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桑叶食用开发利用意义"栽桑-养蚕-结茧-售茧-缫丝-丝绸"是我国传统的蚕桑经营模式。但随着近年来茧丝绸市场长期在低位徘徊,加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成本却逐年上升,导致传统栽桑养蚕的模式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在很多蚕区,桑园抛荒失管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因此,打破这种传统的蚕桑经营模式,提高蚕桑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是开拓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新途径。近年来,各地蚕区积极开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  相似文献   

2.
“栽桑-养蚕-结茧-售茧-缫丝-丝绸”是我国传统的蚕桑经营模式,这种传统模式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大量的副产品如桑枝、蚕沙、蚕蛹、蚕蛾等大部分作为废物而被遗弃。因此,迫切需要打破这种传统的蚕桑经营模式,提高蚕桑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风险,才能保持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兴起的蚕桑综合利用改变了这种传统的蚕桑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蚕桑资源利用率,降低了生产风险。为此,笔者对当前蚕桑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蚕桑综合利用的发展对策,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自有蚕丝生产以来,都是以养蚕收茧缫丝为目的.然而,在蚕桑生产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蚕桑副产物,如蚕蛾、蚕蛹、废蚕丝、蚕沙及多余的桑叶等.人们针对各种副产物都进行了相应的产品深度开发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目前对报废蚕种的综合利用研究还少有报道.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在蚕种生产经营过程中,每年都有一部分蚕种会因为销售等环节而报废,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蚕卵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对蚕种综合利用开发研究进行了探讨,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4.
孙自余 《北方蚕业》2007,28(1):32-34
1安康蚕桑产业的现状及问题我市人民自古热爱兴桑养蚕,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已初步形成了育苗栽桑、制种养蚕、烘茧缫丝的产业格局。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外贸配额限制的取消,以及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启动,蚕桑发展的大局势为我市蚕桑发展创造了良  相似文献   

5.
铜梁县是重庆市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之一,2001年被列为重庆市“百万担优质茧”工程建设基地县。经过几年建设,全县已基本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一条龙的产业化格局,至2005年新植桑园和养蚕总数居全市第2位。为了进一步加快本县“20万担优质茧”工程建设步伐,促进蚕桑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进全县蚕桑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2006年开始利用2年时间,实施“十担户、百担社、千担村、万担镇”优质蚕茧工程建设。1全县基本情况铜梁县位于重庆西北部,全县幅员面积1334km2,总人口82万人,农村人口67.2万人,其中养蚕4.9万户计17.15万人,总…  相似文献   

6.
<正> 桑树是养蚕重要的物质基础。我国是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在长达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中,我国劳动人民首创并发展了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技术,在桑树病虫害防治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蚕业的稳步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70年代,“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确定为中国的值保方针以来,桑园也开始实行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PM)。在广大蚕桑科技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下,蚕桑综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内涵已从单一技术  相似文献   

7.
<正> 蚕桑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是蚕丝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蚕丝业生产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从栽桑、养蚕到蚕茧收烘、缫丝和织绸等生产过程中,包括了农业、工业、商业和外贸等许多部门的协作。开展副产物综合利用后,就不单纯是生产生丝和绸缎了,还可以生产油脂、医药及化工产品的原料或成品,为国家和集体创造更多的财富,为人民增加更多福利。因此,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蚕桑副产物综合利用,是大有可为的,特别是蚕区的社队企业,如能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人力,这项事业是会得到快速发展的。本文着重介绍目前已经投产或基本成熟的项目,以期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蚕茧及其制成品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商品,蜀缎苏绣杭绸闻名九洲欣誉世界,换回国家需要的外汇。解放以来四川的蚕业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制定了有利于蚕桑生产的一系列政策,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使得我省产茧突飞猛进,从1986年起,全省每年新栽桑7—8亿株,蚕茧以9.1%的速度增长,1989年产茧252.6万担,1990年产茧268万担,形成了“世界丝绸在中国,中国丝绸原料在四川”的局面。但我省蚕业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如“两低一差”,单产低,  相似文献   

9.
<正>栽桑养蚕是武胜传统资源型优势骨干产业,鼎盛时养蚕曾发种达24万张,产茧500万公斤,蚕桑生产曾名列全省前茅,其四边桑栽桑模式在全省推广。近年来,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抓住国家西部开发、东桑西移政策  相似文献   

10.
涂佑章 《中国蚕业》2009,30(4):91-93
分析了鄂东蚕桑产业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历程;指出了当前存在的茧价低、栽桑养蚕效益差和缫丝企业亏损严重、科技支撑不力等问题;结合鄂东蚕桑产业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蚕桑基地建设、加强企业与农户对接、开展蚕桑综合开发、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加强蚕种技术改造、实行蚕种补贴等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胡万琼 《蚕学通讯》2007,27(4):56-57
渝北区目前是重庆主城九区的优质蚕茧基地区,历史最高年养蚕量达到14万张,蚕农茧款收入达4 800万元.近1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蚕桑生产逐年滑坡.但渝北的自然气候适合栽桑养蚕,桑树抗旱抗寒,养蚕周期短、见效快,蚕茧商品率高,蚕桑副产物利用价值大,分季分批养蚕又可适当避灾抗灾,故栽桑养蚕仍然是我区农村一项短、平、快的致富门路.2006年虽然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在许多农作物绝收或严重减产的情况下,全区养蚕仍然达3.1万张,蚕农茧款收入1 700万元,比上年增加22%,在大灾之年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因此,我区应当立足优势,顺应市场,因势利导,坚持发展蚕桑不动摇.这是提升我区传统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是促进我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新疆蚕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殷工  李京华 《中国蚕业》2002,23(1):76-78
1 新疆蚕业概况 新疆蚕桑业有着悠久的历史,维吾尔族农民素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和穿戴丝织品的习惯,这里气候温和、水利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适合栽桑养蚕,有着发展蚕桑的独特优势.在"八五"计划期间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在蚕桑生产的基础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扩建了蚕种场、开劈建设了原蚕区,新建、改建了共育室并购置配备了养蚕用具,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养蚕基础设施,形成了蚕桑科研、教育、蚕种、缫丝、织绸、印染等完整的蚕丝产业体系,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 雅安市水口乡水口村积极开垦荒山和利用河滩非耕隙地栽桑养蚕,效益显著。该村1988年开始栽桑以来,现有桑树120余万株,由于培护管理好,良种桑多,1991年全村养蚕660张,总产茧22242公斤,平均单产茧33.7公斤,茧款收入达20余万元,人平收入247元;在该村带动下,香花村1组也积极栽桑24万余株,1991年开始养蚕174张,人平养蚕1.34张,茧款收入4.1万余元,人平收入315元。该组还出现了茧款收入上5000元的重点户,成为全市发展蚕桑生产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正> 近年,我国蚕丝业发展速度较快,副产物资源丰富。在蚕丝业生产过程中,一般农村把剪伐后的桑条只用作燃料,蚕粪只作为肥料;丝厂只将蚕蛹作饲料。在医药上,除将部份桑根、桑皮、桑叶等作药用外,其余副产物绝大部份未充分利用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蚕业生产不能仅停留在栽桑、养蚕、产茧、缫丝等原料型生产上,而应积极开发这些资源。目前正在向工业、医药、食品、国防领域广开门路,开展综合利用。横向联系,以提高全行业的经济  相似文献   

15.
石柱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1966年开始,党政将蚕桑生产纳入农村支柱产业发展,1994年蚕茧产量达到高峰,当年全县有6万户近20万人栽桑养蚕,桑树1.4亿株,年养蚕10.5万张,产茧212万kg,蚕农收入近3 000万元,先后建起了两个丝绸厂,缫丝能力10 200绪,织绸100  相似文献   

16.
<正> 蚕茧当从蔟上采落后,在不到10日的时间内就应缫丝完毕,否则茧内蛹化蛾,钻出茧外,茧壳便不能缫丝。所以,我国古代个体生产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养蚕与缫丝是联结在一起的,虽然后来发明了茧的盐渍和蒸杀等方法,但农村仍以鲜茧缫丝的为多。 有关古代的栽桑、养蚕技术,历代古农书中有不少记载,在民间也有流传,较易溯源,但较古的缫丝方式,已很难探索。1982年,浙江丝绸工学院中国丝绸史研究室征集到甘肃省  相似文献   

17.
提升蚕桑副产物的药物开发利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自琼 《广西蚕业》2006,43(1):51-54
蚕桑副产物的药物开发利用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栽桑、养蚕、制种、缫丝和织绸过程中,除主要生产蚕种、蚕茧、生丝的丝织物外,还有相当数量的副产物:桑枝、桑椹、蚕沙、蚕蛹、蚕蛾和废丝等。通过对蚕业副产物的有效开发,使其在医药、保健、食品、化工、农业和饲料等领域得到利用,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对资源的再生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的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桑枝生产食(药)用菌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世界蚕丝业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我国蚕桑业已形成完善的栽桑、养蚕、缫丝和织绸四大蚕桑支柱产业。目前,全国桑园面积已经超过80万hm2,桑树除采叶养蚕外,其枝、根、果实和桑叶均具有很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特别是桑枝,  相似文献   

19.
经过又一个五年的发展,蚕桑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宜宾市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通过对宜宾市高县等5个县域蚕桑产业规模、分布、综合利用等发展现状以及蚕桑生产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明确了宜宾市蚕桑产业既存在发展势头良好、重点县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开发形势向好、扶贫效果显著的优势,也存在栽桑养蚕经营规模不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不够、科技推广服务效果不明显、收茧秩序不规范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延伸蚕桑产业链、建立健全推广服务体系、稳定收茧秩序等促进宜宾市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丝绸行情疲软,茧价低落,蚕桑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形势,为了探索出一条有利于蚕桑生产发展的新路子,尽快恢复我县的蚕桑生产,我们经过考察、论证,决定1998年对我县的养蚕布局进行调整,现将一年来的调整实施结果总结于后.一、我县养蚕的基本情况我县养蚕历史悠久,农民有栽桑养蚕的习惯.从其养蚕布局来看:每年都是养4季蚕,其最高年发种量达15万张,产鲜茧3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