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水稻叶部病害的种类较多,有时几种病害同时在叶部出现,很容易混淆,不能正确区别病害类型,就不能对症用药,及时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现将水稻生产中常见的几种叶部病害的主要症状介绍如下:稻瘟病。叶片上出现较大的梭形病斑,粗看病斑呈褐色,细看则分为三层:外围有黄晕、边缘层呈褐色,中央为灰白色。典型症状:病斑两头有褐色坏死线  相似文献   

2.
<正>高温天气容易导致中药材板蓝根发生霜霉病、根腐病和菌核病三种病害。有些药农不懂得识别与防治,往往束手无策,导致板蓝根减产甚至绝收。根据生产经验,现将板蓝根的病害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霜霉病1.症状为害叶部。植株下部靠近地面的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初期仅叶背出现灰白色霜霉状物,叶片无明显病斑,被害部分凹凸不平,进一步发展则成绿色小圆斑,以后变为褐色枯斑,严重时褐色枯斑连  相似文献   

3.
正病害一、芒果交链孢霉叶斑病(叶疫病)1.发生特点主要为害芒果的叶片。幼苗叶片、叶柄和茎上病斑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至深褐色,稍隆起,轮纹不明显。叶柄受害叶片枯黄;茎部生圆形褐色病斑,有时纵裂,严重时幼苗枯死。2.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砧木,如海南土杧、福建土杧和广西土  相似文献   

4.
农艺措施对黄花菜病害影响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2002年在浙江缙云等地进行了黄花菜品种及种植年限对黄花菜锈病、叶斑病发生程度影响的调查研究,并设置了栽种密度,不同肥料,秋季深翻菜园等栽培措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黄花菜品种之间黄花菜锈病、叶斑病发生有明显差异,病害随着栽种年限的延长而加重;合理密植,适时更新复壮,平衡施肥,健身管理等农艺措施,能明显减轻黄花菜病害的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5.
45%武将悬浮种衣剂防治玉米苗期病害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苗期病害主要包括由植物真菌、细菌、病毒等引起的侵染性病害和生理性病害。其中由镰刀菌、丝核菌等引起的真菌性病害最为常见,其症状表现为在玉米幼苗3~5叶期,叶片变黄或出现褐色斑,同时根系也出现褐色斑或胚根变褐腐烂,品种间发病有差异。此类病害的初侵染主要是种子带菌和土壤带菌。其发病条件主要是春季连续阴雨低温,从而延长了幼苗的出土时间,增加了病菌侵染几率。甘肃省河西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由于早春气温变化大,加上近几年雨水偏多和种子异地频繁调运,玉米苗期病害从无到有,个别年份发生普遍,缺苗毁种现象严重。“武将”是由美国科聚亚公司研制开发的针对玉米苗期真菌性病害的种衣剂产品,其主要成分是对立枯丝核菌、镰刀菌有高活性的克菌丹(CAPTAN),为了验证其防治效果,我们于2005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开展了“武将”悬浮种衣剂包衣防治玉米苗期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当前山药主要发生的病害有三种,分别是枯萎病、炭疽病和褐腐病。这三种病害主要通过雨水及浇水传播,而现在正处在高温多雨期,也为这三种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枯萎病症状: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茎基部出现梭形褐色斑块,病斑逐渐向四周扩展,导致茎基部表皮腐烂,上部叶片黄化脱落,藤蔓枯死,病茎内部变褐,块根染病会导致皮孔的四周产生圆形至不规则形褐色病斑。  相似文献   

7.
<正>甜菜褐斑病是危害河北省甜菜主产区的一大病害,可使甜菜减产30%~40%,甜度降低2℃~3℃,甚至失去加工价值。病状表现褐斑病主要感染甜菜叶片,叶柄也可感染。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褐色或紫褐色圆形或不  相似文献   

8.
将新鲜黄花菜采用自然晾干、干燥箱烘干(60、70、75、80 ℃)和真空冷冻干燥(75 ℃)进行干燥处理,分析干燥过程中黄花菜质量的变化,计算含水量、干基含水率和干燥速率,绘制相应的曲线图,对比干燥结果。结果表明:晾干工艺依赖天气情况,晴天时室内外高温低湿环境会加速黄花菜的干燥速率,雨天时室内外低温高湿环境会降低黄花菜的干燥速率,但干黄花菜的品质最佳;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效率最高、干黄花菜颜色较好,但能耗大,投资成本高;干燥箱烘干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烘干效率由低到高依次是60、70、75、80 ℃,但80 ℃高温烘干会导致黄花菜褐色加深。综合考虑在保障黄花菜的品质、降低预算的情况下,推荐75 ℃干燥箱烘干为黄花菜的适宜烘干工艺。  相似文献   

9.
正养兰者都知道灰霉病是最常见的一种病害,尤其是在冬春季温室培植的兰花,兰花生长期间任何部位,都会遭受灰霉病的危害,引起兰花落花、落叶,不仅不利于开花,还会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现将其危害症状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症状识别主要危害兰花的花朵、花梗、叶片、萼片等部位。叶片被害时主要在叶背可见到褐色的病团,不均匀的分布在叶背面,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去年江苏省不少地区的玉米上出现了一种新病害。苗期发病表现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叶片皱缩、扭曲。成株期发病植株矮小,有的病株叶基部或边缘出现刀切状缺刻,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有的叶片基部边缘褐色  相似文献   

11.
切花月季温室灰霉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症状灰霉病是切花月季温室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主要侵染月季的花、叶片和嫩枝,花萼部最容易受侵染。幼蕾发病时,花托部位产生灰黑色腐烂斑,花蕾停止发育,直至病蕾腐烂枯死。花朵受侵害时,起初花瓣上出现火燎状小斑或花瓣边缘变褐色,之后迅速扩展,花瓣变褐色腐烂萎蔫,直至整个  相似文献   

12.
1.大褐斑病此病是水仙叶部的重要病害。我国主要产区漳州、崇明、舟山、福州、厦门等地发病均较严重。病菌主要为害叶片。初次侵染时,多发生在叶片尖端,造成叶片先端枯死。再次侵染的,病斑多发生在叶片中部及边缘。发病初期受害部位出现黄褐色至褐色小斑点,后发展成纺锤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红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黄绿色晕圈。后期病斑相互愈合连成大型条斑,病斑上产生黑褐色小点(如图所示)。发病严重时全叶干枯,整株死亡。漳州地区发病严重的病圃,水仙叶片如同被  相似文献   

13.
<正>芡实瘟病为芡实的重要病害,种植地区发生分布,春、夏、秋季都可发病,以夏季闷热天较多,发病重。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亦侵染花器。初在病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褐色小点,以后扩展成不定形黄褐色至暗褐色坏死斑,短期内致叶缘坏死腐烂。花器染病,呈褐色不规则坏死,以后软化腐烂,最后仅剩纤维组织和种子,其上可产生灰白至黄褐色菌丝团,最后  相似文献   

14.
<正>常可见到前期出苗不错的大蒜幼苗,叶片前端出现发黄的症状,有的点片发生,有的严重时会成片枯死。下面就将具体原因及应对措施一一介绍。一、病害1.疫病。症状:叶片初为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后全叶变黄下垂软腐,潮湿时,现白色霉状物;假茎呈淡褐色水渍软腐,长灰白霉,叶鞘易脱;鳞茎呈褐色腐烂,内部变淡褐色;根呈褐色腐烂,根毛明显减少,生长势减弱。预防措施:代森  相似文献   

15.
<正>鉴于近期气候比较适宜玉米病害发生,北京市植物保护站要求各区、县植保部门要切实做好玉米褐斑病、大斑病、纹枯病等病害的监测与防控工作,延缓病害流行蔓延速度。玉米褐斑病是玉米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由节壶菌属真菌引发,为害部位包括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病斑圆形或椭圆形,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严重时,病斑融合形成较大的褐色条斑,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  相似文献   

16.
<正>有读者问:大棚莴苣得了黑腐病,田间发病率2%,用什么药可以防治?农用硫酸链霉素可以用吗?莴苣黑腐病又称腐败病、细菌性叶斑病,属细菌性病害。主要危害肉质茎,也危害叶片。肉质茎染病,受害处先呈浅绿色,后转为蓝绿色至褐色,病部逐渐崩溃,从近地面处脱落,全株矮化或茎部中空。叶片染病产生不规则形水渍状褐色角斑,后变淡褐色干枯呈薄纸状,条件适宜时可扩展到大半个叶子,  相似文献   

17.
正病害锈病染病的叶面产生黄褐色疤状病斑,表皮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这是病原菌的夏孢子堆,8月至9月份形成黑褐色冬孢子堆,从而导致叶片枯黄脱落。防治方法:清除病残株,集中销毁。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可湿粉1000倍液或97%敌锈钠可湿粉400倍液喷雾防治。褐斑病叶片上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1毫米至2毫米,中心部位黑褐色,边缘褐色,两面均有灰黑色霉  相似文献   

18.
日灼病是仙客来比较容易发生的病害,不仅在夏季,冬季也有可能发生,所以要特别留心。进入夏季,仙客来有的叶片会出现水渍状点斑,逐渐扩大变成褐色块斑,尤其是幼嫩叶片明显。有的花瓣颜色变浅,有的花瓣边缘变干缩小,最后干枯萎缩。这就是仙客来日灼病。好多养仙客来的朋友都遇到过。  相似文献   

19.
<正>夏季高温多雨,种植草坪草要注意以下两种病害的防治。1.腐霉春秃病主要症状:初期症状呈圆形褐色斑块,早晨有露水时病叶呈水浸状变软,出现棉花白毛状菌丝体,中午干燥时叶片抽缩变成红褐色。持续高温高湿病斑合并,产生斑秃或条块状斑秃。成株有的根部产生褐色腐烂斑块,根系发育不良,病株发育迟缓,分蘖减少,底部叶片变黄或变褐,草  相似文献   

20.
牡丹常见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牡丹的常见病害较多,下面举几例说明其特征及如何防治。 1.灰霉病:此病为害幼苗,及成苗的叶、茎及花等部位。幼苗被害时茎基部初产生不规则病斑,后呈水渍状腐烂,褐色倒伏;叶片受害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病斑近圆形,褐色或紫褐色,具不规则轮纹。天气潮湿时受害部位均产生灰色霉状物。此病常在施氮肥过多、植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