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给永年洼高效净污人工湿地系统示范性工程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研究了表面流人工湿地对受污染的滏阳河水主要污染物总氮(TN)和氨氮(NH+4-N)的净化效果.试验在邯郸永年降雨径流试验场开展,表面流人工湿地中试试验在水力负荷为430 mm/d、水力停留时间为0.5 d的条件下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对TN和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1.89%和47.00%,对污染河水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在试验期间的进水水质下,发现此设置条件下的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TN和NH+4-N的最大处理负荷分别为8.95和2.16 mg/L,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0.00%和56.48%.对TN和NH+4-N质量浓度沿程变化规律发现:溶解氧(DO)是影响湿地系统对TN和NH+4-N去除的关键因子;进一步分析得出NH+4-N的去除更易受DO的影响.NH+4-N质量浓度沿程变化趋势为在系统前段短暂小幅度升高,中前段大幅度下降,尾端趋于平稳;TN质量浓度全程均呈平稳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文章采用灰色聚类法评价石佛寺人工湿地2009-2012年间4年间的进出口处水质级别。选取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作为评价指标,以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为评价标准将水质分为5个等级,水质评价级别的确定采用级别特征值,可较为精确的反映水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汛期湿地对水体的净化作用明显,因为汛期水生植物生长旺盛,微生物活跃,水体自净能力强。2012年湿地净化作用不明显,可能是水生植物腐解导致的,应加强此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省主要供水水库上游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确定了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果评估的指标和权重,建立了基于多目标模糊优选理论的评估模型。采用构建的评估体系对3个典型水库上游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评估,分析了影响水质净化效果的主要因素,为供水水库上游人工湿地工程建设和运行提供了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解决包头南海湿地氮磷等营养元素富集的问题,提升包头南海湿地的水质。【方法】于2017年7—9月,在包头南海湿地构筑了一段由3种水生植物单独或混合种植的人工浮岛,并对浮岛的水质进行跟踪监测。【结果】经过92 d的试验处理,风车草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36.02%,可以使水体中TN质量浓度提高到地表水Ⅴ类标准;风车草+水葱+千屈菜对TP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41.61%,可以使水体中TP质量浓度从地表水Ⅴ类标准提高到Ⅳ类标准;对CODcr去除效果最好的是风车草+水葱+千屈菜,去除率为27.01%。对浮游藻类抑制效果最好的是风车草,可以有效抑制水华束丝藻。【结论】混合植物人工浮岛比单一型人工浮岛去除氮磷等有机物的效果要好,尤以风车草、水葱、千屈菜3种植物混合组成的人工浮岛对氮磷等有机物的效果最好。风车草、水葱、千屈菜可以作为包头南海湿地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浮岛栽培植物来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黑土洼潜流人工湿地净化水质效果总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4—2009年黑土洼人工湿地水质长期监测资料,对人工湿地整体系统以及潜流湿地中3个不同净化区的水质净化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各项水质去除率平均达到40%以上,水质由进水Ⅴ—劣Ⅴ类水质,达到出水水质Ⅲ—Ⅳ类,整体水质净化效果较为明显;人工湿地在常温期(6月1日—10月15日)的水质净化效果要优于过渡期(3月15日—6月1日)和低温期(10月15日—3月15日);在潜流人工湿地的3个净化区中,Ⅰ区水质净化效果最好,其次为Ⅱ区和Ⅲ区;此外,在潜流湿地单元中,一级植物碎石床净化水质,总体上达到总去除率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6.
根据石佛寺人工湿地的保护和管理目标,从生态系统特性、功能特性和扰动特性3方面出发,选取具有代表性的10个评价指标,提出5级评价标准来建立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采用模糊模式识别模型,各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结果表明: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Ⅱ级,属健康状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并对湿地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为湿地管理和调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南四湖水体污染情况的调查和新薛河入湖口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运行监测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法,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学模型,对南四湖水质和污染水体人工湿地净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认为人工湿地的建设对于污染水体净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检测结果证明,新薛河入湖口水质在Ⅲ类水与Ⅳ类水之间波动,未完全达到南水北调工程的Ⅲ类水水质要求。研究项目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南四湖水质污染的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生态环境,石佛寺水库于2009年进行生态蓄水,同时建立石佛寺人工湿地。2012年和2013年对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调查方法为实地调查和遥感调查。将水生植物分为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调查结果表明:石佛寺人工湿地共有水生植物80种,隶属33科64属;比2009年有大幅度的增加,新出现了浮叶植物和沉水植物,增加了湿生植物和挺水植物种数;2013年与2012年对比,植物种数也有增加,优势种两年之间有所更替,这也是符合植物群落演替规律的。整个湿地生态系统处于健康有序发展状态。石佛寺人工湿地的建立与发展过程,可为其他湿地的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采用熵权赋权贝叶斯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法两种方法,评价石佛寺人工湿地2009~2014年间汛期和非汛期入口、中间和出口的水质级别。经比较,两种评价结果基本相同,均可用于水质评价,但熵权赋权贝叶斯法计算更简便。水质评价结果表明:出库水质基本都优于入库水质,说明石佛寺人工湿地对水质具有良好的净化效果;非汛期湿地出口水质较汛期差;出库水质均为Ⅲ和Ⅱ,水质状况良好,不存在用水障碍。  相似文献   

10.
在2010年5—10月份对辽河水中及土壤内氮素进行监测,并对不同区域净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不同区域对氮素的去除作用,研究了辽河湿地系统对水中和土壤中各种形态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湿地各分区内,水中氮素的污染以铵态氮为主,湿地对铵态氮的去除能力较强,变化幅度最大的时期出现在6—8月份。水中铵态氮与全氮的相关性极显著。随着沿途湿地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降解以及水体自身的稀释,铵态氮不再是水中氮素的主要赋存形态。土壤中氮素的分布在时间上表现出比较一致的规律性,呈不规则的"M"形的双峰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小试装置研究了表面流人工湿地对人工模拟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及相关运行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中的COD,TN,TP均有较好的综合净化能力,对各种污染物指标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COD 75%,TN 75%,TP 73%,其中COD和TN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分别需3 d和4 d的表观停留时间,TP要达到二级排放标准则需6 d的表观停留时间。而且,湿地植物对TN和TP的去除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石佛寺人工湿地环境效应与生态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石佛寺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石佛寺人工湿地主要环境效应包括湿地内物种多样性、对水质具有改善作用、对微气候及周围气候具有改善作用等。石佛寺人工湿地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正面影响,但新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还具有脆弱性,还需要加强管理,经分析主要生态管理对策如下:对芦苇、蒲草和荷花进行收割;对过渡生长的浮叶和沉水植物进行适当的控制与打捞,但要保证该物种不会消失;建立植物缓冲带;限制旅游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石佛寺人工湿地对矿业活动所产生的矿业污染物是否具有净化效果,采用模糊模式识别评价法,选取由矿业活动所产生的5个主要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模糊模式识别水质综合评价模型,对石佛寺人工湿地2014年汛期和非汛期进口、中间和出口水质进行评价。分析了各断面水质级别及其特征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石佛寺人工湿地对矿业活动所产生的污染具有明显的净化效果,且汛期好于非汛期。该方法能全面客观地反映水质现状及水污染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4.
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及净化功能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垂直流人工湿地小试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对其净化效果进行了初步的测试。垂直流人工湿地由下行流和上行流方式的2池组成,分别栽种了芦苇,香蒲,水葱。茭白,慈菇和菖蒲6种湿地植物。试验结果表明垂直流人工湿地能较好地改善水质,对NH4-N、TN、TP、CODCr,的平均去除率都达到了55%以上。各系统时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无明显差异,出水中NO3-N的浓度与进水相比降低不明显,而NH4-N的去除率却很高,表明系统中硝化作用较强。本试验说明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能较好地改善水质,是一种有效的污水处理技术,对水体水质改善和水生态系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苏南水网地区表面流人工湿地示范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水网地区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带,随着工农业的高速发展,村镇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太湖支流—永安河前桥表面流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将村镇污水的处理与河道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利用现场地形条件,将河道改造成生活污水处理点,采用“生物栅湿地净化沟+接触氧化池+表面流人工湿地+生态护岸” 组合工艺模式,对村镇污水进行处理,出水主要污染物CODCr、TN、TP、NH3-N等均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排放要求,运行费用约为0.119元/m3。本示范工程对于整个苏南地区仍至我国南方水网地区村镇生活污水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3S技术,以0.5m分辨率遥感影像为数据源,ArcGIS9.3为操作平台,并采取目视解译的方法,进行信息提取,建立石佛寺水库人工湿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研究区域的专题地图的绘制、空间信息查询、空间数据分析等功能。对石佛寺水库的管理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稻田排水中携带的大量氮、磷元素造成水稻灌区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提出运用稻田节水灌溉-田间排水草沟-塘堰湿地-生态骨干排水沟“四道防线”系统净化稻田排水水质,在湖北漳河灌区进行了对此系统的净化效果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四道防线”模式下的各子系统不仅在单独环节具有消减污染物效果,而且每道防线子系统协同运行,综合系统对改善水...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塘堰湿地与稻田面积比β以及湿地水滞留时间对稻田排水中氮磷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影响,在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针对以白莲为湿地植物的塘堰开展了原位试验.试验以TN,NH+4-N,NO-3-N,TP去除率为判别指标,结果表明,白莲塘堰湿地对稻田排水中氮、磷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排水进入湿地后的前3~4 d,各项指标随水滞留时间的延长上升较快,之后并没有随水滞留时间延长而明显提高,即湿地最佳水滞留时间为3 d.不同β湿地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在白莲成苗期和花果期明显好于成藕期.以成苗期和花果期去除率为辨别标准,不同β湿地对TN,NH+4-N,NO-3-N的去除率从大到小依次为SD1,SD2,SD3,其中SD1与SD2之间差异不大,但均显著大于SD3.不同β湿地对TP的去除效果差异不明显.综合考虑经济及对农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率,最佳β为SD2湿地的1∶6.SD2湿地成苗期和花果期第3天对TN,NH+4-N,NO-3-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5%,71.7%,55.6%,69.5%.  相似文献   

19.
植草沟对农村污水水质净化效果仍不清楚。为定量化评价植草沟对农村污水的净化效果,以厦门市英村为典型研究区,随机选取三处污水点,进行野外采样和室内试验,每次采样和实验均重复3次。分别测定BOD_5、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经过15和30 cm土柱的前后变化。结果显示,植草沟厚度为15 cm时,对BOD_5、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为39.3%、52.0%、53.9%、36.2%、85.1%,且可完成大部分去除效果;植草沟厚度为30 cm时,对BOD_5、COD、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为56.0%、67.5%、64.8%、43.7%、64.6%。可见30 cm厚度的植草沟其净化效果的70%是在0~15 cm之间完成。植草沟对农村污水的净化效果明显,是改造硬化排污沟渠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一种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定量研究人工湿地集成工程的水质水生态作用,以深圳市洪湖公园人工湿地集成工程为例,系统监测了2006-2014年的人工湿地进出水水质、湖泊水质,以及湖泊水生生物状况,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工程出水水质较好,除NH3-N外,主要水质指标均可以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人工湿地出水经过洪湖公园内的多水塘系统、水生植物系统后,水质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浮游植物种类呈现下降的趋势,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物种数明显增加、结构呈现复杂化趋势;湖体内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呈现一定的时间差异性和空间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