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目的]研究柳杉种子园半同胞子代遗传变异规律,选育早期速生优良家系和个体进行中试推广.[方法]在福建省闽清美菰国有林场建立柳杉种子园半同胞子代试验林,分别调查1、3、5、6和7年生试验林每木树高、胸径和冠幅等生长性状,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评选出早期生长表现优异的家系和个体.[结果]7年生试验林树高、胸径、冠幅和...  相似文献   

2.
密度对米老排萌生幼龄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伐桩萌条保留密度是萌生林培育经营的关键技术。本研究旨在探索密度对米老排萌生林生长及直径分布的影响,进而确定米老排萌生林的合理经营密度。方法以米老排人工林皆伐迹地伐桩萌条为试验对象,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计了3种留萌处理(TCA:保留1株/桩,TCB:保留2株/桩,TCC:保留3株/桩),3次重复,共9块固定样地;基于固定样地5年的连续观测数据,对3种不同密度米老排萌生幼林的生长及直径分布进行研究。结果(1) 除萌后1~3.5年,密度对萌生林平均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对萌生林优势木树高生长量影响不显著,对萌生林优势木单株材积的总生长量影响显著(P < 0.05),对萌生林优势木胸径总生长量与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影响极显著(P < 0.01)。(2)萌生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优势木平均胸径和优势木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峰值均出现在第2年;林分平均胸径的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时间在3~4年之间,而林分平均树高的平均生长量曲线与连年生长量曲线的相交时间则在2~5年间。(3)第2年后,萌生林优势高和平均树高的连年生长量呈明显递减趋势。(4)萌生林直径分布遵从单峰正偏山状分布,处于竞争的自然稀疏后期,使用Weibull分布函数对萌生林的直径分布拟合效果良好。结论前5年为萌生林径向生长和高生长的旺盛期,合理保留密度及幼林抚育对萌生林的径向生长极为重要。每伐桩保留1~2株萌条的除萌措施,对提高萌生林优势木比例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9种优势木选择方法的选择效果,以精确评价山地人工林的立地质量。【方法】基于福建邵武卫闽林场连续观测26年的杉木密度试验林数据,比较最高株法和分层法2类共9种优势木选取方法对山地杉木人工林林分立地指数的影响;分析初植密度对林分蓄积的影响,并以林分蓄积作为评价立地质量的依据,对9种方法所确定的优势高与5,10,14,20,24和26年生时杉木人工林的林分蓄积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分层法所确定的优势木在样地内分布的均匀性明显优于最高株法;选择的优势木株数相同时,最高株法所确定的立地指数均高于分层法;随着林龄的增加,初植密度对林分蓄积影响的差异逐渐减小,24年生时林分蓄积趋于相等;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分蓄积与9种方法所确定立地指数的相关性均逐渐增大,从10年生起达到显著水平,20年生起达到极显著水平,在26年生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以20年生作为杉木人工林林分的基准年龄,此时采用分层法确定的优势高与林分蓄积的相关性均优于最高株法,且此时采用9种方法确定的优势高与26年生时的林分蓄积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结论】选择20年为基准林龄评价杉木人工林的立地质量是合理的;优势木在样地内分布的均匀性对山地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的准确评价有重要影响,分层法确定的优势木在林分中的分布更均匀,同时考虑野外调查时的便捷性,推荐采用分层法中的5株法和固定6株法来选择山地林分中的优势木。  相似文献   

4.
对红皮云杉第一次种源试验的3个代表试验林。8个种源15年生子代生长性状的调查分析表明:红皮云杉天然分布区内存在着遗传变异;影响种源生长性状变异的主要地理因子为纬度和海拔;对3个试验林种源生长性 状的遗传稳定性分析表明;高产稳产型种源仍然是柴河、天桥岭、大丰和乌伊岭。  相似文献   

5.
土壤养分因子对蒙古栎林优势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土壤因子对优势木生长的影响,以60块蒙古栎林样地为研究对象,运用6种曲线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建立了以表层土壤养分因子为自变量,以样地内优势木树高、胸径、材积为因变量的优势木生长模型。结果表明,优势木平均胸径和树高间相关关系不显著,而与土壤因子中的p H值、有效磷、全钾质量分数显著相关,并得到优势木平均胸径与土壤因子的3个曲线方程。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仅土壤有效磷质量分数进入模型。综合曲线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发现,胸径生长与土壤养分质量分数相关关系呈现分段趋势;当胸径大于27cm时,土壤有效磷对胸径的影响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6.
马国强  李雪芬  邢鲲 《吉林农业》2011,(11):168-168
在森林调查中,将林隙四周的树木统称为林隙边缘木。林隙边缘木的大小和高度是影响林隙内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对林隙内树种的更新有较大的影响。林隙边缘木优势度的增大,导致了林隙内光照指数和温度指数的下降,因此增加了林隙内的适度,为耐阴树种的发茅和生存提供了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7.
通过研究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诱捕到的非靶标昆虫的多样性,为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的林间使用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为减少非靶标昆虫对性引诱剂的影响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防治沙棘木蠹蛾,以山西省交城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沙棘林为研究区,采用随机抽样法,分别随机选取3块平地和3块坡地,利用性引诱剂监测法,诱捕沙棘木蠹蛾成虫,并选取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以及辛普森优势度指数分析诱捕器内非靶标昆虫的多样性及其对诱捕效果的干扰.结果 表明,沙棘木蠹蛾性引诱剂会诱引双翅目、鞘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和半翅目的 非靶标昆虫;时间和地形会影响性引诱剂对非靶标昆虫的诱捕量;8月份诱捕到非靶标昆虫的类群和数量最多;平地诱捕到非靶标昆虫数量多于坡地.因为非靶标昆虫与沙棘木蠹蛾形态差异明显,所以非靶标昆虫的存在不会影响性引诱剂对沙棘木蠹蛾的检测效果;引诱膜翅目和双翅目的 访花昆虫,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其传粉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茂兰喀斯特森林林隙边缘木对林隙干扰的响应,通过对60个林隙485株边缘木的调查,研究其数量、种类、大小结构、偏冠率的分布及其与林隙面积大小的关系.结果表明:边缘木的径级结构呈偏左的正态分布,而高度结构呈正态分布.约17.32%的边缘木未出现偏冠现象,绝大多数边缘木的偏冠率在0.5~0.7之间(占63.30%),不同树种间的偏冠有显著差异.单个林隙边缘木的平均偏冠率与冠林隙和扩展林隙面积大小均无显著的线性关系.单个林隙的边缘木最少为4株,最多为16株,平均每个林隙拥有8.08株边缘木.  相似文献   

9.
亚纳米木粉形成的实用目数分析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国内外将纳米科技导入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现状,尝试性地提出亚纳米木粉的制备方法.在实验室制备亚纳米木粉的样品,并对亚纳米木粉最佳实用目数进行分析,提出了纳米级超细木粉的要求,加工范围为4500~16000nm.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分析出木材细胞截面形状模型是目前所试验和经实践考验后的最优方案,这种方案可以满足纳米级超细木粉的使用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0.
利用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长白落叶松自由授粉子代林资料,分析和探讨了优势木、精选树的选择效果及遗传增益,并提出了合理的落叶松育种策略。优势木、中等木、劣等木3个等级的自由授粉子代林树高、胸径和材积等10个性状家系间差异都未达显著水平,亲本与子代性状相关也不显著,说明表型选择效果一般。优势木自由授粉子代树高、材积、冠型、干型等性状遗传力虽处于中低等水平,但优势木材积、树高等性状值仍具有一定优势,在早期缺少结实等数据情况下,还应重视优树选择。15年生时,精选树与优势木相比优势十分明显,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大4.8%、9.9%和23.2%。由于落叶松生长性状早晚相关显著,应采取能够获得遗传增益较高的1.5代无性系种子园的营建策略来大量生产优良种子。  相似文献   

11.
以大青杨(Populus ussuri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生长轮材质分析法研究了初植密度对木材显微构造特征和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4.0 m×4.0 m初植密度可作为短期轮伐林的培育模式,以获得大径级的相对优质人工林大青杨木材;2.0 m×2.0 m初植密度可作为长期固碳林的培育模式,且由于其具有相对较优的木纤维微观构造特征参数,采伐后的大青杨木材可作为造纸原料使用。  相似文献   

12.
云杉天然群体管胞和木材基本密度性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该文以木芯为试材,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云杉全分布区20个天然群体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管胞长度宽度、木材基本密度4个主要材性性状的变异规律和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管胞和木材基本密度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显著差异.云杉20个天然群体的管胞长度的均值为(1.75±0.1992)mm,变幅为1476~2022mm;管胞宽度的均值为(27.66±5.3806)μm,变幅为20.41~37.44μm;管胞长度宽度的均值为66.13±141716,变幅为45.96~90.25;基本密度的均值为0.3694gcm3,变幅为0.3049~0.4306gcm3.云杉天然群体的木材基本密度稍高于云杉中幼人工林的,木材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从髓心向外呈递减趋势.管胞和木材基本密度受较强的遗传控制,在树木改良活动中可作为独立性状进行选择.依据管胞和木材基本密度性状的变异特征,可进行优良纸浆材群体的初步选择和群体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3.
人工林刺槐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刺槐作为我国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被广泛应用于北方人工林种植,深入研究刺槐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为刺槐人工林建设经营以及木材的高效精细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对采自于山东省东营市刺槐林场的4株不同树龄人工林刺槐沿树干等分成0.65 m长若干小段并顺序编号,测定和分析每段木材的物理性质(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基本密度)、力学性质(顺纹抗压强度、横纹径向全部抗压强度、横纹弦向全部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以及化学组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含量,并通过SEM电镜扫描图对各段木材的微观构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刺槐木材的气干密度、全干密度、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横纹全部抗压强度(径向、弦向)、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均随树龄的增大而增加,随树干位置增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将木材气干密度与顺纹抗压强度、横纹(径向、弦向)全部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分别进行线性和幂函数拟合,两种模型均能很好地拟合试验结果,拟合度R2值为0.865~0.895。各段木材化学组分中纤维素含量随树龄及树干高度位置的变化规律与木材各项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相似。木材的微观构造中导管占比率随树龄增大而减少,随树干高度位置增加呈现出先减后增的变化规律。结论10年生、15年生、20年生、25年生刺槐木材的气干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均为中级以上,是良好的家具和建筑用材。在利用时应充分考虑不同树龄木材和树干不同位置的差别。密度作为影响木材力学性质的直接要素,可根据相关方程通过刺槐木材的密度值估算部分力学性质的数值。刺槐木材纤维素含量与木材各项宏观力学性质相关度很高,而木材导管占比率的差异则从微观构造上揭示了木材密度变化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14.
红皮云杉人工林材性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研究红皮云杉人工林主要材性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人红皮云杉纸浆材主要材性指标与林龄、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红皮云杉木材纤维素含量较高(67.15%~80.10%)。纤维细长。长宽比达70%以上,且人工林与天然林材性差异不大,是造纸的优良原料。红皮云杉人工林主要材性与林龄密切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影响较小。20年生基本密度为0.3179g/cm^3,纤维长1.99mm,长宽比71.78,综纤维素含量71.54%,1%NaOH抽出物为20.10%,总的趋势是其材性植随林龄增大而增加。红皮云杉人工主要材性指标在20年生后即达到造纸要求。  相似文献   

15.
马尾松家系木材基本密度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福建三明市中村采育场9 a生马尾松家系测定林中73个家系、656个单株木材基本密度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木材基本密度在家系水平上变异较小,而在个体水平上变异很大;木材基本密度与胸径、材积、圆满度呈极显著的负遗传相关,与轮盘数呈显著的负遗传相关,与通直度呈极显著的正遗传相关;选择木材基本密度较大且生长迅速的马尾松家系和个体是有可能的.  相似文献   

16.
以黑龙江省林口县青山林场30年生杂种落叶松子代测定林中的16个家系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长及材性性状,估算其变异系数、相关系数、遗传力及遗传增益,以筛选出优良家系。结果表明:家系间的生长与材性性状存在较丰富变异,树高、胸径以及材积变异系数较大,其中材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1.77%,纤维素质量分数、半纤维素质量分数、木质素质量分数以及基本密度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78%。生长性状与材性性状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可以进行独立选择。家系间的树高、胸径、材积以及纤维素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基本密度、半纤维素质量分数以及木质素质量分数差异不显著。材积以及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家系遗传力分别为68.4%、49.1%,受中等强度的遗传控制。综合生长与材性性状筛选出适合做纸桨材的优良家系为日3×兴8、日5×兴8和日11×石51,在20%入选率下材积和纤维素质量分数的遗传增益分别为25.0%、6.9%,3个家系材积和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均值分别高于家系平均值13.46%、1.95%。  相似文献   

17.
以现代统计预测理论为基础,结合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生长轮材性变异规律,提出了木材幼龄期与成熟期划分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幼龄材与成熟材材性的特点,建立了木材幼龄期与成熟期界定的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模型(OCDB模型).测试了人工林长白落叶松木材的晚材率、生长轮宽度、管胞长度和宽度、微纤丝角及生长轮密度等材性指标,并且对其统计分析,得出木材材性变异规律.采用有序聚类最优分割模型划分出人工林长白落叶松的幼龄期为15a.  相似文献   

18.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是我国南方地区经营历史最长的人工用材林,其在木材生产功能和固碳、涵养水源等生态功能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与天然林相比,人工用材林存在诸多问题,其中,如何在保证木材生产的同时提高生态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杉木人工林经营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碳储量是衡量森林生态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森林碳汇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本研究通过梳理和分析近年来与杉木人工林碳储量相关的文献,综述了林分年龄、经营管理措施、分布区域以及立地条件对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碳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持杉木人工林经济与生态效益相平衡的生产实践建议,也对杉木人工林碳储量研究的现存问题以及日后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纸浆材材性变异和采伐林龄的确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报道了马尾松木材管胞长度、管胞长宽比、基本密度和化学组分含量的变异规律。结合林木材积连年生长量给出了不同树龄材性的具体数值。管胞长度径向变异遵循“递增、趋于稳定”模式,纵向变异由基部向上先递增至7.3m高度,而后递减至19.3m;管胞长宽比变异与管胞长度变化趋势一致。基本密度髓心附近较大,由髓心向外递减至最小值后再缓慢增加,并趋于稳定;基本密度纵向变异由基部向上递减,最大值位于树干基部。纤维素含量由髓心附近的38.75%(1~3轮)递增到22轮处的48.98%,净增10.41%;木素、多缩戊糖和苯醇抽出物含量分别由髓心附近的28.35%,14.32%和6.6%递减到树皮附近的24.7%,10.24%和1.22%,3者依次净减3.65%,4.08%和5.38%。马尾松木材幼龄期约14~18a,幼龄期前天然林管胞长度、长宽比和浸提后的基本密度大于人工林,幼龄期后则正好相反。基于不同树龄材性的变化,马尾松短周期纸浆林最低采伐林龄不得低于15a。  相似文献   

20.
不同密度15年生巨尾桉经济生态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初植密度为1 665株.hm-2的巨尾桉林分3.5年生进行疏伐,开展4种不同保留密度(600、900、1 200、1 415株.hm-2)林分长周期经营试验。研究表明,15年生时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优于短周期,年利润比短周期高2.3倍,林下植被正向演替,林分土壤肥力、水源涵养功能比9年生时好或持平;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中大径木比例、规格材比例、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林下植被种类、高度、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随林分保留密度下降而增加,林分总出材量、经营利润、土壤肥力、水源涵养功能均以保留密度为1 200株.hm-2的林分最高。据此提出在福建省可试行改变短周期定向培育为长周期多目标培育的思路,且保留密度以小于1 2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