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清除水库害鱼,提高养殖鱼类的回捕率,研究了延绳钓的结构,钓线装配,钓饵准备,下钩场所,时间等。用延绳的清除水库害鱼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印度洋中南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钓钩钩型对钓获对象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在印度洋中南部水域金枪鱼延绳钓渔场收集的数据,研究分析和比较了3种钓钩钩型(传统金枪鱼钩、“J”形钩和圆形钩)的渔获效益及对钓捕对象的选择性。结果表明:(1) 从渔获种类上看,大眼金枪鱼和大青鲨金枪鱼钩钓获比例最高,“J”形钩和圆形钩的钓获比例相当;而长鳍金枪鱼则为金枪鱼钩钓获比例最高,其次为“J”形钩和圆形钩。(2) 大眼金枪鱼存活率以金枪鱼钩最高,“J”形钩最低;长鳍金枪鱼则为“J”形钩稍高于圆形钩,金枪鱼钩最低;大青鲨则以圆形钩最高,“J”形钩最低。(3) “J”形钩钓获的长鳍金枪鱼和鲨鱼平均叉长较金枪鱼钩和圆形钩稍大;而金枪鱼钩钓获的大眼金枪鱼平均叉长较圆形钩和“J”形钩稍大。(4) 3种钩型钓获的长鳍金枪鱼、大眼金枪鱼和大青鲨叉长分布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4.
5.
6.
7.
饲料性状与养殖动物摄食习性匹配水平直接关系到饲料的品质,进而影响饲料的转化水平。因此,从养殖动物摄食喜好性着手研究饲料性状,已为越来越多的水产饲料研究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8.
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渔业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基于2009年1月—2010年2月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研究了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的体长组成、体长与体质量关系、性比、繁殖习性和摄食等渔业生物学。结果表明:1)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群体体长范围30~264 mm,优势体长组为80~100和130~180 mm;2)皮氏叫姑鱼幼鱼和雄性个体的生长呈负异速生长的特性,而雌性个体呈正异速生长的特性;3)雌雄比为1.68∶1(χ2=35.636,P<0.001),雌雄比随月份和体长变化,除8月和9月及体长110~150和160~180 mm外,雌雄个体数差异明显;4)皮氏叫姑鱼的繁殖期从6月持续到9月,其雌性和雄性个体首次性成熟体长分别为124.8和136.4 mm;5)皮氏叫姑鱼的饵料生物随月份和个体生长发生转变,幼鱼主要摄食端足类,而成鱼在繁殖前期主要摄食鱼类和虾类,繁殖期间主要摄食端足类。与其他海域相比,马鞍列岛海域皮氏叫姑鱼群体具有较大的体长范围和优势体长组体长。为持续利用皮氏叫姑鱼资源,建议加强繁殖群体和幼鱼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真鲷仔稚鱼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随着鱼类仔稚鱼的生长发育,其营养生理、消化系统结构、口径大小、捕食能力及水中分布等都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加之其长期系统发育中所形成的本能和嗜好,从而形成其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优良的饵料生物则需满足(1)形态及大小适于仔稚鱼摄食,(2)游泳速度及分布便于仔稚鱼摄食,(3)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高等要求。鱼种不同,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亦不同。在鱼类的苗种生产中,弄清仔稚鱼对饵料生物的选择性,对合理有效地利用现用饵料、开发新的饵料生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晰东海区单层流刺网对棘绿鳍鱼的选择性特征,开展不同网目尺寸(45、50和55 mm)和网片高度(6和10 m)的单层流刺网生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实验网渔获物中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呈单峰分布;选用Normal、Lognormal和Gamma模型对渔获数据进行拟合,并使用极大似然法估算模型参数,似然比卡方检验和赤池信息系数(AIC)比较表明,Lognormal模型拟合效果最佳,其卡方值为30.65,明显小于临界值,AIC值为147.78,模型曲线向右倾斜明显,峰值左侧选择率递增较快,右侧下降缓慢,与原始数据相符;50 mm网目50%选择性体长为123 mm,有效捕捞体长范围为123~209 mm;根据遭遇网具的棘绿鳍鱼资源结构估算结果,实验海域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呈正态分布,优势体长范围为125~185 mm,与早期研究结果相近;50 mm网目有效捕捞体长范围与当前资源优势体长范围相近,可实现捕捞效率的最大化;总体上两种高度(6和10 m)实验网渔获物中,棘绿鳍鱼体长频率分布相似,优势体长范围相近,上述两种网片高度对棘绿鳍鱼资源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上述研究结果可为近海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延长海捕鱼的保鲜期,提高海产品出口创汇的增长点,本研究引入有效的生物保鲜剂:壳聚糖、溶菌酶、茶多酚,利用生物保鲜剂优越的生物活性功能、较强的抗菌防腐保鲜能力,延长鱼体僵硬期,保持鱼体鲜度。结果表明各因素对冷藏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保鲜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复合3组(10.0 g/L壳聚糖、0.5 g/L溶菌酶和5.0 g/L茶多酚)条件下白姑鱼的TVB-N(挥发性盐基氮)含量、TBA(硫代巴比妥酸)含量、pH值和细菌总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复合保鲜剂的最佳组合为10.0 g/L壳聚糖、0.3 g/L溶菌酶和3.0 g/L茶多酚,此时白姑鱼的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虾夷马粪海胆幼胆对鲜海带、盐渍海带、干海带、白菜和萝卜的饵料选择性。利用五种物料饲喂虾夷马粪海胆幼胆50天,检测海胆的成活率、生长情况。结果发现,摄食鲜海带和干海带组成活率最高,分别达到(99.83±0.29%)和(93.50±2.60%);摄食干海带和盐渍海带组的增重率最高,分别达到(120.36±3.13%)和(117.34土5.74%);摄食鲜海带和盐渍海带组的壳径扩增率最大,分别达到(4.74±0.45%)和(4.30±0.40%)。虾夷马粪海胆幼体摄食干海带时,饵料系数最低,为1.62±0.53。研究表明,鲜海带、干海带和盐渍海带都是虾夷马粪海胆的优选饵料。 相似文献
13.
驯化摄食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黑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H·discusdiscus♂)对裂片石莼(Ulva faxciata)、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细基江蓠繁枝变种(G·tenuistipitata)、舌状蜈蚣藻(Grateloupia livi-da)和人工配合饲料6种饵料的选择性,继而通过实验研究了强制摄食驯化对黑鲍饵料选择性的影响。实验发现,在无饵料强制驯化的状态下,黑鲍对几种实验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石莼>江蓠>龙须菜>蜈蚣藻;在用单一饵料强制驯化7d后,黑鲍对几种实验海藻的选择性依次为海带>江蓠>石莼>龙须菜>蜈蚣藻。而黑鲍对人工配合饲料的摄食存在随机性,没有一定的规律。研究表明,海带是黑鲍最喜食的饵料,前期摄食驯化对其饵料选择性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M.B.Желенковa氏最早试图以定量来评价各类饵料生物在鱼产量中的作用。计算是以鱼类饵料组成(以重量%表示)和年渔获量之间的比较为依据。例如采用饵料占某种鱼类饵料的10%,相应地保证了10%的渔获量。不过由于不同饵料生物价值存在着差别,因此首先要确定饵料生物的热值。 相似文献
15.
海山是海底重要的生物栖息地类型之一,是研究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区域。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广泛分布于中西太平洋,具有极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然而,鲜有关于海山及其相关特征对黄鳍金枪鱼资源丰度和分布影响的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西太平洋渔业委员会(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 WCPFC)汇总的延绳钓和围网渔业数据结合海山特征数据,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析两种不同捕捞方式的黄鳍金枪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与海山相关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西太平洋两种渔业方式的黄鳍金枪鱼渔获量主要来源于海山区域,海山特征对两种渔业黄鳍金枪鱼的CPUE均产生了极显著性影响(P<0.001)。在延绳钓渔业中,较高的CPUE出现在山顶深度、粗糙度、底面积和海山密度较小、坡度较缓的区域;而在围网渔业中,较高的CPUE则出现在粗糙度较小、山顶深度较大、底面积较大、较陡峭且密集的海山区域。研... 相似文献
16.
17.
本研究以捕获的黑龙江勤得利湾天然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 Dybowski)、乌鳢(Channa argus Cantor)、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鲇(Silurus asotus Linnaeus)和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 Nikolsky et Soin)为实验材料,通过实地网箱养殖,进行掠食性实验.每种肉食性鱼分别投以包括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在内的3~5种饵料鱼进行网箱混养,48 h后统计各种饵料鱼被捕食的数目,得出肉食性鱼对各种饵料鱼的选择性指标(E)和饵料鱼被捕食率(K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每种饵料鱼被捕食率(KR)的差异显著性.实验结果表明,该5种肉食性鱼类对施氏鲟的选择喜好性较差,而对黑龙江鳑鲏(Rhodeus sericeus Pallus)却都表现出了特殊的喜好性,说明该5种肉食性鱼类对在天然水体中增殖放养的施氏鲟幼鱼危害性很小.此外,实验还表明体长为54.50cm怀头鲇对体长小于10 cm的饵料鱼不分种类. 相似文献
18.
19.
黄海区青岛近海双桩张网网囊网目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使用套网法对黄海区青岛近海主要捕捞对象中的鹰爪虾(Trachypenaeus curvirostris)和兼捕对象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进行数据分析,使用Logistic曲线作为其选择性曲线模型,求得不同网目尺寸网囊对鹰爪虾和白姑鱼的体长选择性曲线,并运用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曲线参数估算,对桩张网渔具不同网目尺寸的网囊选择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网囊网目尺寸为30 mm、33 mm、40 mm时,鹰爪虾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5.309 cm、5.778 cm、6.972 cm,其选择范围(SR)分别为1.091 cm、1.290 cm、1.571 cm;白姑鱼的50%选择体长L50分别为6.581 cm、6.908 cm、7.441 cm,其SR值为1.934 cm、2.144 cm、2.322 cm.随着桩张网网囊网目尺寸的增大,鹰爪虾和白姑鱼的L50随之增大,SR值也逐渐增大.针对鹰爪虾来说,33 mm规格网囊的选择性能比30 mm 和 40 mm的要好.本研究选择该海区的主要捕捞对象鹰爪虾以及兼捕量较大的白姑鱼为研究对象,旨在为合理确定适合黄海区的张网最小网日尺寸提供科学依据,以保证黄海区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20.
受水电部中国水利实业开发总公司委托,水电部基金会资助.由水电部.中科学院水库渔业研究所承担的。“鳜鱼对饵料生物选择性”的研究项目.于1987年3月13日在广州经专家评议.通过了验收.专家们认为,该科研课题与生产结合紧密.研究内容丰富,所取得的数据既具有指导生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