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用棋盘式定点大面调查和中心渔场专项调查2种方式,于2001年5~8月对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bartrami)渔场进行了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特征调查。调查范围为北太平洋152°00′E~171°00′W、39°00′N~43°00′N海域,渔场环境特征要素主要为各站点的温度、盐度、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叶绿素a含量。调查海域的柔鱼资源密度采用渔场海域每个经纬度的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表示。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中心渔场中部与西经渔场表温为18℃左右,100m水温为9℃左右;西部渔场表温为16~20℃,100m水温为7~8℃;在有温跃层海域的跃层面下易形成高产渔场。浮游动物生物量较高的海域与中心渔场的位置基本保持一致;浮游植物生物量较高的海域和叶绿素a含量高于0.1mg/m3的海域,以及它们东侧海域易形成高产渔场;盐度与中心渔场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太平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获分布及渔场环境浅析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樊伟  崔雪森  周甦芳 《海洋渔业》2004,26(4):261-265
本文主要根据收集到的渔获量数据、海水表层温度数据和有关文献资料 ,应用GIS技术对太平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业进行了定量或定性分析。结果表明 :太平洋大眼金枪鱼延绳钓渔场主要分布在 2 0°N~2 0°S之间的热带海域 ,具纬向分布特征。对渔获产量同海表温度的分月统计显示 :太平洋大眼金枪鱼渔场最适月平均表层水温约 2 8~ 2 9℃ ,渔场出现频次为偏态分布型。最后 ,结合有关文献综合讨论分析了海表温度、溶解氧含量、海流等环境因子与金枪鱼渔场分布和形成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浮游动物数量分布及与渔场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徐兆礼 《水产学报》2004,28(5):515-521
根据2001年6-7月在北太平洋152°E~171°W、39°~42°N水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综合调查资料,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水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均值为92.12mg·m-3(0.81~1035.68 mg·m-3),其中中部(160°~180°E、39°~42°N)及西经水域(170°~178°W、40°~41°N)为113.51mg·m-3,西部水域(152°~157°E、41°~43°N)为22.89mg·m-3;桡足类丰度居首(42.11%),其次为海樽类(30.91%);伪细真哲水蚤(Eucalanus pseudattenuatus)、太平洋哲水蚤(Calanus pacifica)和软拟海樽(Dolioletta gegenbauri)为主要优势种.甲壳类的分布与柔鱼中心渔场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中心渔场位于浮游动物总生物量高密集区(250~500mg·m-3)和甲壳类的最高丰度区(50~100 ind·m-3)内或边缘区;头足类幼体分布于磷虾类和端足类的高丰度区(10~25ind·m-3)内或边缘水域.  相似文献   

4.
西北太平洋公海7~9月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水温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2003~2005年7~9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数据和水温遥感数据,对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表温和上层水温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7~9月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重心有从西南向东北变动的趋势;各月产量重心处水温结构有较大差异,9月混合层深度较7月和8月有所加深,渔场也较后者向北移动;各月高产渔区0~15m温度梯度都在0.25℃/m以下,0~40m温度梯度在0.1℃/m左右,40~60m温度梯度在0.25~0.42℃/m之间。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渔区月产量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捕捞努力量、渔区平均日产量和表温是其主要影响因子,对渔区平均日产量影响较大的有表温、0~15m温度梯度、0~40m温度梯度和月份,其关联度都在0.80以上。  相似文献   

5.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分布与水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卫星遥感获取的海表水温和多年来我国在西北太平洋的柔鱼生产统计资料 ,探讨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5 0°E以西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1°N、14 6°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在 10~ 19℃之间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为 13~ 18℃ ;15 0~ 16 0°E之间的柔鱼渔场 ,中心位置位于 4 2°0 0′N、15 5°0 0′E附近 ,渔场表层水温范围为 14~ 2 1℃ ,中心渔场表层水温约为 15~ 2 0℃。温度场特征分析显示 ,柔鱼中心渔场分布与冷水锋面、冷暖水切变锋面和暖水舌锋的变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5年7—10月在北太平洋E 150°~158°56′、N 42°34′~46°25′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15个站点浮游动物样本资料,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浮游动物生物量4~699 mg/m3,均值168.6 mg/m3。根据浮游动物的种类、分布状况及优势种类的强弱,判断和分析黑潮暖流的强弱趋势,对确定秋刀鱼渔场的南北位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长鳍金枪鱼作为高度洄游的大洋性鱼类,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为掌握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资源时空分布以可持续开发利用,笔者根据2009—2018年世界各国在中西太平洋的长鳍金枪鱼延绳钓作业数据,利用统计和K-means聚类方法探究长鳍金枪鱼资源的时间变化趋势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2009—2018年间长鳍金枪鱼渔场重心主要分布在E 155°~W 160°,S 15°~S 30°海域;北半球冬季(12月—翌年2月)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低纬度海域(N 0°~N 10°),渔场重心向西北偏移;南半球冬季(6—8月)主要集中在南半球低纬度海域(S 12°~N 22.5°),渔场重心向东南偏移。渔场重心的空间分布受海面温度异常的影响较显著:当海面温度距平值整体偏高时,渔场重心零散分布于中部海域;海面温度距平值相对偏低时,渔场重心向东南与西北两侧偏移。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中西太平洋长鳍金枪鱼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科学管理。  相似文献   

8.
夏季西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时空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广泛分布于北太平洋的秋刀鱼,具有一定的资源量,因此为了提高鱿钓作业的经济效益,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采用一船多业的作业方式,即鱿钓船增加秋刀鱼舷提网设备,实现2种作业方式的兼营,利用远洋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生产的间隙(7~12月),赴西北太平洋从事秋刀鱼生产。2001年,我国台湾地区和  相似文献   

9.
方星楠  余为  陈新军 《水产科学》2022,41(3):475-483
根据2017年1—7月东太平洋赤道海域茎柔鱼的捕捞数据,以及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利用渔场经纬度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研究不同月份茎柔鱼渔场重心的时空变化,评估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对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的影响,并基于捕捞努力量与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频率分布关系,分析茎柔鱼每月海表面温度和叶绿素a...  相似文献   

10.
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建生  严利平 《海洋渔业》2004,26(3):193-198
利用1997~2000年在东海4个季节的拖网以及温盐度调查资料,分析了东海太平洋褶柔鱼的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分布水深在40~175m,集中分布水深范围在80~150m。春、夏、秋三个季节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值都出现在北部外海,冬季的平均资源密度最高值转移到南部外海。四季都有生殖群体的存在,从春季到冬季,生殖群体的重心位置由北部外海向南部外海转移。四季生活海域的表层水温为13.63~28.38℃,生物量高区的表层水温为22~26℃;表层盐度为27.72~34.72,集中分布海域的盐度为32.5~34.7。因此,东海太平洋褶柔鱼属于暖水性外海高温高盐种。  相似文献   

11.
许柳雄 《水产学报》1994,18(4):340-343
尼龙钓线颜色、粗度和钓线长度对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钓获率的影响许柳雄(上海水产大学,200090)关键词太平洋褶柔鱼,钓获率,尼龙钓线EFFECTOFCOLOUR,THICKNESSANDLENGTHOFNYLONFISHINGLINEONJIGGIN...  相似文献   

12.
傅文栋 《海洋渔业》1997,19(4):157-160
本文根据对台湾北部渔场中上层鱼类为期三年的生产性探捕试验结果,着重分析了莆田市现有灯光围网作业渔船采用的渔具渔法在该渔场的适应情况和生产性探捕试验的经济效益。指出了该渔场中上层鱼类的渔期、中心渔场位置和渔获组成。  相似文献   

13.
东海黑潮区灯光鱿钓渔场与水文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瑞生 《海洋渔业》1998,20(1):11-17
本文通过对1996、1997年春季在东海黑潮区域的灯光鱿钓渔场的探捕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黑潮左侧的褶皱形锋涡旋及其右侧的逆流和暖涡旋的附近区域,易形成良好的灯光鱿钓渔场。春季黑潮表层的25℃等温线出现与否,似可作为寻找鱿钓渔场的一种判据。黑潮势力的强弱变化对渔场出现的迟早以及产量的变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探捕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轻福建近海的捕捞压力,打破灯光围网作业生产的被动局面,解决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在春夏汛灯围淡季作业问题,于1989 ̄1991年5 ̄9月,对该渔场的中上层鱼类进行生产性探捕。在专业生产调查中,从统计的渔获量和其它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期间表明:闽东北外海渔场中上层鱼类有开发利用价值,不仅为福建灯光围网作业开创一条新路,而且为今后重点开发该渔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南沙群岛西南部陆架区底拖网渔获的主要经济鱼类有一定的数量密集水深范围和密集的水域,且经济鱼类主要种群的密集水域有春秋季节性移动现象,规律性明显。据此,划分出3处主要渔场。  相似文献   

16.
玛曲渔场几种裂腹鱼类脑的形态结构与真食性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典群 《水产学报》1987,11(2):149-158
本文对极边扁咽齿鱼,黄河裸裂尻鱼、花斑裸鲤和厚唇重唇鱼进行了食性分析和脑的形态结构观察,并对脑结构和食性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认为这四种鱼类属于底层味觉食性鱼类,其中极边扁咽齿鱼和黄河裸裂尻鱼主要靠口腔、腭部味蕾觅食泥土和藻类,迷叶发达;厚唇重唇鱼主要靠触须寻找甲壳类为主的水底昆虫,面叶和小脑发达;花斑裸鲤的脑结构特征与其杂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
东、黄海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7个冬季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越冬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统计和探鱼仪鱼群映象纪录资料,研究了鱼是鱼集群分布模式和集群密度。鱼是鱼集群分为表层型、中层型和近底层型3种分布模式。14种典型集群映象有捕捞生产价值。3种模式的鱼是鱼集群密度是:中层型高于近底层型,近底层型高于表层型。使用520目×600毫米变水层拖网瞄准捕捞中层型集群鱼是鱼平均小时产量5.0~14.0吨、近底层型3.6~4.5吨和表层型2.3~3.0吨  相似文献   

18.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拥剑梭子蟹渔业及其生物学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壮丽 《海洋渔业》1997,19(1):17-21
本文根据1992~1995年期间闽南、台湾浅滩渔场开展单拖渔业调查和蟹类资源调查中所收集的资料,阐述了该渔场拥剑梭子蟹主要分布海区、生产汛期、繁殖盛期以及群体组成特点,为今后合理利用和管理该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马绍赛 《水产学报》1989,13(3):201-206
越冬鳀鱼密集区主要分布于最适水温(11~13℃)水平梯度大的冷水或暖水舌锋区,其水平位置,范围大小和鱼群密集程度随最适水温分布趋势的逐月变化和年际变化而发生变化。 鳀鱼垂直分布有昼夜变化。在无温、盐跃层水域,白天鳀鱼分布于中下层或近底层,且易集成小群;夜间鱼群分散,几乎分布于整个水层。但在有温、盐跃层的水域,因受跃层的影响,鳀鱼常常分布于跃层之上的水层。  相似文献   

20.
黄、东海越冬鳀鱼的分布与水文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绍赛 《水产学报》1989,13(3):201-206
越冬鳀鱼密集区主要分布于最适水温(11~13℃)水平梯度大的冷水或暖水舌锋区,其水平位置,范围大小和鱼群密集程度随最适水温分布趋势的逐月变化和年际变化而发生变化。 鳀鱼垂直分布有昼夜变化。在无温、盐跃层水域,白天鳀鱼分布于中下层或近底层,且易集成小群;夜间鱼群分散,几乎分布于整个水层。但在有温、盐跃层的水域,因受跃层的影响,鳀鱼常常分布于跃层之上的水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