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麦类赤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镰刀菌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大麦和小麦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麦类赤霉病致病病原菌种及分子鉴定、病原菌产毒及毒素化学型分子检测、大、小麦赤霉病病原菌种群结构、病原菌抗药性及新药剂研发、病害流行预测和品种抗病性研究等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罗文  张昊  许景升  徐进  冯洁 《植物保护》2016,42(2):192-197
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引起的麦类赤霉病,是农业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为明确中国长江中下游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的构成及其地理分布,对2008年从江苏、浙江和湖北3省采集的656株小麦赤霉病菌株进行了分类鉴定。结果显示,其中558个菌株为亚洲镰刀菌(Fusarium asiaticum),98个菌株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ensu stricto),表明中国长江中下游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的主要致病菌是亚洲镰刀菌。选择亚洲镰刀菌(F.asiaticum)为研究对象,通过PCR-RFLP的方法对其进行产NX-2毒素菌株的检测。结果没有检测到产NX-2毒素菌株,表明中国长江中下游冬小麦主产区并未出现NX-2毒素群体。本研究旨在了解NX-2毒素群体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分布,为进一步研究麦类赤霉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和演化趋势奠定基础,为麦类赤霉病的防治和毒素污染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菌拮抗菌筛选及最适培养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我国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真菌病害之一。已有的研究表明,在我国其致病菌的优势种主要为Fusarium graminearum和F. asiaticum。此病害具有爆发速度快、流行范围广等特点[1,2],而且其致病菌还可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 ZEN)等毒素,人畜吃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3]。目前小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山东省潍坊市的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为害与分布进行了调查,对其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分析了发病重的因素与防治措施.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是引起潍坊市小麦茎基腐病的主要病原菌,发病程度与耕作制度、气候条件、土壤类型等有关.采用土壤深耕、轮作换茬、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药剂喷苗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明显减轻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abe)是江西小麦上的重要病害,流行频率高,危害大,一般减产10—20%,重的可达50%以上。引致小麦赤霉病病原镰刀菌有多种。拉依洛(1950)报道苏联有19个种  相似文献   

6.
戊唑醇与叶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属水平抗性,受环境影响比较大,难以抵抗病菌的侵染危害。因此,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我国目前防治赤霉病的药剂以多菌灵为主,已有报道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所以筛选新型的杀菌剂用于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7.
<正>小麦赤霉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病害之一,该病不仅引起小麦大幅减产,威胁粮食安全,而且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可造成人畜中毒,严重危害身体健康。根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湖北麦区小麦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编号:2018YFD0200506)要求,我省在天门市、枣阳市分别进行了15%丙硫唑·戊唑醇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试验示范,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技术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是在小粒谷类作物中广泛传播的毁灭性病害,由一系列镰刀菌(Fusarium)和雪霉叶枯菌(Microdochium nivale)引  相似文献   

9.
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赤霉病(Fusarium head blight,FHB)是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禾谷类作物的毁灭性病害。目前,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主要依靠化学药剂防治,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使用较为广泛,其作用靶标为β微管蛋白。禾谷镰刀菌有2个β微管蛋白,通过分子对接结果发现β2微管蛋白第138位氨基酸位点可能为多菌灵结合位点。本研究对β2第138位丝氨酸位点进行突变研究,以明晰其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Fgβ2S138A突变后禾谷镰刀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显著增加,EC50值由0.617 mg/L降至0.290 mg/L,但不影响对噻菌灵的敏感性,EC50值为0.950 mg/L左右,并且该突变不影响禾谷镰刀菌菌丝营养生长、无性繁殖、有性生殖和致病性。本研究结果可为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在生产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群体对常用杀菌剂的抗药性情况,本研究于2017年-2021年连续5年分别从苏南、苏北及苏中小麦种植区采集病穗,分离培养获得赤霉病菌菌株共计4 055株,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了供试菌株对4种杀菌剂(多菌灵、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频率。结果表明:2017年-2021年江苏省田间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8.44%、56.30%、44.68%、48.28%、46.39%,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不同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呈现地区差异性,苏北地区对多菌灵的抗性频率最高,其次是苏中地区,抗性频率最低的是苏南地区。2021年首次在田间采集到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的抗性菌株,其抗性频率分别为0.45%、0.89%和0.09%,在以上的抗性菌株中同时具有多菌灵抗性的双重抗性菌株。表明江苏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产生了抗药性,虽抗性频率较低,仍需尽快制定田间抗性治理方案,延缓田间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