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邢台地区夏玉米生产气候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邢台地区夏玉米产量波动的气象要素变化规律和玉米生产潜力发挥的限制因子,利用邢台地区17个气象站1971—2006年气象资料和1983—2006年夏玉米单产数据,对夏玉米生产潜力做出估算,以直线滑动平均法分离气象产量,进行了气象要素和气象产量间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光合生产潜力为24818kg/hm^2,光温生产潜力为20437kg/hm^2,光温水生产潜力为11723kg/hm^2,分别是现实生产力的3.6倍、2.9倍、1.7倍,水分条件是限制生产潜力发挥的主要因素;夏玉米趋势产量年际间变化较为平稳,气象产量年际间变化幅度较大,农业生产表现出气候脆弱性,生育期总降水量及总日照时数是年际间气象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生育期总降水量与气象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直接通径系数为0.363,气象产量与生育期总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385;生育期内以旬为时间序列气象因子中,气象产量与6月上旬日照时数、7月下旬平均气温、7月中旬降水量具有显著相关性。综合分析表明,邢台地区夏玉米生产的气候脆弱性与该地区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相关,发育关键期光温条件对夏玉米生产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泊头市近50年降水量及雨日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解泊头地区降水规律,合理利用降水资源,运用距平分析、线性回归、变差系数等方法对泊头市1961—2010年日变化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0年间该地区平均降水量为582.72 mm,年际间降水总体呈递减趋势;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2.0%,1970年代以后夏季降水亦呈递减趋势,降水倾向率为-20.33 mm/10 a;雨日数变化表现为:1980年之前逐渐降低,1980年以后逐渐增大。针对该区降雨的年内年际变化特点,提出充分利用降雨资源的具体措施,对该区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的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棉花纤维品质年际间变化及气象因素影响分析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利用河北省1994—2003年中棉所12的纤维品质资料分析年际间变化的主要指标和主因子。结果表明:比强度是纤维品质中年际间变化最大的品质指标。第一个公共因子与2.5%跨长和比强度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8和0.715,可认为是长度强力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与麦克隆值的相关系数为0.789,可认为是麦克隆因子。纤维品质与铃期(7-10月)气象因素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铃期平均气温是影响绒长强力因子的主要气象因素,铃期降雨是影响麦克隆值的主要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4.
孙瑞 《种业导刊》2021,(2):29-33
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受到气象因素的制约.研讨作物对气象因素的要求及其反应规律,可为农作物生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分析了正阳县夏花生各生育时期所需的气象条件需求,利用正阳县1959-2018年近60 a来5-10月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分析其变化特征,阐述各主要气象因素对夏花生生长的影响,同时指...  相似文献   

5.
积温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气候资源,了解积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重庆34个观测站1960—2016年共5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选用Mann-Kenda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重庆≥10℃积温资源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重庆积温分布不均,沿长江和乌江分3个不同的区域分布,重庆大部分地区年均积温在5500~6500℃之间。1960—1980年,重庆积温变化主要表现为增温趋势。1981—2000年,积温明显减少。2000年以后,积温正负相间,变化明显加快,气候变得更加异常。重庆1区的积温,20世纪80年代以前振幅较大,20世纪80年代以后,振幅明显减小。2区和3区的积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振幅也基本一致。重庆积温资源丰富,重庆江津、丰都、万州等地区完全满足一年三熟制,可以开展一年三熟制农作物耕种试点。  相似文献   

6.
以豫南为侧重点,通过对有豫南豫北地区典型代表性的驻马店市和新乡市夏玉米主要生育时段近30年气象资料对比分析,找出了两地气候特点及对玉米生育阶段的影响,明确了降雨、积温、光照等气象因子对两地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关系,得出豫南地区气候条件完全能够满足夏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只是年度间气象要素时空分布与玉米生育阶段的需要有时不相吻合而影响其产量的结论,并提出了可采取的应对措施,为促进豫南地区夏玉米生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10 ℃积温资源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世刚  吉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0):106-114
[目的]积温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环境资源和气候资源,了解积温的时空变化规律对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重庆市34个观测站1960—2016年共57年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选用Mann-Kendal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气象统计方法,分析了重庆地区≥10℃积温资源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规律,得出结果:[结果]重庆地区积温分布不均,沿长江和乌江分3个不同的区域分布,重庆大部分地区年均积温在5500℃至6500℃之间。1960—1980年,重庆积温变化主要表现为增温趋势。1981—2000年,积温明显减少。2000年以后,积温正负相间,变化明显加快,气候变得更加异常。重庆1区的积温,80年代以前振幅较大,80年代以后,振幅明显减小。2区和3区的积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变化规律基本相同,振幅也基本一致。[结论]重庆积温资源丰富,重庆江津、丰都、万州等地区完全满足一年三熟制,可以开展一年三熟制农作物耕种试点。  相似文献   

8.
采用随州周边4个辐射观测站 (武汉、郑州、西安1961-2017年,南阳1990-2017年)日照百分率和实测日太阳总辐射值,结合一元线性回归法拟合出适用于计算随州太阳总辐射的公式参数,再将随州本站及周边17个市县气象站2011-2016年日照百分率代入公式,推算出随州市境内月太阳总辐射值,再利用气候学计算方法和空间插值法对全年和各个季节太阳总辐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展开剖析。其结果显示:随州市太阳总辐射的区域分布受其撮箕样地形影响,全年和各季节均表现出南多北少的特性,太阳总辐射在冬季为低值季,夏季为高值季,春秋适宜;年际和各季节的太阳总辐射值均呈减小趋势,且夏季减小速率最大;春夏秋三季的太阳总辐射偏大偏小期与全年变化步调相似,但冬季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潜力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华北地区农业气象观测站作物资料,验证APSIM-Wheat作物模拟模型区域尺度有效性,结合1961-2007年47年逐日气候资料,分析冬小麦潜在产量、水分限制产量和水氮限制产量时空分布特征,明确了气候因素对冬小麦不同等级产量潜力分布特征的影响程度。对APSIM-Wheat模型在华北地区区域尺度上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区域化模型在华北地区有较好的适用性。华北地区冬小麦各层次产量在时间上总体呈下降趋势,空间上呈带状分布,不同层次产量空间分布特征有所差别:冬小麦潜在产量从东北向西南减少,水分限制产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水氮限制产量从东向西先增加后降低在山东济宁地区达到最大;河北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和水氮限制产量的高值区,同时为水分限制产量的低值区,增加灌溉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途径;山东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和水分限制产量的高值区,水氮限制产量的低值区,增施氮肥是提高其产量的主要途径;河南省为冬小麦潜在产量的低值区,辐射是其主要限制因素。决定冬小麦潜在产量时空分布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为生长季内总辐射,总辐射与潜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决定冬小麦水分限制产量分布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为冬小麦生长季内降水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气候要素对于冬小麦水氮限制产量空间分布特征的解释方差较小,仅为0.48,故土壤等其他因素对其空间分布影响较大。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不改变作物品种,冬小麦各级产量潜力呈下降趋势,造成其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总辐射下降以及随积温增加冬小麦生长季缩短,决定冬小麦产量潜力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总辐射和降水量。  相似文献   

10.
气象要素对浅层土壤水分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深入研究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作物生长期,气象要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利用2012年4—9月土默特左旗气象站连续观测的有关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有降水天气和无降水天气条件下,日平均风速、日平均地面温度、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4个气象要素对日10 cm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有降水天气,各气象因素重要性排序为:日平均风速>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面温度;无降水天气,各气象因素重要性排序为: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日平均气温>日平均地面温度。研究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同一气象因素可能对同一层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关注土壤水分的变化,应根据天气条件的不同,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影响的主要因素及影响程度,以便更好地掌握土壤水分变化的规律,有效利用土壤水分资源。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的变化特征,揭示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影响机理,利用近50年(1959-2008年)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东北部)地面测站降水资料,给出了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的划分标准及其推进特征,并分析了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雨平均在5月下旬开始,由东南向西北推进。当东北地区春雨开始偏早(晚)时,东北地区5月的降水偏多(少);主要以全区一致型,南北反相型和东南向西北“-+-”的空间分布特征;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存在准2~3年的年际振荡特征。此外,当前期12-4月中国东部沿海海温偏高(低)时,东北地区春雨开始期偏早(晚)。  相似文献   

12.
为了认识云的辐射反馈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影响,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气象站1961—2013年总云量和低云量及其他气候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云量的时空分布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总云量和低云量自东北向西南递增。年、年代总云量和低云量均呈增多趋势,总云量、低云量的时间序列分别为5~7、5~6年的准周期,突变年份分别在1997、1987年。各季节总云量和低云量呈增多趋势,总云量的高峰在4—6月和9月,低谷在12月;低云量的高峰在7月,低谷在12月到次年1月。总云量和低云量与平均气温、降水呈显著正相关,与气温日较差、平均风速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青藏高原东北部68个台站1961—2015年春季(3-5月)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统计整理了春季各月冷空气过程的强度指数I(含次数)序列,应用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区域冷气次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变化的趋势上,1961—2015年青藏高原东北部春季冷空气过程次数的气候变化倾向率为-0.290次/10a,减少的趋势不显著;柴达木盆地区、南部区的减少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部一致,东部区的增多趋势与青藏高原东北部相反。在周期变化上,青藏高原东北部和3个分区,3、5、7、8年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高,25年等其它准周期出现的频次相对较低。1991—2015年(1961—1980年),500hPa层贝加尔湖地区春季高度值持续偏高(偏低)是导致青藏高原东北部春季冷空气过程次数持续偏少(偏多)的主要成因之一。春季乌拉尔山高压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低压槽、里海至咸海高压脊持续偏强,容易引导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从偏西北路径和偏北路径影响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位于冷空气南下的通道上,冷空气过程次数容易偏多;相反,冷空气过程容易次数偏少。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合理指导各行业生产,科学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利用1961—2013年武威市5个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系统分析武威市雨日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武威市年总雨日及各量级雨日的空间分布从西南向东北呈递减趋势。武威市月雨日的变化比较一致,高峰值在7月,低谷值在11—12月;除古浪外,全市及各地各季节雨日总体上呈减少趋势。年及年代雨日也呈减少趋势,年雨日时间序列存在4~5年的准周期变化。小雨是武威市降水的主体,小雨日出现的几率占总雨日的92.7%~96.9%,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雨日迅速减少。雨量为 0.0 mm的小雨日均呈减少趋势,雨量大于0.0 mm的小雨日和雨量大于10.0 mm的中雨及以上的降雨日全市及各地变化趋势不太一致。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0—200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结合气候、植被、地形和土壤4个自然因子,利用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延安地区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2009年研究区NPP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2)延安地区NPP的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降水、植被类型、高程和气温为延安地区NPP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驱动因子,任意2种自然因子交互作用的贡献率均高于单因子。研究区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和气候波动变化是导致NPP年际增加的主要原因,NPP空间分异受多种自然因子的交互影响。开展NPP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气象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为了确定影响花生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量化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程度,本文以2008年全国18个花生主产省的花生品质数据及其对应点生育期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利用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气象因子对花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蛋白质含量与生育期各气象因子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花生脂肪含量与生育期>15℃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昼夜温差呈显著负相关,花生油亚比与生育期各气象因子间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其中与>15℃积温和降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昼夜温差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生育期各气象因子对花生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均不大,影响花生脂肪含量的主要因素是生育期>15℃积温,影响花生油亚比的主要因素是生育期昼夜温差。花生脂肪含量和油亚比与其主要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次线性方程来描述。  相似文献   

17.
The Yangtze-Huaihe rivers region i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base of rice and wheat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differences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between different yield levels in the region, and to explore the limiting factors for regional grain production, which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management practices to reduce the annual yield gap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s region. Based on annual rice-wheat production situation, crop yield was divided into three different levels, farmer yields, experimental yields and high record yields. Yield gaps and the climate factors of different yield levels were quantifi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farmer yields and experimental yields, high record yields of rice, wheat and annual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s region, which were 3315.9, 1537.5, and 4645.6 kg hm-2, 7498.6, 3977.9, and 9840.9 kg hm-2,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yields, the farmer yields of rice, wheat and annual had yield increase potential of 46.2%, 29.7% and 37.3%, and 104.5%, 77.0% and 79.0% in comparison with the high record yields,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grains per spike was the main factor resulting in the yield difference in rice, and the grain numbers per spike and the number of spikes contributed to the yield difference in wheat. Compared with the farmer average yield, the grain numbers per spike of rice in experimental yields and high record yields were increased by 30.4% and 116.1%, respectively; the spikes and grain numbers per spike of wheat were increased by 40.9%, 70.0% and 21.8%, 19.6%, respectively. Reducing the yield gaps mainly depended on increasing the grain numbers per spike for rice, and synergistic improvement in the number of spikes and the grain numbers per spike for wheat. Cumulative radiation and low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during the growth period were the main climatic factors affected rice production, while excessive rainfall was the main climatic factor affected wheat production.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in order to strengthen rice production and stabilize wheat production was an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annual grain production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s region.  相似文献   

18.
临沂地区暴雨气候特征及洪涝灾害特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了解临沂地区暴雨的气候特征和洪涝灾害特征,笔者利用临沂地区10个气象站1962-2009年日降水资料分析全地区暴雨天气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临沂地区暴雨分布地域性明显,东南部多,东北部少;(2)临沂地区暴雨年代际变化呈现“多-少-多”的变化,现阶段呈明显增多的趋势;(3)临沂暴雨主要集中在6-9月,7月份最多;大暴雨出现在4-10月,7月份最多。临沂暴雨以局地性暴雨为主;(4)临沂大部分的暴雨历时超过到12 h,夜间出现暴雨的几率较大;(5)临沂暴雨天气影响系统有切变线、气旋、低槽冷锋、台风4类,切变线和气旋是主要系统;(6)临沂洪涝灾害具有范围广、发生频繁;季节性地域性明显;突发性强、破坏性强、损失大等特点。研究结果为暴雨预报及预防洪涝灾害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气候资源对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产的气候适宜度,以冬小麦气候适宜度模型为基础,选取5省63站1987—2012年逐旬气象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气候适宜指数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生长季内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温度适宜指数由北向南、日照适宜指数由东向西,降水适宜指数由南向北总体呈现递减的地域分布特征。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气候适宜程度较高,总体能满足冬小麦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需要。光温资源总体较好,相应的气候适宜指数较高,各个发育期日照适宜指数均高于0.8,温度适宜指数除分蘖期受气温起伏影响值偏小以外,其余发育阶段均高于0.7;但降水适宜指数明显较低,均小于0.6,是制约该区域冬小麦生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