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选用济麦22和洲元9369两个品种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垄作小麦生理特性及其产量的影响。氮肥总施用量合纯N 180 kg/hm2,基施、追施的氮肥比例分为全部基施(A)、基追比1∶2(B)、基追比2∶1(C)、全部追施(D)、不施氮肥(CK)。结果表明:灌浆期,处理B的叶面积指数较其它处理高,SPAD值较其它处理优势明显且稳定,后期衰退缓慢,旗叶光合速率在各处理中也是较高的。最后两品种的测产也表明,处理B(基追比1∶2)是最佳的氮肥运筹方式,小麦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肥料运筹对喀斯特山区覆膜玉米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肥料运筹和覆膜措施是调控玉米生理特性和产量的重要措施.以肥料运筹和覆膜措施为重点,在栽培措施优化前提下,以优质高产玉米PZH-15为材料,研究分析了各肥料处理对覆膜玉米干物质的积累分配、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315 kg/hm2的施肥范围内,肥料能显著提高覆膜玉米植株的株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叶绿素含量和籽粒产量;同时叶片中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干物质积累量、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等指标与覆膜玉米最终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的栽培措施条件下,将施肥量从315 kg/hm2降至270 kg/hm2,植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根系活力、叶片硝酸还原活性增强,但处理间株高、叶绿素含量及籽粒产量无明显差异.在P 135 kg/hm2、K 203 kg/hm2、N 270 kg/hm2情况下,且于抽穗期深施追肥是协调养分总量供应与时段分配,是调控覆膜玉米产量与生理基础间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以弱筋小麦扬麦20和强筋小麦扬麦2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和开花期喷施不同类型叶面肥对剑叶SPAD值、籽粒灌浆、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 表明:不同处理会影响两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同一氮肥运筹下,喷施叶面肥可提高两品种的剑叶SPAD值、籽粒灌浆速率、籽粒千粒重、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氮肥后移(3∶1∶6)...  相似文献   

4.
大麦栽培中合理的基本苗数是创造理想群体结构的起点,也是获得适宜有效穗数的基础。若基本苗过少,遇到烂冬或旱冬年份,可能造成年内苗偏少、有效穗不足,很难获得高产。然而基本苗过多,再遇上暖冬年份,致使分蘖过旺、最高苗数难以控制,增大倒伏危险性,产量不稳。高产栽培中,应在保证个体健壮发育的基础上,使群体得到充分的发展,力求大麦各生长发育阶段保持合理的动态结构,既能充分利用光、温、水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合成干物质,又能保证群体的茎、叶、穗、粒的协调发展,从而使穗、粒、重的矛盾得到统一,达到高产目的[1,2]。  相似文献   

5.
以裸大麦苏裸麦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裸大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探讨了茎蘖动态、花后干物重转运和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变化与植株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以氮肥运筹为主区、播种量为裂区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在1014 kg/666.67 m14 kg/666.67 m2,而氮肥运筹则以基肥40%、苗肥20%、穗肥40%有利于高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播种量和氮肥运筹对裸大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裸大麦苏裸麦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种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裸大麦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并探讨了茎蘖动态、花后干物重转运和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变化与植株产量形成之间的关系,以氮肥运筹为主区、播种量为裂区进行两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在10~14 kg/666.67 m~2,而氮肥运筹则以基肥40%、苗肥20%、穗肥40%有利于高产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山东褐土传统农业种植区,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增产效益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等条件下,以氮肥分3次均施增产效果最好,施肥比例为1∶3∶2的处理增产效果次之,氮肥不做基施、只追施两次的处理小麦产量最低。从产值和纯收益分析结果可见,施氮量为180 kg/hm2分3次均施处理的最高,其次为施氮量120 kg/hm2分3次均施处理,不施氮肥处理的产值和纯收益最低。分析各施氮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可知,氮肥分3次施用高于氮肥分2次施用的处理,施用比例为1∶1∶1的处理高于施用比例为1∶3∶2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小麦不同时期施用氮肥.对小麦产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群体·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运筹对小麦群体结构、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方法]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小麦生育期群体动态变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基追比为3.0∶5.0∶2.0处理的增产效果最好,与对照(CK)相比产量提高了1 876.4 kg/hm~2,增产率达到了31.4%,施肥比例为3.3∶3.3∶3.3的处理增产效果次之。从氮肥利用率来看,氮肥分3次施用高于分2次施用的处理以及1次基肥的处理,说明"前轻中重后补"的施肥方式是一项高产高效的氮肥运筹技术。[结论]该研究为小麦的合理施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产量及籽粒灌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1992年在濉溪、阜阳等地进行的田间试验结果,研究分析了氮肥不同运筹方式与夏玉米产量形成及籽粒灌浆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亩总施氮量20公斤条件下,对亩产量贡献大小顺序为苗肥>穗肥>粒肥,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大小顺序分别为苗肥>粒肥>穗肥和粒肥>苗肥>穗肥。穗肥与空秆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千粒重增长符合Logistic曲线。氮肥分三次施用有利于加大籽粒灌浆强度。总结出本试验条件下,提高粒重和产量的氮肥合理运筹方式为苗肥40%、穗肥40%、粒肥20%。  相似文献   

11.
密度和氮肥运筹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烟农19和西农979为试验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研究3种密度和3种氮肥基追比对超高产小麦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产量≥9000 kg·hm-2中,烟农19成熟期有2个处理茎蘖数分别达621.71×104hm2和650.66×104hm2,成穗率分别为39.53%和41.73%,灌浆末期的LAI分别达0.95和1.13,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分别为16 925.37和17 419.75 kg·hm-2;西农979成熟期的茎蘖数达647.76×104hm2,成穗率为43.49%,灌浆末期的LAI达1.11,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为18 937.85 kg·hm-2.  相似文献   

12.
为优化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肥药模式,于2018—2019年和2019—2020年在贵州省11个冬油菜主产县(市、区)连续2 a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肥药模式(T1:传统肥药模式、T2:优化肥药模式、T3:优化肥药模式下不施用化肥和T4:优化肥药模式下不喷施农药)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探讨适合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产的高产高效肥药技术。结果显示,与T1相比,T2总养分投入量减少19.9%,农药投入量减少69.5%。T2模式(直播冬油菜)株高、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角果密度、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均低于T1处理,2018—2019年T2处理的株高、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角果长度和角果密度分别比T1处理低9.8%、26.4%、10.9%、10.2%和24.2%,2019—2020年分别低9.5%、28.3%、12.8%、10.9%、23.9%;但T2处理有群体优势,2 a收获密度较T1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99.0%、194.2%。2 a T2冬油菜产量分别为2 224.4 和2 103.3 kg/hm2,较T1分别增加10.1%和3.7%。T2化肥利用效率和农药防治效率2 a分别为2.20、2.14和141.82、106.23 kg/kg,显著高于T1。T2冬油菜2 a产值和净收益分别为11 121.8、10 516.4和5 286.8、4 681.4 元/hm2,较T1分别增加1 020.0、371.6和2 625.0、1 976.6元/hm2,实现节本增收。结果表明,当前优化肥药模式(T2)能够满足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长,能有效提高冬油菜产量、肥料和农药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此优化肥药模式可作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直播冬油菜生产的主推模式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氮肥用量对饲用玉米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单32、龙辐208和高油115为材料,研究氮肥用量对饲用玉米光合特性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饲用玉米品种叶面积指数、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和叶绿素总含量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叶面积指数以N300处理为最高,叶绿素含量以N250处理为最高。饲用玉米生物产量品种间表现为龙辐208>中原单32>高油115,均以N250处理为最高,各处理间生物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饲用玉米光合特性与生物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在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追施氮肥对超高产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孕穗期追氮有利于延缓小麦生育后期旗叶中 Chl含量、P_n与 RUBPcase活性及植株 LAI, CAP的下降速率.拔节期追肥较其它时期追肥产量构成因素较为协调,产量最高;孕穗期追肥能明显增加粒重与粒数,增产效果也十分显著;返青期追肥由于粒重较低,产量略高于氮肥全部底施.  相似文献   

15.
施氮量对弱筋小麦扬辐麦2号产量和品质调节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弱筋小麦扬辐麦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施氮量对弱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淀粉及其组分含量、湿面筋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施氮量范围内,增施氮肥,籽粒产量、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提高,淀粉及其组分含量下降;施氮量超过适宜值后,籽粒产量下降,籽粒蛋白质及醇溶蛋白、谷蛋白和面筋含量继续上升,且籽粒蛋白质含量超过弱筋小麦标准;过量施氮,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均下降,施氮量以172 kg·hm~(-2)左右最为适宜。试验结果初步将弱筋小麦扬辐麦2号的施氮量划分为4个区域,即施氮高效区、产量品质协调施氮区、奢侈施氮区和过量施氮区。  相似文献   

16.
以‘石麦12’和‘石麦15’为材料,研究了节水(春季仅灌拔节水)条件下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的氮素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增施氮素能增加各生育时期的群体总茎数、LAI和群体干物重,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和光合参数值。增施氮素使成熟期单位面积穗数增加,但千粒重和籽粒产量与施氮量的关系呈单峰曲线型,以中氮(225 kg N/hm2)最佳。因此,在节水栽培的小麦生产实践中,应依据土壤肥力状况,采用适宜的氮素施用数量,以实现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同步增加。  相似文献   

17.
以周麦23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设计的大田试验研究 了关中地区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水平 对冬小麦产量及氮素调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氮肥处理,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 冬小麦产量在低施氮量处理时有降低的趋势,在高施氮量处理时有增加的趋势,但两者间的 差异不显著;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能有效提高冬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冬小麦的氮肥表观利用 率提高了1.6%~9.1%;秸秆还田措施配施适量的氮肥有降低冬小麦百公斤籽粒需氮量的趋势 。综合考虑到生产成本及潜在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试验地区冬小 麦施氮量以252~321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秸秆还田措施下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关中地区秸秆还田措施下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为相同区域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氮肥的优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周麦23"为供试材料,进行一季以5个氮肥用量(0,84,168,252,336kg/hm2)为主处理、秸秆还田与否为副处理的田间裂区试验,分析不同氮肥用量对秸秆还田措施下小麦产量、产量构成要素及地上部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在低施氮量(<168kg/hm2)下,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有降低趋势,在高施氮量(>252kg/hm2)下,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呈增加趋势,但两者差异不显著;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均呈现为相同施氮量下,秸秆还田处理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分别提高了3.29%~24.46%和15.04%~3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籽粒、茎叶和颖壳中的氮素含量及茎叶和颖壳中的钾素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而颖壳磷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降低趋势,籽粒中钾素含量受施氮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相同施氮量下,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氮肥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籽粒的磷素及钾素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结论】氮肥配合秸秆还田能提高冬小麦氮素利用效率。秸秆还田配施适量的氮肥有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趋势,秸秆还田后氮肥施用量应高于非秸秆还田的田块,但考虑到生产成本及潜在环境污染的可能性因素,在秸秆还田条件下,关中地区冬小麦施氮量不宜高于336kg/hm2。  相似文献   

19.
施氮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田条件下,以矮抗58和郑麦366为材料,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小麦叶片和子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叶片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开花后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均在花后14 d达到高峰,且倒1叶>倒2叶>倒3叶;子粒的GS活性趋势和叶片一致,但子粒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一直下降趋势.在氮素调控作用下,当施氮量在225 kg.hm-2时能够显著增加2个品种叶片和子粒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当施氮量大于225 kg.hm-2时,矮抗58的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不能显著提高,但是却能使郑麦366的GS活性、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在施氮量为225 kg.hm-2时,2个品种产量均达到最大,矮抗58和郑麦366分别是8 673.39和8 359.60 kg.hm-2.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2个品种子粒蛋白质含量达到最高,且郑麦366高于矮抗58.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由适时获得的高光谱数据代替传统繁琐的实验室土壤养分测定数据来进行变量施肥,实现冬小麦高产优质的目标。【方法】本研究利用冬小麦起身期和拔节期冠层光谱数据,选用反映冬小麦长势信息的优化土壤调节植被指数(OSAVI,optimization of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和变量施肥模型进行变量施肥管理(变量区),以相邻地块常规非变量(均一)施肥区(对照区)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氮肥处理冬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及其施肥效应。【结果】变量施肥之后两种氮肥处理在敏感波段670 nm和760~900 nm处反射率差异明显,而670nm和760~900nm是氮素和冠层的敏感波段,说明进行变量施肥时,利用基于这两个波段组合的光谱指数OSAVI优于其它波段组合的光谱指数;SAVI不同生育时期的变化情况,反映了变量施肥在调控作物长势及群体结构上的优势;与对照区相比变量区提高产量达378.72 kg•ha-1,并降低了各小区产量之间的变异,变量区土壤硝态氮浓度降低,氮肥利用率提高,生态效益较为明显。【结论】该技术通过改善冬小麦群体质量,延缓了植株衰老,促进干物质和氮积累,增加冬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