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重庆市九龙坡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理,以期对区域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分析1999-2008年10年间九龙坡区土地利用数据,阐述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借助SPSS软件对驱动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近10年来影响九龙坡区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结构和农民福利;影响建设用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人口、经济发展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驱动因子对昆明市耕地变化的影响,根据2000—2010年耕地数量逐年递减,建设用地逐年增加的情况,应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研究模型,探究影响昆明市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影响昆明市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因子、人口因子和技术因子。经济因子(昆明市GDP、工业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耕地减少中处于主导地位;人口因子(总人口数)间接产生一定的作用;技术因子(农机总动力)影响趋势逐渐增强。经济的增长和人口的增加,使人均耕地面积递减的速度呈加快趋势。耕地的减少和人口的增长加剧了人地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对生态和环境造成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居民点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研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对农村居民点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居民点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大量文献对这种变化进行了阐述,对目前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研究结果:根据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及其变化、农村居民点演变驱动力机制、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有关农村居民点问题、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及其他有关农村居民点的研究等五个方面系统地总结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进展。.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研究的理论体系还需完善,空间分布提取方法有待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方法尚需整合。  相似文献   

4.
以廊坊市规划区为研究区域,利用MAPGIS软件对规划区现状图进行空间叠加,得到1996—2002年的转移矩阵,重点分析研究区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变化,同时结合数理统计软件Spass全面分析影响耕地变化的人文因素,试探性的用模型方法定量表达北京和天津的城市辐射作用。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减少,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增加,其主要来源是耕地;非农经济、城市辐射以及人口因素是影响廊坊市规划区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在研究区耕地变化和城市辐射存在很大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定量方法分析得出北京和天津的城市辐射系数分别为12.6和7.9,进一步验证城市辐射对廊坊市规划区耕地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得出重庆市璧山县合理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对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提供参考。采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出其农村居民点整治现状和未来理论潜力,再结合璧山县现实情景,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状况3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测算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价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未来理论潜力进行修正,最终得到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治现实潜力。结果表明,研究期间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大,农村居民点现状整治理论潜力为503.56 hm2,未来整治理论潜力为1254.02 hm2,现实潜力为565.31 hm2;受自然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农村居民点整治现实潜力下降;13个街镇整治潜力差别较大,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发展水平高、农民对农村居民点整治工作可接受程度较高的区域;应因地制宜,密切结合区域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科学有序推动农村居民点整治。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布局的调整和格局的优化是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对统筹城乡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应用ARCGIS空间分析和统计功能技术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重庆市石柱县临溪镇前进村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在村域范围内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居民点分布现状与该村自然、社会、经济等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并运用GIS多因素叠加模型,建立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前进村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受坡度、河流、道路和耕作环境的综合影响,尤其道路指向更为紧密。前进村就居民点空间格局优化可分为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保留发展、搬迁区4种类型,该研究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扩展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以重庆市开县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受经济、社会、生态、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向今后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笔者以重庆市开县为例,构建了基于多因素的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现状水平,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开县目前大多数地区土地利用处于适度及粗放利用状态,针对当前农村居民点土地低效利用的原因,提出了保障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醴陵市农村居民点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时空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探索农村居民点的景观生态特征及其演变的驱动因素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用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和2009年第2次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库等资料,运用景观生态理论结合GIS方法制作相应的专题图,定量分析比较醴陵市2005—2009年期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结果显示,2005—2009年期间,醴陵市农村居民点总面积规模增大;农村居民点形状变得更加复杂;醴陵市农村居民点受自然环境影响明显,距离城镇、河流、道路较近以及海拔越低与坡度越小区域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增幅规模更大,形状复杂程度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区域建设用地变化中,占重要地位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城市化为角度对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和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在1997~2002年间,广州市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指标由68.28增加到75.28,年平均增长的比率为1.92 %,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变化非常平稳,在6年间共增长了 796.67 hm2,年平均增长的比率为0.47 %。以上数据反映广州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广州的城市化是以自组织为主的城镇化,产业与居住的分散化决定了小城镇发展呈现均衡性特征。这样实质上把有限的农村空间割裂为多个不大的发展中心。这种多中心往往导致无中心,即建设无重点、发展无中心、各乡镇过度竞争,造成区域内资源的不合理流动与低效率配置,影响资源向优势区位的流转,无法形成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最终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当前对策主要是依托城市化对农村居民点进行土地整理规划使其用地变化向规模减少、集约利用发展。广州市有农村居民点的各区(县级)市,发展情况各不相同,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地理条件可以对上述区域进行分类,分别采用适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成都平原边缘洪雅县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与景观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居民为生产和生活便利修建的固定住所,社会表现为农村居民空间的聚集,其时空演变与景观格局变化受当地自然环境、传统文化、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影响。笔者通过成都平原边缘洪雅县1997、2006、2015年三期遥感影像,借助RS、GIS软件提取农村居民点数据,结合DEM高程及坡度数据,研究了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时空演变及景观格局,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97—2015年,18年间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更加聚集,地理聚集方向没有变化,持续地逐渐集中于该县北部平缓区域;(2)坡度对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影响强烈,农村居民点中超过70%分布在0°~5°范围内。随坡度的升高,农村居民点的斑块数及斑块面积总体上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回升再降低;(3)海拔对洪雅县农村居民点的布局影响显著,500 m范围集中了超过55%的农村居民点。从1997—2015年洪雅县农村居民点变化结果及趋势来看,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呈现逐渐优化过程,农村居民点有从高海拔地域向低海拔城镇迁移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1.
孙丽娜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16):152-158
随着村庄空心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重构对于指导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确定经济发展主要方向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黑龙江省绥化市明水县为研究区,通过计算研究区空心化程度、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性指数、迫切性指数、整理时序指数,对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时序进行划分,提出农村居民点的整理迁移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空心化现象明显,在空心化趋势预测结果中,规划近期通泉乡空心化增强趋势变化最明显,规划中期树人乡空心化增强趋势变化最明显,规划远期育林乡空心化增强趋势变化最明显;在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上,近期农居点整理比重较大的乡镇有通泉乡、永兴镇、崇德镇和通达镇;最后,根据研究区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农民意愿,提出合理的整理迁移方案,研究成果为指导县域农村居民点经济发展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石家庄市耕地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制定切实可行的耕地保护措施和城乡居民点集约用地标准,应用对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石家庄市耕地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石家庄市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减少速率时间和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年份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市减少速率大;经济发展是耕地减少的根本动力,人口增长是耕地减少的重要因素,科技进步和复种指数提高补偿了耕地减少的产能损失,国家政策松紧对耕地减少速率具有重要影响;应从控制人口数量、科学规划并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等方面加强耕地保护,以促进区域人地关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安置区规模,促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标准及规模。通过采用K-Means Cluster聚类分析法,研究农户的从业分类,从而研究该比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果表明:(1)农户通过聚类可以分为4类:纯农业型、农业多样化型、务工型和农工兼具型;(2)宅基地根据其功能可以分为生活用地及生产用地;(3)根据农户性质及宅基地功能对各农户宅基地标准进行讨论,再根据各类型农户占总户数的比例对居民点进行分类并确定合适的居住建筑用地比例,最终得出纯农业型、农业多样化型、务工型以及农工兼具型农户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标准分别为人均71~82 m2、75~89 m2、63~69 m2、68~75 m2。结合各类型农户的人口状况,最后得出研究区农村居民点规模为5.5~6.2 hm2。研究结果对于研究区同类型区域进行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淮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陈成龙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313-317
随着淮南市经济快速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也随之逐年增加。在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农用地整理潜力受限条件下,充分挖掘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已成为解决用地矛盾重要途径。因此,研究该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笔者在分析淮南市农村居民点特点与问题的基础上,采用人均、户均农村居民点标准建设用地标准法和城镇体系规划法对农村居民点理论潜力进行计算,再用层次分析法得到2020年淮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9605.65 hm2。最后从新农村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建设用地需求等因素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推动力。通过分析得出,淮南市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巨大,在各种推动因素作用下,应尽快有效地对居民点进行整理。  相似文献   

15.
松辽流域片区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整个松辽流域片区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通过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SPSS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分析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气候数据。结果表明,松辽流域199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差异显著。土地类型占地面积为林地>耕地>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变化面积为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城乡建设用地。1990—2000年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相互转化明显,建设用地迅速扩张。乔木林、高覆盖草地分别减少了1.26万、1.74万km2,旱地增加了2.25万km2。松辽流域片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因子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本研究从流域片区尺度上为松辽流域片区的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分析重庆市奉节县土地利用格局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力,为优化西南区县域尺度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大保护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基于RS和GIS技术,利用四期(2000、2005、2010和2015年)土地利用基础数据,从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地学信息图谱等方面出发,揭示区域2000—2015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及时空演变规律。依据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并基于奉节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探究研究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研究期内,研究区土地空间格局呈现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体,同时交错分布其它土地类型的特点。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土地面积分别减少 78.84 km2、3.73 km2、2.54 km2,而林地、水域和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分别增加23.36 km2、46.67 km2、9.03 km2。受三峡移民影响,区域土地利用分布格局由整体无序向局部有序的方向发展。研究期的前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林地→耕地和草地的面积总和分别为849.38 km2和425.17 km2;2010—2015年间林地和居民工矿用地新增面积分别为9.93 km2和7.09 km2。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影响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究区域城镇化的驱动机制,城镇化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发展因素和农业因素是影响奉节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实现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顺利进行,以伊通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研究对象,围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等方面,选取14个影响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指标的权重,得出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系数。运用评价系数计算出农村居民点可实现潜力。结果表明:(1)截止2015年,伊通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实现潜力为3031.10 hm2,整理后可新增耕地系数25.02%;(2)各乡镇评价系数介于0.19~0.61之间,营城子镇评价系数最大,为0.61,新兴乡最小,为0.19;(3)在整理时序上,将可实现潜力与新增耕地系数综合考虑,应优先重点安排潜力大,新增耕地系数大的乡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