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雨花石,盛产于六朝古都南京,以其浑然天成而色彩斑斓、小巧玲珑而包罗万象著称于世,被誉为"天赐国宝"、"石中皇后",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便深受人们的青睐,收藏者甚多。石是古诗词中极富韵致的意象。在诗词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循的是石之境;"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咏的是石之静;"叠叠高峰映碧流,烟岚水色石中收,人能悟得其中趣,确胜寻山万里游"悟的是石之趣;"石奇含天地,趣雅意隽永"叹的是石之奇;"色如端石微深紫,纹似金星细入肌"观的是石之纹色。石来自泥土,是  相似文献   

2.
陈培栋 《花卉》2016,(2):48-49
金秋赏红叶,是我国人民历来的习俗,也是诗人墨客咏诗作词的题材、当今也成为游客和摄影爱好者猎取的画图。时值寒冬,  相似文献   

3.
进入南宋之后,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经济的发展,文人间的爱石之风比北宋有增无减,并且开始为观赏石类著书立说。南宋著名的盆景石玩爱好家有陆游、范成大、赵希鹄等。这些文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咏石诗文、记石专著、爱石故事以及画石绘画作品,形成独具特色的南宋山石类盆景文化(图4-111)。  相似文献   

4.
正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咏《新柳》诗,诗曰:"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阴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诗以柳的新色、柔弱,以及远行人的伤心离别,描绘了诗人失意离别、与春色无缘的复杂心情。其中"一枝和雨送行尘",更道出了泪雨伤别的丰富情感和情景。像这样的伤别离愁诗,在古代诗歌中还有不少;而以盆景表现送别主题的,却十分不  相似文献   

5.
终南雪霁     
正此方宣石,是一方远山景观的山形石,黑白灰三色,色调高冷,反差强烈,白色质地如同白玉般糯润,黑色部分稍见深浅变化,灰色竖状凸纹如同灯草,参差排列,分布有序。整体造型峰峦起伏,高低错落,层次分明,景深幽远,大气磅礴,十分入画。宣石题名"终南雪霁",源自唐代诗人祖咏的五言绝句《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描写了诗人  相似文献   

6.
药膳兼用话枸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枸杞为茄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俗称杞果、杞子、甜甜芽、野红辣椒。枸杞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作用。嫩梢可食用,已被列为特种蔬菜。根皮、浆果可入药。自古以来,为诗人医家名人所赞颂。相传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留有一首咏枸杞的绝句,“枝繁相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枝。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能延龄。”  相似文献   

7.
松峰叠秀     
正诗人李白在《蜀道难》名诗中,使用"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的名句,巧妙地道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险景象。作品以神峰附古松,突显出"万丈奇峰松独占,俯览横视众山川"的雄伟气势,野趣十足。一石一松,互相缠绕,看似简单明快,并无繁杂,但使人们感觉到青松翠绿娇嫩,奇峰险峻屹立、坚韧刚劲的神韵。  相似文献   

8.
品赏秋天     
《花卉》2015,(13)
<正>天凉好个秋。在这金风送爽的秋天,在品味秋的收获、观赏秋的美景之时,借此诵秋风、吟秋雨、赞秋月、歌秋露、咏秋色,更是平添几分秋兴,雅趣横生。诵秋风汉武帝《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之吟唱。唐代李白在《子夜秋歌》感叹"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代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在诗人眼里,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  相似文献   

9.
品赏秋天     
《花卉》2015,(14)
<正>天凉好个秋。在这金风送爽的秋天,在品味秋的收获、观赏秋的美景之时,借此诵秋风、吟秋雨、赞秋月、歌秋露、咏秋色,更是平添几分秋兴,雅趣横生。诵秋风汉武帝《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之吟唱。唐代李白在《子夜秋歌》感叹"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唐代刘禹锡的《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在诗人眼里,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  相似文献   

10.
金焱  邬帆 《花木盆景》2005,(2):36-36
这首诗构思与众不同。一般诗人咏水仙,着重描绘水仙的娇弱之态,赞赏她的“娥眉”“罗带”“翠袖”。此诗则写在特定环境里水仙的群象,气势非凡,气象万千。诗叙事,写景入手,一二句写诗人当年酒后泛舟,兴味正浓。  相似文献   

11.
正"咫尺黄杨树,婆娑枝干重。叶深圃翡翠,根古踞虬龙。岁历风霜久,时沾雨露浓。未应逢闰厄,坚质比寒松",元代诗人华幼武的这首《咏黄杨》道出了黄杨枝密、根古、叶翠等优良的特性,可以说是自然界大树的天然缩影。不仅如此,黄杨还具有生长缓慢,寿命极长的特点,它独特的气韵也赢得了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的赞誉,在中国灿烂的文化中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席之地,也是制作盆景的优良树种。南宋文学家楼钥在《洛社老僧听琴》中道:"宴坐萧  相似文献   

12.
正据史料记载,附石盆景的出现是在我国的南宋时期。南宋时期,江南苏杭一带,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文化活跃,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等诸多行业的兴旺发达。盆景行业也得益于地区的繁荣,开创了一个盆景行业较为活跃繁荣的局面。诗人王十朋在《岩松记》中写道:"野人有以岩松致梅溪者,异质丛生,根衔拳石,茂焉非孤,森焉非乔,柏叶桧身而松气象,藏参天复  相似文献   

13.
“曾看南朝画国娃,古梦衣上碎金霞;而今莫共金钱斗,买断春风是此花。”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石  相似文献   

14.
刘琼 《花卉》2020,(8):96-97
太湖石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着很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他们妙笔生花,笔耕不辍,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太湖石形象,古代书画不分家,浪漫的诗人们画画来描绘诗歌,或者作诗歌来描绘画面。太湖石即在诗书绘画里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活中更是运用广泛,聪明的人们用优美太湖石美化我们生活环境,有的设计师用太湖石制作出漂亮的盆景,有的设计师用太湖石打造出美轮美奂的花园。流传了上千年的太湖石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峰峦叠嶂     
<正>太湖石各地均产,尤以苏州太湖地区所产为佳,俗称本太。太湖石多为旱石,体量较大,有玲珑穿孔,质地稍显粗松,园林置石多为旱太湖;也有为水石,体量不大,少见孔穴,但质地坚硬,石表多现鱼鳞、弹窝状。水太湖石产于洞庭西山一带水中,产出极少。南宋诗人范成大《太湖石志》称:"石出西洞庭……好事者取之,以充苑囿庭除之玩。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浸波涛,冲击成嵌空。石面鳞鳞作靥,名曰弹窝,亦水痕也。扣之铿然,声如磐。苏州顾建华太湖石艺术馆藏水太湖石《峰峦叠嶂》,体量较大,状如大山,气势不凡,比例和谐,质地坚密,沟壑纵横,如卧虎藏龙,景深感强,石表有弹窝皴,形成难度极大,在水太湖石中不为多见,故收藏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6.
福建余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余甘(Phyllanthus emblica L.)又称“油甘子”、“庵摩勒”,系大戟科,叶下珠属(油柑属)落叶乔木或灌木,是一种优美的风景树种。果实富含维生素 C,初食其果,味酸涩,食后有回甜生津,真是苦尽甘来,故名余甘(见附表)。宋朝诗人宋庭坚曾有咏余甘诗云:“庵摩勒,西土果,霜后  相似文献   

17.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或许宋代林逋咏梅的千古绝唱是对这枚雨花石的最好诠释,石也许就是诗人笔下意境的灵魂再现吧!  相似文献   

18.
云骨     
<正>传统四大名石之中,英石以瘦、皱见长,清代诗人陈洪范曾经有一个拟人化的高度概括:"问君何事眉头皱,独立不嫌形影瘦。非玉非金音韵清,不雕不刻胸怀透。"此方英石,庶几近之。形态瘦长,瘦而有骨;皱襞四布,皱而有范。整体造型直中有曲,曲中有直,似左顾右盼,"但重心稳定。如同云岫袅袅婷婷,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摇曳生姿,极富意趣。  相似文献   

19.
蜡梅,因香气似梅花,颜色、质感像黄蜡而得名,又因傲霜斗雪绽开于百花凋谢的寒冬腊月,故也作腊梅。此外,它还有黄梅、黄梅花、香梅、腊木、素儿、雪里花、干枝梅等别名。其枝干苍劲,花色金黄灿烂,芳香浓郁,元代文人耶律楚材曾用“枝横碧玉天然瘦,蕾破黄金分外香”的诗句来描写它。历代咏蜡梅的诗很多,诗人写蜡梅时常在“蜡”字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20.
1、问题的由来: 晚唐诗人杜牧(803-852)《过华清宫绝句》云:“长安回望(?)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中咏述的唐玄宗宠幸杨贵妃,命驿马奔送鲜荔枝的一真实历史事件。大诗人杜甫(712-770)多次说:“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天宝末年进士鲍防对此亦有诗云:“五月荔枝初破颜,朝离象郡夕函关。雁飞不到桂阳岭,马走皆从林邑山。”大史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