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惊蕈录》对日本香菇的划时代意义日本在宽政八年,即1796年,产生了历史上第一部香菇栽培专著。原书称《温故齐五瑞篇》亦名《惊蕈录》,温故齐是该书作者佐藤成裕的别名,佐藤在写作此书时,封面上签上了“惊蕈录”三个流畅的汉字,故本文以“惊蕈录”称之。《惊蕈录》是作为一个技术指导材料而编著的。《惊蕈录》在当时只有手抄本,而未印刷出版。佐藤的亲笔手稿现存日本水户历史馆。在《惊蕈录》问世前,日本国内虽无香菇专著,但是作为一种产物,记载的材料却不少。最早对“菌”的记录出现在《日本书  相似文献   

2.
36.香菇(Lentinus edodes)香皮裥菌(曾用植物学名称);黄蕈(古称,见于南宋陈仁玉《菌谱》);台蕈(古称,见于陈仁玉《菌谱》);合蕈(古称,见于陈仁玉《菌谱》);冬菇(俗称);香蕈(别称);香信(俗称,又见于《本草求原》);椎茸(日本名称);桐蕈(古称,见宋《贵耳集》、《癸辛杂识》);栎菌(俗称,见《云南食用菌》);板栗菌(俗  相似文献   

3.
蕈菌之父 情系华夏——记国际药用菌之父张树庭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庭教授,澳籍华人,是国际著名的蕈菌学家,曾担任英国官佐勋爵(OBE)、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国际蕈菌生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世界蕈菌生物学及其产品学会副主席、国际蕈菌科学学会亚洲区科学委员会主席、世界文学及科学院院士、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会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东南亚生物网地区总部执行秘书。2005年10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药用菌大会上,被组委会尊称为“国际药用菌之父”。张教授著述甚丰,出版涉及蕈菌遗传及育种、分类、生理生化及栽培技术、营养、滋补及药疗等方面的专著21部,并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1论“香菇之源”,系丽水情结1796年,日本林学家佐藤成裕写的《惊蕈录》一书,开创了日本香菇铊目法技术立论之先河。多年来,学术界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香菇的地方。张树庭教授对此非常怀疑,专门到日本大芬县考察。经过考察研究,他认为中国生产香菇的历史要更早一些,并认为《惊蕈录》是佐藤成裕从《广东通志》中摘取关于香菇生产的方法加以发挥而著成。1984年广州举行的全国食用菌学术会议上,一篇《就王桢农书〈菌子〉篇论龙、庆、景为世界香菇发源地》的交流论文点燃了他的民族...  相似文献   

4.
日本江户后期本草学家佐藤成裕在其《惊蕈录》中引用了一段自称出自南宋陈仁玉《菌谱》的文字,涉及中国古代食用菌栽培中的惊蕈技术.由于这段文字不见于现存各版本之《菌谱》,因此长期以来,中日学者或认为这段文字为《菌谱》之佚文,或认为出自另一未知版本之《菌谱》.实际上,《惊蕈录》中的这段文字系转引自方以智《通雅》的“芝栭”条,因作者断句之误,误以为出自《菌谱》.《通雅》“芝桶”条又和方以智《物理小识》的“菌栭”条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对比,再结合其他史料,可知《通雅》“芝柄”条中的相关文字其实源自方以智自己的耳目见闻,而非引自他书;其中前半部分述及明末清初广西平西山山农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后半部分述及当时福建的惊蕈技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四)惊蕈菇民亦称“惊”,1796年,日本佐藤成裕引用龙泉县志所载(后转于《菽园杂志》及《广东通志》)之185个字,将其著作取名为《惊蕈录》。相传惊蕈是800年前被神化了的菇农代表人物──吴三公发明的。他对已经砍花历...  相似文献   

6.
蕈菌学     
蕈菌学是研究蕈菌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蕈菌英文是mushroom,但mushroom一词可译成蕈、菌、菇或蘑菇等,缺少一个统一的名称。研究mushroom的科学也在名称上出现了蘑菇学、食用菌学、药用菌学等等不同的提法。由于对mushroom的理解不同,很多学者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公元一七○三年吴材著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在分类上,我们一般把不同的微生物称为不同的菌(当然,每一种类都有其专一的学名),如Bacteria称为细菌,Actinomyces  相似文献   

7.
祝《食用菌》公开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认识与利用真菌资源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诗经》、《礼记》、《春秋》、《本草》都有记载;朱熹、朱弁留下了赞美紫蕈、白蕈、天花蕈风味的诗句;陆仁玉、潘之恒写下了《菌谱》《广菌谱》专著。食菌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醣类、维生素、微量元素等及一般蔬菜所短缺的物质,人们自来当作珍贵食品。我国食用菌种类很多,可达数百种,如木耳、银耳、香菇、冬菇、牛肝菌、口蘑等,为广大群众所喜食;猴  相似文献   

8.
我国用菇类制作菜肴、糕点,已有悠久的历史,它是祖国古烹饪源流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分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中,就有“味之美者,越骆之菌”的记载。北魏的《齐民要术》中,还详细介绍了“木耳菹”的制作和“缹菌法”。由于菇类滋味殊美,到了宋代不仅酒楼饭馆有菇类菜点供应,有些种类还被选作宫庭菜点。当时的士大夫,文人墨客,还写下了不少咏歌菇菌的诗篇。对菇类的赞美和珍爱之辞溢于言表,宋代吃菇风之盛,由此可见一斑。自宋以后,各种菇类菜肴、糕点就更多了。  相似文献   

9.
蕈菌学是研究蕈菌的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真菌的现代学科。簟菌英文是mushroom,但mushroom一词可译成蕈、菌、菇或蘑菇等,缺少一个统一的名称。研究mushroom 的科学也在名称上出现了蘑菇学、食用菌学、药用菌学等不同的提法。由于对mushroom 的理解不同,很多学者所下的定义也不同。公元1703年吴材著的《吴菌谱》中记载“出于树者为蕈,生于地者为菌”,“蕈”和“菌”皆指具有显著子实体的高等真菌。在分类上,我们一般把不同的微生物称为不同的菌(每一种类都有其专一的学名),如Bacteria 称为细菌,Actinomyces 称为放线菌,Yeast 为酵母菌,Rust 为锈菌,Smut 为黑粉菌,Fungus 为真菌。为了与上述微生物名称相适应,拟将mushroom 译成“蕈菌”。笔者认为,蕈菌是指那些具有显著子实体以资鉴别的一类  相似文献   

10.
芦笛 《食用菌》2014,(5):64-65
南宋俞成《萤雪丛说》之"戒食菰蕈"条的文字并非出自俞成之手,而是引自"王状元夔府十戒"。其中的王状元即南宋状元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他任夔州(治今重庆奉节)知州之时,即公元1165年12月15日到公元1167年9月2日期间,撰写了"夔府十戒",而"戒食菰蕈"的内容就是这"十戒"中的一戒;这段文字也是目前尚未被发现的王十朋的佚文一则。此外,南宋周密《癸辛杂识》之"桐蕈鳆鱼"条中关于桐蕈的记载亦为民国时期的《宋人轶事汇编》所引用,但是后一本书的作者丁傅靖却把"诸谢"喜食桐蕈的事张冠李戴,误记为贾似道之事,同时也误将其出处标为南宋张端义的《贵耳集》。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已成为我国近代最大的香菇生产基地和出口大户。1988年10月26日,在西安召开的国家科委“星火计划”项目成果展览会上,古田县《室外袋栽香菇高产优质技术》荣获金奖。南方十四省以及东北、西北、西南等诸省的食用菌科研、生产和流通部门,都十分关注“福建香菇”的兴衰,而且还引起香菇生产大国的日本人注目。日本菌蕈中心理事,长田礼孝氐曾到过石家庄和福建省部份县考察,将袋栽香菇生产现场照片登于日本《特产情报》(1988年第2期)。今年5月间日本全农贸易社27人要求来古田考察香菇市场。这里我想就关于“福建香  相似文献   

12.
蕈,是龙庆景菇民对菇的习惯称呼。诺大的中国,唯菇民称香菇为香蕈。惊蕈,是菇民用软木拍击菌丝发育已经成熟,而未出菇的菇木,促其出菇的一种技术,全中国唯龙庆景菇民为之。1796年,佐藤成裕所著《惊蕈录》,是日本早期的最优秀的香菇栽培专著。其参考1562牛黄佐的《广东通志》而作。现证实:《广东通志》对香菇的185个字论述引自陆容(1436——1494年)的《菽园杂志》,而《菽园杂志》又引自1209年何澹的《龙泉县志》。因此,《惊蕈录》实际上是参考《龙泉县志》,也即参考龙庆景的砍花法栽培而作。从龙庆景香菇历史演变图和中、日香菇发展史简记中亦证明,自龙岩村点燃的香菇栽培星火,元、明以来即燃遍中国南方,以后又飘洋过海,影响日本。日本自伊豆开始的(钅宅)目法,从发生渊源,发生经过,史料记载、技术运用、甚至方言术语上推论,其技术无疑来自中国的龙庆景。横跨龙泉——伊豆这条香菇技术的金桥是谁搭成的呢?看来两国僧人的频繁往来作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菌谱(连载)     
竹菌生竹根,味极甘,当与笋通谱,而菌为北阮矣。【注释】①竹菌,生于竹根的食用菌主要有鬼笔科竹荪属的一些种,如长裙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短裙竹菰(D.dupli-cata)等,又叫竹笙、竹参、竹鸡蛋、仙人笠、僧笠蕈、网纱菰、竹萼、竹笋菌。名贵食用菌,质地脆嫩,味道鲜美。②甘:味道美好。《韩诗外传》:“鼻欲嗅芬香,口欲嗜甘旨。”③通谱:同一家族的意思。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袋栽香菇不同时期发生虫害的种类,对我国8省20个香菇栽培基地在香菇发菌期和出菇期采集到的虫样进行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共鉴定到4目10科15种害虫.出菇期害虫种类明显多于发菌期,其中眼蕈蚊科害虫种类和数量最多,在发菌期和出菇期均有发生,进一步对其COI基因片段序列进行聚类分析,发现11个样本聚为三类,...  相似文献   

15.
芦笛 《食药用菌》2012,(6):372-377
清代吴林《吴蕈谱》一卷,为《赐砚堂丛书新编》、《昭代丛书》和《农学丛书》所收录,是继南宋陈仁玉《菌谱》、明代潘之恒《广菌谱》之后的又一种我国古代大型真菌专著。经校勘后得知《吴蕈谱》正文,除了把26种(类)可食用的大型真菌分成了上、中、下三品,并对之作了详尽的描述之外,还提到了其他一些大型真菌,其中包括毒菌。通过与《菌谱》和《广菌谱》比较发现,《吴蕈谱》记录的大型真菌数量最多、描写也最为细致,是三谱之中成就最高的。  相似文献   

16.
“天花蕈”名源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花”为古代名菌,累见于史乘典籍,文人呤詠。经刘波(1958)考订,认为古籍所载之“天花蕈”即今日所指之平菇。这一论断已被国内菌学工作者所接受。在我国历史上,天花蕈曾一度被认为是山西五台山特产。南宋陈仁玉《菌谱》(1245)称赞“五台‘天花’,亦甲群汇”。这一说法从宋、元文人笔下亦可得到佐证。南宋初年,朱弁奉使全国,在朔北被羁留十六年之久,曾留有“谢崔致君饷‘天花’诗”,其中有云: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1997,(4)
《四季种菇新技术疑难300解》由丁湖广编著,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我国进入商品化生产的香菇、草菇、珍珠菇、姬松茸、猴头菇、凤尾菇、平菇、金针菇、蘑菇,竹芬、黑木耳、银耳、毛木耳为重点,兼顾珍稀菌蕈的鸡(土从)、羊肚菌、灰树花、玉蕈、金顶蘑、鸡腿蘑、长根奥得蘑、杨树菇,大杯伞,茶薪  相似文献   

18.
3.菇民专用俗语,作为汉文字的一个组成部份,流传至日本,“蕈樼”一词已列入《康熙字典》,而见于陆容的《菽园杂志》,说明其源自《龙泉县志》。这个“樼”字完全为菇民专用,其大意是生菇的树木。有些资料写成“樯”或“榆”。砍花术对菇木伐期的判断用词——“上水”“下水”“停水”这些名词亦在日本出现而流行了。历史上菇民称香菇孢子为“气”,认为有气必有菇;称菌丝为“云”,认为云发得好,菇才会出。使人惊奇的是日本最早亦称香菇的种  相似文献   

19.
木菌①木菌即木耳,生于朽木之上,无枝叶,乃湿热余气所生。亦名木(木需)②、木(土从)③、树鸡④、木蛾。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木需),以软湿为佳也:曰(土从)、曰鸡,因似味也。南楚人谓鸡为(土从)。曰菌,亦象形于蝈⑤,乃贝子⑥之名。或云地生为菌,木生为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注释】①木菌:古人有土生为菌,木生为蕈之说。后来菌、草相混,同指真菌类的各种菌草。②穤:(?)。软,义同栭、(木需)、栮。《礼记·内则》“芝栭菱椇。”注:“人君燕食加庶羞也。”疏:“无华而实者名栭,芝属也。芝、栭一物,亦作(木需)。”栮,《字汇》:“生枯木上,形如耳,故以耳名。”(木需),《集韵》:“或  相似文献   

20.
<正>3民国时期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全面传播民国时期西方近代食用菌菌种知识在我国的传播载体,主要分散在有关国人自编的食用菌栽培图书与撰写的论文中。其中菌种专论3篇,即《人工种菇之菌种问题》(1937)、《西洋菌种的培养法》(1937)、《蕈种之制造法》(1937),栽培论文约8篇,即《种蕈新法》(1916)、《蕈之栽培》(1922)、《中国食用蕈种类与西洋蕈培养法》(1927)、《洋蕈之栽培》(1931)、《食用菌之栽培法》(1932)、《洋菰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