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凉山州土壤和农产品Cd、Cu含量关系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检测了凉山州多种农产品和对应土壤的Cd、Cu的含量,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表明,凉山州土壤Cd、Cu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除苦荞外,各类农产品Cd含量受土壤中Cd含量影响明显,各类农产品不存在Cu含量污染;土壤与各类农产品Cd、Cu含量关系不存在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某典型冶炼厂为研究对象,采集冶炼厂北部1~15 km的农田土壤及种植的农产品,分析Cd、Pb等重金属含量特征。利用土壤重金属水平分布特征、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特征、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农产品不同器官重金属分布特征、土壤添加和叶面喷施重金属等方法探究了农产品Cd、Pb污染来源,采用暴露风险指数(HQv)评价了通过农产品摄入的重金属对人体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该冶炼厂周边农田土壤Cd、Hg、Zn、Pb和Cu呈明显的污染与富集趋势,总体呈重度污染水平。花生、玉米和蔬菜受到Cd、Pb污染,3类农产品Cd超标率分别为100%、69%和16%,Pb超标率分别为100%、46%和13%。建议减少花生、玉米和小白菜种植,适当增加种植大白菜、萝卜。随与冶炼厂距离的增加,土壤Cd、Pb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特征表明重金属含量高的农产品分布在冶炼厂附近地块,富集系数与转运系数表明花生富集土壤Cd的能力高于Pb,Pb比Cd更容易向玉米籽粒转运。土壤添加和叶面喷施试验表明,不同污染源作用下农产品各器官Cd、Pb含量趋势不同,花生籽粒Cd主要来自土壤,玉米籽粒Pb主要来自大气沉降。暴露风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通过花生摄入的Cd、Pb,小白菜摄入的Cd和玉米摄入的Pb会对人体存在一定程度的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3.
镉污染稻田改制玉米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镉(Cd)污染稻田水旱轮作改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结果表明,早稻改种春玉米(玉-稻轮作)年度总产量为13340 kg/hm2,比种植双季稻(稻-稻轮作)增产9.3%(P0.05);晚稻改种秋玉米(稻-玉轮作)年度总产量为11298 kg/hm2,比种植双季稻减产7.4%(P0.05)。稻-玉轮作(晚稻改种秋玉米)农产品Cd含量较低,早稻稻米Cd含量为0.22 mg/kg,配合钝化措施可以达到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秋玉米Cd含量仅为0.06 mg/kg,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之内;而玉-稻轮作(早稻改种春玉米),春玉米Cd含量为0.07 mg/kg,春玉米食用安全,但晚稻稻米Cd含量达1.59 mg/kg,远高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0.2 mg/kg,比稻-稻轮作的晚稻稻米Cd含量增加137%(P0.05),早稻改种春玉米显著增加后茬晚稻稻米对Cd的吸收积累。Cd污染土壤(全Cd含量1.08 mg/kg)改制玉米(早稻改种春玉米、晚稻改种秋玉米)皆可避开当季农产品的Cd污染风险,稻-玉轮作配合钝化措施可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玉-稻轮作则可采用春玉米食用与晚稻作为富集植物修复Cd污染土壤的生态循环减控模式,实现农产品安全生产和修复Cd污染土壤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4.
农田Cd和Hg污染的来源解析与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以天津某郊区农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土壤及农产品中Cd和Hg的污染状况,运用指数法评估其污染风险,利用GIS空间模型和同位素比值法分析了Cd和Hg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并筛选出生物富集低且经济效益可观的作物种类,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降低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内部分农田受到了Cd和Hg的污染,安全土壤点位分别占19%和46%,污染土壤中有较多点位属于警戒(36%和17%)和轻污染(26%和19%),处于重度污染的小于10%,该区域种植的农产品中Cd和Hg超标率分别为17%和37%。基于GIS的空间分布显示:Cd主要以点源形式进入土壤,移动性较大;Hg以面源污染为主,以残渣态为主要形态。运用同位素比值分析法得出:研究区内土壤Cd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弃物及灌溉水,农产品中Cd污染主要来源于土壤;土壤Hg污染主要来自大气降尘、有机肥及灌溉水,农产品中Hg的污染来源主要有土壤和大气降尘。不同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瓜果类蔬菜对Cd和Hg的富集系数最低,果实中这两种重金属含量均在安全水平以内。研究表明,利用不同植物吸收重金属有效性的差异,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可以在微污染农田中生产出安全农产品,为控制农田重金属污染风险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调查东莞某工业镇农用地土壤、农产品镉(Cd)污染特征,以期有效防治 Cd污染。【方法】 采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菜地、果园、林地、荒地)123 个表层土壤样品及 27 个农产品(叶菜类、茄果类、水果类), 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土壤和农产品可食部分的 Cd 含量,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指 数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研究区域土壤 Cd 的平均含量为 0.36 mg/kg(0.02~1.52 mg/kg),有 91.06% 的样点 土壤 Cd 含量高于广东省自然背景值(0.056 mg/kg);48.78% 的样点 Cd 含量高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 筛选值(0.3 mg/kg,pH>7.5 时为 0.6 mg/kg,GB 15618-2018);农产品中 Cd 含量平均值(0.013 mg/kg)低于食 品安全国家标准中规定的蔬菜 Cd 含量限值(0.05 mg/kg),但有部分蔬菜超标,超标达 11.11%;不同利用方式 土壤 Cd 含量、污染指数、地累积指数、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平均值大小均为:菜地 > 林地 > 果园 > 荒地,且菜地 与其他 3 种利用方式差异显著。【结论】研究区域土壤 Cd 含量呈明显的累积现象,48.78% 的土壤存在污染风险; 农产品中 Cd 含量对人群存在健康风险;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 Cd 的累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菜地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6.
湘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已成为流域内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中有色金属矿区土壤Cd污染对农产品的安全生产具有较高的潜在风险。在分析湘江流域矿区土壤Cd污染现状和成因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湘江流域矿区Cd污染土壤的修复实践,比较了不同Cd污染程度的安全高效利用措施,并对流域内未来的土壤修复和综合利用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我国稻田系统镉污染风险与阻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过去30年的工业化和环保措施不到位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农田土壤Cd污染较为严重。南方部分地区稻米Cd含量超标严重,危害农产品安全和人体健康。农田Cd不断输入、土壤酸化以及种植Cd积累能力较强的籼稻品种是部分地区稻米Cd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我国人群Cd平均摄入量在过去30年里增加了一倍。本文综述了人体Cd摄入量的安全阈值,鉴于食用大米是我国人群Cd摄入的主要来源,重点介绍稻田系统控制稻米Cd积累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水稻Cd吸收积累与转运的分子遗传机制,在此基础上还建议了稻米Cd积累阻控的农艺和育种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广州市流溪河流域农产品为研究对象,研究农产品重金属污染特征与评价,旨在掌握 流溪河流域周边农产品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污染现状,为保障农产品安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集流溪河流 域 63 个农产品样品,采用单项与综合污染指数法,开展农产品重金属 Cd、Hg、As、Pb、Cr、Cu、Zn、Ni 含量 的调查和分析,并进行农产品质量分级。【结果】流溪河流域农产品中重金属 Cd、Hg、As、Pb、Cr、Cu、Zn、 Ni 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0.02、0.001、0.03、 0.04、0.16、1.15、6.00、0.15 mg/kg,均低于食品中规定的限值。但个 别监测点位的农产品重金属 Cd 和 Cr 存在超标现象,超标率均为 2.41%,其中,Cd 超标点位存在于新鲜水果类 和谷物类,Cr 超标点位仅存在于谷物类。除 Cu、Zn 和 Ni 不参与污染评价外,其余各重金属的单项污染指数均 值小于 1,单项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 Pb > Cr > Cd > As > Hg。同时,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范围为 0.06~1.30, 均值为 0.28,说明流溪河流域农产品整体处于清洁(安全)水平,占比为 92.77%。处于警戒线水平和轻污染水 平的占比分别为 6.02% 和 1.20%,主要存在于谷物类农产品中,其点位主要分布于流溪河山庄和太平水质监测 断面之间。【结论】广州市流溪河流域农产品总体处于安全水平,但新鲜水果类和谷物类农产品中个别监测点 位仍存在超标现象,尤其对于上游的谷物类农产品,建议加强监测和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广西主要农产品基地土壤重金属Pb、Cd、Cr、Hg、As的含量,并结合土壤重金属评价标准和土壤污染分级标准,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M.L.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方法]选取广西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采样分析土壤中重金属As、Hg、Pb、Cd、Cr含量。[结果]各基地土壤重金属As、Hg、Pb、Cd、Cr含量不一,但均符合有关标准,未出现超标现象。[结论]无公害产地的土壤环境质量良好,未受污染,完全符合评价标准要求。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相似文献   

10.
采用单项质量指数与综合质量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农产品产地灌溉水进行了重金属Cd、Hg、As、Pb、Cr、Cu、Zn和Ni含量的抽样调查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海南省农产品产地灌溉水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低于《HJ 332-2006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规定的限值,灌溉水重金属的单项质量指数均≤0.5,综合质量指数为0.17,灌溉水环境质量均为1级,属于清洁水平,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同时发现,部分产地的灌溉水中重金属含量有超标现象,三亚、琼海个别样品Hg超标,东方个别样品Ni超标.重金属含量之间多呈正相关关系,其中Cd与Pb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As与Ni之间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评价安徽省某市农田土壤与农产品重金属污染水平,在研究区内共布设1933个点位,采集土壤样品并在污染农田中采集43个农产品样品,对其与土壤进行一对一检测,分析研究Cr、Pb、Cd、As和Hg 5种重金属含量,对研究区农田土壤重金属含量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农产品重金属含量与土壤性质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土壤中Cr、Pb、Cd、As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62.5、32.6、0.209、8.85、0.080 mg·kg-1,点位超标率分别为0.05%、0、14.59%、0.67%和1.97%。根据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研究区农田土壤污染情况,5种元素污染程度Cd > Hg > As > Pb > Cr,从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来看,所有点位中清洁的占78.58%,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基本处于轻微生态危害水平。农产品中Cr、Pb、Cd和As 4种重金属元素都是在偏酸性的土壤上富集系数较大,而Hg在偏碱性土壤上富集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滇东喀斯特区镉砷高背景值情况下耕地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采集研究区耕地土壤表层(0~20 cm)样品451件、农产品样品324件,分析土壤和农作物样品中As、Cd、Cr、Pb含量,运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开展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较为严重,As、Cd、Cr、Pb筛选值超标率分别为60.98%、88.25%、28.82%、24.17%,土壤As、Cd管制值超标率分别为1.77%、12.42%;对比区域背景值,Cd、As平均值超过背景值,Cr、Pb平均值低于背景值,土壤As与Cd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其他重金属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元素主要来源于区域高地质背景和成土作用,存在Cd、As外源污染。Pb、Cr、As、Cd单指标符合单因子指数法清洁标准的样点占比分别为75.83%、71.18%、38.80%、11.75%,Cd、As污染较为严重,污染比例分别为88.25%、61.20%;按照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清洁、尚清洁、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的样点数占比分别为19.07%、5.32%、15.96%、12.20%、47.45%,接近1/2样点为重度污染;多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显示,研究区中等及以上风险等级样点数占比达到23.95%,存在一定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潜在生态危害程度最大的元素是Cd,其次为As,Cr、Pb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较低;研究区农产品均未出现As、Cr、Pb超标情况,35个样品出现Cd超标,种类主要为辣椒、小麦、大麦、豆类蔬菜,超标率分别为53.66%、22.58%、10.53%、12.50%;农产品重金属含量与对应土壤重金属全量间无明显相关关系,农产品Cd、Cr、Pb与土壤pH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当地需对重金属Cd进行重点关注,科学管控,以保障区域农产品安全。  相似文献   

13.
通过有代表性的采样、检验和数学统计取得了11种农产品汞、砷、镉和铬含量的背景值,为山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制定农产品质量地方标准和城乡人民调整食物结构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土壤重金属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03年河南省5个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土壤重金属监测,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综合污染指数的方法,评价了河南省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结果]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产品基地土壤的Cu、Zn、Cd、Cr、Hg、As、Ni、Pb等8种重金属单因子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均在安全级内,土壤处于清洁水平。[结论]所监测重金属检出率均为100%,除汞、砷轻微超标外,其他几种重金属均未超标。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贵州乌蒙山区设施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选取研究区种植面积较大的4个设施蔬菜基地为研究对象,共采集144个大棚土样和68个露天土样,测定土壤pH及Cd、Hg、As、Pb、Cr、Cu、Zn和Ni含量,分析研究区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并运用多元统计(简单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与剖面分异法综合分析研究区设施菜地耕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设施蔬菜种植会加速土壤酸化,与露天菜地土壤相比,设施菜地耕层土壤pH降低了0.24。研究区设施菜地与露天菜地耕作层土壤重度污染样点占比分别为53.57%与42.86%,中等以上生态风险样点占比分别为82.14%与57.14%,土壤Cd是研究区最主要的污染因子与生态风险因子。研究区设施菜地耕层土壤中As、Pb、Cr、Cu、Ni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风化,Cd、Hg、Zn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风化与农业投入品。综上所述,研究区设施菜地受重金属污染程度高于露天菜地,尤其应控制外源Cd、Hg、Zn的投入,并加强农产品重金属监测,为贵州乌蒙山区设施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