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范围规程规定了在贵州缓坡地等高条带种植多年生植物作为栅篱的技术,使其对土壤和地表径流的拦阻,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坡地肥力和生产力。规程适合贵州省缓坡地生物篱等高条带建植。  相似文献   

2.
不同作物种植垦作对水土流失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大田作物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甘蔗、木薯、玉米3种作物种植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的水土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有显著差异。3种不同作物种植的水土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大小均表现为:玉米>木薯>甘蔗。其中,玉米水分、土壤、土壤速效氮、磷、钾及土壤有机质的流失量分别比木薯增加了15.00%、30.44%、35.53%、34.73%、31.84%、34.80%;木薯分别比甘蔗增加了41.60%、39.66%、46.86%、41.57%、54.75%、41.89%。由此可见,不同的作物垦种和栽培管理过程对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有明显差异。玉米种植垦种和栽培管理过程耕地水土流失量最大,其次是木薯,再次是甘蔗。旱地尤其是旱坡地不同作物适当轮作,不仅有利于调节土壤肥力,而且有利于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壤磷水平下黄壤旱坡地磷素流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贵州中部黄壤旱坡地上,采用无界径流小区法及盆栽试验方法,对不同土壤磷素水平下黄壤旱坡地磷素的流失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黄壤旱坡地地表径流中颗粒态磷和水溶态磷的浓度出现明显的差异,其大小顺序为高肥力旱地>低肥力旱地>幼林地>马尾松成林地,随着黄壤旱地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径流排水中水溶态磷的浓度出现明显的提高,当旱地施磷量增加6倍时,径流排水中水溶态磷的平均浓度相应增加6.6倍,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效磷(Olsen-P)含量与径流磷浓度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性水平(r=0.9350),土壤磷素水平提高的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土壤磷素流失的潜能。因此,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减少旱地磷肥的施用量,可减少黄壤旱坡地磷素的大量流失,有利于水环境质量的保护。  相似文献   

4.
土壤水分特性是制定作物灌溉制度的基础。为了合理制定南雄旱坡地烤烟灌溉制度,解决季节性干旱对该地区烤烟种植的影响,以南雄旱坡地紫色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试验和室内试验,研究了不同轮作方式下不同土层深度的紫色土土壤水分特性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旱坡地紫色土的饱和含水量30.7%,平均田间持水量25.5%,凋萎系数10.0%;土壤保水性差,占田持30%的土壤水会随着重力的作用流失;有效含水量所占的比例低,接近50%以上的土壤水没有办法被作物利用;不同轮作方式对水分特性曲线稍有影响,土层深度对其影响较大。建议制定灌溉制度时烤烟的计划湿润层深度为40 cm,当地在生产时应注注意经常松土,或增稻杆等增加土壤的保水性。  相似文献   

5.
我国施茶区大部分布在红。黄壤的丘陵地带和山区,土壤有机质少、结构差、较多雨,全年雨量分布较不均匀,茶区水土流失较严重,特别新开僻的茶园,虽然采用条植和等高式植,可减少水土流失,但在垦植的当年和前几年,茶树幼小,复被少,土面大部裸露,水土冲刷仍甚严重,影响茶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旱坡地水土保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开芳 《耕作与栽培》2000,(1):48-50,61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 ,是典型的山地省份 ,旱坡地多 ,据统计 ,15°以上的旱坡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 9 .4 % ,占全省耕地面积的 37%。这些旱坡地耕作粗放 ,种植结构单一 ,农业生态条件恶化 ,水土流失严重 ,导致土层薄 ,肥力低 ,严重制约着旱地农业的发展。为了对这些坡耕地进行有效改造 ,我们设计了生物和工程措施与农民习惯耕作法作对比 ,于1994~ 1996年在遵义县刀靶乡石子垭进行了不同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的试验研究 ,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试验地设在遵义县刀靶乡阳光村石子垭口 ,海拔 10 4 0m ,坡度 2 2° ,坡向朝北 ,地貌…  相似文献   

7.
玉米与草地雀麦种植对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在15°坡地设置作物与牧草径流试验小区,以裸地为对照,在每次降雨之后用全深剖面采样器取样,测量其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定期测定玉米和草地雀麦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玉米与草地雀麦生物学特性变化及其坡地水土流失防治效果的差异,探索植物种植对坡地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种植玉米与草地雀麦,对坡地水土流失均有一定防治作用,但是,与玉米相比,草地雀麦的叶面积指数和覆盖度可在雨季前达到较高水平,有利于早期坡地水土流失防治。同时,草地雀麦0~10 cm土层根系发达,地下生物量是玉米的2.88倍,可以显著提高自然降水的土壤入渗率,减少地表径流,使坡地年径流量与土壤侵蚀模数减少98.2%和99.9%,保水、固土能力是玉米种植的5.2倍和1.5倍,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金沙县旱地占耕地的68.5%,旱地中绝大部分是坡耕地。由于(1)土壤侵蚀,表土被冲刷,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偏低,这是旱坡地土壤肥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2)是旱坡地通过梯化后,打乱了活土层,使土壤肥力降低;(3)是近年来农民在肥料施用上重化肥、轻有机肥的现象严重。因此,通过各种措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提高旱坡地土壤肥力有重要意义。从1992~1996年我们在岚头乡茅岗进行了不同有机肥投入,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的试验研究。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 试验材料和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1)豆科绿肥,(2)混播绿肥(豆科+禾本科+十字花科…  相似文献   

9.
景元书  张斌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467-467
为研究红壤旱坡地的水分动态特征,进行了2001—2003年田间实测。花生旱坡地水分状况随年降水周期和坡位不同变化。0~150cm土壤贮水量大致分为盈余期、消耗期和补充期三个阶段。土壤水势变化与贮水量三阶段相对应,总体由大变小再回升,只是土壤剖面空间从上而下,水势值增大,变幅减小,100cm土层以下近乎常年稳定。在四个水势段出现频率中,水势较高的水势段出现频率越大,顺序为饱和>湿润>亏缺>干旱。饱和-湿润段出现频率比例总体上底土>心土>表土,坡下>坡上;低水势干旱段主要出现在坡上、土壤上层和伏秋干旱季节。旱坡地在雨季有壤中流产生,坡下降雨后深层出现较长时间的饱和区,而坡上深层水势出现较短时间的饱和区或未出现变化;旱季降雨对坡地水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为减少植烟地水土养分流失和实现烟叶产质量最大化,试验研究常规耕作、免耕、免耕+稻草覆盖3种耕作方式对深丘山地烤烟土壤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和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比较,免耕和免耕+稻草覆盖均能减少水土流失,径流量分别减少9.54%,26.01%;不同耕作方式养分流失量不同,全氮和全磷流失特征表现为常规耕作>免耕>免耕+稻草覆盖;与常规耕作比较,免耕和免耕+稻草覆盖的全氮流失量分别减少13.68%、39.59%,全磷流失量分别减少9.72%、27.57%。免耕栽培能提高烟叶产量、产值和化学成分协调性,并以免耕+稻草覆盖效益最好,增加收益5822.85元/hm2。研究表明,免耕、免耕+稻草覆盖对减少地表径流作用明显,是遏制土壤养分流失的有效途径;免耕+稻草覆盖增产增值明显,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不同植被下水土流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不同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对桉树林、龙眼树、混交林3种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植被下的水流失量、土壤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有明显差异。3种不同植被下水流失量、土壤流失量及土壤养分流失量均表现为:桉树林>龙眼树>混交林。其中,龙眼树水分、土壤、土壤速效氮、磷、钾、土壤有机质流失量分别比桉树林减少了4.43%、96.51%、95.29%、96.20%、93.00%、96.09%;混交林分别比桉树林减少了5.07%、98.79%、98.67%、98.74%、98.39%、98.74%。水、土壤及土壤养分流失量除了在龙眼树与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外,在其他植被类型间均呈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混交林保持水土的作用最好,其次是龙眼树,再次是桉树。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下降是限制该地区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的种植制度能够改善土壤物理质量。本试验于2016年设置连续夏绿豆-冬小麦(MB-WW,T1)、2年夏玉米-冬小麦+2年夏绿豆-冬小麦(2 a SC-WW+2 a MB-WW,T2)及连续夏休闲-冬小麦(SF-WW,T3) 3种种植制度,分析实施第3和4年的土壤物理质量,以探索潜在的适宜于改善研究区土壤物理质量的种植制度。结果表明:T1处理下冬小麦收获后0~30 cm各土层毛管孔隙度较T2和T3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9.20~28.49%和18.86~31.86%。此外T1处理夏播作物收获后,10~20 cm土层土壤储水量较T2显著增加了6.37%,20~30 cm土层土壤质量含水量和储水量较T2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7.87%和4.70%。相较于T3,冬小麦和夏播作物收获后T1和T2处理下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土壤固、液、气三相比偏离值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综上所述,绿豆-冬小麦种植制度对土壤物理质量有一定的改善,采用连续夏绿豆-冬小麦种植制度可能是改善黄土高原东部农田土壤物理质量潜在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侵蚀沟造成了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大量的土壤流失,开展有关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的研究对于土壤流失防治、耕地保护以及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因素、预测、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本文对当前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总结,指出当前对黑土区侵蚀沟分级分类缺乏细致标准的分类依据,对黑土区侵蚀沟影响因子的研究不够全面,对侵蚀沟治理的经济、生态效益以及各种治理措施的效果差异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价。针对现有研究不足,提出了开展黑土区侵蚀沟分类分级体系的标准化,加强土壤、植物、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等因子对侵蚀沟影响研究以及进行侵蚀沟治理措施效果的定量评价将是今后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农田机械化耕作与甜菜生长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土壤机械压实问题越来越突出。通过分析土壤机械压实对土壤容重、坚实度、孔隙度、地表水分渗透、土壤含水率等特性的影响,阐述了土壤压实后引起的农业机械机组作业阻力增加、油耗上升,以及对甜菜生长的不利影响,造成甜菜减产。在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同时,应切实考虑其负面影响,采取切实的措施,改善土壤压实情况,确保甜菜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15.
生草和覆盖对梨园土壤水分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摘 要:为了改进梨园土壤管理制度,克服清耕制土壤管理措施对梨园土壤水分和结构的不利影响,本试验在黄冠梨园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清耕为对照,进行了生草和秸秆覆盖处理,对其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土壤结构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灌水后时间延长,秸秆覆盖比清耕可显著的保持土壤水分,灌水后时间越长保水效果越明显;果园生草在短期内即灌水后20天,其土壤含水量与清耕差异不显著,但随着灌水后时间的延长,会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果园生草和覆盖可以显著降低0-20 cm的表层土壤容重和表层土壤的固相体积;果园覆盖可以显著提高表层土壤的液相体积,降低20-40 cm土层的气相体积。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下农田土壤风蚀量及其影响因子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琳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5):0-214
本研究采用移动式风洞仪对北京市保护性耕作下农田土壤风蚀影响进行研究,并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六种地块下土壤风蚀量以裸露翻旋地最高,种植越冬覆盖作物能显著降低土壤风蚀量;不同免耕播种机和秸秆处理方式下,风蚀量区别主要在于播种机,以迪尔风蚀量最低,农哈哈机型最高;四种耕作方式下土壤风蚀量以旋耕地最高,翻耕地比旋耕地降低80.81%,重耙和免耕地风蚀量分别比旋耕地降低95.35%和97.71%;冬小麦五种不同播期下土壤风蚀量随着播期的推后逐渐增大。(2)四种作物中小麦田的覆盖率最高,其次为紫花苜蓿和小黑麦,油菜覆盖率最低;四种耕作方式下耙耕小麦田覆盖率最高为84.00%,旋耕最低为55.33%;五个播期下9月27日播种的小麦田覆盖率显著高于其他播期,10月7日和10月12日最低。(3)将土壤风蚀量作为依变量,覆盖率、作物株高和土壤容重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Y=173.186-0.449x1-0.485x2-72.699x3。  相似文献   

17.
华北高寒区多年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在保护土壤、减抑风蚀的同时,兼顾作物的产量,探索适合华北高寒区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给当地作物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在农业部张北野外观测站连续9年不同耕作方式定位研究的基础上,于2007—2009年探讨了免耕、松耕和翻耕对土壤耕层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耕作方式播种期不同耕层土壤容重均以免耕最高,翻耕最低,播前0~10 cm、10~20 cm土壤容重免耕分别为1.65、1.81 g/cm3,翻耕则分别为1.38、1.47 g/cm3,收获期土壤容重差异不明显。华北高寒区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耕层土壤容重具有明显的影响,翻耕和松耕可以显著降低耕层土壤容重。受作物根系生长生物力的影响,收获期与播种期相比,免耕及松耕农田耕层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翻耕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Soil Technology》1991,4(1):79-91
Seals forming at the soil surface during rainstorms reduce water penetration and increase runoff in many arid and semi-arid regions. The effect of surface application of an anionic polysaccharide (designated F-Ac), synthesized by the filamentous cyanobacterium Anabaenopsis circularis PCC 6720, on infiltration rate (IR), runoff and erosion of three soils during simulated rainstorms, was studi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c and electrolyte concentration at the soil surface was studied by using distilled water (DW) or tap water (TW) or by spreading phosphogypsum (PG) on the soil surface. F-Ac added at the rate of 3.4 kg ha−1 together with PG at the rate of 5 t ha−1 was the most efficient treatment in improving infiltration and reducing runoff and erosion. This treatment reduced runoff, from the three soils studied, from 65–80% in the control to 14–24%. Soil loss was reduced from 3.6–4.5 Mg ha−1 in the control to 0.5–1.3 Mg ha−1 in the treated soils. DW treatment, singly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F-Ac, was quite inefficient in preventing seal formation and in reducing runoff and soil loss. Adding F-Ac with TW maintained final IR and runoff levels intermediate between those of F-Ac with PG and those of F-Ac with DW. Electrolytes in the soil surface which flocculated soil clay, enhanced the beneficial effect of F-Ac on aggregate stability and thus greatly reduced water and soil losses. The efficacy of F-Ac as a stabilizing agent (i.e., soil conditioner) wore out during three consecutive storms of 60 mm each.  相似文献   

19.
曾炜铨  宋波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290-294
为降低高铅污染土壤对农作物的毒害,通过采用水浸取、DTPA浸取单步浸取试验,研究不同类型修复剂对广西环江、阳朔2个地区的高铅污染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加水平的增加,各个修复剂对土壤pH增加幅度的大小顺序是:有机肥>磷矿粉>钙镁磷肥>生石灰,磷矿粉、有机肥能够提高供试土壤的pH。磷酸二氢钾、过磷酸钙(高、中、低)均显著降低土壤DTPA-Pb含量,分别为32%~72%、31%~57%;而磷酸二氢钾对水溶态铅含量的影响与之相反,增加了水溶态铅含量1~3.4倍,过磷酸钙(高)显著地降低了水溶态铅含量,降低水溶态铅含量约88%。有机肥能够通过降低土壤水溶态铅的含量,增加了DTPA的浸取率。对供试土壤S-1,生石灰、有机肥、磷矿粉均显著降低了土壤中水提取态铅的含量,土壤水提取态铅含量均为低浓度处理>高浓度处理;对供试土壤S-2,有机肥、磷矿粉在不同施加浓度均显著地降低了水溶态铅的含量,降低为41%~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