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数量的内皮祖细胞移植对内膜球囊损伤血管修复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兔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EGM-2培养基培养7天,获得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分高细胞数量移植组(5×105个细胞)和低细胞数量移植组(2×105个细胞),将相应数量的内皮祖细胞重悬于100μL生理盐水中移植至兔内膜球囊损伤血管局部,对照组仅注入100μL生理盐水。同时用CM-DiI标记内皮祖细胞移植,进行细胞示踪。4周后,处死动物,荧光显微镜下观察CM-DiI标记细胞的分布,并测量各组内膜损伤血管再生内皮覆盖率和新生内膜增生程度。结果荧光显微镜下发现荧光标记的内皮祖细胞分布在血管的中膜层、新生内膜层和内膜表面。内皮祖细胞移植可显著促进内膜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以高细胞数量移植组为著,同时内皮祖细胞移植也大大减少了新生内膜的形成。结论内皮祖细胞移植可修复内膜球囊损伤血管,高细胞数量移植有更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EPC)是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细胞库,EPC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是内皮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而内皮功能障碍是多种内皮损伤性疾病的始动因素。利用细胞疗法输注体外扩增的EPC来修复受损血管内皮已成为当前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单独输注EPC修复受损血管内皮的疗效不甚明显,其与血管内皮损伤后局部微环境的改变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干预影响EPC的动员、归巢和分化有较大关系。因此探讨药物干预促进EPC对受损血管内皮的修复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而中医药是伟大的宝库,从中选择有效的药物和方法促进EPC修复受损血管内皮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损伤血管局部表达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是否能介导内皮祖细胞参与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抑制新生内膜的增生。方法培养、获取小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测定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诱导的内皮祖细胞迁移及AMD3100(CXCR4的拮抗剂)对其的影响。分别将内皮祖细胞培养基、内皮祖细胞及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经心脏穿刺注射给颈动脉损伤小鼠,在14天后取损伤血管检测内皮祖细胞募集情况、再内皮化情况及新生内膜增生情况。结果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能诱导内皮祖细胞迁移(与对照组比较P<0.01),AMD3100能有效阻断该作用(AMD3100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较多注射的内皮祖细胞成功归巢到损伤血管处(14.2±3.6个/切片),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仅少量可成功归巢(4.0±2.5个/切片);内皮祖细胞注射能加速损伤血管的再内皮化(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比对照组:83.45%±5.44%比66.46%±6.16%,P<0.01),AMD3100孵育过的内皮祖细胞注射则无效(68.02%±6.68%,与对照组比较P>0.05);内皮祖细胞移植组新生内膜增生厚度(19237±1875μm2)和内膜中膜比值(0.94±0.12)均小于对照组(34676±2412μm2和1.77±0.18)及AMD3100组(32451±2081μm2和1.60±0.17)(P<0.01)。结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CXCR-4在介导移植的内皮祖细胞修复损伤血管内膜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可以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前体细胞。当机体受到损伤、缺血或是在药物等外界因素刺激下都可动员骨髓内的内皮祖细胞参与到机体的内循环。内皮祖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来促进管腔直接进入发芽状态的新生血管来调节血管生成。该文综述了EPC的来源、分离培养、数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血管生成作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ils,EPCs)是可以直接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前体细胞.当机体受到损伤、缺血或是在药物等外界因素刺激下都可动员骨髓内的内皮祖细胞参与到机体的内循环.内皮祖细胞可以通过旁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来促进管腔直接进入发芽状态的新生血管来调节血管生成.该文综述了EPC的来源、分离培养、数量的影响因素及其对血管生成作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祖细胞增殖、凋亡及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人脐静脉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天后,收集贴壁细胞并加入不同浓度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分别为5、10及20mg/L)干预48h。MTT法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逆转录聚台酶链反应检测bcl-2mRNA的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诱导内皮祖细胞凋亡(P<0.01);基础状态下内皮祖细胞表达bcl-2mRNA及蛋白,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处理能抑制其表达,并存在量效关系(P<0.05)。结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通过下调bcl-2的表达诱导内皮祖细胞凋亡、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这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的修复及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动员与宫颈鳞状细胞癌浸润前沿的关系.方法采取患者外周血,利用CD133、CD34、VEGFR-2标记内皮祖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4例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到外周血同时表达CD133、CD34、VEGFR-2的内皮祖细胞,均值648±102个/mL,其数值与子宫颈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明显相关(P<0.05、P<0.05、P<0.01),与临床分期、肿瘤体积、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与子宫颈癌浸润前沿的分化程度、血管侵犯明显相关(P<0.05和P<0.01).结论肿瘤血管新生是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发展的重要结构基础,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是关键环节;浸润前沿的生物学特性与内皮祖细胞动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简介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脂肪组织移植中的表达,促进移植脂肪组织血管生成的机制,与血管内皮祖细胞及多种因子在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促进前脂肪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与瘦素在脂肪组织移植中的作用等。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脂肪组织移植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诱导生成内皮祖细胞的的可行性,并检测其表型和功能。方法取大鼠长骨骨髓细胞,第3代细胞传代后加用终质量浓度10μg/L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细胞因子,培养3 d后行内皮细胞特异性成分鉴定。结果(1)免疫组化染色鉴定:P3代CD133呈中度阳性表现,CD34呈弱阳性表现;经VEGF诱导后表达明显增强。(2)流式细胞仪细胞计数鉴定:P3代CD133、CD34阳性细胞率分别为97.3%、55.5%;经VEGF诱导后CD133、CD34阳性细胞率分别为91.4%、78.6%。(3)P3代VEGF诱导后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荆豆凝集素(UEA)双染鉴定:经VEGF诱导的P3代细胞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率(70.2±5.1)%,未经VEGF诱导后的P3代细胞ac-LDL和FITC-UEA-1双荧光染色阳性率(20.4±3.8)%。(4)RealTime-PCR检测第3代VEGF cell和三代cell的内皮细胞特异性成分表达:P3 VEGF cel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浓度是P3cell的2.22倍。结论用贴壁筛选法和VEGF细胞因子培养大鼠骨髓干细胞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内皮祖细胞(EPCs),该细胞具有内皮祖细胞的特性,可用于进一步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观测L-精氨酸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抑制作用。方法从脐带血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7天,在贴壁细胞中加入不同浓度的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1、5和10μmol/L)作用不同时间(24、48和72h),用MTT比色法和细胞克隆计数法评价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加入L-精氨酸后采用MTT比色法和高倍荧光显微镜下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染色细胞计数法分析L-精氨酸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作用内皮祖细胞的影响;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培养基上清液一氧化氮含量,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培养基上清液总一氧化氮合酶活力。结果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呈量效和时效性地减少内皮祖细胞数目和增殖能力;随着L-精氨酸浓度的增加,L-精氨酸能有效抑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对内皮祖细胞的作用。结论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可能通过抑制内皮祖细胞的增殖促进内皮功能不全的发展,而外源性L-精氨酸能抑制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发现血管内皮细胞(ECs)在骨形成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ECs通过组成血管组织,释放生长因子、炎症介质等内容物及直接与骨细胞接触,参与骨形成和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本文主要综述了ECs的组织学特性,及其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大段骨缺损的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当前组织工程骨技术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较新方式,而利用膜引导骨再生技术,带蒂筋膜瓣包绕组织工程骨技术促进了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及成骨的质和量,是一种有效地治疗超临界骨缺损的方法,虽然利用此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一段路要走,但其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补阳还五汤促进EPCs修复损伤血管内皮的作用,从归巢环节阐释其作用机制,为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以补阳还五汤灌胃及尾静脉输注EPCs作用于内皮损伤的模型大鼠,从血管内皮形态、EPCs归巢等方面评价内皮损伤修复情况,从整合素αvβ3和αvβ5介导的SDF-1/CXCR-4信号通路了解该方促进EPCs归巢的机制。结果 与单用EPC组(E组)和单用药物组(b组)比较,补阳还五汤联合EPC组(B组)αvβ3表达显著增加(P<0.05),血管SDF-1表达显著增高(P<0.01)。结论 补阳还五汤能促进EPC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能上调整合素αvβ3介导的SDF-1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促进EPCs的归巢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带蒂筋膜瓣在修复骨缺损时促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血管化及其对成骨作用影响的动态组织学观察,论证带蒂筋膜瓣具有较好的促血管化成骨作用.方法制作动物骨缺损模型及带蒂筋膜瓣,随机分为A、B、C、D四组,对照组:A组单纯植入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B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C组为无蒂筋膜瓣包裹的复合VEGF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实验组:D组带蒂筋膜瓣包裹的非细胞型组织工程骨.术后第4、8、12、16周进行骨缺损修复区组织学观察、再生血管图像计量分析、新生骨形态计量分析.结果术后第4、8、12、16周组织学观察,骨修复区新生骨的形成、骨干结构的重塑、骨髓腔的再通、植入物的吸收降解,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血管图像计量分析及骨形态计量分析显示,除第4周D、C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各时间段D组明显优于A、B、C三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各组前后时间段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带蒂筋膜瓣早期具有明显的促血管化作用,并显著增强中后期的成骨作用,缩短骨修复时间.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血管特异性生长因子,有促进内皮细胞增生、转移,增加血管通透性和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阐述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跟骨术后钢板外露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5月~2010年3月,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21例跟骨骨折术后钢板外露。年龄28~50岁。创面范围为3 cm?3 cm~4 cm?3 cm。该次手术至第一次手术时间为3~6个月。先行内固定物取出 VSD术,待创面感染控制后,采用大小为4 cm?4 cm~5 cm?4 cm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缺损,结扎蒂部小隐静脉和腓肠神经近端,供区均直接拉拢缝合。结果 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受区骨外露得到控制,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个月~16个月,示皮瓣外形、质地良好,骨折愈合,无窦道、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外露,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β-磷酸三钙(β-TCP)与表皮生长因子(EGF)复合物对犬胫骨骨缺损的修复作用,在30只试验犬双侧后肢建立犬胫骨骨缺损模型,右侧为试验组,左侧为对照组。试验组填充β-TCP与EGF复合物,对照组不填充任何材料。分别于术后第1、2、4、6、8、12周随机选取5只犬,进行X线拍摄、组织学观察、骨钙素(OC)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SAP)检测。结果表明:试验组较对照组骨痂形成早,骨基质和胶原纤维沉淀量多,骨小梁形成与改建快,先达到骨改建期。前6周,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OC和BSAP水平显著升高。这一研究提示β-TCP与EGF复合物在骨缺损修复早期可为细胞因子建立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细胞增殖、黏附、趋化、分化以及骨末端血管生长和形成,从而有效促进犬胫骨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8.
正梅花鹿原产于我国及东北亚地区,以我国分布最广。经过科研人员研究发现,梅花鹿的角是骨角,相当于牙齿的硬度,因此有周期性脱落的特点。通过对鹿茸提取物分析,研究人员发现鹿茸血管能快速收缩,实现自动止血,鹿角伤口能快速产生抗炎因子,具有高抗感染能力。根据以上研究,杨福合说,鹿茸可以有效促进新陈代谢、伤口愈合、神经修复、特异性抗炎  相似文献   

19.
赵静 《新农村》2023,(10):39-40
<正>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但是你知道吗,人能否健康长寿依仗的也是一张“皮”,它不是指脸蛋,也不是指皮肤,而是血管内皮。1.心血管事件的元凶血管内皮是指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一层扁平上皮,也称内皮细胞。血管内皮是血液与血管壁之间的屏障,内皮细胞具有止血、抗凝、血管活性物质代谢、调节血管运动张力等作用,并且参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外伤、感染、肿瘤切除或先天性疾病等原因造成的骨质缺失,形成较大的间隙,称为骨缺损,是临床常见的病症,其中尤以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治疗较为困难。目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方法很多如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组织工程骨、引导性骨再生、转基因工程[1]等。现就目前常用的修复方法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