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塔南凹陷南屯组(K1n)沉积类型、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K1n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远岸水下扇和湖泊等3种沉积体系。近岸水下扇主要发育在凹陷东部控盆断裂的下降盘一侧,在盆地东南、东北部形成了2套规模较大、相对独立的朵状扇体,而在中央断裂低洼处发育远岸水下扇沉积体系。由于控盆断裂活动的差异,影响了东南、东北物源供给的速度,导致东南部扇体发展和消失速度均略早于东北部扇体。  相似文献   

2.
巴彦呼舒凹陷的油气勘探不断有新的发现,展示其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目前勘探程度较低。通过对岩心、测井、录井、地震及古生物等资料综合分析,将南屯组(K_1n)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SQ1、SQ2),在该基础上开展了沉积相类型及展布特征研究,进而预测有利区带。研究表明,K_1n沉积时期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3种沉积相类型。扇三角洲沉积相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相发育于东部的缓坡带;湖泊沉积相主要发育在中部洼槽带及扇(辫状河)三角洲的边部。沉积格局整体具有"东西分带"特征,从盆地陡坡带到盆地缓坡带,沉积相类型依次由扇三角洲逐渐过渡为滨浅湖、半深湖-深湖再演变为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不同沉积演化时期,沉积体系分布有所差异,总体表现出水体由"深盆、深水"到"广盆、浅水"的变化,从SQ1到SQ2沉积时期,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规模明显变小。生、储、盖组合及成藏条件综合研究表明,扇三角洲前缘和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储层物性较好,紧邻规模较大的优质烃源岩,在陡坡带断裂发育地区易形成陡坡反转构造油气藏;在缓坡带可形成断层-岩性油气藏;而靠近洼槽区易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以渤中凹陷西次洼427地区西部陡坡带为主,开展了石南陡坡带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下的沉积体系研究和岩性圈闭识别研究。研究发现,渤中凹陷西次洼427地区西部陡坡带东营组发育3个4~5级基准面旋回,基准面旋回控制砂体发育,地震相、地震属性和地震反演均表明,基准面上升旋回的下部是砂体发育的有利位置,砂体富集,每期砂体向西尖灭,形成岩性侧向尖灭型岩性圈闭,且每期旋回形成的岩性圈闭叠合性好。该岩性圈闭通过勘探实践获得了巨大成功,对渤海海域其他类似地区的岩性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陆家堡凹陷是辽河外围众多中生代凹陷中发现油藏类型和油气储量最多的凹陷,为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和指导同类型凹陷的勘探,对其油藏类型及分布规律开展了研究。研究表明:凹陷已知油藏类型可划分为4大类9个亚类;油藏分布主要受优质烃源岩、有利沉积相带和构造带的控制,在平面上表现为油气藏紧邻生油洼陷分布或位于生油洼陷中。在纵向上表现为油藏多分布于烃源岩厚度大、类型好、丰度高的九佛堂组;近岸水下扇扇中亚相、扇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缘亚相是最有利的相带;凹陷的陡坡带以构造油藏和构造岩性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断块油藏、构造岩性油藏和砂体上倾尖灭油藏为主;深陷带主要发育透镜状岩性油藏、砂体上倾尖灭油藏和火山岩油藏。  相似文献   

5.
柴西南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研究区的露头剖面、钻井岩心、测井资料等,对跃进地区下干柴沟组进行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识别出由V级层序界面控制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按结构类型的不同划分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和对称型。阐述了研究区各类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砂体发育情况。对下干柴沟组中期、长期旋回层序进行了划分,识别出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并预测了岩性油气藏发育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6.
赛51高产碳酸盐岩基岩油藏的发现,揭开了二连盆地大规模勘探潜山油藏的序幕。对赛汉塔拉凹陷前中生界基岩油藏成藏特征进行了研究。前中生界基岩与下白垩统断陷湖盆的有机结合是基岩油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基底结构、基底岩性及地层层序、构造发育史和下白垩统断陷湖盆的发育情况等区域地质背景,决定了基岩油藏的形成特征:中生古储的流体源、高产风化壳储集体、多层状储盖组合、右旋剪切应力场控制下的圈闭模式。  相似文献   

7.
七个泉油藏为构造岩性油藏,其主要特征为含油井段长,油层跨度长,储层纵横向非均质极强,油层“薄、多、散、杂”,“四性”特征复杂多变,油气富集规律不清。利用数值模拟方法与油藏工程方法对七个泉油藏的开发现状和开采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调整策略。  相似文献   

8.
根据工区内现有的钻井、测井资料,应用以多级次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地层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对柴达木盆地乌南地区的上干柴沟组至油砂山组地层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地层研究,共识别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SQ1、LSQ2、LSQ3),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SQ10~MSQl6),建立研究区的层序划分方案,在典型单井绿参1井的层序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地层格架,并对层序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应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原理及方法,建立了巴布亚盆地Fly台地中侏罗统Imburu组层序地层构架,并划分了沉积相,分析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砂体的展布特征与油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Imburu组可识别出3个三级层序,Jsq11和Jsq12的海侵体系域是区内主要是烃源岩发育期,但高位期形成的河道和三角洲砂体在Fly台地中南部构造背景下难以形成有效的圈闭,下一步勘探应该转向地层、岩性等圈闭。  相似文献   

10.
涪陵焦石坝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O3w-S1l)发育一套富有机质泥页岩,在沉积构造背景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测井曲线、岩心描述等多种资料,将O3w-S1l下部暗色泥页岩段划分出2个三级层序,主要发育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暗色泥页岩段主要为深水陆棚沉积环境,自下而上可划分出4种沉积微相类型,分别为深水硅泥质陆棚微相、深水泥质陆棚微相、深水砂泥质陆棚微相、深水混积陆棚微相。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物厚度稳定,研究区向东南或西北方向延伸,沉积相由深水陆棚逐渐向浅水陆棚演变。  相似文献   

11.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利用岩芯、测井和钻井资料等,对吐哈盆地鄯勒油田勒3区块七克台组不同级次基准面旋回进行了详细划分,建立了高分辨等时地层格架,将七克台组划分为3个长期基准面旋回,6个中期旋回,16个短期旋回。通过井间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和基准面旋回格架内沉积相和砂体展布特征,分析各级次基准面旋回沉积演化规律,预测有利砂体的平面分布。  相似文献   

12.
在烃源条件、储层特征、生储盖组合、成藏配置剖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溱潼凹陷西斜坡阜宁组三段(Ef_3)油藏分布特征,总结油气富集规律,并提出下一步有利勘探目标。研究表明,有效烃源岩的埋深和体积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由内斜坡向外斜坡,油气充满程度逐步降低,原油成熟度也逐渐降低;长期活动断层控制汇烃范围,阜宁组二段(Ef_2)烃源主要生排烃期、Ef_3油气成藏期主要在盐城组沉积初期,因此晚期仍强烈活动的Ⅱ、Ⅲ级断层是重要导油断层,Ef_3油藏主要围绕上述断层分布;良好的构造背景是油气富集成藏的主要场所,构造高带与走滑构造带交界处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带。沉积微相控制油藏类型,三角洲前缘近端的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区,以构造油藏为主。西南斜坡处于三角洲前缘末端,滩坝砂发育,受到晚期北东东向断层切割,易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型油藏。构造-岩性油藏是区内重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金湖凹陷油气勘探难度的不断加大,如何提高勘探的精度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金湖凹陷三河地区古近系戴南组(E_2d)勘探程度较低,却是金湖凹陷最具勘探潜力的目的层,但缺乏成熟理论作为指导,地震波传播规律不清楚,地下地质体地震响应特征不明确,成为金湖凹陷E_2d隐蔽型圈闭识别的制约因素。地震正演模拟技术可以用来研究地震波传播规律和明确地下地质体的地震响应特征,是提高勘探精度的有效途径。同时,砂泥岩的划分对油气的找寻也十分关键,明确砂泥岩区分的敏感参数可为正演研究提供参数依据,而测井资料岩性解释与岩石物理分析可以很好地进行地层砂泥岩分析。基于金湖凹陷三河地区的测井、钻井及地质资料,通过上述方法评价了该区的岩性及地震响应特征,为后续勘探工作提供了可靠资料。  相似文献   

14.
15.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将羌塘盆地中部地区上侏罗统索瓦组划分为2个Ⅱ型层序,并阐述了各层序的体系域特征和形成的沉积动力学机制以及海平面变化对沉积、生物迁移及环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侏罗统存在2个海平面变化旋回:卡洛阶晚期-牛津期早期和牛津期晚期。上侏罗统为-裂陷-坳陷盆地,海平面变化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曲线基本符合,其沉积面貌主要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  相似文献   

16.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储层岩性特征、孔隙特征及储层物性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表明,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砂砾岩油藏储层以砂质砾岩和砾质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都不高;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内孔和溶孔,溶蚀作用对孔隙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储层储集性能总体上是中低孔中低渗。  相似文献   

17.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综合物性分析,对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吉7井区二叠系梧桐沟组储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吉7井区梧桐沟组储层具有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较高,中值半径和平均毛管半径较小,孔隙结构较差的特征;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以剩余粒间孔为主,其次为粒间溶孔和原生粒间孔及粒内溶孔;吉7井区有利储层为中孔中细喉道的中等储层,梧二段为吉7井区主力油层。  相似文献   

18.
在研究江陵凹陷荆沙组剥蚀面的形成和特点后,根据江陵凹陷断层发育和火成岩分布广泛的地质特征,将镜质体反射率法和地震剖面直观几何比例法相结合,对荆沙组的地层剥蚀厚度进行恢复。用镜质体反射率法对区内单井分析,获得地震剖面直观几何比例法的起算点和约束点,与相交剖面的地层剥蚀厚度闭合,得到其剥蚀量。研究表明,斜坡带、背斜带剥蚀厚度较大;剥蚀作用以南强北弱、西强东弱为特点。  相似文献   

19.
利用岩心、测井、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资料,对沙湾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Tb)的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研究。认为研究区储集岩类主要为砂砾岩、砂质砾岩,其次为细砂岩;岩石的成分成熟度、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储层总体属于中低孔-低渗储层;Tb成岩作用较强,处于早成岩阶段B期-晚成岩阶段A期,储集空间以残余粒间孔隙与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影响Tb储层的关键因素为沉积作用,而成岩作用则是控制储层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该储层物性特征和主控因素的分析,可为致密砂砾岩优质储层的评价与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油气成藏的基本原理及综合评价技术方法为指导,分析鄂尔多斯盆地XY地区长6~长8油层组油藏特征,总结成藏模式,为明确该区油气勘探潜力,预测有利区带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区内长6~长8油层组油藏总体上具有中低密度、黏度、凝固点的特征,部分较高;地层水矿化度总体较高,变化较大;地温梯度正常,地层压力差较大;成藏期主要为早白垩世。成藏期次、成藏动力和成藏条件分析表明,区内主要是以长7烃源岩为生烃源,存在上生下储、下生上储和自生自储3种油气成藏模式,而上生下储式是该区最有利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