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BMPR-IB)基因对绵羊排卵控制的作用,进一步寻找与多胎绵羊相关的遗传标记,为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繁殖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影响Booroola Merino高产性能的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内蒙古地方品种,蒙古羊、呼伦贝尔羊、内蒙古细毛羊与中国美利奴多胎品系共206只绵羊个体的基因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与绵羊进化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繁殖力的中国美利奴羊多胎品系BMPR-IB基因编码序列第746位碱基处发生了与Booroola Merino绵羊相同的突变(A746G),而低繁殖力的蒙古羊、呼伦贝尔羊、内蒙古细毛羊则没有发生这种突变。  相似文献   

2.
绵羊BMP15基因FecXL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旨在寻找与产羔数相关的遗传标记,为绵羊高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控制Lacaune绵羊高繁殖力的骨形态发生蛋白15(bonemorphogenetic protein15,BMP15)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SSCP方法在绵羊(Ovisaries)高繁殖力品种(小尾寒羊和湖羊)和低繁殖力品种(多赛特、特克塞尔、考力代、杜泊、南非肉用美利奴和中国美利奴绵羊)中检测BMP15基因的FecXL突变,同时研究该基因突变对小尾寒羊和湖羊高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这8个绵羊品种都没有发生与Lacaune绵羊相同的FecXL突变(C53Y)。【结论】BMP15基因中影响Lacaune绵羊高繁殖力的突变位点对小尾寒羊和湖羊的高繁殖力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BMP15基因作为影响蒙古羊双羔性状候选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影响Invedal和Hanna绵羊多胎性状的BMP15基因作为多胎候选基因,旨在探索该候选基因与蒙古羊双羔群体繁殖性状之间的关系,为开展蒙古羊高繁殖力的遗传学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蒙古羊单羔群体(18只)、多胎类型小尾寒羊(30只)为对照组对蒙古羊双羔群体(50只)进行了BMP15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Polymor-phisms,RFLPs)分子标记技术对BMP15的FecXI位点突变进行多态性分析;采用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PCR-SSCP技术对BMP15的B1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蒙古羊单羔群体以及多胎类型小尾寒羊群体中均不存在该位点的突变。即BMP15的FecXI位点不是影响蒙古羊和小尾寒羊多胎性状的主效基因;在三种群体中存在相应的B1突变28~30 bp(CTT缺失),并发现了3种基因型,蒙古羊双羔群体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020(++),0.940(B+),0.040(BB);蒙古羊单羔群体只检测到了两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722(++),0.278(BB);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0.300(++),0.667(B+),0.033(BB)。B+基因型蒙古羊平均产羔数比++基因型多0.83只,差异极显著(P0.01),推断BMP15的B1突变有可能是控制蒙古羊多胎性能的主效基因;小尾寒羊群体中3种基因型母羊平均产羔数差异不显著(P0.05)。经χ2适合性检验表明,蒙古羊双羔群体该位点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蒙古羊单羔群体及小尾寒羊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  相似文献   

4.
绵羊繁殖性状主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绵羊BMPR-IB基因、BMP15基因和GDF9基因突变的遗传方式及对产羔数的影响,还对根据表型发现的Woodlands基因、Thoka基因、GDF9基因的遗传方式以及根据表型推断存在的Olkuska基因、Belle-Ile基因、NZ Longwool基因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生产中利用这些遗传标记作为辅助育种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5个绵羊品种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绵羊多胎性的分子机理以及为绵羊繁殖力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PCR-SSCP方法,对不同繁殖力的5个绵羊品种(特克赛尔羊、无角陶赛特羊、德国美利奴羊、小尾寒羊、藏羊)BMPR-IB基因第7外显子进行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5个绵羊群体均存在2种基因型,AA型和AB型;测序结果表明:AB型个体在该基因编码区第846位点发生C→T的突变,出现C/T的杂合。5个绵羊品种的优势基因型均为AA型,优势等位基因均为A基因。特克赛尔羊、无角陶赛特羊、德国美利奴羊多态信息含量均处于0.25~0.5之间,属于中度多态,小尾寒羊、藏羊属于低度多态(PIC<0.25);χ2适合性检验表明:除特克赛尔羊之外,其余4个绵羊品种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显著性检验分析表明:该突变位点在不同繁殖力母羊群体中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异。其中,特克赛尔羊、无角陶赛特羊以及德国美利奴羊3个品种的绵羊相互之间分布差异不显著(P>0.05),特克赛尔羊、无角陶赛特羊与小尾寒羊之间差异显著(0.010.05)。该突变位点可以作为控制绵羊繁殖力的潜在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6.
河南地方绵羊品种BMPR-IA基因的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BMPR-IA基因在高繁殖力绵羊品种(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以及低繁殖力绵羊品种(豫西脂尾羊)中的多态性,以期探索该基因对于河南地方绵羊品种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绵羊品种中BMPI-lA基因检测出2个基因型即AA和AB,在小尾寒羊和大尾寒羊中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25和0.778,...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GDF9与BMP15在绵羊腔前卵泡发育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的作用,运用腔前卵泡的显微分离方法和RT-PCR技术,检测了GDF9、BMP15 mRNA在绵羊腔前卵泡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0、8、16、24 h)的相对表达丰度。结果表明:绵羊COCs在体外培养的不同时期,卵丘细胞扩展呈现不同的形态学变化;腔前卵泡中GDF9、BMP15 mRNA表达量均低于体外成熟不同时期卵母细胞,且腔前卵泡中GDF9 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体外成熟不同时期卵母细胞。揭示GDF9和BMP15对卵巢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发挥重要作用,在绵羊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这2个因子可能是独立或协同地影响卵丘细胞增殖扩散。  相似文献   

8.
蒙古羊BMP15基因外显子1位点多态性与产羔性能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CR-SSCP技术对蒙古羊BMP15基因外显子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与产羔性能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16个蒙古羊个体中,BMP15 基因在该位点均呈现多态性,具有 、A 和AA 3种基因型.测序分析表明,该段DNA序列中存在3个碱基的缺失,即编码区第28,29,30位碱基缺失,这个突变使野生型( )氨基酸序列上相应的10号氨基酸残基亮氨酸(L)缺失,变成了突变基因型(AA),形成B1突变体;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B1突变在双羔系中的发生频率高于单羔系中发生的频率,χ2适合性检验结果表明,两品系在该位点具有中度多态性并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与产羔性能关系分析表明B1突变对蒙古羊产羔数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明褪黑素受体(MTR1A)对山羊产羔数等繁殖性状的调控作用,和比较多胎高产的济宁青山羊与单胎的沂蒙黑山羊发情期卵巢组织中MTR1A的差异表达量,【方法】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差异显示PCR(DDRT-qPCR)技术,以持家基因GAPDH为分子内标,对比研究了褪黑素受体1A(MTR1A)基因在多胎的济宁青山羊和单胎的沂蒙黑山羊发情期卵巢组织中的差异表达量。【结果】研究发现,MTR1A在两种山羊发情期的卵巢组织中均有表达,但是,在青山羊发情期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在沂蒙黑山羊卵巢组织中的表达量(P<0.05)。说明,发情期褪黑素受体基因在卵巢组织中的高表达是限制山羊卵巢排卵和产羔数的重要因素之一。【结论】研究结果提示:卵巢组织是褪黑素作用的重要靶器官,褪黑素对于山羊卵巢组织的发育和成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对于卵巢组织的排卵数和产羔数的高低具有负面影响。研究结果对于阐明褪黑素受体调控山羊生殖机能的作用机理提供了基础研究数据。  相似文献   

10.
山羊FGF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群体遗传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了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基因在山羊被毛生长中的的作用,进一步寻找与山羊被毛生长相关的遗传标记,为山羊绒毛性状的标记辅助选择和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根据人和小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基因的同源序列设计引物对山羊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扩增片段进行克隆和测序,并与人和小鼠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确定扩增的片断为山羊的FGF5基因片断。采用PCR-SSCP技术分析了FGF5基因外显子在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和文登奶山羊品种的多态性,结果表明:FGF5基因在P1和P2引物扩增片段中存在PCR-SSCP多态性,而在P3和P4中没有发现多态。经克隆测序分析,位于外显子1的引物1内存在A→G突变;引物2中发生了碱基序列C→T的突变,这2个突变位点均没有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属于同义突变。对不同山羊品种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统计结果表明,引物1中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文登奶山羊均以等位基因B为主,且不同群体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引物2中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均以等位基因E为主,而文登奶山羊的基因型频率与其他品种有显著差异;内蒙古绒山羊、辽宁绒山羊在引物2位点的基因频率处于Hardy-Weinberg不平衡状态,而文登奶山羊的基因频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1.
生长分化因子11(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factor-11,简称GDF11)是BMP/TGF-β超家族一员,编码一种在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骨形态发生蛋白,在确立骨骼模式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克隆里岔黑猪GDF11基因部分cDNA,并检测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所克隆的猪部分GDF11基因序列为1 161 bp(GenBank:HQ657211),编码332个氨基酸,与人、小鼠、大鼠、牛、马、兔、斑马鱼GDF1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10%,99.10%,99.10%,99.40%,99.10%,98.80%,78.82%。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GDF11基因mRNA在14种组织中均有表达,总体趋势为:脊椎>背膘>膀胱>肺>脾>胆囊>肾>大肠>心>骨骼肌>肝>小肠>眼肌>胃。这为进一步研究里岔黑猪GDF1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及其脊椎数发生的机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掘更多的水稻抽穗期调控基因,完善相关基因调控网络,本课题组在水稻品系‘神9A’中发现一个能够抑制感光的基因,暂命名为Hybrid Rice Photoreceptor Suppressor Gene 1(HRPSG1)。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通过杂交不育系配组方法与分子标记技术将该基因定位于第10条染色体长臂中段SSR-15和SSR-2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22 cM和0.025 cM,物理距离为115 kb。通过测序发现LOC_Os10g32600的外显子有两处碱基的突变,因此初步认为LOC_Os10g32600就是‘神9A’中抑制感光的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水稻抽穗期相关基因DTH8和HD1在‘神9A’中的表达量急剧下降,分别仅有‘Q6A’的0.34和0.26。该结果为下一步HRPSG1基因的功能分析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3.
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为研究对象,基于APWeb和文献资料统计种子植物科的传粉模式,研究了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的主要传粉模式及其传粉模式的祖先状态。结果表明: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中动物参与传粉有144科,占总科数87.27%;完全利用非生物模式传粉占总科数12.12%;单一传粉模式以动物传粉的科数最多(124科),其次为风媒传粉(14科),水媒传粉最少(4科)。混合传粉模式中,动物和风媒传粉的科数最多。动物传粉模式在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传粉中占据重要地位。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科中共有9个原始类群,单一动物传粉8科,动物和风媒混合传粉有1科,表明动物传粉在植物原始类群进化中占据主要地位,可能是现存戴云山被子植物传粉模式中的祖先状态。研究结果旨在为戴云山种子植物发育与演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Variegated leaf colour is an important agronomic trait that affects the market value of ornamental kale (Brassica oleracea L. var. acephala). The red leaf phenotype in kale is due to anthocyanin accumul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pattern of inheritance of this trait, we constructed an F2 population by crossing ‘Y005‐15’, a double haploid with red leaves, with a white‐leaved double haploid, ‘Y011‐13‐38’, followed by self‐pollination. An F2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4284 individuals was used to study the inheritance of this trait, which showed that the character was controlled by a dominate gene. All of the 1050 white leaf trait plants in the F2 were used for mapping and developing markers linked to Re gene. Results showed that Re was mapped to a locus on linkage group C09 of Brassica oleracea, and the locus was mapped between six SSR markers (C9Z1, C9Z16‐1, C9Z90, C9Z94, C9Z96 and C9Z99), with a genetic distance of 6.7, 1.0, 0.3, 2.0, 2.1 and 0.4 cM from Re gene,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may facilitate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of the red leaf trait in kale breeding as well as map‐based cloning of the red leaf trait gene.  相似文献   

15.
超甜玉米果糖含量的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 Ⅱ双列杂交方法配制组合,利用Hayman法分析了超甜玉米果糖含量的杂种优势及遗传模型。结果表明:(1)果糖性状表现出较高的超低亲优势和超中亲优势及一定的超高亲优势;(2)果糖性状的遗传受加性基因和非加性基因的共同控制,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平均显性度为1.15,表现为超显性;狭义遗传力为10.92%,广义遗传力为94.15%;(3)控制甜玉米果糖含量性状遗传的基因最少有4对基因。因此,超甜玉米高含糖量亲本选育和新组合配制实践中,应在利用基因显性效应的基础上,协调加性效应及上位性效应,制定高效快捷的育种方案以提高超甜玉米的商品质量和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