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凡纳滨对虾是一种生长快速、适应性强、极具商业价值的经济虾类,也是全球水产养殖业的重要支柱之一。在传统的水产养殖中,由于水质不稳定、营养不足等问题,凡纳滨对虾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往往受到限制。然而,环保且高效的生物絮团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生物絮团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实施与管理,并分析其对传统养殖模式的影响,以期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推广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室外凡纳滨对虾池塘构建生物絮团养殖池,研究生物絮团池中理化因子的变化和对对虾生长状况的影响。试验中选取在池塘取3个定点作为平行组。经过122 d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絮团可以降低氨氮、亚硝酸盐浓度,维持硝酸盐浓度在合理的范围。试验期间,氨氮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02±0.01)~(8.53±0.60)mg/L;亚硝酸盐浓度的变化范围是0~(5.18±0.03)mg/L;硝酸盐的浓度范围是0~(11.11±0.39)mg/L。pH的变化范围是(6.61±0.03)~(8.31±0.02)。从微生物物种分类上分析,在门的水平中分布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所占的比例最高为62.43%+1.26%;从优势科水平来看,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所占比例最高为22.01%+2.25%;从优势属水平来看,Candidatus Aquiluna所占的比例最高为8.10%+0.39%,其次是聚球蓝细菌属3.32%+0.31%。此研究发现,室外凡纳滨对虾养殖池生物絮团细菌的组成和多样性都极其丰富,通过结合分析这些微生物的功能特点,为生物絮团技术在室外养殖生产中的进一步应...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以非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生物絮团凡纳滨对虾养殖模式中,水质因子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生物絮团沉积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5.93±0.31)m L/L,而后保持相对稳定状态,对照组的生物絮团量一直处于极低水平(1.5 m L/L),两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氨氮含量至第35天达到峰值(1.05±0.19)mg/L,试验组氨氮含量增加缓慢,至第60天时仅为(0.37±0.04)mg/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的前1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亚硝酸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随后试验组亚硝酸氮含量增速减慢并趋于稳定,而对照组则直线上升,对照组亚硝酸氮含量显著高于试验组(P0.05)。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设定密度条件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过程中养殖池水质指标变化趋势和养殖效果,采用生物絮团技术在室外循环水养殖设施进行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试验。投苗规格为0. 158 g/尾,养殖密度为600尾/m~3,使用14口面积为15 m~2的水泥池进行试验,养殖周期120 d。结果显示:在养殖试验期间,试验池养殖水体氨氮平均质量浓度为(0. 81±0. 99) mg/L,亚硝酸盐氮的平均质量浓度为(2. 00±3.96) mg/L,p H 7. 48±0. 36,弧菌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20±77) cfu/m L;经过120 d的养殖,对虾的平均全长达到(14. 022±0. 269) cm,平均体质量达到(15. 748±1. 803) g。研究表明,在室外循环水养殖水泥池利用生物絮团技术进行凡纳滨对虾养殖,具有养殖存活率高、换水率低、养殖产量高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5.
<正>凡纳滨对虾是热带海区的引进物种,随着生产的扩大和科技的进步,凡纳滨对虾的亲虾培育和选育的本地化逐渐成为可能,所以进行亲虾运输技术的研究成为一个新课题。一、亲虾的挑选要生长良好对虾体质健壮,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活动有力;甲壳薄,晶莹透亮,呈淡青色或浅青灰色,光洁,无斑点和附着物;肠胃饱满、拖粪良好;体表无损伤,甲壳、附肢完好,无疾患。由于可能有相当比例的淘汰率,所以为了保证生产需要,要预留一定比例的损失,一般要超过30%~50%。  相似文献   

6.
7.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种苗生产的生态化水平,分别以蔗糖、葡萄糖、淀粉为添加碳源,添加量为投饵量的50%,同时添加地衣芽孢杆菌,在1 000 L的水体中进行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实验。结果表明添加碳源组絮团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添加碳源和芽孢杆菌),且蔗糖组絮团的形成比淀粉组和葡萄糖组早;蔗糖组和葡萄糖组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淀粉组,其亚硝酸盐峰值浓度分别比对照组降低25.4%和31.4%,且未换水即自行下降;添加碳源各组絮团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粗蛋白含量最高的蔗糖组达到32.6%。仔虾幼体P14时,葡萄糖组和蔗糖组的仔虾体长分别比对照组增长22.8%和19.2%(P0.01),差异极显著。表明在凡纳滨对虾生物絮团技术育苗中,蔗糖和葡萄糖作为添加碳源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亲虾性腺成熟节律和交配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温(27±2)℃、盐度29±2、pH 7.8~8.5、光强1 000 lx的条件下,对来自中国台湾省的体质量为35~45 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Boone 1931)亲虾的性腺成熟节律和交配进行了为期73 d的繁育实验,样品为1 300对,3个批次。结果表明,雌虾术后卵巢成熟率分4期:Ⅰ期(1~9 d)入池适应术后效应期;Ⅱ期(10~16 d)低成熟率期,Ⅲ期(17~51 d)成熟率渐上升期,Ⅳ(52~73 d)平稳期;雄虾精荚形成率分3期:Ⅰ期(1~12 d)入池适应与术后效应期;Ⅱ期(13~51 d)平缓上升期,Ⅲ期(52~73 d)平稳期。在95%的概率保证程度下,雌亲虾卵巢成熟率为9.73%,波动区间9.14%~11.53%;雄虾精荚形成率6.63%,波动区间5.87%~7.38%;平均交配率为61.43%,波动区间58.85%~64.00%。在繁殖过程中,雌虾卵巢再成熟时间间隔9.68 d,可多次成熟的次数19.49次,雄虾精荚再形成时间15.10 d,可多次形成的次数为12.50次。此外还就影响雌虾卵巢成熟和雄虾精荚形成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交配率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中国水产科学,2006,13(4):579-584]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人工悬浮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优化生物絮团技术的使用方法,分别以甘蔗渣和稻壳粉为载体,配合芽孢杆菌BZ5制成甘蔗渣人工悬浮生物絮团和稻壳粉人工悬浮生物絮团,然后将其应用于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通过定期检测养殖环境中的水质指标、絮团含量、细菌数量以及对虾生长指标,评估添加人工悬浮生物絮团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养殖环境的影响。试验结果,甘蔗渣组和稻壳粉组养殖水体中的总氨氮(TAN)和总溶解态氮(TDN)水平低于对照组(P 0. 05);试验组单位水体的弧菌数量均维持在0~1×10~3CFU/m L;稻壳粉组对虾的成活率(50. 8%)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甘蔗渣组(P0. 05),比对照组高27. 0%;稻壳粉组和甘蔗渣组的饲料系数(分别为1. 62和1. 87)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分别比对照组低16. 5%和27. 7%;稻壳粉组和甘蔗渣组的单位面积对虾产量分别为2. 53 kg/m~2和2. 2 kg/m~2,分别比对照组(1. 82 kg/m~2)高39. 0%和20. 9%,且稻壳粉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甘蔗渣组对虾的体长、体质量显著高于稻壳粉组(P 0. 05),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在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添加甘蔗渣人工悬浮生物絮团和稻壳粉人工悬浮生物絮团,能够为细菌提供缓释碳源和附着表面,促进益生菌的生长和繁殖,维持良好的水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虾生长,提高对虾的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向养殖水体中泼洒糖蜜构建生物絮团养殖模式,分析生物絮团营养组成,并探讨生物絮团对罗氏沼虾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分对照组和试验组(生物絮团组),其中试验组在养殖过程中泼洒糖蜜。试验在室内水泥池内(2 m×2 m×0.6 m)进行,每个处理有3个重复,每个重复225尾虾(0.26 g±0.02 g),试验周期为90 d。养殖过程中不换水,糖蜜的泼洒量根据饲料投喂量进行计算(C/N为20)。结果显示:添加糖蜜能够显著促进生物絮团的形成,到第90天时,试验组的絮团体积达21.22 mL/L;而对照组为6.03 mL/L;试验组絮团粗蛋白含量为29.47%,粗脂肪含量为4.32%,二者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粗灰分含量为11.36%,显著低于对照组;泼洒糖蜜对罗氏沼虾体组成的影响不显著,对照组和试验组肌肉粗蛋白含量分别为21.09%和21.20%,粗脂肪含量分别为2.91%和3.06%;另外,向水体中泼洒糖蜜对罗氏沼虾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试验组罗氏沼虾肠脂肪酶活性、胃脂肪酶活性和胰脂肪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罗氏沼虾糜蛋白酶活性、胰蛋白酶活性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泼洒糖蜜对肠淀粉酶、胃蛋白酶、胃淀粉酶、胰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试验表明,生物絮团营养组成丰富,能够有效提高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不同微藻饵料对生物絮团育苗系统水质和凡纳滨对虾虾苗生长的影响,以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P)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mmerman)(CL)为植物饵料,分别在40 L养殖水体、水温29~30℃的条件下进行15 d的育苗对比试验。结果显示,SP组的铵态氮和亚硝态氮质量浓度分别在0.5 mg/L和0.4 mg/L以下,CL组分别在0.9 mg/L和1.9 mg/L以下;SP组和CL组的对虾出苗率分别为18.5%±0.2%和12.2%±0.5%,体质量分别为(0.309±0.032)mg和(0.258±0.017)mg。试验结果表明,以钝顶螺旋藻为植物饵料能有效降低育苗水体中铵态氮和亚硝态氮的质量浓度,维持良好的育苗水体环境,同时能提高出苗率,增加虾苗体质量(P0.05);在育苗系统中以钝顶螺旋藻或以牟氏角毛藻为植物饵料均能促进生物絮团对弧菌繁殖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培养硝化型生物絮团、减少碳源投加、提高絮团效率并缩短培养周期,文章采用养殖废水排污口底泥为接种污泥培养生物絮团,通过逐渐减少碳源投加,开展了硝化型生物絮团的定向培养,并结合高通量测序分析了生物絮团菌群变化。结果显示,排污口底泥主要优势菌群与其他报道的异养生物絮团一致,具有良好的微生物菌群基础,能够在7 d内形成出水稳定的生物絮团。随着碳源减少,生物絮团微生物菌群结构随之改变,32 d后形成硝化型生物絮团。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接种污泥和硝化型生物絮团主要优势菌群均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在纲水平上,原始污泥优势菌群为Gammaproteobacteria (γ-变形杆菌属)、Bacteroidia (拟杆菌属)和Deltaproteobacteria (δ-变形杆菌属),而硝化型生物絮团优势菌群为BacteroidiaGammaproteobacteriaAnaerolineae (厌氧绳菌属)。硝化型生物絮团硝化菌总相对丰度对比原始污泥有了较大提高,出水水质稳定,能有效调控养殖后期水质并降低养殖成本。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虽然有品质、疾病和安全风险等诸多限制,但逐利和资源压力等原因,使养殖者始终以高产为追求目标。而以高产为目的高密度养殖势必造成饲料高消耗、水体高污染及对环境的高排放,养殖水体也因持续的养殖而造成废氮的超负荷。水产业面临诸多限制和瓶颈,传统的看水养鱼、依靠藻类调控水质等养殖技术已远不能适应和满足产业发展的现实。因此,我国水产养殖必将进入微生物群落管理时代,微生物群落将取代藻类成为池塘主角。而"生物絮团"就是这样的一项技术,在此我们特别邀请珠江水产研究所谢骏研究员及青岛根源生物技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服务经理张许光、产品经理蔡玉勇详细讲解这一技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迪。  相似文献   

14.
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全虾营养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研究了芽孢杆菌制剂(Bacillus sp.,10^9CFU·g^-1)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初始体重0.03g·尾^-1)生长性能、全虾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的影响。7种试验饲料中芽孢杆菌制剂的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0,2.5和3.0g·kg^-1饲料。芽孢杆菌制剂对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摄食添加益生菌1.0和1.5g·kg^-1饲料的凡纳滨对虾的增重率高并且饲料系数低于对照组,特别是添加量为1.0g·kg^-1时,差异显著;然而,其它添加量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添加益生菌对凡纳滨对虾全虾的水分、蛋白质和灰分含量的影响不显著;投喂添加益生菌1.0和1.5g·kg^-1饲料,脂肪含量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可以改变凡纳滨对虾全虾中部分氨基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不同盐度对生物絮团、对虾生长以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盐度条件下进行凡纳滨对虾的生物絮团养殖试验,研究盐度对生物絮团养殖水质和对虾生长及其酶活性的影响。试验设5个盐度梯度(10、15、20、25、30),生物絮团初始量为20 mL/L,对虾密度为500尾/m^3,试验周期30 d。试验结果显示,15盐度组与20盐度组的对虾体质量增长率最大,达70.73%,10盐度组的体质量增长率最小,达50.24%。盐度越高生物絮团生长越快,30盐度组17 d生物絮团沉降量达200 mL/L,之后逐渐降至43 mL/L,其他组呈相同变化趋势。试验过程中水体总碱度与pH持续降低,但不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盐度越高氨氮累积越快,30盐度组在第6 d达到最大质量浓度8.62 mg/L,之后降至0 mg/L,其他组呈相同趋势变化。盐度越低亚硝态氮累积越快,10盐度组在第6 d达到最大质量浓度9.18 mg/L,之后降至0 mg/L,其他组呈相同趋势变化。硝态氮在不同盐度中呈前期上升的趋势,第16 d之后开始缓慢下降。15盐度组的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脂肪酶在25盐度组活性最高,盐度升高或者降低酶活性均降低。在10、15、20盐度组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维持在较高水平,在相同盐度下,肌肉酶活性低于肝胰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技术应用到凡纳滨对虾试验性封闭养殖系统中,筛选生物絮团养殖所需的适宜碳源及其添加量,在此基础上研究生物絮团养殖系统中凡纳滨对虾的适宜养殖密度。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为150和3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养殖系统中,每天按照饲料(蛋白含量42%)投喂量的77%添加蔗糖,生物絮团4d即可形成,在84d的养殖期内,养殖水体的氨氮和亚硝酸氮浓度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对虾成活率在80%以上,取得较好的养殖收获。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生物絮团技术应用于龟鳖类养殖中的可行性,并确定其最佳添加量,通过调控中华草龟 (Chinemys reevesii) 养殖水体中的碳氮比(质量比),分析生物絮团形成及其对水质和菌落的影响。实验以添加蔗糖设计碳氮比为10∶1 (CN-10)、15∶1 (CN-15)、20∶1 (CN-20) 的实验组和对照组 (CG),进行为期40 d的养殖。结果显示,各组生物絮团体积指数 (FVI) 随碳氮比的增加而增大,在28 d后趋于稳定;碳氮比≥10时氨氮和亚硝酸盐处理效果显著,其中CN-15组40 d后氨氮和亚硝酸盐的去除率分别为76.7%和64.4%。碳氮比为15∶1时能促进龟池生物絮团的形成,并可有效降低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水平。对实验组 (CN-15) 与对照组的生物絮团进行高通量测序,发现2种水体中生物絮团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但各优势菌门占比有所差异。研究表明,添加不同碳氮比可影响中华草龟养殖水体生物絮团的形成、水质和菌群结构。碳氮比为15∶1是形成生物絮团的最适比例,在促进生物絮团形成的同时,对水质也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生物絮团对中华锯齿米虾生长及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枯草芽孢杆菌和光合细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生物絮团对中华锯齿米虾养殖水体酸碱度、氨氮、亚硝酸氮、COD等水质指标的调节及其在促进米虾生长方面的作用。结果显示,添加了生物絮团的实验组,比对照组养殖水体的亚硝酸氮含量降低54%,COD水平降低39%,氨氮含量降低35%,pH值稳定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中华锯齿米虾的存活率和增重率也有显著提高。结果表明,生物絮团的使用,能够有效调节水质,促进中华锯齿米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溶解碳源与固体碳源在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物絮团养殖过程中的影响,设置5个不同碳源搭配组、花生壳粉组、红糖组、花生壳粉∶红糖(1∶1)组、花生壳粉∶红糖(2∶1)组以及花生壳粉∶红糖(1∶2)组,分别进行为期40 d的南美白对虾养殖试验,每4 d进行一次水质监测,试验结束时对对虾肝胰腺取样进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测定并且将抽滤滤膜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探究不同类型碳源且不同搭配比例对生物絮团养殖系统内水质、对虾生长性能、微生物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的作用。结果显示:在水质调控方面,花生壳粉∶红糖(2∶1)组的氨氮在整个试验周期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氨氮峰值仅为(2.43±0.45)mg/L,而氨氮峰值最大的花生壳粉组高达(9.80±0.35)mg/L;亚硝酸盐氮在对照组中呈上升趋势,在生物絮团组浓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花生壳粉∶红糖(2∶1)组的浓度变化拐点要比其他处理组提前;在硝酸盐氮水平,除对照组外其余生物絮团组都呈上升趋势,花生壳粉∶红糖(2∶1)组在试验结束时硝酸盐氮质量浓度高达(17.84±1.20)mg/L;在微生物群落分析中,副球菌属是属...  相似文献   

20.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生产中,在饲养小于4 cm的对虾苗养殖时,循环水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容易出现堵塞出水管过滤网、虾苗无法有效摄食以及水质恶化等方面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生物絮团用于水产养殖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在幼虾饲养阶段采用生物絮团控制水质的养殖方法,对絮团形成时间、添加碳源种类、添加量、添加方式等技术关键点开展初步研究,在25 d标苗期全程不换水,幼虾存活率72. 8%,且个体均匀。研究表明,在标苗阶段改用基于絮团的养殖模式,能有效解决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幼虾生长不均匀,存活率低等问题,提高工厂化循环水养虾的总体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