显著二次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4.
研究不同刈割周期对热研11号黑籽雀稗(Paspalum atratum cv.Reyan No.11)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90d刈割周期粗蛋白质产量最高,达3897 kg/hm2;间隔75d刈割周期鲜草产量最高(135.8t/hm2);间隔120d刈割周期干草产量最高(38.6t/hm2);间隔120d刈割周期株高生长动态和分蘖数均高于其它处理;在品质方面,间隔90d刈割周期黑籽雀稗品质最好,粗蛋白质含量最高(13.13%),粗纤维含量最低(25.79%)。  相似文献   

5.
以5个适宜青贮的无芒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从开花开始,每隔10 d刈割1次,研究不同刈割期对试验材料鲜草产量、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植株中的粗蛋白、粗纤维以及干物质含量受刈割时间影响;小麦植株中的粗蛋白、干物质以及开花后10 d粗纤维含量不受小麦材料的影响;小麦植株鲜草、干草和粗蛋白产量受刈割时间以及小麦材料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畜牧业发展所需饲草与粮食生产争地的严峻形势,开发水稻粮饲兼用种植模式,采用裂区设计,设置头季水稻刈割时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和蜡熟期)为主区,留茬高度(25 cm、35 cm和45 cm)为副区,研究了头季水稻刈割时期和留茬高度对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和品质及再生稻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头季水稻刈割时间的推迟,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再生稻籽粒产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随着头季水稻刈割时留茬高度的增加,头季干饲草和青贮饲草产量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抽穗开花期刈割留茬高度越低再生稻籽粒产量越高,而灌浆期和蜡熟期刈割留茬高度越高再生稻籽粒产量越高。抽穗开花期刈割头季水稻干饲草品质最优,蜡熟期刈割头季水稻青贮饲料品质最优,均达优质一级标准。综上,该种植方式创新了2种水稻栽培模式:一是以再生稻米为主、优质饲草为辅,在水稻抽穗开花期刈割,25 cm留茬高度可收获优质一级干饲草10.51 t/hm~2,再生季可收获稻米10.58 t/hm~2;二是以优质饲草为主、再生稻米为辅,在蜡熟期刈割,25 cm留茬高度可收获优质一级青贮饲草34.66 t/hm~2,再生季可收获稻米4.21 t/hm~2,是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融合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刈割时间、刈割次数和施肥量对热研4号王草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研4号王草在海南夏季6~8月份60 d的生长期内,刈割时间间隔20 d、刈割3次的处理,第2次刈割的鲜草生物量最大,且不受施肥量的影响。但当施肥量为1 563 kg/hm~2时的牧草生物量最大,为41 340.10 kg/hm~2;刈割时间间隔30 d、刈割2次的处理,除施肥量为3 127 kg/hm~2的处理外,第1次刈割均比第2次刈割产量高,且差异显著。在相同施肥量下,就单次刈割生物量和总生物量而言,刈割时间间隔越长、刈割次数越低,鲜草生物量就越大,刈割时间为50 d和60 d之间鲜草生物量差异不显著,而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不同的施肥条件下,在刈割时间间隔40 d时,施肥量为4 690 kg/hm~2比施肥量为1 563 kg/hm~2的产量显著增加。在刈割时间间隔50 d和60 d时,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8.
2002年5月~9月在内蒙古西辽河平原水浇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刈割方式下5种禾本科牧草的草产量及营养品质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鲜草草产量健宝、苏波丹二次刈割高于一次刈割,甜格雷兹、润宝、大力士一次刈割高于二次刈割;各品种干草草产量均以一次刈割高于二次刈割;受粗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粗蛋白质产量健宝、苏波丹、大力士二次刈割高于一次刈割,甜格雷兹、润宝、一次刈割高于二次刈割,综合产量及品质认为,健宝、苏波丹以二次刈割青饲喂利用为宜,甜格雷兹、润宝以一次刈割青贮利用较佳。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饲料甘薯总产量,开辟优质青绿饲料,开展了按不同时期、不同比例进行茎叶刈割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间隔21d处理的甘薯茎叶产量前期较低,后期较高,能较好地协调地上地下部的关系;间隔14~21d、刈割率1/4处理的地上地下部总干物质产量较高,其中间隔21d、刈割1/4的总干物质和总粗蛋白质分别比传统一次性收获方式增产13.03%和16.31%。隔28d全割的的处理茎叶产量最高但薯块产量最低。因此生产上可按每14~21d和1/4的比例进行茎叶刈割,获取高产。  相似文献   

10.
不同收获时间和方式对水稻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粳型水稻品种三江1号和空育131为试材,研究不同收获时间及收获方式(直收与割晒)对第三积温带水稻品种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前收获(9月26日以前)割晒能提高三江1号的加工品质及外观品质,能够改善空育131的外观品质;后期收获,直收与割晒对水稻品种的外观品质及加工品质的规律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求新的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 L.)饲料资源及紫红薯藤的开发利用途径。[方法]在室内研究了不同比例的紫红薯藤对黄粉虫半干物质中粗蛋白、粗脂肪、钙、磷、粗灰分的含量及黄粉虫体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全麦麸相比,采用紫红薯藤饲喂黄粉虫有利于黄粉虫半干物质中粗灰分、钙含量的增加,但不利于老熟幼虫体重及粗脂肪的积累,且随着紫红薯藤添加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与对照相比,当紫红薯藤的添加量为40%时有利于粗蛋白的积累,且达到显著水平;当紫红薯藤的添加量超过20%时磷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结论]适量添加紫红薯藤能促进黄粉虫体内粗蛋白、粗灰分、钙、磷的积累,但不利于黄粉虫幼虫体重的增加,并直接影响粗脂肪的积累。  相似文献   

12.
以冀花9742、冀花7号、冀花9801、冀花6号、冀花4号、冀花5号和冀花2号为试材,对花生秧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花生秧的营养成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冀花2号粗蛋白含量最高,冀花5号粗脂肪含量最高,冀花9801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高,冀花6号酸性洗涤纤维和粗灰分含量最高。综合分析认为,冀花2号和冀花6号花生秧的营养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修剪方法对猕猴桃新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不同修剪方法对猕猴桃新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冬季修剪能够显著提高成蔓率、开花量、结果量、坐果率、单株产量和平均单果重,其中,以剪留春蔓段1/4处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剪留春蔓段1/5处理的效果,最差是剪留春蔓段1/3处理的效果;通过合理夏季修剪能够显著提高开花蔓数量、开花量、结果量、坐果率、单果重、含糖量和小区产量,其中,以留5~6片叶处理的效果最好,其次是留7~8片叶的处理和留3~4片叶的处理,而效果最差的是留9~10片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4.
对饲用玉米品种农大108(ND108)和山农饲玉7号(SY7)不同收获时间处理下的玉米全株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收获期是影响玉米全株饲用品质的一个关键因素,随着生育期的推进,两个品种全株的干物质含量、脂肪含量逐渐增加,粗蛋白含量逐渐降低,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先下降而后略上升,生物学产量、各营养成分产量及饲料总能量均明显增加。综合玉米全株的生物学产量和营养品质,SY7在生长期第85~90 d、ND108在第90~95 d收获可以获得较高的全株生物学产量和优良的饲用价值。两个品种相比,SY7全株生物学产量明显高于ND108,粗蛋白含量、粗纤维含量、总能量储备高于ND108,粗脂肪含量低于ND108。综合衡量,SY7要优于ND108。  相似文献   

15.
甘薯一段苗和二段苗生长和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一段苗(带顶尖的0~25 cm)及二段苗(25~50 cm)试验结果表明:一段苗的薯干粗淀粉含量极显著高于二段苗,一段苗有利于提高迷你薯比率,而二段苗有利于提高大中薯率。在3个甘薯品种中,广薯87一段苗的单株结薯数、薯干产量、淀粉产量和鲜薯产量分别比二段苗提高51.7%、38.7%、41.9%和20.2%,前三者达显著差异;广薯79一段苗的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比二段苗提高15.3%、11.9%和20.0%;相反,普薯24二段苗的单株鲜薯重、鲜薯产量、薯干产量和淀粉产量分别比一段苗提高12.0%、12.0%、15.7和11.8%。因此,应针对不同甘薯品种一段苗和二段苗的生长特性以及市场目标来择优选用。  相似文献   

16.
土壤施硒对燕麦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含硒量的硒肥进行燕麦土壤施硒的田间试验,研究硒施入量对硒在燕麦中的分布、燕麦产量、燕麦品质及硒在燕麦中存在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施硒可以明显提高灌浆期和成熟期燕麦茎和籽粒中硒的含量。2)土壤中施加硒10~80mg/kg时,燕麦株高和产量均比空白组有所增加。在施硒量为40mg/kg时,燕麦株高和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5.3cm和7.51kg。而后随着土壤中施加硒量的增加,燕麦株高和产量均比空白组有所下降。3)灌浆期施硒量为10~80mg/kg时,茎和籽粒中粗蛋白的含量较对照组高,而粗纤维的含量较对照降低。施硒量超过80mg/kg时,燕麦中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较对照组未有显著变化,成熟期时,燕麦籽粒中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高于茎中含量,变化趋势和灌浆期相同。4)富硒燕麦茎和籽粒中硒的形态分布为碱溶态盐溶态Tris-HCL态水溶态酸溶态。  相似文献   

17.
茎尖采摘次数对叶菜型甘薯薯块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叶菜型甘薯品种百薯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0~7次8个茎尖采摘处理,采摘时间间隔为10 d,分析了茎尖采摘对薯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薯块产量与茎尖采摘次数具有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对薯块的8个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烘干率及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粗纤维和Vc的含量都随着茎尖采摘次数增加而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只有可溶性糖的含量在进行第1次茎尖采摘时就出现了明显的降低;在茎尖采摘3次时,烘干率、灰分、脂肪、蛋白质、淀粉和粗纤维等的含量均达到最高,且高于对照,可溶性糖的含量也在此时出现了1个反弹.因此,对于叶菜型甘薯品种,采用3次茎尖采摘是比较合理的,这样可以兼顾薯块产量,并具有薯块品质改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叶菜型甘薯蔓尖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7个叶菜型甘薯品种:莆薯53、广菜薯1号、广菜薯2号、阜菜薯1号、福薯10号、福薯11号、福薯7-6。1.2方法试验地点设在西南大学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北碚农科所基地内,紫色黏土,肥力中上。2006年和2007年均按随机区组排列设计,设3次重复。每小区畦作6行,  相似文献   

19.
小型西瓜割蔓再生栽培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吾建祥  何锦豪  朱璞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866-5867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作为割蔓再生栽培的小西瓜品种,给大田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4个小西瓜品种随机区组设计小区对比试验,研究各品种生育期、再生能力、品质、产量等因素差异。[结果]各品种割蔓再生栽培全生育期在160~172 d;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头茬瓜在10.1%~10.6%,再生瓜在9.9%~10.2%;总产量以拿比特最高为43 761.90 kg/hm2,黑美人最低为33 936.90 kg/hm2;再生能力拿比特最强,花仙子最弱。[结论]在4个参试小西瓜品种中,拿比特的再生能力最强,总产量最高,品质较好,在生产上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Total yields of vine tip of seven varieties of Leaf-vegetable sweetpotato during 2006-2007 were investigated; proportions of the weights of leaf, leaf stalk and stem in total vine tip yield and their changes among varieties and during topping stage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vine tip yields of sweetpotato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either varieties or topping stages; leaf yield accounted for about 51% of total vine yield, and changes in leaf yield among topping stages were higher than that among varieties; while yields of leaf stalk and stem each accounted for 25% of total vine tip yield, their changes among variet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among topping stages. These results revealed the yield composition of vine tip of Leaf-vegetable sweetpotato, which provided scientific references for breeding and cultivating new Leaf-vegetable sweetpotato variety and its industria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