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地理来源旱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38对SSR引物对144份不同地理来源的旱稻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137个等位变异,平均每对引物检测到3.6个,等位变异范围2~9。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在0.440(RM162)~0.854(RM335)之间,平均0.598。旱稻种质资源亚种间SSR多样性差异明显,籼稻的等位基因数目和Nei基因多样性指数(Na = 3.5,He = 0.558)明显高于粳稻(Na = 3.2,He = 0.415)。Nei基因多样性指数以亚洲最高,非洲最低,亚洲其他(He = 0.594)>中国(He = 0.593)>南美(He = 0.545)>非洲(He = 0.512)。AMOVA分析表明,旱稻种质资源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亚种内(占总变异的76.3%),亚种间遗传分化极显著。系统聚类能较好地区分籼粳亚种,但不能区分地理组。旱稻种质资源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水稻节水抗旱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为危害棉花等经济作物安全生产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本研究分析了我国扶桑绵粉蚧6个地理种群(江苏、安徽、湖北、浙江、广东、广西)线粒体COI及核基因28S rDNA序列,结合中国海南、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地理种群的数据,分析了其可能的遗传分支。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COI有7个单倍型,地理种群间显示出较小的遗传差异;28S rDNA序列在已测的中国六个地理种群中的结果高度保守,从核基因角度佐证了该种可能尚未出现种间分化。基于网络关系进化图、系统进化树分析得出扶桑绵粉蚧存在两个隐存谱系:((中国+印度+巴基斯坦)+美国加州)支系和美国佛罗里达支系;其中安徽及江苏种群应与入侵印度及巴基斯坦的支系为同一遗传支系。该研究结果可为探寻我国扶桑绵粉蚧的遗传进化和可能入侵途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马鹿种群遗传结构和分化水平,测定了马鹿5个亚种11个地理群共计146个体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序列分析检测到167个变异位点,确定了54种单倍型;各个亚种呈现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 600~0. 959)及中等程度的核苷酸多样性(π:0. 006 3~0. 012 6)。中性检验仅发现甘肃马鹿显著性偏离中性突变,亚种间遗传分化指数FST 0. 5、基因流Nm0. 5,表明马鹿亚种间发生了显著的遗传分化,只存在少量基因交流。基于最大简约法和贝叶斯法构建的单倍型系统进化树和单倍型中介网络图显示塔里木马鹿有别于其他马鹿,它们分别来源于共同祖先的2个不同进化枝,阿尔泰马鹿、甘肃马鹿、阿拉善马鹿、天山马鹿又可细分为3个进化枝系,但它们是相互交叉聚类的。为我国马鹿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甜瓜(Cucumis melo.L)是具有经济重要性的瓜类之一。甜瓜起源于非洲,但其野生型和栽培型遍布全世界。已有很多研究人员描述过这个种的叶片、植株性状和果实性状的分子变异性和形态变异性。甜瓜又根据其卵形果实的毛状分为两个亚种:具长绒毛或绵状毛的厚皮甜瓜(C.melo ssp.melo)和具丝状毛的马泡瓜(C.melo ssp.agrestis)两个亚种。分子标记研究也证明了这种分类。大多数欧洲和美洲品种属于厚皮甜瓜,而东南亚品种一般属于马泡瓜。在马泡瓜亚种内,印度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代表了重要的遗传变异库。  相似文献   

5.
利用mtDNA COⅠ基因片段(有效长度635 bp)对来自达里湖(DL)、岗更湖(GG)、呼伦湖(HL)、黑龙江( HLJ)、松花江( SHJ)和乌苏里江( WSL)6个地理群体共72个样品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从碱基组成来看,6个地理群体在COⅠ区段上的A+T含量(52.37%)明显高于G+C含量(47.67%),符合脊椎动物的碱基组成特点;从各项遗传参数来看,达里湖流域2个群体( DL和GG)的遗传多样性低于黑龙江流域4个群体( HL、HLJ、SHJ、WSL);6个群体共检测到20个单倍型,并共享1个单倍型,达里湖流域群体共享1个单倍型,黑龙江流域群体共享1个单倍型。虽然达里湖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各群体间遗传分化明显( P<0.05),遗传结构存在差异,但AMOVA检验不支持这种遗传差异;另外,群体间频繁的基因交流进一步证实,6个地理群体亲缘关系近,有共同的起源,尚未达到分化为不同的种或亚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为了科学有效地保护青海湖裸鲤的种质资源,对青海湖裸鲤的遗传多样性及种群结构进行研究是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PCR技术对青海湖裸鲤的4个种群(青海湖、可鲁克湖、甘子河、草搭连)155个个体的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进行扩增,得到了754 bp的核苷酸序列。采用MEGA 5.05和DnaSP 5.10.1软件对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5个个体中共检测出34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d)为0.906±0.013,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556±0.00034。其中可鲁克湖种群的单倍型多样性0.422±0.093和核苷酸多样性0.00272±0.00066均低于其他3个种群,且该种群内的平均遗传距离(0.00276)低于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0522~0.00709。通过群体分化指数(Fst)和基因流(Nm)分析显示,可鲁克湖种群与其他3个种群之间有着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26327,Nm〈0.69959),且与甘子河种群分化程度最显著(Fst=0.45854,P〈0.01;Nm=0.29521)。但是系统发育树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单系群,可能是水系间地理隔离格局的形成时间较晚。研究结果表明:青海湖裸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特别是可鲁克湖种群已经高度分化,但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很低,应优先对其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方田鼠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4亚种分类系统(东北亚种Microtusfortispelliceus、指名亚种M.f.fortis、长江亚种M.f.calamorum和福建亚种M.f.fujiandensis),对中国东方田鼠(M.fortis)生物生态学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①中国东方田鼠的分类地位有争议,乌苏里江亚种(M.f.pelliceus)是否属于东方田鼠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迄今为止,对长江亚种进行的研究较多,而对其它亚种的研究甚少。②从南部到北部都有东方田鼠分布,多栖息在低海拔地区,偏爱湿地生境。③该鼠主要以草本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为农林害鼠,化学防治东方田鼠采用敌鼠钠盐和复方灭鼠剂88-1对人畜比较安全,汛期还可结合物理方法对迁入洞庭湖稻田区的东方田鼠进行灭杀。④从南到北胎仔数、怀孕率有增加的趋势,繁殖期逐渐缩短。⑤沼泽扩展导致东方田鼠种群数量增加,而湖面围垦致使其数量下降。⑥该鼠昼夜均活动,但季节间存在差异,有季节性迁移行为,雌雄鼠均具有杀幼行为。  相似文献   

8.
我国不同地理梯度下紫茎泽兰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我国不同地理梯度下的32个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我国境内的紫茎泽兰种群内遗传多样性呈现随地理纬度由南到北而降低(R2=0.131 1,P<0.05),随地理经度由西到东而增高(R2=0.167 7,p<0.05)的趋势。紫茎泽兰种群遗传多样性与其生境地的年平均温度高度相关(R2=0.273 1,p<0.01),但与年平均降雨量的相关性不明显(R2=0.074 9,p>0.1)。系统聚类分析表明,紫茎泽兰的地缘性分布较为明显,地理区位接近的种群遗传相似性较大,在聚类分析中大多聚为一类。我国境内的紫茎泽兰基本可分为2大亚群:第一亚群主要地处我国热带季雨林、雨林植被区域,包括云南南部的种群、广西种群和贵州西部种群;第二亚群则地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区域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主要包括云南中、西部种群和四川种群及随长江流域扩散形成的种群。各紫茎泽兰种群间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高度相关(R2=0.294,p<0.001),说明地理距离是影响种群间基因交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鲤科鱼类的遗传变异和种间鉴定,采用线粒体D环(mitochondrial DNA,mtDNAD-loop)作为分子标记,测定了四种常见鲤科鱼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cuvieri)mtDNAD-loop核苷酸序列。结果表明:四种鱼类mtDNAD-loop区碱基组成A+T的平均含量(71.4%)明显高于G+C(28.6%)。在108个个体中,共检测到132个多态位点(22个单一多态位点和110个简约信息位点),由此界定了57个单倍型(H1-H57)。鲫的单倍型多样度(1.000±0.017)和核苷酸多样度(0.03593)最高,而草鱼最低(分别为0.499±0.071,0.00817)。四种鱼类可以通过53个特征性碱基严格区分。基于遗传变异分析表明:四种鱼类没有共享单倍型,种间特异性单倍类的特征性碱基可以作为种间鉴别的依据。通过mtDNA控制区的分子标记,可以为鱼类鉴定、种质资源保护及其产品的真伪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线粒体COI基因片段为分子标记,扩增了舞毒蛾部分种群的DNA序列,结合GenBank上发表的世界舞毒蛾种群相关序列,重建了舞毒蛾不同地理种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世界舞毒蛾分成4支:冲绳舞毒蛾、北海道舞毒蛾地理种群、欧亚大陆舞毒蛾地理种群(包括日本大陆地区)和北美舞毒蛾地理种群.其中世界地理种群在COI基因上变异为0%~7%,中国种群在COI基因上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检测及地区间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摸清云南蒙自地区整个中蜂场春繁季节中蜂囊状幼虫病病毒(CSBV)的感染及其病毒株分化情况。运用RT-PCR对57群滇南中蜂进行CSBV带毒率检测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该蜂场有26群滇南中蜂感染CSBV,感染率为45.6%,其中隐性感染为31.57%,显性感染为14.04%。所选用的2对引物均能较好地对滇南中蜂CSBV进行分子识别鉴定,其中第二对引物更适合;种群间RNA序列变异分析表明:云南种群与重庆种群聚为一个分支,遗传距离为0.014。说明春繁季节是云南蒙自地区滇南中蜂CSBV发生的重要时段,应提早采取预防措施;CSBV病毒株在不同地区存在分化现象,云南种群与重庆种群遗传关系较近,推测CSBV地理距离与遗传距离可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12.
梨园不同蜜蜂的传粉行为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出梨树最佳授粉蜂种,对9 个蜜蜂品种(系)在‘砀山酥梨’园的传粉行为进行了比较。试验从出巢温度、首次携粉回巢温度、梨花粉的采集能力、所采花粉中梨花粉所占比例等方面开展研究。结果发现中华蜜蜂出巢温度8.2℃,显著低于西方蜜蜂,西方蜜蜂在9.2~10℃之间出巢飞行。‘喀阡黑环系’携粉回巢温度为11℃,在所有蜂种中最低;所有蜂种均可在11~13.9℃携粉回巢。‘喀阡黑环系’、卡尼鄂拉2 个蜂种1 h 花粉采集重量分别为7.3、8.1 g,且梨花粉采集重量及比例均高于其他蜂种。‘喀阡黑环 系’、卡尼鄂拉2个蜂种能够适应低温环境采集,且对梨花粉采集能力强,是梨树授粉的优良蜂种。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梨优势传粉昆虫,在对山西省平川区和近山区的梨树野生传粉昆虫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野生传粉昆虫的种类、数量及其访花行为。结果表明,2个调查样地访花昆虫共有4目15科22种。近山区传粉昆虫的种类和数量较平川区丰富。近山区优势传粉昆虫为中华蜜蜂、毛附黑条蜂、黄胸地蜂。3个蜂种均喜欢访问树干中上部花朵;中华蜜蜂访问上部花、中部花、下部花的比例分别为36.9%、51.1%、12.0%;毛附黑条蜂访问上部花、中部花、下部花的比例分别为46.5%、38.0%、15.5%;黄胸地蜂访问上部花、中部花、下部花的比例分别为41.2%、37.6%、21.2%。中华蜜蜂[(11.95±0.87)朵/min]和毛附黑条蜂[(12.52±2.16)朵/min]的传粉频率显著高于黄胸地蜂[(6.64±0.56)朵/min],中华蜜蜂是梨传粉的理想昆虫。研究可为明确山西省梨树野生传粉昆虫现状、建立野生传粉昆虫数据库及梨授粉用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水稻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48,自引:3,他引:48  
徐正进  彭应财 《作物学报》1996,22(2):167-172
1987 ̄1990年以包括典型粳型、典型籼型、通过籼粳稻杂交育成的偏梗型和偏籼型4种类型共68个品种为试材,研究了穗颈维管束性状的类型间差异及其遗传。结果表明:无论亚种间还是不同亚种的类型间,穗颈大维管束数均存在显著差异,而亚种内类型间的差异则未达到显著水平;穗颈小维管束数亚种间差异不显著,但亚种内类型间有一定差异;第2节间与穗颈大维管束数之比和穗颈大小维管束数之比的变异趋势与穗颈大维管束数相似,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幼虫信息素的10种酯类在中蜂和意蜂成年工蜂的分布情况。将成熟的封盖子脾提至人工培养箱中孵化,幼蜂出房时对其进行标记,再放回原群中。取刚出房幼蜂、10日龄和20日龄这三种工蜂的头部、胸部和腹部样品,用于气相分析。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工蜂个体主要含有甲基亚油酸酯(ML)、乙基亚油酸酯(EL)、甲基亚麻酸酯(MN)和乙基亚麻酸酯(EN),这些酯类在工蜂各节分布情况不一。  相似文献   

16.
6个木薯品种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GFS-3000便携式光合-荧光测量系统,对6个木薯品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木薯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在生育期变化呈先增后降的曲线,蒸腾速率(E)和胞间CO2浓度(Ci)的升降并不完全受气孔导度(Gs)的影响。经邓肯氏新复极差比较,华南6(SC6)和华南7(SC7)的Pn 显著高于其它各个木薯品种,华南205(SC205)、华南(SC5)的Pn 显著高于华南9(SC9),而与华南8(SC8)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子莲是一种基础产量比较低的植物,需要依赖传粉者的活动才能完成胚珠受精,授粉优劣是直接影响子莲产量与质量的重要因素。[方法]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都是理想的授粉昆虫,各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在抗逆性、采集积极性和采集偏好性等生物学特性方面均存在不同差异。应用意蜂和中蜂为大田子莲授粉,对其采集活动方式与授粉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1、活动方式结果表明:它们的采集行为相似,但活动方式不同,在夏季高温天气,意蜂较中蜂的采集工作时间要长,因此具有更高的授粉效益。2、授粉效果结果表明:与产量相关的子莲单粒重、接籽率;与商品性相关的莲子纵、横径4项指标,意蜂授粉组与中蜂授粉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但与自然授粉组和无虫媒授粉组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意蜂授粉组的平均接籽率最高为87.82%,较自然授粉组和无虫媒授粉组接籽率分别提高33.27%和79.10%;自然授粉组莲子平均单粒重最大达3.68g,显著高于其他授粉类型;无虫媒授粉组较其他授粉组莲子果型最小。同时,与产量相关的子莲蓬粒总重,意蜂授粉组与其他授粉组之间,均差异显著,较中蜂授粉组、自然授粉组和无虫媒授粉组蓬粒总重分别提高25.88%、37.67%和665.50%。[结论]据此得出意蜂与中蜂具有类似的授粉效果,都能够完成授粉任务,意蜂较中蜂授粉能够获得较高的子莲产量,并显著优越于自然授粉与无虫媒授粉方式, 从而产生更高的授粉效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秸秆资源“5F”利用方式的效益对比探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燕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45-51
参考文献: [1] 聂影,杨红强,苏世伟.中国原木进口国别结构与木材资源安全[J].林业经济,2008.3 [2] 沈文星,周定国.秸秆人造板的产业化问题[J] .林业科学,2007.3 [3] 吴树栋.中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J].人造板通讯,2005(8) [4] Volker E. Stockmann. Strawboard As An Emerging M aterial-PartⅠ:Historic perspectives and Global Opportunities. Pr oc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residues.2001,Nanjing,50~59 [5] Dingguo Zhou. The development of Utilizing Agricultural Straws in China.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residues. 2001.Nanjing,1-11 [6] 张晓文,赵改宾,杨仁全,王影.农作物秸秆在循环经济中的综合利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6(10) [7] 于文吉.生物质资源农作物秸秆应用于人造板工业的可行性分析[J].木材工业,2006(2) [8] 周定国,张洋.我国农作物秸秆材料产业的形成与发展[J].木材工业,2007.1  相似文献   

19.
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 Yang是新疆特有的果树蛀干害虫。为进一步研究香梨优斑螟的基本生物学特性,为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变温和定温相结合的方法,测定香梨优斑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在此基础上利用CLIMEX软件对香梨优斑螟中国适生区进行预测。香梨优斑螟卵、幼虫、蛹以及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32±2.39)、(7.28±1.88)、(4.06±1.87)和(6.85±1.63)℃,有效积温为(94.77±10.82)、(525.09±51.27)、(194.96±18.52)和(806.14±65.75)℃·d,推断出香梨优斑螟在新疆阿克苏和库尔勒地区1年发生3代;香梨优斑螟中国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湖北西北部、云南北部、四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藏东部的小部分地区。提出应根据香梨优斑螟历期预测式预测其发生期,适时防治;并加强检疫,防止向其他地区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