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植物化感作用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春晴  刘强  李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633-12636,12640
近年来,国内外对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十分活跃。但是很多研究缺乏对化感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结合国内外研究的现况,就化感物质的种类、作用途径、影响化感物质产生和释放的因素、化感物质的作用机理以及化感作用的缓解办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化感现象广泛存在于植物界,植物之间的化感作用对生态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但是有关化感作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主要化感物质的生物和化学鉴定方面,在化感作用的机理以及应用仍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究。笔者综述了植物化感作用的定义,化感物质的种类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化感物质的作用机制,并介绍了化感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及其前景,展望了化感作用研究的范围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水稻化感作用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水稻化感物质的种类、化感物质及化感作用的检测技术、化感作用的机理,分析了水稻化感作用的应用潜力及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水稻化感作用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植物生化他感作用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宏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4):5757-5758
综述了植物间的生化他感概念、存在的普遍性和作用机理化感作用物的种类等,并对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应用前景等方面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5.
姚伶  何开跃  郭丽君  郑纪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36):17463-17466,17507
化感作用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中,涉及植物学、化学、生态学、生理学和微生物学等学科,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有关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多,且大多偏重于植物化感作用的有害方面。该研究综述了化感物质的种类、作用方式、作用机制和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以及收集方法,以期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植物化感作用及其在园林建设中的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论述了植物的化感作用及其机理.总结、分析了园林植物问的化感相生与化感相克作用的作用方式、作用范围与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以及影响园林植物化感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认为园林植物所释放出的化感物质对其作用范围内的植物产生毒害是影响园林植物群落稳定、园林景观可持续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指出了植物化感作用在现代园林生态审美意识、园林景观的生态效益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在建设可持续性的园林景观过程中对园林植物景观生态美学评价与植物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水稻化感作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种质资源中存在有化感潜力的品种,部分水稻残株对一些杂草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这种特性广泛地分布于水稻的种质库中,研究和探讨水稻化感现象,揭示化感物质及共同作用机理,有效利用水稻化感作用控制田间杂草,不仅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而且能避免和减少化学除草剂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对植物化感作用概念的发展、植物化感物质、植物间和植物与昆虫间的化感作用进行了概述,论述了植物化感作用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作物化感作用近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作物水抽提物、根分泌物、自毒作用、化感物质的研究动态,并阐述了作物化感作用及其机理、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指出作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黄顶菊化感物质释放途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法,以萝卜、小麦、玉米和棉花为受体,研究了黄顶菊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旨在了解黄顶菊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结果显示:黄顶菊自然挥发物对受体植物不表现化感作用;黄顶菊淋溶物对棉花幼苗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对棉花幼苗高度和根长的抑制率分别为6.29%和10.42%;黄顶菊枯落物浸提液和根系分泌物浸提液对4种受体植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除了黄顶菊根系分泌物浸提液B3处理外,其它处理的综合效应均显著大于淋溶物处理,如黄顶菊枯落物浸提液(A1、A2、A3)、根系分泌物浸提液(B1、B2、B3)以及淋溶物等各处理对受体植物的综合效应分别为44.74、29.37、14.5、31.54、16.52、3.55、1.48。结果表明,黄顶菊主要通过植株残体和根系分泌向环境中释放化感物质,其次是通过雨雾的淋溶对受体植物产生化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