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育种角度展望我国水稻的增产潜力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表明,凡在育种上有所突破,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飞跃。如杂交玉米和高粱、矮秆水稻和小麦的育成和应用,都在世界范围内大幅度地提高了这些作物的产量。我国的水稻育种,已有两次突破,第一次是60年代初矮化育种的成功,把水稻产量提高了20%~30%;第二次是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水稻产量又在矮秆良种的基础上增长了20%左右。当前,我国的水稻育种正在酝酿着第三次突破,即利用水稻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研究已取得重大进展,预计在近期内,具有更强大杂种优势的两系法亚种间杂交水稻就能培育成功,其产量潜力要比现行的杂交水稻高15%~20%。水稻育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是通过生物技术利用远缘杂种优势,1995年我们在野生稻中发现了两个重要基因位点,每一基因位点可对杂交稻再贡献20%的产量,现在正开始进入这方面的研究,将常规育种手段与分子育种技术结合起来,利用水稻的远缘杂种优势,预期在下世纪初将会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杂交水稻》2020,(1):68-70
锦优1319是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仲衍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不育系锦1A与恢复系蓉恢319配组育成的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丰产稳产、高直链淀粉含量等特点,2018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以来,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三个阶段。60年代以前为农家品种的整理和利用阶段,产量有所提高,但幅度不大。此时期主要是高秆类型品种,易倒状,产量在200—250kg水平徘徊了几十年。60年代初,我国首先进入矮化育种阶段,育成了一批矮秆良种,使我国水稻单产和总产大幅度上升。70年代初,我国在矮秆品种的基础上,成功地育出了三系杂交水稻,并迅速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产,把植株形态的改良和杂种旺盛的生理机能融为一体,产生了强大的杂种优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2016,(4):88-89
泸香优177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泸香078A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的恢复系成恢177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具有株叶形态优良、高产稳产等特点,201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稻2014013)。  相似文献   

5.
黄小华 《福建稻麦科技》2012,30(3):42-43,59
甬优9号为浙江省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和宁波市种子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籼粳杂交水稻新品种,2008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主要介绍了甬优9号在建阳市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小山 2 1 34是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下农科所合作 ,育成的核质杂种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 1 998年通过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并定名为小山 2 1 34,2 0 0 0年通过内蒙古自治区品种认定。该品种的选育是以粗厚山羊草 ( Aegilopscrassa6x)为细胞质供体 ,与普通小麦品种阿芙乐尔杂交 ,幼胚经过组织培养获得远缘杂种 ,从中选择具有野生种优异性状、遗传性稳定的中间杂种类型 ,再以春小麦品种晋2 1 48为核亲本回交 ,最后育成具有粗山羊草细胞质的核质杂种小麦。小山 2 1 34是我国首次通过品种审定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核…  相似文献   

7.
苏联采取选择、杂交和培育的方法选育出16个格鲁吉亚茶树育成品种。1959年全苏茶及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恰克瓦分所曾以其育成的格鲁吉亚一、四、六、八号等四个品种寄赠我所。该四个品种在当地的评价,一号是高产优质品种,四号是丰产种,六号是适应性广泛的品种,八号因抗寒性强,被称为北方种。它们的亲本都是中国种,一号是印中杂种和中国种的杂交种,四号是用中国种重复授粉的杂种,六号是从中国大叶种选出的,八号是从中国小叶种选出的。寄来的材料为一年生的实生苗,于1959年五月空运来杭,种植时以本地龙井群体作对照。自1959年引进以来,我们进行了适应性和在杭州地区生态条件下形态表现、生育特性以及某些经济性状的观察。现将初步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8.
陈明辉 《杂交水稻》2005,20(5):42-43
杂交粳稻申优4号是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高产优质水稻新组合,2003年9月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同时被定为上海市第2轮水稻优质化推广计划中的重点优质米品种之一.根据金山区连续4 a试种示范实践,介绍了该组合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杂交水稻》2016,(2):16-18
德优4727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德香074A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的恢复系成恢727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抗性较好、稳产高产,稻米品质达国标2级优质稻谷标准,适应性广。2013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14年通过国家和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被遴选为四川省2016年度主导品种,2016年3月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稻品种。  相似文献   

10.
川优7021是四川科瑞种业有限公司用自选恢复系瑞恢7021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籼型长粒不育系川106A杂交育成的长粒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2020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统计分析了1973—2021年期间中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培育、两系法杂交水稻品种审定及推广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截至2021年,全国共育成实用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509个,选育出了一批两系法杂交水稻组合先后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审定品种数量由“九五”期间的28个增加到“十三五”期间的1 550个。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两系法超级稻品种31个,略低于三系法超级稻品种数量,但在单个品种的推广面积上,两系法杂交水稻则明显高于三系法杂交水稻。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水稻百年育种史上,水稻育种工作者根据不同时代的需求,培育出了一系列的优良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基本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1919—1949年期间,培育出了我国第1个大面积推广品种中大帽子头,世界上第1个具有野生稻血缘品种并开创国内水稻杂交育种先河的中山1号,以及推广面积最大的改良品种南特号。1950—1979年期间,培育出了以“绿色革命”为标志的矮脚南特、珍珠矮11、广陆矮4号、桂朝2号等为代表的矮秆耐肥的高产水稻品种。1973年以袁隆平领导的全国水稻杂优利用协作组成功实现了籼型杂交水稻的三系配套,开始杂交水稻的产业化应用;此期间培育出了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1978年推广面积达到297.9万hm2。1980年以后,育成了常规稻品种浙辐802、杂交水稻品种汕优63、超级两系杂交水稻品种两优培九等。进入21世纪,育成以超级稻品种甬优系列品种、Y两优1号等为代表的高产品种,以中嘉早17为代表的优质高产多功能水稻成为我国稻区的主导品种。展望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培育具有健康、环保等特性的优质高产多功能品种将成为水稻育种家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3.
冈型及D型杂交稻的选育、利用和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冈型及D型杂交稻是冈型及D型各同质不育系组配成的一群杂交稻。冈型及D型不育系是通过籼亚种内品种间杂交途径,育成有生产价值的雄性不育系的首例,是继野败型、BT型杂交稻之后大面积投产的非野败胞质的新型不育系。它为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开发新胞质源展示了新的可行途径,开始打破杂交水稻生产上单一野败胞质的局面,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在组配中,早熟杂交稻的恢复系和改良不育系异交习性的保持东选育上也获较好效果。比较系统观察了细胞质效应在不育系主要性状、小孢子败育进程、过氧化物酶同功酶谱、可恢复性、组配杂种F1性状以及杂种后代育性表达分离等的影响,表明水稻品种细胞质源的遗传多样性,并对不育系及其组配杂种F1性状形成有特定遗传效应。在杂种组配规律研究上,观察到杂种性状观察值与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即总效应值),呈显著线性关系,另根据其父母本的一般配合力相对效应值之和,粗放预测杂种性状优势的可信度,也是高的,对单株产量等性状实际观察值的检验表明.杂种亲本即不育系、恢复系须选择一般配合力高或中者,才有可能获较强优势杂种。关于水稻育性遗传也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2017,(4):83-84
旌3优177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自育不育系旌3A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育成的恢复系成恢177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新组合。该组合不仅高产稳产,并且具有高整精米率、低垩白米率及低垩白度等特点,2015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川审稻2015009)。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设想   总被引:130,自引:18,他引:130  
(一) 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的历史表明,凡在育种上有所突破,就会给农业生产带来一次飞跃。如杂交玉米和高粱,矮秆水稻和小麦等的育成和应用,都大幅度地提高了这些作物的产量。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属于水稻育种上的一项突破。生产实践证明,在相同条件下,杂交水稻一般比普通良种增产20%左右。近年来,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水稻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产量则占稻谷总产的三分之一左右(见表1)。由此可见,进一步发展杂交水稻,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事物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特别是在人为控制下,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螺旋形上升的。我…  相似文献   

16.
福优994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用福伊A与自育恢复系成恢994配组育成的高产、抗病杂交水稻新组合,2002年7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介绍了其主要特征特性和栽培、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粳稻杂交育成品种亲本演变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1974年~2005年辽宁省审定的杂交育成品种为分析材料,通过对品种系谱的追溯并结合育成品种亲本类型及杂交类型的分析,探讨了辽宁省粳稻杂交育成品种亲本应用的特点。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演变品种亲本利用得到拓宽,品种遗传基础得到丰富,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和丰产性得到加强。不断引入新种质对原始亲本加以改良,综合利用亚种间杂交、地理远缘杂交、品种间杂交实现不同类型、不同生态区品种的融合,应用多种杂交方式实现水稻性状的改良与提高,是辽宁水稻杂交育种中亲本选择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8.
川绿优5240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育成的优质不育系川绿389A与自育恢复系泸恢5240配组育成的中籼迟熟高产优质杂交水稻新组合,具有田间长势旺盛、丰产稳产性好、分蘖力强、后期转色好、抗病性强、适口性好等特点。2017年通过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9.
前言 尽管水稻的F1杂种有相当高的生产力(virmani和Edwards 1983),但杂交水稻除中国外仍然未能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通过大量的人工辅助措施解决了制种问题后(Yuan和Lin 1980),杂交水稻己经成功地在中国各地区提高了水稻产量,但是,水稻雄性不育系的低结实率仍然是杂种大量生产必须克服的主要难关。然而杂交水稻繁殖制种的授粉生物学,特别是在粳稻方面仅有少量报道。我们已致力千杂交水稻制种的授粉生物学研究(Kato和Namai,1987)。本文报道了为保证雄性不育系结实,柱头所需花粉粒数量及授粉所必要的时间。 材料和方法 。。试验采用水稻品…  相似文献   

20.
硕丰2号.系用印水型胞质不育系Ⅱ-32A作母本.与由江油市太和作物研究所育成的强陕复系THR-2-1作父本.杂交组配而成的中籼迟熟杂交水稻该品种2002~2003年参加四川省区试.表现出高产、耐肥抗倒、米质较优、稻瘟病抗性优于汕优63等特点,制种产量高.很受生产、经营者欢迎:2004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