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宁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8157-8158
研究认为文献记载的古代质量最好的白术应是安徽潜山产的"舒州白术"和"徽州白术",其与浙江的"杭州术"、"越州术"质量相似,均为上品。目前安徽产的"舒州白术"和"徽州白术"只有零星野生分布。亳州有较大面积的白术栽培,但名气没有浙江产的白术名气大;白术指纹图谱研究和化学成分研究显示,徽州产白术和浙江产白术的质量相似,而亳州产白术质量略差。需要加强安徽产白术的对外宣传和"舒州白术"种质资源的保护,并提高亳州地区栽培白术的质量,以发掘安徽道地药材,发展安徽经济。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江西的野生白术品质未获广泛认可,而声誉良好的浙西、皖南野生白术资源在清末民初之际又逐渐枯竭。在此背景之下,江西武功山沈家药场经营的萍乡种植白术顺势而起,被江浙沪各大药店视为可替代"正号于潜白术"的"隽品",一举提振了江西白术的声誉。武功山萍乡白术种植业的兴起及其道地药材地位的确立与其引入良种,利用武功山多高山深谷的环境,坚持长时间放荒的栽培方法及其背后所体现的"药人精神"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3.
测定野生和栽培益母草各部位中总生物碱和黄酮的质量分数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同一生育期内益母草植株不同部位生物碱和黄酮的质量分数不同.叶柄中生物碱的质量分数最高,叶片其次,根中生物碱质量分数最低;各器官以叶片中黄酮的质量分数最高,叶柄其次,根部最低.野生和栽培益母草植株生物碱和黄酮质量分数存在明显差异.野生益母草中总生物碱的质量分数高于栽培益母草,而黄酮质量分数则是栽培益母草高于野生益母草.  相似文献   

4.
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的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重量法对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中有效成分吴茱萸碱与吴茱萸次碱的含量、药材浸膏量、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作对比测定研究,为黔产吴茱萸的质量评价及GAP标准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贵州野生与栽培小花吴茱萸的内在质量无明显差异,而且均达到了《中国药典》中吴茱萸药材规定的标准。栽培小花吴茱萸可作为商品来源替代野生小花吴茱萸。  相似文献   

5.
比较栽培与野生马蓝叶表皮细胞和花粉粒扫描电镜的特征差异,探讨不同生长环境对马蓝的影响.分别采集栽培与野生马蓝的成龄叶片和成熟花粉粒,采用扫描电镜对叶片和花粉粒的表面形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栽培马蓝气孔器的极轴与赤道轴长度比为1.2(±0.2),野生品为1.4(±0.1),差异显著;栽培马蓝的气孔指数为36.0(±4.2)%,野生品为18.8(±3.6)%,差异极显著;栽培马蓝的腺鳞指数为7.8(±0.8)%,野生品为3.6(±0.9)%,差异极显著;而两者的钟乳体指数、花粉粒形态无显著差异.栽培与野生马蓝叶表皮细胞表面特征的差异,体现了植物结构与生态环境的相关性和适应性;两者花粉粒性状稳定,尚无孢粉学变异.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贵州栽培小花吴茱萸药材中有效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测定研究,为贵州小花吴茱萸的质量评价及GAP标准化种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栽培小花吴茱萸中活性成分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的含量.黔产栽培小花吴茱萸的内在质量达到了<中国药典>中昊茱萸药材规定的标准.黔产栽培小花吴茱萸可作为商品来源替代野生小花吴茱萸.  相似文献   

7.
白术,别名山姜、浙术、冬术、种术。为菊科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茎入药。全国各地有栽培,主产于浙江省东阳、新昌、天台、于潜等地区,栽培历史悠久,产量高,质量佳,其中以于潜县所产为最有名,故生药又称“于术”。江苏省亦有大面积栽培。近年来,由于产区受水灾,种植面积减少,市场价格上涨。  相似文献   

8.
以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苹果研究室栽培试验区12年生乔化密植凉香苹果为试材,研究间伐、控冠处理对凉香苹果郁闭园树体叶片净光合效率、有效相对光照度比例、果实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伐处理凉香苹果的叶片净光合速率、有效相对光照度比例、果实产质量显著提高;控冠处理凉香苹果叶片净光合速率、有效相对光照度比例、果实品质比对照不处理略有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而果实果个显著减小,质量显著下降。确定出乔砧密植凉香苹果栽培中,3 m×4 m的果园,进入盛果期树采用间伐方法是乔化密植郁闭园改造提高苹果产质量的比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9.
野生番茄抗叶霉病生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欲获野生番茄抗叶霉病生理指标的重要数据资料 ,揭示其抗病机理。以多毛番茄、秘鲁番茄、小花番茄、多腺番茄醋栗番茄 5个野生番茄和 L 4 0 2栽培番茄为试材 ,设置接种处理和喷水作为对照。它们在接种叶霉菌生理小种1.2 .3后 ,其叶片的过氧化物酶 (POD)、多酚氧化酶 (PPO)、相对电导率、以及叶片木质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 ,野生番茄叶片中 POD、PPO活性、相对电导率和叶片木质素含量在接种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基本上与抗病呈正相关 ,但各指标变化幅度和时间依各野生番茄又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一、栽培与管理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为唇型科.黄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和凉血安胎的作用.黄芩喜温暖,耐高温、耐旱和耐严寒.黄芩生于干燥向阳的山坡草地,多为野生,少有栽培.以向阳、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中性和微碱性的壤土上生长良好.在我国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内蒙、辽宁和黑龙江等北部地区.四川、云南等也有分布,但黄芩品质较差.野生黄芩以河北承德地区、内蒙古赤峰一带所产为地道.产品根条粗长,质地坚实,内色鲜黄,素有"热河黄芩"之称.黄芩主要以野生为主,人工栽培近几年才刚刚开始.河北、陕西、山东栽培的较多.  相似文献   

11.
<正> 白术是一种常用的大宗栽培药材,以根茎入药。白术具有健脾益气、去湿利水的功能,用于治疗脾虚泄泻、消化不良、水肿、胸腹胀满、胎动不安等症。白术是很紧俏的中药材,也是出口创汇的拳头商品。白术加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的高低。白术采收与加工方法为:  相似文献   

12.
野生百尾参种子2年生植株生长发育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雁萍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1915-1917
对野生百尾参种子育成的1年生幼苗的第2年生长发育特性进行研究,发现大多数植株处于营养生长阶段,个别植株开花但还未结籽,因而认为该植物为多年生植物;人工栽培后其植株茎、叶生长总量增大,且茎、叶生长量和茎、叶生长速度基本同步,表现出"由慢到快到慢"的植物生长基本规律,其间生长发育快慢受环境条件影响,表现出2个梯度高峰;与野生根茎移栽植株、野生植株相比,种子2年生植株经人工驯化栽培后株高相对较矮,抗倒伏能力提高,分枝数增多,总叶片数增多,生长相对茂盛,根茎萌发株约2~3个,地下部根系发达。  相似文献   

13.
五味子为木兰科多年生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主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吉林、辽宁所产的五味子质量最佳,素有"辽五味"之称.以成熟果实入药.五味子是一种多功能、多用途的药食兼用型经济植物,具有益气、滋肾、敛肺、生津、益智、安神之功效.近年北五味子供不应求,价格一路高升,仍有价无货.20世纪70~80年代五味子主要靠野生采集,20世纪90年代新宾县野生变家种试种成功,但产量不高,存在剪枝不合理、药害严重等问题,阻碍了五味子的人工栽培发展.  相似文献   

14.
大叶荠菜 原为野生蔬菜,经多年选育而成。叶片大,叶面平滑,抽薹晚,耐热、耐寒性强,春、秋、冬三季均可栽培,品质佳,味鲜美,可炒食,亦可做菜馅。  相似文献   

15.
 对中华芦荟〔Aloe vera L. var. Chinensis(Haw)Bery〕野生状态及引种于田间种植植株的观察中,发现从叶片着生位置看存在两种类型:(1)叶簇生(或幼时稍二列)类型;(2)叶对生类型。经多代异地无性繁殖,此性状能稳定遗传。对两类型叶片受光照射面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生型受荫蔽面积大于簇生型,栽培条件下簇生型单株生长量大于对生型。此外,对各类型栽培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药。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陕西、山东也有栽培,但以辽宁产的质量为佳。细辛叶斑病的主要特征是叶片感病后,初期出现褐色小斑点,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自然生长的野生山杏和人工栽培的山杏叶片水势、细胞膜透性、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持续的干旱使山杏的叶片水势、光合速率降低,细胞膜透性增加,且野生山杏降低幅度大于人工栽培的山杏。  相似文献   

18.
以栽培、半野生和野生3种进化类型的小豆为材料,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营养器官茎和叶的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结果表明:小豆茎的基本结构由表皮、皮层和中柱组成,其中栽培小豆茎秆粗壮,维管束最发达;小豆是典型的异面叶,野生小豆、半野生小豆、栽培小豆叶面积依次增大,栽培小豆表现出很强的光合作用,代表了较高的演化水平.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实用技术》2007,(3):38-38
1、茯苓 为多孔菌科(Polyporaceae)真菌茯苓Poria cocos (Schw.)Wolf的干燥菌核. 产地.主产于湖北、安徽、河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有栽培于野生两种,栽培者产量较大,以安徽为多,故有"安苓"之称;野生者以云南为著,称"云苓".习惯上以云苓质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北京农学院常见的几种野生蔬菜及两种栽培蔬菜叶片横切面的解剖观察,发现野生蔬菜中C4植物在“花环”结构、叶绿体在维管束鞘及叶肉细胞内分布的数量和大小、组织结构等方面与C3植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同属于C3植物的野生蔬菜和栽培蔬菜间无明显差异,本研究为野生蔬菜栽培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