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用流体力学中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及波动方程等,对于每一种高含水期油水两相流流型给出了相应的压降模型。高含水期油水两相在水平管内输送时,其流型主要划分为分层流、分散流和O/W&W混合流型三种。根据已经建立的高含水期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理论压降模型,编制了计算机应用程序。模型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的相对误差较小,因此该模型可用来预测高含水期水平管内油水混输时的压降。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油水两相流动分层流流型压降理论和分散流流型压降理论的研究进展。对于分层流流型压降理论,着重介绍了研究相对较成熟的双流体模型,其关键在于油水两相界面摩阻因数的计算;对于分散流流型压降理论,介绍了均相流模型,其关键在于油水两相混合液粘度的计算。分析了油水两相管流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实际生产需求亟待开展的理论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王玮  宫敬  刘鑫  孙异 《油气储运》2006,25(11):1-7
介绍了国内外近20年来油气水三相流压降理论研究的进展,分析了主流的两种三相流压降理论,即基于气液两相流相关式模型的三相压降理论和基于力学模型的三相压降理论,指出了两种压降理论的适用范围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将三相流压降理论的研究同油水反相规律研究相结合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4.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动摩擦压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水平钢管和有机玻璃管内油水两相流动摩擦压降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当含水率为18%-100%,折算液速为0.6-2.4m/s时,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的摩擦压降受含水率的影响很大,在同一流动条件下,当含水率较小时,有机玻璃管内流体的摩擦压降大于钢管内流体的摩擦压降,随着含水率的增大,钢管内流体的摩擦压降又大于有机玻璃管内流体的摩擦压降。这说明,在一定条件下,影响油水两相流动摩擦压降的原因,除了粗糙度以外,管壁的润滑特性也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李玉星  冯叔初  舒军星 《油气储运》2001,20(7):21-24,27
在气液两相流研究中,管道的压降计算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在常用的多相混输计算软件中,有多种水力学计算模型,适用于不同流型的水力计算。对于高气油比混输管道,利用锦州20-2凝析气田和上海-平湖气田的实际生产数据,对混输管路水力计算的参数进行了研究分析,筛选出了用于压降计算的模型方程BBME、MBE和DE,并对多相混输管道压降与流量的关系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应用气液两相流动中双流体模型下的连续方程和动量守衡方程,以及通过试验获得的液弹速度方程,对水平管中油气水三相弹状流的压降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建立了在一维坐标系下的压降计算模型.模型综合考虑了由于流体和壁面之间剪切应力引起的摩擦压降、液弹前锋处水跃造成的粘性压降和气体膨胀引起的加速压降对总压降的影响.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的对照表明,在低压的情况下,模型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对水平管中压降计算结果表明,摩擦压降是整个压降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占总压降的92%~95%,加速压降占总压降的3%~5%,水跃造成的粘性压降在总的压降中只占总压降损失的1%~2%.  相似文献   

7.
为了完善机动管道气液两相流的压降计算方法,为管道充气排液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介绍了基于流型的水平管气液两相流压降计算方法,回顾总结了流型的划分方式,提出了流型划分中存在的问题;对均相流模型、飘移流模型、分相流模型进行了对比,介绍了有代表性的和近几年出现的与流型相关的压降计算方法;分析了机动管道充气排液工况中的常见流型以及流型和压降的变化趋势,排空的初始阶段为分层流,排空中间阶段分层流和段塞流同时存在,排空的最后阶段出现短暂的环状流。将排空管道分为纯气体段、气液混合段及纯液体段,建立了不同工况下的压降模型,并提出了机动管道气顶油排空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气液两相流为基础,依据稳定一维流动的基本方程推导出了水平圆管基于分相流和均相流2种流动模型的三相流压降的计算式,并给出了计算实例,总结出了气相含量与压降的关系,得出了气体质量含量不超过15%时对管道压降影响很小的结论,表明流体流动阻力不因加入气体而增大,从而有利于延长管道排距。  相似文献   

9.
油-水两相流是石油开采中的常见现象,具有独特的流动特征,给混输管道的安全、经济设计及混输管道腐蚀速率的确定造成很大困难。通过对多种油-水两相流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对油-水两相流现象和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流型和压降模型,并编制出油-水两相流的流型和压降预测软件,利用该软件对渤西油田和绥中36-1油田两条油水混输管道相关参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与油田实际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0.
气体—幂律液体两相水平管流的压降计算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气体—幂律液体两相水平管流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按两相介质分布外形,将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动型态划分为泡状流、层状流、波状流、团状流、冲击流及环状流,并指出流动型态是决定两相管流压降规律的重要因素,对不同流动型态的流动机理和特点进行了探讨,给出了不同流动型态计算压降的方法,对于层状流与波状流,气液间具有明显的界面,可采用分流模型;对于泡状流,两相间无滑动,可采用均流模型;对于团状流与冲击流,由于流动机理十分复杂,故采用定义无因次压力梯度的方法;对于环状流,通过联立分气相折算系数与洛克哈特—马蒂内利参数求得压降。本方法不仅为油气不加热集输工艺的系统设计提供了可靠的水力计算方法,而且也可以应用于石油、化工等领域。通过与其它计算压降的方法对比,说明本计算方法平均绝对百分误差小、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1.
宫敬  穆虹 《油气储运》2004,23(6):38-41
通过三种高粘度油品的油水水平管流试验,对各种流型的压降规律进行了研究,以试验数据和理论分析为基础,建立了有效粘度的经验相关式,并通过含有有效粘度与混合流速的压降公式估算各流型的管路压降.采用的方法适用于稠油和水的两相流研究.提出应建立有效粘度的理论预测模型,使高粘油与水的两相流的研究更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杰  孙红彦 《油气储运》2000,19(12):27-31
利用白油和自来水作为实验介质,在内径为26.1mm、长约30m的水平不锈钢多相流实验环道上进行了油水两相流实验。实验中进行了流型测量和观察,观察到了7种油水两相流型,分别属于分散、分离和分散分离混合流型。对油水两相流型及流型间的转化作了仔细的描述,根据流型特征进行了流型划分。  相似文献   

13.
油水两相乳化液管内输送的流变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跃社  李卫东 《油气储运》1999,18(11):56-59
通过对垂直上升弹状流中油水乳化液在气体掺入时流变学特性的研究,建立了管内流动油水乳化液粘度模型,基于此模型,油水乳化液在气体掺入下的流动特性可表现为气 扰动变稠的非牛顿流体特性,气体扰动变稀的非牛顿流体特必和与气体无关的非牛顿流体特性。  相似文献   

14.
叙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油水两相流流型及流型转化的研究状况,介绍了在垂直管、倾斜管及水平管中的流型和倾角对流型存在范围的影响,对于不同倾角管中油水两相流流型进行了对比。由于倾角和重力的作用,倾斜管中的流型有很大差别,油水两相流大体上可分为分散流和分层流两大类流型。分析了分散流型和分层流型转化的影响因素、转换准则及倾角对转换准则的影响,并对几种转化准则进行了对比。这些转化准则大多针对水平管或垂直管,而对于倾斜管的转换准则,在理论和试验上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这也是油水两相流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型油水两相水平管流流型分类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已有的油水两相流的流型分类,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与局限.在研究前人的可用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油水两相流的流变学特性,对油水两相流的流型重新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牛顿流动流体和非牛顿流动流体两大类.对这两类流体呈现出的流动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的分类法考虑全面具体,分类明确清晰.  相似文献   

16.
文松青  张涛  张奇超 《油气储运》2019,(9):1022-1028
成品油携水沿上倾管道流动会产生复杂的流动型态,准确识别油水两相在上倾管道中的分布特征是深入认识油携水规律的基础。针对实验中采集的上倾管油水两相流图像,提出一种基于图像处理的上倾管道油水两相分布特征识别方法:将原始图像转化为灰度图像,剔除图像中的无用信息;调整图像的灰度,以提升对比度,凸显图像细节;对图像进行中值滤波处理,消除图像拍摄过程中的随机噪声;对图像进行边缘检测,分割出油水两相边界,识别出相分布特征。该方法可以分割出清晰的油水两相边界,从而识别出管道中油水两相流的相分布特征。研究成果适用于各种工况下油水两相相分布特征识别,为多相流图像处理特别是流型识别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海洋稠油资源是未来原油产量增长的重要来源,但相对于陆上油田,海洋稠油集输因涉及低温环境与立管输送而更具挑战性。采用水环举升稠油可以极大地减小输送摩阻,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稠油“冷输”方法。基于油水两相流及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利用FLUENT6.3.26及GAMBIT2.3.16软件,建立了垂直上升稠油一水中心环状流(CAF)的几何模型与数学模型,评价了模型的有效性,模拟分析了垂直上升CAF的流态及特点,探讨了不同水环生成器环隙宽度及油水流速对垂直上升CAF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油水流速比在一定范围内时,所建模型对垂直上升CAF的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性较好;垂直上升CAF在入口端能保持理想的中心环状流,具有光滑的油水界面,但随着油水协同向上流动,油水界面开始波动;水环生成器的环隙宽度对垂直上升CAF的影响较大,环隙过小,水环稳定性较差,流动摩阻较大,而环隙过大则输油量较小;同时兼顾能耗与输油量,在模拟条件下,水环生成器环隙宽度为1.8mnl时输油效率最高。(图7,表1,参13)  相似文献   

18.
从流体力学中的N-S方程出发,建立了圆管两相分层层流的流动数学模型。通过两相分层层流相互作用的流体力学分析,提出了两相流动界面的耦合条件,得到了一组完整描述两相国管分层流的数学方程。通过数值求解分层流的数学方程,得到了对工程实际应用有重要价值的流动规律。应用圆管两相分层流的流动规律,可以实现高粘流体的高效率输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