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加强雄蚕品种的选育,实现专养雄蚕和实用化推广是新世纪蚕业科学基础性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然而,雄蚕一代杂交种的饲养技术及其价格偏高等问题,给推广工作带来一定难度.仙居县于2000年晚秋开始从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引进少量雄蚕种进行试验,获得成功.随后,采取试验示范、宣传辅导、政策引导等多项措施,推广工作相对比较顺利.  相似文献   

2.
用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的雄性与常规家蚕品种的雌性相交,下一代雌性在胚胎期死亡,仅雄性能正常孵化、发育并结茧,可实现专养雄蚕,从而实现农村专养雄蚕这一蚕业技术的革命,为实现蚕业的高效、省力奠定了技术基础。2005年,秋·华×平30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培育并通过浙江省省级审定,同时也是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杭州地区是全国率先大规模推广雄蚕品种的蚕桑主产区,杭州蚕桑技术推广总站也是较早繁育雄蚕杂交种的专业蚕种场站。由于雄蚕繁育难度大、繁育系数低、繁育成本高,加上杭州蚕桑技术推广总站由专业场向原蚕业转移等原因,导致中间有几年繁育间断。为实现雄蚕杂交种繁育自主化,促进杭州地区雄蚕的大面积推广,从2012年开始,杭州蚕桑技术推广总站开始在原蚕区进行雄蚕品种秋·华×平30这一对品种试繁。经过6年的实践,不断摸索经验,逐步掌握了原蚕区雄蚕繁育的技术,实现了雄蚕繁育稳产、高产、优质的综合目标,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下繁育中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雄蚕具有强健好养,食桑少,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和出丝率高等特点,专养雄蚕可以显著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对促进21世纪我国蚕丝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6年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从俄罗斯科学院引进了蚕性别控制基础品种,开始了专养雄蚕的研究.湖州市从1997年春蚕期开始在市蚕业管理总站统一组织下,经过4年8个蚕期的农村试养和摸索取得了显著成果,<湖州市雄蚕杂交种的应用研究>课题已于2000年底通过了专家鉴定.  相似文献   

4.
限7×平48是浙江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利用改良后的性连锁平衡致死系与我国优良常规品种组成的夏秋用雄蚕杂交种,该品种于2005~2008年参加浙江省实验室和农村鉴定,综合经济性状优良,于2009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现将其品种性状及繁育、饲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周海明 《蚕桑通报》2012,43(2):35-36
雄蚕品种与常规品种柑比,具有强健好养、高产稳产、食桑省、茧层厚、出丝率高等优势。为了探索雄蚕品种在实际饲养中的性状水平及经济效益,以及本市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嘉兴市从2003年开始引进秋华×平30等雄蚕品种在海盐、海宁两地进行了多点试养,经过几年的推广实践,完成了从用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生产的原种,本地化繁育雄蚕杂交种,农村的示范推广,丝厂试缫的成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由于雄蚕具有饲养效率高、强健好养、经济效益好等优点,且雄蚕产丝量多,茧层率和鲜茧出丝率均高于雌蚕。雄蚕丝纤度细、偏差小,利于缫制高档生丝,符合丝绸制品向高档化发展的要求。因此专养雄蚕是传统蚕桑业的重要技术提升,近年来雄蚕新品种也不断涌现。华菁×平72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一对高丝量雄蚕品种,为了比较与了解该新品种的特性及其在海盐的适应性,海盐蚕业管理站于2011年春蚕始引进试养,现将试养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雌35×平28”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新型雄蚕品种,经2013年引进试验。本文总结了“雌35×平28”的农村试养情况,结果表明该品种综合性状优良,大部分指标优于“秋华×平30”。  相似文献   

8.
限7×平48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一对夏秋用雄蚕品种。为了进一步探索该品种在农村生产中的性状和经济效益,根据蚕品种农村区试计划安排,分别于2007年中秋和2008年晚秋在海宁市硖石街道联和村进行了雄蚕新品种限7×平48的农村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秋华×平30是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选育,于2005年通过浙江省省级审定,在国内外第一个通过审定的雄蚕品种。杭州蚕桑技术推广总站(杭州蚕种场)从2012年开始承担“秋华×平30”蚕种的专业繁育,助推雄蚕品种在浙江大范围推广,杭州地区也成为全国率先大规模推广雄蚕品种的蚕桑主产区。  相似文献   

10.
雄蚕品种"秋·华×平30"是一对优质高效的新品种,但其繁育系数偏低、繁育成本相对较高是影响该品种的因素之一。近年来,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针对这一制约因素新育成了四元雄蚕新品种"菁·云×平28·平30",本文报告了该品种在杭州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繁育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限7&#215;平48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一对夏秋用雄蚕品种。为了进一步探索该品种在农村生产中的性状和经济效益,根据蚕品种农村区试计划安排,分别于2007年中秋和2008年晚秋在海宁市硖石街道联和村进行了雄蚕新品种限7&#215;平48的农村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家蚕新品种雌35×平28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新近育成的一对雄蚕新品种。海盐县于2011年春蚕开始引进试养。经饲养表明,该品种在张产、张值、茧质等主要指标上表现良好,现将试养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利用雌蚕无性克隆系与平衡致死系杂交育成了新型雄蚕新品种,是雄蚕平衡致死和雌蚕无性克隆两项性别控制创新技术的融合。通过对近四年来"秋华×平30"、"雌35×平28"、"雌29×平30"三对雄蚕种的原种繁育,比较克蚁收茧量、健蛹率、制种量等指标,发现其繁育上的优缺点,通过进一步的选育和优化,以及繁育单位对原种性状的了解,性状表现向好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陈诗  王红芬 《蚕桑通报》2007,38(3):18-20
专养雄蚕技术作为一项蚕桑的技术革命,目前已进入实用推广阶段。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由于雄蚕杂交种的制种特点,决定产生同样鲜茧量的蚕种繁育成本显著高于常规杂交种。如何降低雄蚕杂交繁育成本。成为推广雄蚕技术需要解决的主要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5.
"秋华×平30"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育成的雄蚕品种,2005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是目前生产上的雄蚕主推品种.在蚕种饲养量不断下降的产业形势下,雄蚕品种"秋华×平30"饲养量以稳中有升的势态进入大众视线,2016年累计推广近7万张,较2015年增加39%.由于雄蚕技术的成熟及前景诱人,该品种在全国的杂交种繁育权2016年被杭州市蚕桑技术推广总站买断而体现出该品种的生命力.杭州千岛湖蚕种有限公司自2013年开始繁育雄蚕杂交种至今已连续四年,现将繁育总体情况与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原蚕区雄蚕品种一代杂交种繁育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蚕系列品种在浙江省繁育推广多年,由于该系列品种在繁育过程中的特殊要求,一般选择在专业场场本部饲养,近年来由于专业场场部饲养规模缩小,制约了雄蚕品种在我省的繁育和推广。目前我省饲养的雄蚕一代杂交种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山东调入的。为解决雄蚕一代杂交种繁育问题,必须探索在原蚕区繁育雄蚕一代杂交种。近年来已有省内多家蚕种繁育单位在原蚕区试繁。海宁市新兴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在2009年春期在原蚕区试繁雄蚕杂交种秋华×平30,饲养原种180g,取得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17.
曾光远  潘玮  陈诗 《蚕桑通报》2001,32(2):52-53
华夏×平8是由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新育成的春秋兼用雄蚕品种。该品种经农村试养 ,各项经济性状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受到蚕农欢迎。该品种的原蚕具有抗病性强 ,发育整齐 ,繁育容易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市场发展潜力。2000年中秋期 ,杭州蚕种场首次引进原种400g,其中雄蚁蚕130g,雌蚁蚕270g,试繁杂交种 ,获得成功 ,共繁育杂交种3666张。现就雄蚕杂交种繁育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谈些体会。1雄蚕杂交种制种特点雄蚕杂交种繁育技术与常规品种杂交种繁育技术有较大差别。主要表现在 :利用平衡致死系生产雄蚕杂交种只能利…  相似文献   

18.
秋丰×平28、秋华×平30是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新育成的雄蚕品种.为了探索雄蚕新品种在江西的适应性与饲养情况,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2007年选择省内重点蚕桑县进行了春,秋两期农村示范应用,现将饲养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雄蚕饲养技术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蚕系列品种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于1996年开始引进,并通过转育改良和选配而育成的春秋兼用系列家蚕新品种。吴兴区自1997年春开始在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的指导下,首次在织里镇太湖试养雄蚕品种,并获得成功。1997年至2000年春先后对夏华×平8等7对雄蚕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0.
利用雄性杂种专养雄蚕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蚕和雌蚕相比,具有食桑少,叶丝转化率、茧层率、出丝率高,丝质优等特点。因此,专养雄蚕对21世纪我国蚕丝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996年春,浙江省农科院引进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S8和S14,并开展转育改良和选配雄性杂种(或雄蚕杂交组合)等研究,陆续选配出一批雄性杂种,雄蚕率均在99%以上,供专养雄蚕试用[1,2]。自1997年春开始,我们应用该院选配的家蚕雄性杂种,在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率先开展专养雄蚕的试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进展。*1 材料与方法11 1997年春蚕期雄性杂种春晓×S8和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