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探讨杨梅环剥、环割对杨梅生长和结果的影响,对螺纹状主干环割对杨梅秋梢抽发及结果效应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主枝环剥或主杆环割对杨梅的成花都是行之有效的,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丰产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7.环剥、环割促花芽 环剥与环割是促进当年花芽形成、来年结果的关键措施。 环剥。促进花芽的分化与形成,宜8月上旬与9月上旬各环剥1次为好。此时期的环剥能暂时阻止养分运往根部而集中于花芽。①环剥的位置。中央主干离地面约20厘米处,主枝基部离中央主干约10厘米。②环剥宽度。一般来说,主干为环  相似文献   

3.
螺旋环剥、环割处理对龙眼幼树的控梢促花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龙眼树主干进行螺旋环剥、环割,研究两种不同处理在龙眼控梢和促花上的效应,结果表明,在重庆地区,适度螺旋环剥是大乌圆结果幼树控冬梢、促花较理想的技术措施;石硖、蜀冠幼树采用环割控梢促花效应最好;对于晚秋梢抽发较多的植株,大乌圆于11月中旬短剪后进行螺旋环剥处理,石硖和蜀冠短剪后环割处理,是争取翌年增加产量较好的一项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4.
不同环剥形式对荔枝成花,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幼龄糯米糍荔枝螺旋环剥、环割和环剥及对幼龄桂味荔枝螺旋环剥的试验的结果表明,各种处理对荔枝促花效果显著,同时有提高花质,增加产量和提高果实品质的效应,其中以螺旋环剥应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环剥和环割这2种修剪措施对薄壳山核桃新梢生长和叶片碳氮代谢物积累的影响,以5年生薄壳山核桃幼树‘波尼’(‘Pawnee’)为试材,对同一规格长度(40~45 cm)新梢进行环剥处理(环剥1 mm、环剥2 mm和环剥3 mm)和环割处理(环割1圈、环割2圈和环割3圈)。不同宽度环剥和不同圈数环割处理对薄壳山核桃的影响不同。环剥和环割处理能抑制新梢伸长生长,促进粗度生长;环剥3 mm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C/N比高于其他处理和对照,但与环剥2 mm无显著性差异;环割3圈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C/N最高。综合考虑修剪措施可能对树体的影响,环剥2 mm或环割3圈为生产上新梢的适宜修剪方式。  相似文献   

6.
环剥环割技术在旱地枣树栽培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剥环割是控制果树成花和坐果的一种有效措施,在盛花期对“疯长。的旱地枣树实施环剥环割技术可有效控制树势,提高产量,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果园调查结果表明,凡腐烂病重的果园大多是连年环割、环剥的后果。促使果树多结果,环割、环剥不是好办法,必须从肥水管理,化控、人工授粉、合理修剪、病虫害防治方面抓起,促其早结果、达丰产、促优质。一、肥水管理1.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增磷补钾配微肥。果园的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8.
吴超  李春侨  周龙  王倩 《天津农业科学》2016,(4):123-125,133
以第十三师红山农场4 a生骏枣和灰枣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程度的环割、环剥、喷施清水和叶面肥料进行处理。研究结果发现:当初花期采用环割3圈、主干环剥1 cm宽或喷施0.5%尿素+0.5%蔗糖溶液处理时骏枣的坐果最好,当初花期采用环割两圈、主干环剥1 cm或喷施0.5%尿素溶液+0.5%蔗糖溶液处理时灰枣的坐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7.环剥、环割促花芽环剥与环割是促进当年花芽形成、来年结果的关键措施. 环剥.促进花芽的分化与形成,宜8月上旬与9月上旬各环剥1次为好.此时期的环剥能暂时阻止养分运往根部而集中于花芽.  相似文献   

10.
螺旋环剥对龙眼幼树的促花增产效应与可溶性糖的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针对龙眼北缘区幼树易抽晚秋梢和冬梢,影响花芽分化和开花结果,导致幼树投产迟、产量低等问题,采用螺旋环剥,对三个品种龙眼幼树进行试验研究,用环割及对照作比较,探索螺旋环剥的促花增产效应及其与叶片、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对大乌圆龙眼结果幼树主干螺旋环剥,可有效减少地上部可溶性糖向根部转运,增加结果母枝叶片中可溶性糖的积累,从而促进花芽分化,显著提高成花率、坐果率、产量和品质。螺旋环剥、环割对不同品种及不同时段秋梢的促花效应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桃树环剥与环割效果试验徐颖(山东省果树研究所泰安271000)卢建章岳林旭(荣城市斥山镇林果站)(高密县农业技术中心果树站)桃树早实丰产性较强,受伤后易流胶,不易愈合。因此,在桃树栽培管理中,采取环剥、环割措施的还较少。为此,我们于1994~1995...  相似文献   

12.
对四季蜜芒进行半圆环剥、螺旋环剥及两道环割等措施处理,研究环剥(割)对夏季促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圆环剥成花率最高,达到80.2%;单花序花期9~10d;开花期间前期两性花比例高而后期降低;日开放两性花占两性花总量比率的变化与日开花量占小花总量百分率的变化相似,以第5、6d的最高;螺旋环剥两性花比例最高,达到62.0%;当成花率高于60%时,座果率随着成花率的增高而呈下降的趋势;高产植株理想的成花率为60%~70%;综合衡量以两道环割处理的成花率和座果率较理想.  相似文献   

13.
1适剥树势 环剥应在幼旺树或长势旺结果少的大树上应用,禁止弱树、弱枝环剥. 2环剥部位 对整株过旺的树,可在主干上环剥,对大枝过旺的,可在枝的基部环剥. 3剥口宽度、深度  相似文献   

14.
环割对金水柑树体生长、树体营养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六年生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Ponkan)品种金水柑为试材,研究了秋季不同时期(9月、10月、11月)环割对次年金水柑树体生长、树体营养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季侧枝环割处理均明显增加了春梢营养枝的粗度,抑制了春梢营养枝的生长,并且使长/粗比值减小.环割处理显著提高了春梢结果枝和结果母枝的比例,其中9月、10月环割对提高金水柑春梢结果枝比例的作用最强,环割2圈、3圈及对错环剥这3种环割方式效果最明显.通过对金水柑叶片叶绿素含量、干物质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全氮、全碳量和碳氯比的分析发现,不同时期环割均明显降低了金水柑叶片叶绿素含量,显著提高了叶片中干物质、可溶性糖含量,不同程度减少了叶片中游离氨基酸总量和氯的含量,提高了碳氮比.其中10月环割处理的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较9月、11月环割的含量高,含氮量低,碳氤比增大明显.环割处理明显提高了金水柑的成花坐果率和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其中9月、10月环割提高成花坐果率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芙蓉李幼旺树环剥、环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幼树易旺长,而多数李园管理较粗放,若冬季修剪不当,则进入结果期晚,果个小,经济效益不高。通过环剥、环割等方法能有效抑制李树旺长,增加果个和产量,为此笔者在2001~2002年进行了夏季幼旺树环剥、环割试验。  相似文献   

16.
<正> 1.简易可调式果树环剥刀(外观设计专利号:90301473.4)剥口可调1~10mm,低调幅1mm,换加长螺丝可调到10mm以上。可对苹果、柑桔、荔枝等各种果树直径10cm以下不同粗度、不同形状的干枝进行环、纵、斜式的环割、环剥、倒贴皮、安装多个刀片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表明,红富士苹果幼树经主干环割3刀、主干环剥等夏剪处理,可使树势生长健壮,叶果比适宜,产量提高。环割技术简便,易于操作,适宜在渭北旱塬地区红富士幼树夏剪中推广应用。研究还表明,红富士幼树夏剪时采取环割处理必须结合疏花疏果避免大小年现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拉枝、环割(剥)对干旱荒漠区富士苹果成花坐果的影响,为干旱荒漠区富士苹果促花促果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4年生富士苹果幼树为试材,采用拉枝+主枝环剥和拉枝+主枝、主干环割的方式促花促果。【结果】富士苹果幼树的树高较对照显著降低,冠径较对照显著减小,中心延长枝与主枝延长枝长度较对照显著缩短;1年生枝量分别是对照的1.99和2.59倍,短枝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0.87和23.42个百分点;单株成花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3.00和47.00个百分点,单株花芽量分别是对照的3.59和4.68倍,单株花序坐果率分别比对照增加了6.47和8.07个百分点;新梢叶片的叶长、叶宽及叶面积较对照显著减小,叶绿素SPAD值较对照显著降低。【结论】拉枝+主枝环剥和拉枝+主枝、主干环割处理既可控制富士苹果幼树的树冠大小,抑制新梢生长,增加枝量,促生短枝;又可提高单株、主枝以及长、中、短枝的花芽量、成花率、坐果率;还能抑制新梢叶片的生长和叶绿素的合成,其中以拉枝+主枝、主干环割处理的促花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9.
1、适剥树势 环剥应在幼旺树或长势旺结果少的大树上应用,禁止弱树、弱枝环剥. 2、环剥部位 对整株过旺的树,可在主干上环剥;对大枝过旺的,可在枝的基部环剥. 3、剥口宽度、深度 大部分果树可按所剥枝干直径的1/10为剥口宽度,而对元帅系列苹果品种剥口应为枝干直径的1/15或不用环剥而采用多道环割.环剥深度以不伤木质部为宜.  相似文献   

20.
根据砂糖桔花果期生长发育规律与树体各器官调集营养原则,通过螺旋环割适当减少春梢生长量,再利用环剥抑制早中夏梢抽生克服落花落果,试验结果表明这是一项保花得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