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Pb2+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重金属Pb2+污染的水溶液对水丝蚓造成的胁迫程度。在(22±0.5)℃温度下:(1)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Pb2+溶液对水丝蚓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b2+溶液对水丝蚓处理48 h后半致死浓度(LC50)为9.488 μL/L;(2)用检测酶的方法对Pb2+溶液处理48 h后的水丝蚓进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测定,数据表明:Pb2+对动物的SOD活性影响显著(P<0.05)。当药物浓度范围在2.000~8.653 μL/L时,SOD活性上升;当药物浓度达到12.481 μL/L后,SOD活性急剧下降。说明Pb2+对水丝蚓可以造成危害,并致其死亡。证明了重金属对水生生物和生物链的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2.
采用急性毒性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Cu2+离子溶液处理后的水丝蚓48h半致死浓度(LC50) 为8.640ul/L;用测定酶活性方法检测了中毒后的水丝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Cu2+离子对动物SOD活性影响显著(p<0.05).低浓度药物0.500ul/L~5.340 ul/L处理动物,SOD活性呈上升趋势;当浓度增加至11.740ul/L时,SOD活性开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 说明Cu2+离子对水丝蚓造成胁迫,直至动物个体死亡,间接或直接地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及以水丝蚓为食物的下一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3.
汞胁迫对大豆幼苗SOD和CAT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营养液培养方法,以不同Hg2+浓度处理大豆,测定大豆种子萌发情况及其幼苗中超氧化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在不同Hg2+浓度范围(0 ~200.0 mg/L)内,随着Hg2+浓度不断升高,大豆种子发芽率逐渐下降,在不含Hg2+溶液内,大豆种子发芽率最高达到100%,Hg2+浓度在200.0 mg/L时大豆种子萌发率为0;在Hg2+浓度胁迫下,低Hg2+浓度胁迫促使植株生长率上升,而随着Hg2+浓度升高,大豆植株的生长率逐渐下降,大豆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当胁迫浓度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Hg2+对大豆幼苗生长抑制程度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制药废水中普遍含有的镉,即使低剂量环境暴露即可引起肾功能损伤、骨矿密度降低、钙排泄增加及生殖毒性,Cd2+对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试验首先获得了镉离子对水丝蚓24 h LC50的理论值为0.471 mg/L,在0.415~0.535 mg/L浓度区间选择5个浓度的镉离子处理水丝蚓24 h,检测水丝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镉离子胁迫下,水丝蚓SOD和POD活性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两种酶的24 h连续变化趋势相反。说明二者生物学机制不同,在细胞抵抗外来污染物的过程中,可能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板蓝根为材料,研究了Pb2+胁迫下Ca2+对板蓝根幼苗POD、SOD活性、根系活力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b2+处理下,板蓝根幼苗POD、SOD活性及蛋白质含量随Pb2+浓度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根系活力显著下降;在Ca2+处理下,浓度为80、160mg/L时,板蓝根幼苗POD、SOD活性、根系活力及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浓度为320mg/L时,则显著低于对照,有明显抑制作用;Ca2+、Pb2+混合处理,80、160mg/LCa2+显著提高了Pb2+胁迫下POD、SOD活性、根系活力及蛋白质含量,具有缓解Pb2+毒害的作用,Ca2+为320mg/L时,与Pb2+起协同胁迫作用,增强对板蓝根幼苗的毒害效应。  相似文献   

6.
以水培的方法,研究了重金属Pb、Hg污染对农麦2号、农麦3号和新春23号3种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b2+污染对3种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以及幼苗的抗氧化活性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随着Pb2+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Hg+污染对农麦3号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以及芽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而对农麦2号和新春23号种子,浓度小于50 mg/L时,对发芽势有促进作用,发芽率和芽长影响不显著,浓度大于100 mg/L时,发芽势、发芽率和芽长都受抑制,且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强。3种小麦幼苗的抗氧化活性在不同浓度的汞污染下均降低,且浓度越大幼苗的抗氧化活性越低;当Hg+浓度达300 mg/L时,Pb2+浓度达到500 mg/L时,就会严重影响3种小麦种子的萌发情况。  相似文献   

7.
海马齿对氮、磷吸收利用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海马齿对N、P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海马齿对不同浓度N、P及其不同形态N的吸收速率。结果表明:(1)在适宜范围内,海马齿对氮、磷的吸收速率随介质中氮、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差异显著(P<0.05)。在氮浓度为100 μmol/L时,氮吸收速率最大,为11.11 μmol/g?d;在磷浓度为10 μmol/L时,磷吸收速率最大,为0.74 μmol/g?d。(2)不同氮磷比及氮浓度下,海马齿对氮的平均吸收量仅在氮磷比1:1和5:1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组差异不显著;不同氮磷比及氮浓度下,海马齿对磷的平均吸收量差异显著(P<0.05)。氮最大吸收速率发生在氮浓度为50 μmol/L、氮磷比为50:1时,而磷的最大吸收速率发生在氮浓度为50 μmol/L、氮磷比为10:1时。(3)海马齿对NH4+-N的吸收速率随着NH4+-N和NO3--N比的降低而加快,对NO3--N的吸收速率随着NH4+-N和NO3--N比的降低而减慢,差异显著。海马齿对TIN、PO43--P吸收速率呈折线变化趋势,TIN的吸收速率在NH4+-N/ NO3--N为1:2处存在最大值,PO43--P的吸收速率在NH4+-N/NO3--N为1:10处存在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盐胁迫对马铃薯生理的影响,以耐盐品种‘陇薯5号’组培苗为试材,采取添加0 mmol/L,100 mmol/L,300 mmol/L,500 mmol/L,700 mmol/L和900 mmol/L NaCl的MS培养基模拟盐胁迫的方法,筛选盐胁迫生理测定的适宜盐浓度,并测定适宜胁迫浓度下(0 mmol/L NaCl为对照)、胁迫不同时间(0, 20 h, 24 h,48 h, 72 h和96 h)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膜脂过氧化物质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等可溶性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这7项参数可以作为马铃薯耐盐性鉴定的生理指标,CAT活性与其他指标呈负相关,其他各指标彼此之间均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对照相比CAT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POD活性和SOD活性相对含量上升;MDA含量增幅较小;在24 h时与对照相比,PRO、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幅分别为-1%、45.3%和83.8%,而在48 h当PRO相对增幅达380%时,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相对增量减少。因此盐胁迫下马铃薯可能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并有序调节可溶性物质来增强耐盐性。本研究为深入研究马铃薯盐胁迫生理机制,筛选和培育耐盐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汪妮 《种子》2011,30(7)
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SNP)对谷子幼苗的抗氧化酶( SOD、CAT、POD)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NP浓度的增加,谷子种子萌发幼苗的的SOD、CAT、POD酶活性变化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当SNP浓度为100μmol/L时,SOD活性最大,为对照的116.2%;当SNP浓度为200μmol/L时,CAT活性最大,为对照的244.6%;当SNP浓度为200μmol/L时,POD活性最大,为对照的172.7%.谷子种子萌发后幼苗的MDA含量在0~100μmol/L范围内与SNP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在100~ 500 μmol/L范围内呈显著正相关;其中100μmol/L时MDA含量最低,为对照的79.3%.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镉对小豆的危害程度,对不同镉浓度下小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Cd2+浓度低于30mg/L时,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当Cd2+浓度大于30mg/L时,开始对红小豆的萌发、株高和根长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Cd2+浓度的升高,SOD和POD活性先升后降。  相似文献   

11.
玉迪安对蚯蚓三种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采用急性毒性方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玉迪安溶液处理的赤子爱胜蚓半致死浓度(LC50),用测定酶活性方法检测了中毒后赤子爱胜蚓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1)玉迪安对赤子爱胜蚓48h LC50为81.371 mg L-1。(2)玉迪安药物对动物SOD、CAT、POD活性影响均为显著(p<0.05)。低浓度药物60.342~75.044 mg L-1处理动物SOD、CAT活性呈上升趋势;当浓度增加至83.691mg L-1,SOD、CAT活性开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降低,POD与SOD、CAT活性变化趋势相反,酶活性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现象。拌种农药玉迪安流失到自然土壤中,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蚯蚓造成胁迫,影响动物正常行为以至危害生命,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及以蚯蚓为食物的下一级消费者。  相似文献   

12.
镉胁迫对矮生四季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d2+溶液对四季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d2+浓度较低时,Cd2+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发育毒害作用较小,一定浓度范围内(0.05~0.5mg/L)还有促生作用,高浓度Cd2+(5~100mg/L)能严重抑制四季豆幼苗根及下胚轴的生长;Cd2+胁迫对四季豆幼苗体内过氧化物酶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存在低浓度激活和高浓度抑制的效应,且同一浓度的Cd2+对四季豆幼苗POD、CAT活性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根系大于下胚轴,Cd2+浓度>0.5mg/L时,根系SOD活性大于下胚轴中的活性;Cd2+胁迫下,四季豆下胚轴和根的丙二醛(MDA)含量增加,且根部含量大于下胚轴的量。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 L)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杀螨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分别对瑞香狼毒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获得3个黄酮类化合物。利用各种光谱技术鉴定其化学结构为瑞香狼毒素A(1)、槲皮素(2)和(+)-表枇杷素(3)。三种黄酮类化合物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 B.)触杀活性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 4.9434 mg?mL-1、7.6930 mg?mL-1、2.2494 mg?mL-1。实验结果表明,瑞香狼毒素A、槲皮素和(+)-表枇杷素均具有一定的杀螨活性, 其中表枇杷素杀螨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能提高半夏叶片POD、SOD、CAT活性的栽培条件,用愈创木酚法、NBT光化还原抑制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不同基质不同施肥条件下半夏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结果表明:半夏叶片POD酶活性受基质影响不明显,但不同施肥处理对其活性影响极显著,其中施用1/2MS+K+P(KH2PO4 100 mg/L)的处理半夏叶片POD酶的活性最强;半夏叶片中SOD和CAT酶的活性受不同基质的影响比较明显,其中以珍珠岩为基质栽培的半夏叶片中两种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以土壤为基质栽培的半夏;不同施肥处理对这两种酶的活性也有影响,其中施用1/2MS+K+P(KH2PO4 100 mg/L)的处理半夏叶片SOD酶的活性最强。栽培半夏以珍珠岩为基质、施用1/2MS+K+P(KH2PO4 100 mg/L)的处理对于提高半夏叶片中POD、SOD、CAT 3种同工酶的活性为佳。  相似文献   

15.
白蜡属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建立了适合白蜡SSR-PCR反应的最佳体系,并利用该体系从50对白蜡引物中筛选出了3对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引物,用于白蜡SSR标记的进一步研究。该研究采用L16(45正交设计和单因素试验对影响白蜡SSR-PCR的Taq聚合酶用量、Mg2+浓度、DNA模板浓度、dNTP浓度和引物浓度等5个因素在4水平上进行筛选。优化后的白蜡SSR反应体系为:Mg2+ (25 mmol/L) 0.8μL、引物(10μmol/L) 0.2μL、DNTP (10 mmol/L) 0.3μL、Taq酶(5 U/μL) 0.05μL、DNA模板(5~10 ng/μL) 2.00μL、10×PCR缓冲液1.0μL,ddH2O 5.45μL,总体积10.0μL。该结果为今后利用SSR-PCR标记技术研究分析白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不同浓度钾素对甜菜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试验采用1/2Hoagland营养液水培,研究不同浓度K+对甜菜幼苗生长和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甜菜幼苗叶片、叶柄、根系和整株的干物质量均随钾素浓度提高而增加,在K+浓度为3.00 mmol/L时最高;随K+浓度提高,甜菜幼苗根系、叶柄、叶片钾含量,幼苗全氮、磷、钾积累量,叶片、叶柄含水量,叶片相对含水量以及叶片面积随之逐步升高,3.00与6.00 mmol/L K+处理无明显差异;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SOD、GPX活性,根系、叶柄和叶片全N含量随之逐步下降,3.00与6.00 mmol/L K+处理无明显差异;叶片CAT活性,根系、叶柄和叶片P含量保持不变或变化无规律。在本研究条件下,3.00 mmol/L K+是甜菜幼苗生长最佳营养浓度。  相似文献   

17.
广西马铃薯水培生根快繁技术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决广西脱毒马铃薯种薯的繁育及生产技术问题,以华中农业提供的‘费乌瑞它’原原种(微型薯)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激素萘乙酸(NAA)、吲哚丁酸(IBA)、生根粉(GGR)及NAA 16 mg/L+IBA50 mg/L+GA335 mg/L对广西气候条件下种植的马铃薯沙培苗进行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处理的水培生根试验,观察其形态特征。NAA处理在浓度为16 mg/L、浸泡20 s时,生根率达100%,比对照(83%)高;IBA处理在浓度为50 mg/L浓度,浸泡30 min时,其各项指标表现最好,生根率达100%,比对照(86%)高;GGR处理在浓度为200 mg/L、浸泡30 min时,生根率达98%,比对照(87%)高;而NAA 16 mg/L+IBA50 mg/L+GA335 mg/L混合使用时,表现最好为浸泡30 min处理,生根率达98%,比对照(87%)高。其中最适合马铃薯水培生根的是IBA 50 mg/L浓度,浸泡时间30 min处理,其生根天数最早6天,根系发达、粗壮以及生根率达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