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保定市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对于农村男性劳动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率低且非农就业形态较差。本文以保定市农村已婚女性为研究对象,科学选择调研样本,应用probit模型分析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为促进农村已婚女性劳动力转移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尚进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4):205-209
为了研究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问题对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民充分就业,推动二元经济结构转型有着重要意义。基于2011年8月陕西省武功县83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建立Probit为代表的选择模型,研究教育程度、性别、年龄、受培训状况、婚姻状态、村干部作用以及人均土地面积对非农就业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受培训状况和家庭人均土地面积因素不显著,而性别、年龄、接受教育年限和村干部作用因素显著,基于分析结果提出应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发展高效、低耗、环保的乡镇企业,培育农村劳动力就业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3.
杨静  张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86-190
村落是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农村社会变迁的基本单位。从日常生活这一新视角切入,选取典型个案村落为类型代表,通过访谈调查和案例分析,对村落村民具体细微日常生活世界的直接观察,对村民日常生活行为和观念的叙述,直观展示它们生活的基本样式及其变化,在日常生活中来捕捉、探究这一类型村落社会变迁的历程和轨迹。研究结果表明:X村的日常生活世界具有多元并存的特点:既有农耕特点,又有城市特性,既有传统特征,又有现代特色,是一种完全意义上渐变型自然经济村落。这种村落在现代农村社会变迁中是最具理想的一种,但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一定要找准它们的衔接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平衡农村与城市两者间的关系,引导传统村落更加合理的进步变迁。  相似文献   

4.
为了找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驱动因素,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存量。根据驱动因素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影响程度将其分为显著影响因子、较为显著影响因子和不显著影响因子三类,并对各类别驱动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对重庆市永川区2个街道、3个镇的实地走访调研和388份有效问卷发放与回收,运用调查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法对调研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后农民的收入水平和农民社会保障是影响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农民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过程中的话语权和充分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改善农民就业环境等措施来保证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健康、有序、协调、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对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劳动社会化分工的发展与劳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体现。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是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本身素质、技能与就业能力提高的需要。农业劳动力转移与农业劳动产率、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村基本基础建设、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以及转移者个人与社会对农民入住城市成本的支付能力等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新疆必须坚持农村劳动力内部转移与外部转移相结合,以内部转移为主的方针。在组织、引导农业劳动力从事临时性、季节性的外部性转移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加速城镇化进程,增强农业劳动力的内部转移的能力。充分发挥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镇在转移农业劳动力方面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生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10):317-321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内容。通过实证研究湖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特点、问题、对策。结果表明,实施阳光工程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速度、效益增高、分布区域集中、特色培训模式形成、特色劳务品牌效应明显。针对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缺乏、信息不畅、职业技术教育薄弱、适宜岗位选择面太窄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快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阳光工程质量、开辟就业途径,重点开发小城镇、中小企业、乡村旅游业、服务业、园艺业、特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提供适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更多岗位,是当前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学术研究中存在的实证统计不足等问题,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中国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收益率。使用1996和2008年在中国12个城市的全国性大样本调查数据,采用DID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主要发现在职培训对平均工资收益的影响达到4.9%~7.9%。相比教育的平均回报率,劳动力培训与教育对收入变动有同等重要的影响。同时,研究发现劳动力就业培训对男性和年轻劳动力的影响相对更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调动黑龙江省农村沼气使用的积极性,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提高黑龙江省农村户用沼气池的使用效率,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应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庆市、绥化市、鸡西市、牡丹江市、鹤岗市等6市的27个村屯调研所得数据资料,分析黑龙江省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效率,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黑龙江省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国家补贴政策、农户受教育程度、技术服务体系、沼气池运行成本、建池成本等因素都会对沼气的使用效率产生显著影响,进而提出提高农村户用沼气池使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支出在居民日常支出中占有较大份额。近年来,受家庭人均纯收入、居住支出、通货膨胀和政府教育支出等因素的影响,广东省农村家庭教育支出增长缓慢、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日趋下降。为此,对家庭教育支出变动的成因进行分析。探索性的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支出变动的成因在于:当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达到一定量时,教育支出的增长速度低于收入的增长速度,教育支出随收入的提高反而下降,同时,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家庭居住支出对教育支出的挤出效应明显,政府教育支出对家庭教育支出的收入效应相对弱化,从而导致家庭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减小。因此,必须妥善引导农民的消费观念,优化农村家庭的消费支出结构,继续加大政府对农村地区教育支出的力度,适当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以达到农民增加教育文化支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李亚宁  张红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1):181-185
为了深入解读村落的社会分化,通过访谈调查和案例分析。从村落的经济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收入来源等方面对发生在M村的社会分化过程展开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村落的社会分化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实现的,并且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土地政策、土地的"倒逼"机制、农民自身自主性的发挥以及外部市场的引力这4种因素。村落不仅是一种静态的社会形态,也是一种动态的社会过程;并且村落的社会分化过程,也是其社会分工程度不断加深、有机性不断增强的过程。农民的理想图景应该是成为理性小农以及农民市民化,同时设想了3种村落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是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方式。福建省晋江市作为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代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有自身特点。本文在对晋江市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寻了晋江市自身用工方面特点、缺工原因、未来用工走势及应因对策等。晋江市用工特点为用工量大、结构性缺工严重等,缺工原因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再转移可能性小、产业不断扩大升级以及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带来选择性就业等,而未来用工走势近期来看还将是用工短缺扩大化以及长远来看技术进步后用工短缺现象的进一步缓和,政府将在涉及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大培训力度、开展劳务协作等方面采取措施,企业也将就提高就业人员的待遇并使其对将要或已经就业岗位有较好的预期外,积极推进技术改造。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和川中丘陵区是四川省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本研究分别选择沐川县和安岳县作为两区域的样本县,采用与人口规模成比例的分层概率抽样(PPS)方法,按3乡镇/县、3行政村/乡镇、5村民小组以上/行政村的标准抽取调查乡镇、行政村和村民小组,再用间隔法在村民小组内抽取农户(共6乡镇、27村、101村民小组和813户),通过农户问卷和综合分析,从县域和乡镇两个尺度进行两县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川中丘陵区(安岳县)和盆地边缘山地(沐川县)农村劳动力配置的主要方式,但前者农村劳动力转移强度和压力远大于后者。(2)受区位、资源环境、农业结构和非农产业等因素综合作用,在县域尺度上安岳县农村劳动力以省外转移为主,且比以省内转移为主的沐川县转移强度大、女性比重高、转移带来的留守老年/未成年人等社会问题更为突出。(3)资源环境相对一致的安岳县在乡镇尺度上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乡镇间转移强度、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与女性比例、省外转移比重、就业行业分散程度等均与乡镇对外联系便捷度、经济条件呈正向变动。而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分异复杂的沐川县,其乡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受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影响,乡镇间转移劳动力的状况与转移强度差异复杂,但乡镇间转移流向和就业领域差异不大,转移带来的社会问题与转移强度呈正向关联。(4)今后应充分认识和重视安岳县所在的川中丘陵区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合理配置的难度和问题。同时,要根据自然与社会经济的分异实际,从县域与乡镇两个尺度因地制宜地促进其流动与合理配置:安岳县应将区域流动与就地转化相结合,并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促进落后乡镇劳动力转移;而沐川县应逐步向就地转化过渡,着力于有条件乡镇就地转化的探索。此外,实施区域产业转型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效联动是两地的共同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为更好的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在国内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在模型中的影响,采用岭回归模型对相应影响变量进行分析。通过模型综合分析,验证了影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和制约因素。同时提出发展区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进程,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转型与加强农民专业培训齐头并进;深化以户籍制度为中心的制度变革等4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力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136-141
笔者运用PSR评价模型、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中国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返乡农民工的就业策略做了简要分析,认为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外出无门、就业压力激增的情况下,只有靠农村和农业本身的发展,充分发挥农村土地流转的作用,将土地流转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劳动密集型农业生产,是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实现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Functional economic areas have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the appropriate unit of analysis for examining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activity. While easily defined conceptually, few fine-tuned empirical delineations based on either trading or commuting patterns have been produced. In this paper, labor market areas (LMAs) based on commuting patterns of Saskatchewan residents are constructed for two points in time, 1981 and 1991. Detailed Statistics Canada data on place of work and place of residence for the experienced labor force were used 38 distinct LMAs were identified for 1991, and 37 for 1981. The 15 largest LMAs, which included just under one-half of all rural municipalities (RMs) in southern Saskatchewan, grew in absolute terms and gained in relative importance during the decade. Another 23 (22) smaller LMAs in 1991 (1981), provided jobs for modest but declining numbers of both commuters and noncommuters. The remaining 30 percent of all RMs had such low or diffused levels of commuting that they were not included in any LMA in either year. A pattern apparent for all LMAs was an intensification of commuting within the labor market area. Although there was a reduction in the number of commuters from centers of employment to surrounding areas between 1981 and 1991, there was an even larger increase in commuters to centers of employment. While commuting to a job in an urban center is still a distinct possibility for the rural labor force living within the 15 largest LMAs, it is increasingly less likely for those residing elsewhere in rural Saskatchewan. In these remote areas, alternatives to urban-based employment are required.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农村网络就业信息多但针对性不强、搜索准确率低的瓶颈问题,急需统一标准对相关信息进行规范。在分析现有农业农村信息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考虑农村劳动力信息的用途以及网络服务实践和管理的信息特征,提出农村劳动力信息分类规范的应用范围和构建原则,利用线性分类法设计信息分类体系和属性,初步建立了网络化的农村劳动力信息分类规范,并依托于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等信息化项目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7.
农村人力资本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起点低,农业从业人员大部分是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后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又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农村劳动力医疗保健投资少且主要投资在疾病治疗上;农村劳动力培训投资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农民增收后劲乏力。造成农村人力资本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没有足够的重视,财政投入少;农村劳动力培训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另一方面,农民收入有限,特别是农民思想观念陈旧、落后,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While the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 of employer‐sponsored health insurance on labor mobility (job lock) has spawned substantial research, little research has considered differences in job lock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areas. Job lock might differ in rural areas because of specific features of rural economies, in particular, the thinness of rural labor markets. This paper estimates measures of job lock for rural and urban areas. Parameter estimates suggest that it is larger in rural areas.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nonwage benefits such as retirement plans, paid vacation, and sick pay are more important factors in married rural workers decisions to change jobs while wages are a more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transition decisions of single urban work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