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原红牛是我国北方(吉林、河北、内蒙)即将育成的一个适于草原地区放牧饲养的乳肉兼用型新品种牛。我省的草原红牛育种区现有草原红牛和不同代数短角杂种牛174,200头,基础母牛约6~7万头,农村对这些牛仅用做繁殖,基本上没有开展挤奶活动,改良牛的产奶潜力没有充分得以发挥,在经济上对国家和个人都  相似文献   

2.
为了阐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试验选择红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和夏洛莱牛各6头,分为4组,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180 d,屠宰,采样,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测定背最长肌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草原红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牛(P0.05),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草原红牛PPARγ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05),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说明PPARγ基因对脂肪合成代谢有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重要经济性状基因的研究是家畜育种的重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沃金黑牛与草原红牛的生长性状与肉质性状相关基因的表达差异,试验随机选择18月龄的雄性沃金黑牛、草原红牛各3头,屠宰后采集牛肝脏组织、皮下脂肪、背最长肌组织提取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两个品种牛各组织间IGF1、H-FABP、GH、GHR、Myf5、MSTN、LPL、ACSL1、PPAR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IGF1、H-FABP基因在沃金黑牛的肝脏、肌肉组织中表达量最高,而两个品种牛脂肪组织中IGF1基因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GH、GHR、MyoG基因在草原红牛的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而在沃金黑牛肌肉中表达量最高;Myf5、MSTN、ACSL1基因在两个品种牛的肝脏组织中未检出,而Myf5、MSTN在沃金黑牛的肌肉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草原红牛(P<0.05),ACSL1基因在沃金黑牛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PPARγ和LPL基因在草原红牛肝脏中表达量最高,而在沃金黑牛脂肪组织中表达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利木赞牛杂交改良对草原红牛肉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纯种草原红牛和含1/2利木赞血缘的改良草原红牛各16头在相同营养水平和饲养条件下进行10个月的集中舍饲育肥,研究了2组牛生长速度、产肉率及眼肌面积、大理石花纹和嫩度等肉质水平。结果显示, 改良牛的体高、体长、胸围、体质量、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等极显著或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或P<0.05),改良牛的眼肌面积比草原红牛增8.39%,大理石花纹等级和嫩度剪切力值也略大于草原红牛,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利木赞牛对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改良效果显著,且对草原红牛的肉质没有明显影响,草原红牛保持了其原有肉质好的品种特性。  相似文献   

5.
草原红牛血液蛋白多态性及与生产性能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草原红牛血液蛋白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了13头草原红牛和18头利×草杂交牛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和后白蛋白(Pa)3个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结果发现Hb、Alb、Pa分别受2个等位基因控制,其中Hb在草原红牛中发现1头牛有4条带的变异;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与生产性能的方差分析表明,3个蛋白位点对草原红牛及其利木赞改良牛群体的某些性状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进而提高牛肉品质,试验选择红安格斯牛[纯种红安格斯(♂)与蒙古牛(♀)杂交后代]、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和夏洛莱牛[纯种夏洛莱(♂)与蒙古牛(♀)杂交后代]等4种杂交肉牛各6头,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180 d后进行屠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背最长肌LPL基因mRNA表达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草原红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 05),肌内脂肪含量高低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组间均差异显著(P0. 05);LPL基因mRNA表达量草原红牛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 05),LPL基因mRNA表达量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组间均差异显著(P0. 05)。说明LPL基因对脂肪合成代谢有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选择20月龄左右、体重480±25 kg的草原红牛公牛和40月龄左右、体重395±34 kg身体健康的草原红牛母牛(淘汰可繁牛用于育肥)各10头,公母均单独随机分成2组,每组5头。对照组饲以基础日粮,试验组的日粮为基础日粮+100g/头·日新型生长促进剂。经过60 d饲养试验,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日增重(ADG)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6.04%(公牛)和25.82%(母牛)(P<0.05);试验组比对照组每头牛增加纯收入分别为166.44元和264.68元,经济效益分别提高9.83%和16.41%。根据本次试验结果,草原红牛(公、母)日粮中应用新型生长促进剂后可以显著的提高其生产性能,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提高。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该饲料添加剂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了IGFBP-1、IGFBP-2、IGFBP-3、IGFBP-4及IGFBP-5基因在草原红牛与天一冈山黑牛背最长肌中的表达情况,旨在探求这些基因在草原红牛与天一冈山黑牛背最长肌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所有5个基因在草原红牛与天一冈山黑牛背最长肌中均有表达;同时,IGFBP-1基因的mRNA在2种牛背最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其在草原红牛中的相对表达量是在天一冈山黑牛中的1.42倍;IGFBP-2基因的mRNA在2种牛背最长肌中的相对表达量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其在草原红牛中的相对表达量是在天一冈山黑牛中的3.55倍;其他3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没有显著差异。本研究为深入研究IGFBP-1、IGFBP-2、IGFBP-3、IGFBP-4和IGFBP-5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了解这些基因对肉质性状的影响,以及对我国肉牛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榆县三家子种平繁育场是吉林省唯一的草原红牛育种核心基地.主要培育和销售中国草原红牛、这个场始建于1958年.全场占地75(x)公顷、现有职工64O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1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ILI人。目前有耕地333.9/k顷.存栏牛1585头.其中基础母牛695头。中国草原红牛属内乳兼用型牛种。该牛一个泌乳期可产奶20()0~3500千克.乳脂率在4.()%以上。据试验.通过育肥后.18个月龄公牛体重可达500千克以上.其净肉率为43%.是适合于农牧区发展的优良牛种。自衣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这个场通…  相似文献   

10.
草原红牛是吉林、内蒙古、河北、辽宁北方四省区联合培育的兼用型新品种牛。1985年通过国家农业部鉴定、验收.并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系草原红牛培育工作始于1958年*198.1年通过省级鉴定、验收.l蚊5年获吉林省科技进卡特等奖。1.品种特性:草原红牛是明英国兼用短角公牛为父本.当地蒙古牛为母本进行级进杂交至第二K或三代.选择理想型横交固定培育而成。具有适应性强、宜放牧、耐粗饲.抗病力强.乳脂率多、遗传力强等特点。2.外貌特征:草原红牛全身被毛为深红色.头清秀、角向前上方弯曲.呈…  相似文献   

11.
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产肉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随机选择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重接近、身体健康的7月龄公牛33头,按血缘关系分为三组,草原红牛、含1/2及1/4利木赞血分别为10头、13头和10头。试牛进行为期326 d的育肥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分析了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及背最长肌肉样中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结果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育肥牛出栏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有显著提高;肉中粗脂肪含量随着外血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粗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可以提高草原红牛的产肉性能且对草原红牛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不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oxidized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OLR1)基因的多态性及其不同基因型对肉用性状的影响,试验以58头草原红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扩增和San-ger测序方法检测草原红牛OLR1基因第4外显子的遗传多态性,利用"牛等家养动物群体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3.
1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育种史概述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自己培育的乳肉兼用型新品种,培育起始期可以追溯到1936年,吉林、内蒙古和河北的毗邻草原曾引进乳用短角牛与蒙古牛杂交,20世纪50年代以后又强化了杂交改良,1973年成立了三省区草原红牛育种协作组,采用了冷冻精液技术,促进了该品种的育成。后又引进了加拿大和美国的乳肉兼用型短角牛,提高改良速度。1979年草原红牛育种委员会成立,次年着手自群繁育。1985年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  相似文献   

14.
利木赞牛改良草原红牛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原红牛是我国自主培育而成的第一个肉乳兼用型优良品种,具有适应性强、宜放牧、耐粗饲、抗病能力强、乳脂率高、肉质好、遗传力强等突出优点,但与国外优良肉牛品种以及国内黄牛品种相比还存在着个体小、生长缓慢、产肉性能偏低等不足。为了提高草原红牛肉用生产性能,先后从国外引进优良肉牛品种丹麦红牛和利木赞牛等对草原红牛进行杂交改良。本研究就利木赞牛对草原红牛的杂交改良效果进行全面分析,为草原红牛肉牛新品系的选育与品种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丹麦红牛血液导入中国草原红牛产乳产肉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X草(以下简称导血F1)34头和中国草原红牛(以下简称草原红牛)31头初产母牛100d产乳量比较,导血F1平均多产奶292.4kg,提高33.47%(P〈0.01)。导血F1、草原红牛18月龄公牛各12头屠宰试验,净肉产量导血F1公牛比草原红牛公牛平均每头多产净肉14.5kg,提高12.70%(P〈0.01)。  相似文献   

16.
草原红牛微卫星DNA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培育和改良肉用草原红牛,利用草原红牛、夏洛莱牛、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蒙古牛基因组DNA,用8对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将扩增产物置于1.5%琼脂糖电泳进行观察,如有所需的带则转入8%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PAGE)中电泳分离,绘制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微卫星标记方法是一种理想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中国草原红牛介体复合物亚基4(MED4)基因多态性及其对草原红牛肉质性状的影响,实验以118头20月龄的草原红牛为研究对象,采用PCR测序的方法对草原红牛MED4基因第7外显子的多态性进行研究,利用SPASS 20.0软件分析MED4基因SNP位点与肉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草原红牛MED4基因第7外显子存在A...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草原红牛是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建国后自行培育的肉乳兼用型新品种牛,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主要分布在吉林省通榆县以三家子种牛繁育场为核心的十几个乡、镇、场中。在50多年的育种与繁育推广进程中,中国草原红牛已经成为通榆县畜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为通榆县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笔者从事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的育种、繁殖和推广工作多年,对中国草原红牛的历史与发展有详尽地了解,现将中国草原红牛吉林系发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进行分析,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截至1982年,全世界共有122,643万头牛。其中苏联的存栏数为11,592万头,约占世界牛总数的9.45%。苏联现有43个奶牛品种和11个肉牛品种。1981年,乳牛存栏数为43,389,000头,约占全世界乳牛总数的19%。在苏联分布最广的乳用品种牛是:草原红牛、西门塔尔牛、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木赞杂交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选择断奶后小公牛利草F139头、草原红牛79头,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至18月龄时屠宰。结果表明,利草F1出栏体重和育肥期日增重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体躯高度、体斜长、坐骨端宽、胸围、管围、腿围均极显著地大于草原红牛(P〈0.01),整体结构趋向于偏肉体型;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主要产肉指标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利草F1肉中的粗脂肪含量较草原红牛有一定的下降,而粗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上升;利草F1的油酸含量比草原红牛下降2.43个百分点;不饱和脂肪酸、与鲜味有关的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利草F1与草原红牛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