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成品油顺序输送交替过程中的摩阻损失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管道输送成品油过程中,沿线 压力的变化主要是由管道特性的变化和不同密度油品在管道中交替产生的,某时刻管道的流量将由各站间供能(启泵方案)、耗能(沿程阻力)以及高程决定。随着混油段的移动,管内流量必然会发生变化。结合实例,对不同油品在管道中交替时摩阻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2.
成品油顺序输送交替过程中摩阻损失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管道输送成品油过程中,沿线压力的变化主要是由管道特性的变化和不同密度油品在管道中交替产生的,某时刻管道的流量将由各站间供能(启泵方案)、耗能(沿程阻力)以及高程决定。随着混油段的移动,管内流量必然会发生变化。结合实例,对不同油品在管道中交替时摩阻损失随时间的变化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曾多礼 《油气储运》2001,20(10):54-56
以格拉成品油管道为例,分析了输送距离,油品的剪切速度,中间泵站,翻越点、停输和落差6种因素对成品油管道混油产生的影响,指出把性能相近的两种油品,按轻质油品在前,重质油品在后的顺序进行输送,采用球阀切换油品;简化泵站工艺流程,严格控制翻越点后各泵站的进站压力和避免停输等一系列方法对减少混油效果显著,介绍了处理混油的工艺流程和掺混比例。强调指出,油顶油的直接输送方式经格拉成品油管道实践证明简单易行,推荐在我国成品油顺序输送中采用。  相似文献   

4.
成品油长输管道的混油下载与切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正常运行条件下影响成品油长输管道混油发展、分布及混油量的因素,总结了顺序输送成品油管道的生产运行数据。以混油回掺处理为基础,提出了综合利用成品油长输管道油品资源和沿线站场下载油品的质量潜力,减少管道干线终点混油量的混油下载与切割处理方法,例如沿线站场适当下载干线混油尾,支线分输干线混油,沿线站场下载部分混油,将末站混油细分为不同浓度比例的混油段等。该方法应用于西南成品油管道的混油切割处理,取得了显著效果,可有效减轻管道全线的混油处理压力。  相似文献   

5.
大落差成品油管道在顺序输送时,混油界面的粘度变化和翻越点处的高程落差,使得管道输量和各站的进出站压力发生复杂的变化。针对石太成品油管道的高庄—阳泉管段和阳泉—晋中管段2个大落差控制难点,在顺序输送工况条件下,计算了水力特性,分析了进出站压力变化,提出了在各关键点的压力控制方案,以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并降低顺序输送的混油量。  相似文献   

6.
西部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混油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西部成品油管道概况,不同油品顺序输送形成混油的机理及混油浓度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导致西部成品油管道混油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初始混油和过站混油、流速变化、粘度差异、停输和地形起伏大等。管道不满流与流速陡增造成的混油不同于平原地带的管道满流时的混油情况。针对西部成品油管道大落差地形的特点,提出了减压系统设计、采用变径管、提高管内油品流速、合理安排顺序输送次序等减少混油的措施。  相似文献   

7.
为了更准确地跟踪成品油管道输送过程中的油品批次界面,建立了考虑管道沿线油品温度变化的油品批次界面跟踪模型,在求解管道沿线油品温度分布的基础上求解批次界面跟踪模型.将此模型应用于西南成品油管道,对比考虑温度影响和未考虑温度影响下油品批次界面跟踪的结果,表明考虑管道沿线温度影响的批次界面跟踪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建议在进行油品批次界面跟踪时,对管道沿线温度的变化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8.
于涛 《油气储运》2013,32(2):162-165
对塔里木油、哈国油和北疆油以不同比例混合后进行凝点测试,分析不同热处理温度与相同热处理温度下不同加剂量对油品凝点的影响,得到不同混油比例热处理温度及加剂量对油品凝点的影响规律,即重复热处理温度需高于40℃,加剂量控制在25 mg/kg.基于实验室研究结果,在西部原油管道输送混合原油的过程中,沿线取样进行凝点测试,获得不加剂和加剂混合原油经沿线复杂热历史和剪切历史作用后凝点的变化情况,由此得出:首站一站启炉即可保证管道的安全运行,同时可结合管道特点制定安全、经济的运行方案.  相似文献   

9.
气液混输管道中常常出现由气相流量变化引起的瞬态过程,在接近现场管道的多相流环道上进行了气量变化的瞬态试验,讨论了瞬态压力特性。当气量突变后,压力波向下游传播,各点依次发生变化,变化趋势相同,而压力最大变化值沿线衰减,压力变化速率也递减。当突然增加气相流量时,管道压力突增,其峰值超过最终稳态压力值,在峰值附近有一段时间压力基本不变,随后压力降低,向终稳态发展,而突然减小气量,变化方向则相反。气量减小的瞬态过程时间长于气量增加的瞬态过程时间。小液量和大液量工况下的瞬态压力变化有所不同,两种情况下的过冲量沿线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10.
唐善华 《油气储运》1998,17(10):11-14
由于大落差成品油管道存在的翻越点等原因,顺序输送时随着混油段位置的变化,管输量,各站进出口压力及节流量等情况均在变化。以格拉管道为例,对大落差成品油管道顺序输送的运行工况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分析方法和水力计算程序以及水力计算所依据的数学模型构成,提出了计算步骤并分析了计算结果,提出应加强管道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能力,以满足运行参数的要求,保证管道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优化成品油管道沿线泵站开泵方案可以降低管道运行能耗。以包含泵机组并联运行模式及配备变频泵的成品油管道为研究对象,考虑沿线节点压力、过泵流量等约束,基于已有批次输油计划,建立以运行时间内管道全线运行能耗总和最小为目标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Mixe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MILP),并利用分支定界算法求解。利用该模型求解了中国某条成品油管道的优化配泵方案,计算耗时213.76 s,所得结果符合约束限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中国成品油管道优化运行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苏丹黑格里格油田至苏丹港长输原油管道沿线自然概况,研究了管道沿线膨胀土的分布规律及工程特性,给出了塑性指数、体积变化、膨胀压力和膨胀潜势的关系及苏丹管道膨胀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结果,指出要充分认识膨胀土对管道的潜在危害性,并提出了具体设计和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武  张鹏  李闽  李玉星  武玉双 《油气储运》2003,22(7):14-17,22
根据海底凝析气管道的输送特点,从凝析气两相流流型判断、凝析气输送工艺计算数学模型的建立、不同稳态工艺计算类型的数值算法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用平湖至上海和JZ20—2凝析气管道的生产数据,对所选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与国外多相流软件PIPEPHASE和热力学模拟软件HYSIM的计算偏差均在10%以内。实例计算结果证明,所提出的计算模型对海底凝析气管道的工艺计算具有足够的计算精度,能正确模拟出实际管道的沿线压力、温度、持液率、气液相速度的变化规律,对管内流型、水合物形成区域的预测也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4.
严旭  孙刚 《油气储运》2008,27(2):7-12
采用积分模型计算管道沿程压降,将管道划分成均匀方形网格,每个网格和相邻网格在性质和参数上都不同,通过逐层迭代计算,并利用实测终端压强值进行校正,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模拟出管道中的两相流动状态以及各处压强变化情况。考虑了管道流动中流型的变化,即在各个不同区域的不同流型内分别利用公式定量地规范计算出各种流型下的结果,避免了单一流型笼统计算出结果的较大误差。  相似文献   

15.
管道内涂层经济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国防 《油气储运》2003,22(2):54-57
结合石家庄民航机场供油工程的实际设计和运营情况,对管道内涂层技术的效果及优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针对不同管径和不同输送介质的管道,对比了内涂层与不同粗糙度的管道压降的计算值,通过在动力消耗、投资方面的经济效果分析,指出内涂层管道在实际工程中是经济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邓松圣  蒲家宁 《油气储运》1997,16(2):7-8,11
成品油在输送过程中出现油品温度升高的问题,当输送介质为轻质油品且输量增大时,温升可能产生严重的危害,包括油品发生损耗,油品质量降低,污染环境及管道产生很大的热应力等。这是在成品油管道的设计和运行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肖杰  郑云萍  华红玲  夏丹  刘晓红 《油气储运》2013,(12):1344-1346
为准确掌握输油管道事故工况变化对安全运行的影响,基于SPS管道仿真模拟软件,对输油管道典型事故发生时的瞬态工况进行模拟分析,得出了输油管道瞬时压力和流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管道沿线泵站停运时,流量减小,进站压力升高,出站压力降低;泵站启动时,流量增加,进站压力降低,出站压力升高;阀门突然关闭时,阀门通过流量迅速降低为0,上、下游流量下降,上游压力上升,下游压力降低;管道发生泄漏时,泄漏点压力迅速降低,上游流量增加,下游流量减小,上、下游压力均降低。分析结果对制定输油管道事故应急预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图6,参10)  相似文献   

18.
管道沿线结蜡分布不均匀对蜡层厚度计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原油管道的结蜡规律,分析了蜡层分布不均匀对管道蜡层厚度计算的影响。在管道直径长度相同、沿程摩阻增加相同的条件下,随管道结蜡段长度的减少,有效平均结蜡厚度减小。根据站间压降反算得到的水力学平均蜡层厚度,并不能说明管道的实际结蜡情况。对于压降上升较快的管道,利用压降反算得到的蜡层厚度会夸大管道结蜡的严重程度,而忽视某些区段的潜在隐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