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2种杀菌剂对牡丹黄斑病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春玲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9):122-125
为筛选出可有效防治牡丹黄斑病的有效药剂,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比较分析12种药剂在10mg/L质量浓度下对牡丹黄斑病的相对抑制率,测定12种杀菌剂对牡丹黄斑病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在10mg/L质量浓度下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对牡丹黄斑病病菌的毒力最强,相对抑制率为(65.19±2.80)%;其次是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相对抑制率为(64.81±4.49)%;32%叶斑净对牡丹黄斑病病菌的毒力最弱,相对抑制率为(25.56±4.01)%。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0%嘧霉·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对牡丹黄斑病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最小,为2.6268mg/L。其次是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EC50值次之,为2.9781mg/L。32%叶斑净可湿性粉剂对牡丹黄斑病的毒力最弱,EC50值最大,为26.3957mg/L。研究结果为牡丹黄斑病的大田防治提供药剂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为探索与生物防治相协调的化学防治措施,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科研人员近期测定了Bt、阿维菌素、吡虫啉氟啶脲、溴氰菊酯和毒死蜱等6种保护地蔬菜常用杀虫剂对捕食性天敌巴氏钝绥螨的室内毒力,并初步评价了这6种杀虫剂对巴氏钝绥螨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6种杀虫剂对巴氏钝绥螨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溴氰菊酯>毒死蜱>氟啶脲>阿维菌素>吡虫啉>Bt;其中,溴氰菊酯对巴氏钝绥螨毒性最大,其致死中浓度(LC50)达77.04毫克/升,而Bt制剂的LC50为17214.19毫克/升,对巴氏钝绥螨的安全性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3.
3种生物测定方法对香蕉花蓟马毒力测定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探究杀虫剂对香蕉花蓟马科学合理的生物测定方法,采用离心管药膜法、浸叶法和叶管药膜法测定了5种常用杀虫剂原药对香蕉花蓟马二龄若虫的毒力。结果显示:3种生物测定方法对测定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以叶管药膜法的毒力最大,其对5种药剂的毒力(LC50)顺序为:甲维盐(0.36 mg/L)>毒死蜱(0.90 mg/L)>吡虫啉(1.64 mg/L)>高效氯氰菊酯(4.70 mg/L)>噻嗪酮(12.53 mg/L),这与离心管药膜法在5种药剂的毒力顺序一致:甲维盐(1.63 mg/L)>毒死蜱(2.18 mg/L)>吡虫啉(6.59 mg/L)>高效氯氰菊酯(7.38 mg/L)>噻嗪酮(22.06 mg/L);采用浸叶法对5种药剂的毒力(LC50)顺序为:吡虫啉(2.15 mg/L)>甲维盐(2.29 mg/L)>高效氯氰菊酯(7.21 mg/L)>毒死蜱(7.40 mg/L)>噻嗪酮(14.95 mg/L)。上述3种生物测定方法都可以建立并应用于香蕉花蓟马的生物测定,离心管药膜法更适合触杀毒力测定。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科研人员近期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生命表技术研究了氰氟虫腙亚致死剂量(LC25)对小菜蛾阿维菌素抗性和敏感种群的亚致死效应,旨在为小菜蛾对阿维菌素的抗性治理提供理论基础。试验结果表明:氰氟虫腙对小菜蛾3龄幼虫抗性种群的LC50和LC25分别为0.24毫克/升和0.09毫克/升;对敏感种群的LC50和LC25分别为0.20毫克/升和0.07毫克/升。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用茶树愈伤组织细胞液进行细胞培养,培养基的主要化学成份如下:矿质盐按Xeiiepy法加硫酸亚铁(带七份结晶水)加乙二胺四乙酸铁(3.5毫克/升)、葡萄糖(2500毫克/升)、维生索按Yaumy法加入、2.4—D(5.0毫克/升或2×10~(-5)M)、6-氨基嘌呤(5.0毫克/升)、胆浆蛋白液(20.0毫克/升)、酵母浸膏(1000毫克/升)等,在26℃的黑暗处对茶树的愈伤组织细胞进行组织培养试验。本试验着重探讨了不  相似文献   

6.
正为了筛选防治西瓜瓜蚜的有效药剂,北京市植保科技人员用6种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对瓜蚜的毒力最高,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毒力最低,48小时LC_(50)分别为0.38mg/L和2225.63mg/L。6种药剂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乙基多杀  相似文献   

7.
<正>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近期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苦参碱、阿维菌素、氯氰菊酯、灭多威和吡虫啉等5种杀虫剂对B型烟粉虱不同虫态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对烟粉虱卵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0.802毫克/升,其毒力是吡虫啉的323.8倍;阿维菌素、苦参碱和吡虫啉对烟粉虱1龄和3龄若虫的毒力均较高,但对1龄若虫的毒力高于3龄若虫;阿维菌素和苦参碱对烟粉虱成  相似文献   

8.
几种杀菌剂对瓠瓜枯萎病的室内毒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防治瓠瓜枯萎病的有效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8种杀菌剂对瓠瓜枯萎病的室内毒力和EC50值。结果表明,咪鲜胺、烯唑醇和苯醚甲环唑的EC50值分别为0.08526, 0.81147和1.03912 mg/L,证明这3种杀菌剂对瓠瓜枯萎病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代森锰锌、三唑酮和百菌清的EC50值分别为99.33022, 128.4983和112.112 mg/L,抑菌效果不佳。咪鲜胺的室内毒力最强,可在生产中试验应用。  相似文献   

9.
切取具有主脉的秋海棠叶片(2×2厘米),接入凝胶状的培养基中。培养基为Ms,附加适量维生素、蔗糖、1.0毫克/升萘乙酸(NAA)和0.5毫克/升6—苄嘌呤(BA)。培养室温度为20℃、日照时间为16  相似文献   

10.
<正>据长江大学农学院翟平平等人试验,选取己唑醇、戊唑醇、嘧菌酯、醚菌酯和多菌灵5种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小麦赤霉病杀菌剂的室内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戊唑醇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515毫克/升;其次是多菌灵和己唑醇,EC50分别为1.964毫克/升、2.209毫克/升;嘧菌酯和醚菌酯抑菌效果差,EC50分别为84.713毫克/升、16.813毫克/升。另有研究结果表明,用嘧菌酯防治小麦赤霉病,不仅防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潺菜病叶进行了组织分离,经过纯化鉴定病原菌为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试验使用了七种杀菌剂采用了含毒培养基生长速率法来测定对寄生疫霉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药后48h,百菌清的EC50值为13.60mg/L,毒力指数较大,对寄生疫霉菌抑制效果非常显著;恶霜锰锌和代森锰锌的EC50值为16.99和28.62 mg/L,抑制效果较显著;甲霜锰锌、霜霉威和烯酰吗啉的EC50值分别为为56.23mg/L、56.23mg/L和60.71mg/L,效果一般;二氯异氰的EC50值为319.21mg/L,毒力效果较差;药后24h各药剂对寄生疫霉的抑制效果与药后48h抑制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12.
7种杀菌剂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水稻稻瘟病和纹枯病是水稻上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化学防治是其主要防控措施之一,本研究旨在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对稻瘟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毒力作用强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制剂对水稻稻瘟病菌和纹枯病菌的室内毒力作用。测定结果表明,在3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制剂中,6.25% Fluindapyr(研发代号IR9792)EC对稻瘟病菌毒力作用最强,EC50为1.01 mg/L;在3 种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的杀菌剂制剂中25%吡唑醚菌酯EC对稻瘟病菌毒力最高,EC50为0.01 mg/L;三唑硫酮类杀菌剂48%丙硫菌唑SC对稻瘟病菌的EC50为0.70 mg/L。对于纹枯病菌,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的24%噻呋酰胺SC对纹枯病菌毒力最高,EC50为0.07 mg/L;甲氧基丙烯酸酯(Strobilurin)类的20%丁香菌酯SC对纹枯病菌的毒力强,EC50为0.52 mg/L;48%丙硫菌唑SC对纹枯病菌的EC50为1.19 mg/L。研究结果为上述杀菌剂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青岛农业大学植物医学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通过室内毒力试验、安全性试验以及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苦参碱对大葱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苦参碱对甜菜夜蛾的杀虫活性较好,药后48小时苦参碱对大葱甜菜夜蛾的LC50值为97.698mg/L。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0.5%苦参碱水剂6.75、13.5、27g a.i/hm~2喷雾处理三个大葱供试品种小香葱、铁杆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玉米螟为供试昆虫,采用规范化的生物测定方法对全国各地筛选的19个高毒力苏芸金杆菌菌株进行毒力评比.实验结果表明属于血清型H_(3a3b)的各菌株对玉米螟具有较高的毒力.以LD_(50)作为衡量各菌株的毒力指标选出了HD-1、鄂农3号、551和80-1等几个高毒力的菌株,为今后生产高效的苏芸金杆菌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我所于1984年从国外引进胶榕(橡皮树)新品种美丽胶榕(Ficus elastica 'Decora'),并于1985年7月用组织培养方法繁殖成功。切取美丽胶榕当年生茎尖0.5—1厘米,按常规方法消毒后,接种于MS+6BA2毫克/升+IAA0.5毫克/升,pH5.7左右的固体培养基上,诱导出芽。培养条件:光强度2000—3000勒克斯,光照每日10小时,  相似文献   

16.
红光熊蜂Bombus ignitus Smith是甘肃东南部山地植物的主要传粉昆虫之一。2007-2010年在甘肃麦积山风景区的调查结果表明:红光熊蜂在该景区的石门山、仙人崖和净土寺等地分布较多;该种熊蜂在该景区1年1代,早春3月中旬越冬蜂王开始出蛰,5月初第一批工蜂出房,随后蜂群逐渐发展壮大,雄蜂和子代蜂王的出房时间主要在7月初到8月底之间,初秋时节蜂群开始衰败,10月底天气变冷,交配过的蜂王又进入休眠状态;在该景区,红光熊蜂年采访植物涉及到17科59种,在不同季节,红光熊蜂主要访问对象有所不同;该种熊蜂人工繁育成群率较高,蜂群群势强大,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等单位研究人员采用室内药膜法和田间生物测定,评价了12种化学药剂对柑橘木虱成虫的毒力和防治效果,筛选出适合叶面喷雾和土壤淋施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及其最佳使用浓度,为柑橘木虱化学防治的科学精准用药提供参考,并为柑橘黄龙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柑橘木虱成虫毒力效果较好的是48%噻虫胺、45%毒死蜱、10%溴氰虫酰胺和20%呋虫胺,LC50值分别为1.42、1.48、1.49、1.60mg/L。田间叶面喷雾生测结果表明,20%呋虫  相似文献   

18.
种子休眠妨碍了向日葵种的研究及其在改良栽培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的育种程序中的应用。测验了数种种子处理方法,测定其在打破许多野生向日葵种的强烈的种子休眠系统上的效率。第一个处理(称为完整处理)包括种子的机械多次划破、于100毫克/升赤霉酸液中浸泡1小时及去除种壳。其他处理是该程序的简化和三个应用赤霉酸和2-氯乙基-次磷酸的完整种子处理。结果表明:去除种壳和种皮的处理最为有效,使许多种(包括极难萌发的一年生沙漠种)的萌发率提高到90%以上,将多次划破的种子置于100毫克/升赤霉酸液中浸泡1小时能促进某些种的萌发。将完整种子置于100毫克/升赤霉酸液中浸泡1小时或于500毫克/升2-氯乙基-次磷酸液中浸泡1小时均不能促进萌发。完整种子置于100毫克/升或100毫克/升赤霉酸液中培养10天可促进萌发,但形成非正常苗,虽然完整处理复杂,但其萌发率高,且材料间变异最小,因而推荐完整处理作为最佳的方法。许多作物育种家都关注把野生向日葵种作为改良栽培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L.)的基因资源,但强烈的种子休眠系统妨碍了这些物种的利用。在所有的野生种中均存在不同强度的种子休眠系统,但在一年生沙漠种H.deserficola Heiser、H.anomalus Blake和H.hiveus亚种fephrods(A.GrAy)Heiser(Heiser等,1969)尤为强烈。这些旱生种作为耐旱基因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据恶,某些多年生种的休眠也非常强烈(Heiser,1916)。为确保野生向日葵种子萌发良好,已应用了数种方法。Heiser等(1969)报道一般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种子播种于盆内,每移出室外3周至1个月,使其置于不同温度(包括冻融)之下。这种方法可促进萌发,但极少超过50%,且对一年生旱生种无效。对旱生种也应用了其他方法,包括湿润和干燥交替、多次换水冲洗和浸泡种子,但萌发率极少达到10%。据研究(Kumar和Sastry,1974、1975,Zimmerman,1977,Fick,1978,Harada,1982),乙烯萌发混合物,2-氯乙基-次磷酸可促进刚收获的栽培向日葵种子的萌发,赤霉酸(GA_3)和苯甲基腺嘌呤也有同样的效果(Kumar和Sastry 1974,1975),去除种壳也可促进萌发(Kumar和Sastry 1974,1975,Harada,1982)。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野生向日葵种种子的几种萌发方法,从而确定一种简单又有效的程序。  相似文献   

19.
旨在鉴定出潺菜病叶病原菌和筛选出防治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的最佳药剂。本试验对潺菜病叶进行了组织分离,经过纯化鉴定病原菌为寄生疫霉。试验使用7种杀菌剂并采用了含毒培养基生长速率法来测定对寄生疫霉的抑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药后48 h,百菌清的EC50值为13.60 mg/L,毒力指数较大,对寄生疫霉菌抑制效果非常显著;恶霜锰锌和代森锰锌的EC50值为16.99、28.62 mg/L,抑制效果较显著;甲霜锰锌、霜霉威和烯酰吗啉的EC50值分别为为56.23、57.16、60.71 mg/L,效果一般;二氯异氰的EC50值为319.21 mg/L,毒力效果较差;药后24 h各药剂对寄生疫霉的抑制效果与药后48 h抑制效果相似。在7种杀菌剂中百菌清对寄生疫霉抑制率最高,抑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大豆品种(系)间光合活性的差异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用红外线 CO2分析仪测定了大豆各生育期及品种(系)间光合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大豆的光合速率在整个生育期中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呈双峰曲线,其高峰出现在始花期和结荚鼓粒期。大豆品种(系)间光合速率变异幅度为11~40毫克 CO2/分米~2·小时,平均23.1毫克 CO2/分米~2·小时,变异系数为28%全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