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2014年我国草地螟发生情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娟  姜玉英 《植物保护》2016,42(4):194-199
2014年我国草地螟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发生面积小、发生区域缩减、种群密度低,是第三个暴发周期以来发生最轻的年份。造成轻发的原因主要是越冬虫源基数小、春季死亡率高、关键发生期气象条件不利。在轻发年份进行系统调查和持续监测,对掌握草地螟种群动态、揭示年度变化规律、进行长周期预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13年我国草地螟发生范围小、发生程度轻、发生区域集中,继续维持2010年以来的轻发态势.总结了2013年我国草地螟各世代各虫态的时空分布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西部早东部晚、灯下蛾峰时空集中、田间蛾峰持续短,虫量低;1代幼虫发生期偏晚、发生密度低、重发区域少;2代成虫蛾峰小、滞留少,2代幼虫零星发生.分析了2013年草地螟轻发生原因为国内虫源基数小、发蛾关键时期气象条件总体不利、天敌控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
曾娟  姜玉英 《植物保护》2014,40(1):142-148
为探明草地螟轻发年份的发生特点和主导因素,对2012年全国8省70余个监测点的草地螟虫情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2012年我国草地螟的总体发生面积小、程度轻,但区域差异明显,其中新疆北疆一代幼虫大范围严重发生,山西北部局部二代幼虫集中为害。导致轻发生的内在因素是境内外有效虫源基数小;外在因素是春夏季气候条件不利,具体表现为春末夏初气温偏低不利于越冬代成虫羽化,气温偏低地区湿度过大不利于成虫产卵,夏季中后期降水分布与一代成虫和二代幼虫发生期不匹配。  相似文献   

4.
2011年我国草地螟具有发生面积小、见虫区域少、虫口密度低、为害程度轻等特点。造成轻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境内虫源基数小、境外虫源未大规模迁入以及夏季天气生态条件对其发生不利。尽管2011年草地螟发生是自1996年以来的第3个暴发周期内发生最轻的年份,但坚持系统监测、积累虫情资料,对研究草地螟年度发生规律、提高预警能力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进一步认识草地螟大发生规律,更好地开展大尺度草地螟发生预测预报,本文对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对2008年我国草地螟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数量与当地温湿度条件进行回归分析,找出影响草地螟种群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结果] 草地螟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对随后幼虫发生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草地螟成虫集中分布在湿度60%~80%的区域内,而在相对湿度为60%~80%的区域内,温度是草地螟成虫和幼虫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成虫主要分布在温度高于21 ℃的区域内,而温度高于27 ℃的区域内草地螟成虫量较少。在成虫盛期温度为19~27 ℃的区域内易形成草地螟幼虫大发生,特别是在温度为21~25 ℃区域内发生程度更重,该温度范围与草地螟成虫产卵适温范围相符。[结论] 成虫发生期的环境温湿度指标应是开展大尺度空间草地螟大发生分布预测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2018年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三省交界处草地螟突发高密度种群,导致年度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为近10年以来最高。2018年草地螟各世代的发生特点为越冬代成虫发生面积大、内蒙古、黑龙江蛾量高,1代幼虫在内蒙古中东部重发,1代成虫在内蒙古东北部和河北局部种群数量高,2代幼虫仅零星发生。分析了我国东北局部种群数量突增的原因,即越冬代成虫异地大量迁入,且重发区域空中风场和天气条件有利于成虫降落和产卵。  相似文献   

7.
我国2004年一代草地螟将暴发成灾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礼智 《植物保护》2004,30(3):86-88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 L.)是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北)地区的重要农牧业害虫.自1996年进入第3猖獗危害周期以来,草地螟累计发生危害面积达2125万hm2,其中2003年第2代幼虫末期在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和黑龙江的部分地区暴发,成灾面积130万hm2以上,为建国以来末代幼虫成灾最严重的一次.2004年第1代草地螟发生危害趋势如何,是否还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根据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规律,2003年第2代成灾的情况,以及影响草地螟成灾的关键因子等分析,对2004年第1代草地螟灾害进行了预测,并就如何减轻草地螟灾害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2009年我国草地螟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特点: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早、盛发期长、发生数量大、范围广;1代幼虫始见期早,高峰期接近常年,发生面积较大,黑龙江大部和华北局部为害重;1代成虫和2代幼虫发生范围小,为害轻。分析了2009年草地螟发生原因:春季气温偏高,导致越冬代成虫始见期明显提早,越冬区域经、纬度和海拔跨度大,导致越冬代成虫峰次多和历期长;春、夏季干旱,导致1代幼虫未大面积严重为害,且2代草地螟发生轻,符合草地螟常年发生规律。提出了温、湿度条件是影响草地螟年度间变化的重要因素,草地螟越冬虫量与翌年1代发生有相关性、我国草地螟跨年代跨代次的长期预报水平有待提高等观点。  相似文献   

9.
我国2008年草地螟大发生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更好地总结草地螟的发生危害规律,改善和提高草地螟的预测预报水平,本文就我国2008年草地螟的大发生危害特征及原因进行了总结分析。所得的结果表明:1代幼虫发生危害较轻,仅有70万hm2左右。但2代幼虫的危害面积则达到了1 106.7万hm2,横跨东西7个省,为历年、历代最重。在多数受害较重的地区,豆类、向日葵等双子叶作物受害最重,损失最大,而其他作物几乎都受到了危害。另外,新疆1、2代幼虫的危害时期均比内陆地区提前了1个月左右,而1代成虫的暴发也影响到了奥运会。对2代幼虫大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1代幼虫滞育比例的下降,1代成虫从俄罗斯亚洲部分及蒙古地区的大量迁入,1代成虫盛发期间降雨量的增加和适宜的气温,是2代幼虫大发生的主要原因。双子叶杂草面积的扩大,也为2代幼虫的大发生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农牧业害虫,因其食性广,且具有暴发性、突发性、迁飞性和周期性危害等特点,给我国农牧业安全生产造成了巨大威胁。目前对草地螟的防控主要以快速、高效的化学防治为主。本文对当前我国草地螟绿色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归纳,以期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构建草地螟绿色防控技术体系提供参考。当前,我国草地螟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方面,研发了多种有效的技术和产品,并形成了防控技术标准,尤其在生物防治方面,筛选了多种天敌昆虫和病原微生物,能够有效控制田间草地螟的种群数量,减少化学药剂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另外,本文对草地螟防控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草地螟绿色防控新技术的研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