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扶桑绵粉蚧的监测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琳  姚挺  孙嘉祥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2):99-100,110
2008年8月,广州市首次发现扶桑绵粉蚧,该虫是一种新入侵的危险性害虫,可危害18科55种植物,对我国棉花和番茄等多种作物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有关部门急需开展扶桑绵粉蚧的全面调查与监测,并对发生区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介绍了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特征、寄主、分布、生物学特性、传播方式、危害、调查、防治等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交配对扶桑绵粉蚧雌虫发育及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交配对扶桑绵粉蚧雌虫发育及产卵的影响,比较了不同交配条件下扶桑绵粉蚧雌虫的寿命、产卵习性和产卵量。结果表明,交配对扶桑绵粉蚧雌虫的卵巢发育和产卵有促进作用。与延迟交配的扶桑绵粉蚧相比,正常交配的扶桑绵粉蚧雌虫卵巢内总产卵量、孕卵期、产卵期和首次产卵量均显著提高;而未经交配的雌虫体内的卵细胞不能受精。延迟交配的雌虫可以通过对营养的重新分配延长自身寿命,一旦发生交配,体内生理发生重导向可再次产卵,产卵量显著低于正常交配雌虫。  相似文献   

3.
【目的】克隆我国重要入侵生物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环指蛋白基因(PsRing3)序列,分析其序列特征与表达谱,为进一步揭示扶桑绵粉蚧环指蛋白基因的生理功能提供参考。【方法】用RACE方法克隆扶桑绵粉蚧环指蛋白基因,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编码蛋白进行结构和系统进化分析,用实时荧光PCR方法研究其在各个虫态(卵期及1龄、2龄、3龄若虫和成熟雌虫)中的表达差异。【结果】克隆的扶桑绵粉蚧环指蛋白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包含678bp的片段,编码225个氨基酸。多序列比对表明该蛋白非常保守。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扶桑绵粉蚧与半翅目的豆无网长管蚜(Acyrthosiphon pisum)聚为一支,然后与人体虱(Pediculus humanus corporis)相聚。环指蛋白基因在扶桑绵粉蚧各个虫态均有表达,但以卵期最高,1龄、2龄若虫和成熟雌虫表达量相当。【结论】成功克隆了扶桑绵粉蚧环指蛋白基因,其在不同虫态中的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在虫体中的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出防治扶桑绵粉蚧的理想药剂在室内选用1种化学药剂和3种植物源药剂对扶桑绵粉蚧成虫进行了药剂处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种药剂对扶桑绵粉蚧成虫的致死作用均与浓度成正比即浓度越高杀虫效果越好各药剂均对扶桑绵粉蚧均具有良好的触杀杀虫效果且扶桑绵粉蚧成虫对?种供试药剂的敏感程度依次为:5%啶虫脒乳油〉5.7%氟氯氢菊酯乳油〉0.3%印楝素乳油〉18%氧化乐果乳油〉1%鱼藤酮乳油〉1.3%苦参碱水剂〉1.9%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比较?种药剂触杀和内吸处理条件下发现啶虫脒和印楝素的杀虫效果明显好于其他3种植物源药剂的药效持续性明显好于化学药剂,啶虫脒、印楝素均可以作为防治扶桑绵粉蚧的备选药剂其中印楝素可作为扶桑绵粉蚧绿色防治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扶桑绵粉蚧是我国重要的入侵生物,其繁殖能力强,能危害棉花、扶桑、向日葵、南瓜、番茄等多种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克隆扶桑绵粉蚧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基因,可为揭示扶桑绵粉蚧GSTs的生理功能提供参考。【方法】利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扶桑绵粉蚧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全长,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结构特征,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研究其各个虫态的表达谱。【结果】克隆了扶桑绵粉蚧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全长序列,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包含651 bp的片段,编码217个氨基酸。DNA编码区由4个内含子和5个外显子组成,内含子的长度分别为90,123,67和70 bp;分隔的5个外显子的长度分别为18,50,96,80和500 bp。功能域分析结果显示,该蛋白在N末端和C末端均有GST的类似结构位点。多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结果表明,该蛋白属Zeta家族GSTs,将其命名为PsGSTzlPsGSTzl mRNA在扶桑绵粉蚧的不同虫态中都有表达,在1龄幼虫中的表达量最高。【结论】成功克隆的PsGSTzl基因在不同虫态中差异表达,为进一步揭示该基因在虫体的代谢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一种危害棉花的入侵生物扶桑绵粉蚧的形态、生物学特性、危害情况、入侵与扩散、在我国的潜在危害以及防控方法,展望了扶桑绵粉蚧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蚧科昆虫的雄虫形态对其分类具有重要意义,但关于扶桑绵粉蚧雄虫的研究较少;为进一步补充扶桑绵粉蚧的分类学信息,对扶桑绵粉蚧雄虫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卵为长椭圆形,呈半透明,橙黄色。1龄若虫,浅黄绿色,孵出后即可快速扩散。2龄若虫,初期体表光滑,呈明黄色,背部可见2条黑斑,体缘有明显的齿状凸起;末期可在形态上区分雌、雄虫。雄虫预蛹期1~2 d,身体狭长;预蛹初期分泌白色的丝状物。蛹期的雄虫包裹在柔软的丝茧中,蛹为离蛹,呈椭圆形,虫体表面被有蜡粉。雄成虫,体型较小,身体呈筒状,具有发达的单眼,口器退化致无取食能力,触角细长,前翅发达,后翅退化成平衡棒,腹部末端有2对白色的长蜡丝。  相似文献   

8.
柿长绵粉蚧PhenacoccuspergandeiCockrell是陕西省近年来发现的严重危害玉兰树的一种新害虫。在简要阐述其形态识别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调查观察,初步明确了柿长绵粉蚧在陕西关中地区玉兰树上的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扶桑绵粉蚧疫情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安徽省2011年发现的新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发生及防治情况。目前扶桑绵粉蚧在安徽省的阜阳市颍州区、安庆市大观区、迎江区有发生,在行道树及棉花上发现扶桑绵粉蚧的为害。论文介绍了扶桑绵粉蚧在安徽省的发生分布情况及采取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寄主对扶桑绵粉蚧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观察了棉花、烟草、马铃薯、扶桑4种寄主上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和产仔量。[结果]取食4种寄主的扶桑绵粉蚧各虫态历期、世代历期、雌成虫繁殖能力均不同,棉花、烟草、马铃薯、扶桑上世代历期分别为30.2、28.2、37.3、27.7d,单雌总产仔量分别为626.0、417.2、552.5、183.2头。以棉花、烟草、马铃薯为食,扶桑绵粉蚧种群增殖能力增强。[结论]该研究为不同寄主植物上扶桑绵粉蚧的调查、预测预报和防治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金跳小蜂对不同生育期扶桑绵粉蚧的影响,为今后寄生蜂的饲养和推广及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以4个龄期的15头扶桑绵粉蚧、30头3龄幼虫和成虫为试虫进行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每虫笼放入1对亚金跳小蜂,每天记录寄主和寄生蜂的存活情况.[结果]亚金跳小蜂的最大寄生率和扶桑绵粉蚧的最大僵虫量均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出现,而最低值均在其2龄若虫期出现.在选择和非选择试验中,亚金跳小蜂雌虫的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在以扶桑绵粉蚧2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2.69±0.19和13.24±0.40 d.在以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为试验对象的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中,雌性亚金跳小蜂的生命周期分别为15.51±0.28和15.12±0.14 d.寄生蜂的发育周期因寄主龄期而有明显差异,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长,而在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寄生的亚金跳小蜂生命周期最短.[结论]作为寄生蜂的亚金跳小蜂在寄主扶桑绵粉蚧3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大,在2龄若虫期的成虫量最小.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目前扶桑绵粉蚧发生现状,运用GIS(Arcview3.2)绘制了发生分布图,分析其危害特点及传播方式,从地理环境、寄主植物以及人为因素等方面,阐述了扶桑绵粉蚧入侵陕西省的风险,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温度对扶桑绵粉蚧种群动态的影响,为该虫的防治提供帮助。[方法]建立试验种群,并用棉花饲养,观察记录种群的主要参数。[结果]组建了24、27、30℃下扶桑绵粉蚧试验种群特定年龄和繁殖力特征生命表,获得了该虫世代平均历期、各虫期/年龄存活率、寿命、产卵期、单雌产卵量、性比、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存活率曲线类型、日产雌量曲线类型等10余个实验种群参数,揭示了温度对该粉蚧生长发育、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结论]在适宜温度条件下,扶桑绵粉蚧繁殖潜力大,种群增长速度快,易暴发成灾。该研究结果为扶桑绵粉蚧的种群动态调查、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等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柿长绵粉蚧是蒲城县柿子上主要害虫。种植业结构调整改变了寄主环境,该虫在危害柿子的同时,开始危害苹果、梨、李、桑、玉兰等经济作物。在分析其发生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病原真菌防治扶桑绵粉蚧的可行性,[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了扶桑绵粉蚧的5种虫生真菌,分析了粉蚧感染真菌的状况,基于26S rRNA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一种子囊菌(Ascomycota.sp)在扶桑绵粉蚧中的侵染率最高,达66.7%。粉蚧趋于感染多种真菌。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分离培养出的5种真菌中,4种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而另一种为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真菌。  相似文献   

16.
用40%氧化乐果乳油、45%马拉硫磷乳油、2.5%天王星乳油3种药剂喷雾防治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fraxinus Tang.)雌成虫。试验结果表明,40%氧化乐果500~1000倍液和2.5%天王星500~2000倍液防治白蜡绵粉蚧雌成虫,其防效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17.
扶桑绵粉蚧已入侵广西,并在朱槿上成功定殖,且对朱槿造成一定的为害,研究杀虫剂对其毒杀作用, 可为其大暴发时的应急防治提供参考。采用浸叶法测定了丙溴磷、毒死蜱、吡虫啉、印楝油对取食朱槿的扶桑绵粉蚧 的毒杀效果,用Probit Analysis 建立毒力回归方程,比较了扶桑绵粉蚧对不同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印楝油对 扶桑绵粉蚧的直接毒杀作用较弱,药后3 d 最高浓度(10 mL/L)对一龄若虫的致死率仅为66.43%,对其他3 个虫龄 几乎无直接毒杀作用;另外3 种化学杀虫剂均具较强的毒杀作用,药后3 d,大多数试验浓度的校正死亡率在50.00% 以上,最高浓度的死亡率均超过90.00%;不同虫龄的敏感性顺序为一龄跃二龄跃三龄跃雌成虫,药剂的敏感性顺序为 丙溴磷跃吡虫啉跃毒死蜱。说明化学杀虫剂对扶桑绵粉蚧的直接毒杀效果显著,但不同虫龄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差异 较大,田间用药宜根据虫龄结构,选择合适的药剂、剂量和时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从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osis)僵虫中分离的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 的应用潜力,为开发其作为生物防治制剂提供基础。【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从扶桑绵粉蚧僵虫中分离纯化 虫生真菌菌株,综合培养性状、形态学特性和系统发育树分析,明确其分类学地位;利用扫描电镜技术,探究 菌株对扶桑绵粉蚧的侵染方式,明确其对扶桑绵粉蚧的侵染力;采用浸虫法,室内测定分离菌株对扶桑绵粉蚧 雌成虫的致病力。【结果】从扶桑绵粉蚧僵虫中分离纯化获得一株真菌菌株 FE-1,形态学结果发现菌株 FE-1 在 PDA 培养基培养 5 d 后菌落直径为 50~60 mm,菌落正面为橙白色,分生孢子形态呈两种类型,小型孢子为 长柱形,大型孢子为镰刀型;综合培养性状、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鉴定菌株 FE-1 为木贼镰刀菌 (Fusarium equiseti);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菌株 FE-1 侵染扶桑绵粉蚧的方式主要为分生孢子在表皮处萌发形成芽 管,然后水平生长,并在特定接触表皮处形成膨大的附着孢进入昆虫体腔,明确了菌株 FE-1 对扶桑绵粉蚧侵染 力;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菌株 FE-1 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致病力随着分生孢子浓度的增大逐渐增强;孢子 浓度为 1×108 CFU/mL 时,LT50 为 3.32 d,接种 7 d 后,扶桑绵粉蚧雌成虫的校正死亡率为 87.50(±1.79)%, LC50 为 1.8×105 CFU/mL。【结论】从扶桑绵粉蚧僵虫中分离纯化获得的木贼镰刀菌菌株 FE-1,其在扶桑绵粉 蚧体壁能形成膨大的附着孢进行侵染,对扶桑绵粉蚧具有一定的侵染力。同时,该菌株在室内对扶桑绵粉蚧雌 成虫有较好的致死效果,极具生防潜力,可为扶桑绵粉蚧的生物防治研究提供优质的原材料。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对高温干旱的适应性,在37,39,41,43,45℃,相对湿度20%,30%,50%,70%,90%的条件下对扶桑绵粉蚧雌成虫进行了处理试验,并对扶桑绵粉蚧存活率及发育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37~43℃条件下,扶桑绵粉蚧存活率与处理时间长短无关,在45℃条件下,处理时间越长扶桑绵粉蚧存活率越低;不同空气相对湿度条件下扶桑绵粉蚧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 >0.05),但空气相对湿度对扶桑绵粉蚧发育历期存在明显影响,即相对湿度高发育历期短,相对湿度低发育历期长;根据试验结果来看,扶桑绵粉蚧在新疆高温、干旱的环境条件下是可以存活的,并可以在野外完成各虫态的正常生长发育,顺利越夏.  相似文献   

20.
扶桑绵粉蚧是我国农业、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之一.云霄县于2009年对扶桑绵粉蚧的发生为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扶桑绵粉蚧的寄主、形态特征及发生为害特点,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