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筛选并鉴定一株耐铜富铜菌株并用于环境中重金属铜的清除,从有一定圈养时间的生猪养殖场周围土壤中,运用微生物筛选的方法广泛分离筛选耐铜微生物,再反复分离纯化筛选目标菌株,对其进行了形态和分子鉴定,在400倍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下进行形态特征观察,并将基于5.8S rDNA通用引物扩增的测序片段在GenBank数据库中使用BLAST工具进行比对。得到10株不同耐铜浓度的真菌菌株,其中耐性最高的菌株A4,其耐铜浓度达到940 mg/L。A4菌在察氏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综合确定该菌株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菌株A4对茶园土壤中的铜有一定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从广东水稻土中获得能高效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细菌GB58进行鉴定、抑菌广谱性测定,明确其潜在应用价值。采用平板对峙法测定GB58抑菌广谱性,并参照细菌系统鉴定方法,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菌株。抗菌广谱性试验结果表明:GB58对多达12种的植物真菌性病害和1种细菌性病害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细菌常规鉴定试验结果显示:GB58为芽孢杆菌属,碳源利用分析表明GB58能够利用46种碳源物质以及耐酸耐盐,通过16S rRNA、gyr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GB58为解淀粉芽孢杆菌。GB58是一株抗菌范围广,营养竞争能力强的生防细菌,具备适应华南酸性土壤复杂环境的繁殖和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3.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8):6207-6215
本研究是以野外采集的一株野生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菌株为研究材料,对其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培养菌种。本试验通过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并对7个母种培养基配方、6个原种培养基配方和8个栽培种培养基配方菌丝生长及出菇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分子鉴定,获得的野生菌株为肺形侧耳;7个母种培养基配方中,以配方2 (马铃薯200 g,琼脂20 g,蔗糖20 g)的生长速度和菌丝密度最好;6个原种培养料中,以配方4 (棉籽壳78%,麦麸20%,蔗糖1%,石膏1%)为最佳配方;根据菌丝长势、出菇情况、产量和品质等指标,栽培种培养料中以配方1 (棉籽壳88%,麦麸10%,石灰1%,石膏1%)为最佳配方。该研究结果为野生肺形侧耳的人工驯化栽培研究和优质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室从食用菌的栽培料从分离得到一株产抗真菌物质的菌株MAF-1。经检测其对1株土壤未知真菌、一些炭疽病菌、木霉、梢腐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经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DNA 同源性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短小芽孢杆菌属(Bacillus pumilus)。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大豆田除草剂氟磺胺草醚长期使用造成的残留问题,本研究利用富集培养法进行菌株筛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降解能力,通过形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从长期施用氟磺胺草醚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出3株能以氟磺胺草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真菌菌株FF1、FF2和FF3。它们在7天内对初始浓度600 mg/L氟磺胺草醚的降解率分别为21.03%、15.74%和11.88%,这3个菌株分别鉴定为Aspergillus jensenii(詹森曲霉)、Penicillium dipodomyicola(双足青霉)和Rhizopus oryzae(稻根霉菌)。这3个种属的获得为氟磺胺草醚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玉米田除草剂苯唑草酮长期施用造成土壤中大量残留问题,本研究利用富集驯化法进行菌株筛选,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降解能力,通过形态和18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种属鉴定。结果表明,本研究从长期施用苯唑草酮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出5株能以苯唑草酮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真菌菌株TOF1,TOF2,TOF3,TOF4和TOF5。它们在7天内对初始浓度400 mg/L苯唑草酮的降解率分别为35.86%、34.35%、32.12%、9.91%和27.99%,通过重复验证,发现TOF1和TOF2降解重复性较好,这2个菌株分别鉴定为Penicillium chrysogenum(产黄青霉)和Penicillium tardochrysogenum(缓慢产黄青霉)。这2个种属的获得为苯唑草酮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提供了新的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一株大型野生真菌进行分离及鉴定,通过组织分离获得该野生菌的菌丝纯培养物,分别提取子实体及菌丝体的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进行ITS片段的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从菌丝体和子实体中菌扩增获得了750 bp左右的ITS片段,经序列测定表明,菌丝纯培养物来源于该子实体,比对结果表明,该真菌属于Agaricus属,GenBank登录号为JN907015。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了该菌在属内的遗传地位。建立了野生大型真菌的鉴定方法,为该野生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高温高效分解茶渣的菌株。利用高温特殊生境分离方法,从废弃茶渣中分离到有分解茶渣作用的5株菌,其中Fb菌株产生的蛋白酶、纤维素酶的活力均最高。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生长特性等研究,并克隆Fb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学分析。结果表明,Fb属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可耐受55℃的高温。最适生长条件为:装液量30 mL、摇床转速分120 r/min、培养温度42~45℃、初始pH 5.0~7.0、培养时间16 h、盐度1.0%~6.0%。本研究首次在茶渣中分离筛选出贝莱斯芽抱杆菌,为茶渣开发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从土壤中分离得到高固氮效能的芽孢杆菌,为固氮微生物肥料的开发提供优良的菌株,从小麦的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能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的芽孢杆菌株,然后采用Touch-Up PCR(上升PCR)的方法从菌株中扩增固氮酶的nifH结构基因和用全氮比色法测定固氮效能的方法,复筛出具有nifH结构基因同时具有高固氮酶活的菌株,进一步从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分析等方面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小麦的根际土壤中初筛得到能在无氮培养基上生长的5株芽孢杆菌,然后复筛得到1株抗逆性强、具有nifH结构基因同时具有高固氮效能的菌株C2,经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细菌素的市场需求,降低生产成本,筛选高产细菌素菌株并应用于食品生产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从东北自然酸菜发酵液中分离筛选出一株高产细菌素的乳酸菌11MZ-5-2,发酵48 h时,细菌素含量达到(344.47±5.50)IU/m L。采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该菌株,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菌株11MZ-5-2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杆状,无芽胞,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耐盐范围为0%~10%,最适pH 5.5~6.5,主要脂肪酸组分为C16:0、C18:0和C18:1。16S r DNA部分序列长度为1446 bp,与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IDCC 3501相似性最大,达99%,将该菌株命名为L.plantarum 11MZ-5-2。菌株L.plantarum 11MZ-5-2可作为发酵剂或将细菌素产物应用于食品中,可以有效地防止杂菌污染,延长食品保质期。 相似文献
11.
对马鹿流产胎儿的肝脏中的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用亚碲酸钾培养基分离流产胎儿的肝脏中的细菌,并用生化试验、人工感染试验、PCR和测序方法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该分离株在生化试验、培养特性、溶血性等方面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特性完全相符,能使接种小鼠在24~96h内100%死亡.测序结果表明,扩增P60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报道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强毒株EGD株P60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1%,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6%.从塔里木马鹿成功分离的细菌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强毒株.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滇黄精寄生真菌及其优势居群,采集滇黄精种植区云南省丽江地区玉龙县和华坪县的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样品保湿法和三点接种法分别对滇黄精寄生真菌进行分离、培养和纯化.对纯化菌株进行传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玉龙县鲁甸乡采集到15株寄生真菌(1株青霉属Penicillium、12株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选择性改良NPNL培养基和YQX—II型厌氧培养箱,分别对母乳喂养健康婴儿的粪便和惠尔康AB乳中的双歧杆菌进行分离培养,经过革兰氏染色和镜检,再利用生化鉴定试剂管,进行属和种的系统生化鉴定,最终确认获得了9株疑似双歧杆菌菌株,除了B-2和B-7难以判断,其余都是两歧双歧杆菌,为以后的产品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沙棘内生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内生菌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在与宿主的协同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两者的互惠共生关系。通过对采集的野生沙棘健康的根、茎、叶进行组织分离共计获得内生真菌327株,分别归属于链格孢属、青霉属、根霉属、芽枝霉属、毛壳菌属、曲霉菌属、盘多毛孢属、向基孢属、枝顶孢属、头孢霉属等10个真菌属,内生菌表现出丰富生物多样性。从组织分离以及对内生真菌初步鉴定的结果看一些物种还具有组织专化性。 相似文献
15.
牛支原体FJ-HJ分离株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福建省患呼吸道疾病牛肺组织中分离到1株支原体,采用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特异性PCR检测和16S r RNA序列分析等进行鉴定,旨在明确该病病原。结果显示分离株菌落呈典型的油煎蛋状,中心有棕褐色突起,命名为FJ-HJ分离株。分离株不能水解精氨酸,不能发酵葡萄糖,不分解尿素,血细胞吸附试验和溶血试验呈阴性,胆固醇需要试验、美兰还原反应和氯化四氮唑还原反应均呈阳性;PCR反应扩增出牛支原体特异大小为1911 bp的目的片段;分离株16S r RNA基因序列与牛支原体标准株PG45的序列相似性为99.7%。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分离到的支原体为牛支原体,证实福建省存在牛支原体病的流行,为福建省牛支原体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酸菜汁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自然发酵酸菜中乳酸菌的种类,采用添加溴甲酚紫的SL分离培养基对其中的产酸菌进行分离,结合表型形态测定筛选其中的乳酸菌,并根据《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对筛选到的乳酸菌进行形态学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表明,自然发酵酸菜汁中的产酸优势菌为G+菌,且它们大多属于乳酸菌;筛选到9株乳酸菌SY1~SY9,其中SY4为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SY6为植物乳球菌(Lactococcus plantarum),其他7株都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分离出不需要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C),为研究病毒与猪DC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将刮下的猪皮肤表皮培养过夜,对所分离获得的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吉姆萨染色与扫描电镜进行表型与形态鉴定。【结果】试验结果表明,通过细胞计数分离到的细胞能达到5×106个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CD1a/SWC3a的双阳性细胞率为82.3%;流式细胞术检测CD80/86分子,阳性细胞率为90.2%;通过吉姆萨染色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表面有大量的树突状突起,符合DC的形态特征。【结论】通过表型和形态学分析,说明已经成功分离猪皮肤源DC,为器官移植和猪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抑制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烟草疫霉菌是一种常见的土传植物病原菌,其所导致的烟草黑胫病对烟草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准确统计土壤中烟草疫霉菌的数量,有助于了解土壤中烟草疫霉菌的分布,密度以及发生动态,进而可以及时发布灾情预报,减少经济损失。本研究采用土壤稀释平板法,在选择性培养基上较好的对烟草疫霉菌进行了分离;运用微量真菌DNA提取方法成功提取了平板上菌株的DNA;采用特异引物,对提取的7个疑似菌株DNA进行PCR验证,结果有6个菌株扩增出了737bp的烟草疫霉菌特异性目的基因片段;ITS进一步验证6个菌株与已报道烟草疫霉菌相似度达99%以上;表明6个疑似菌株是烟草疫霉菌。该方法具有相对准确、低成本、简单易推广的优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