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瓣胃是牛胃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瓣胃压力感受器反应迟钝,瓣胃排出功能减弱,使得瓣胃内容物逐渐增多,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瓣胃内容物越来越多,且变得干硬,最终形成阻塞。笔者主要以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某农户1头瓣胃阻塞病牛的诊治为例,探讨牛瓣胃阻塞的诊疗方法,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牛瓣胃阻塞,中兽医又叫百叶干。本病病程经过缓慢,在兽医临床是一种比较难治疗的疾病。若治疗不当,病牛死亡率很高。笔者在基层兽医工作多年,总结出有效的治疗经验,总结如下,供兽医工作者参考。1病因牛瓣胃阻塞可分成原发性瓣胃阻塞和继发性瓣胃阻塞,原发多属胃阴虚,继发多属伤津耗液的实热症。1.1原发性瓣胃阻塞1.1.1失水和饲料粗劣:多因长期饲喂粗硬的难于消化的饲草,如半干半湿的豆秸、红薯藤、花生  相似文献   

3.
<正>牛瓣胃阻塞又名瓣胃秘结,中兽医称为百叶干。是于前胃运动机能障碍,瓣胃收缩力降低,其内容物不能后送到真胃中,但网胃内容物却继续进入瓣胃,结果有多量内容物停滞,水分被吸干而干涸,以致形成阻塞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尤以老龄、体弱、舍饲牛最为多发,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共治疗原发性患牛45例,治愈41例,治愈91%,死亡4例,均为后期严重病牛。现就原发性瓣胃阻塞的治疗法简述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牛胃肠炎应用盐酸环丙沙星在不同给药方法导致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月~2017年5月收治采用盐酸环丙沙星治疗的180头胃肠炎病牛,根据给药方法不同分为三组,比较三组病牛的治疗效果.结果:口服给药组病牛首次给药治愈率为38.33%,肌肉注射组病牛为41.67%,瓣胃注射组病牛为78.33%,瓣胃注射首次治愈率显著高于其他方式(P<0.05).结论:瓣胃注射盐酸环丙沙星治疗牛胃肠炎,可直接抑制病牛胃纤毛虫的生长和活性,抗菌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
牛瓣胃阻塞是由于前胃运动机能出现障碍,瓣胃收缩能力减弱,导致内容物停留在瓣胃将胃部水分吸收,形成堵塞的一种胃部疾病。牛瓣胃阻塞是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胃部疾病,对牛健康成长会造成严重影响,在牛饲养过程中,针对牛胃部疾病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是牦牛养殖大市,牦牛胃部疾病特别是牛瓣胃阻塞在该地区高发,需要采取措施更好的指导饲养者做好该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笔者就牦牛瓣胃阻塞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医对牛瓣胃阻塞的诊断与防治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5月-6月某养殖场罹患牛瓣胃阻塞病畜50头为研究样本。对病畜使用自拟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分析结果。结果:病畜经上述中药治疗后痊愈,观察2星期,无复发案例。结论:对于发生牛瓣胃阻塞的病畜,早期做好疾病诊断,同时配合中药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满意效果。此法安全性强,有效性高,不易复发,且价格便宜,因此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周礼 《畜牧兽医杂志》2014,33(6):138-139
牛瓣胃阻塞又名瓣胃秘结,中兽医称为百叶干.是于前胃运动机能障碍,瓣胃收缩力降低,其内容物不能后送到真胃中,但网胃内容物却继续进入瓣胃,结果有多量内容物停滞,水分被吸收而干涸,以致形成阻塞的一种疾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尤以老龄、体弱、舍饲牛最为多发,按病因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笔者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共治疗原发性患牛45例,治愈41例,治愈率91%,死亡4例,均为后期严重病牛.现就原发性瓣胃阻塞的治疗方法简述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瓣胃阻塞主要是因为前胃弛缓,瓣胃蠕动力减弱,食物在瓣胃内停留时问过长,水分被吸干而形成阻塞。另外,长期食用干草,饮水不足也可以导致此病的发生。瓣胃阻塞可引起患牛全身机能发生变化,最后衰竭死亡。最近笔者在临床上遇到一例这样的病牛,经过临床的诊治获得痊愈,现将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瓣胃阻塞是牛的一种前胃病,若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将危及牛体健康。笔者通过按压触诊和瓣胃穿刺进行诊断,并采取中西兽医方法治疗,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自1984年以来,我们应用“当归苁蓉汤”加减治愈黄牛瓣胃阻塞22例,效果较好,介绍如下:根据22例病牛的统计,牛瓣胃阻塞病有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后者呈慢性经过。  相似文献   

11.
肖均 《畜牧市场》2010,(10):48-49
牛瓣胃阻塞,中兽医称为百叶干,是反刍动物的一种严重前胃运动机能障碍性疾病,特别是瓣胃本身的收缩机能减弱时,致使胃里的内容物不能排入到真胃而积聚于瓣胃之中,内容物的水分被吸收而变干,最后导致瓣胃发生阻塞。本病主要发生于牛,该病若未及时发现,导致病情加剧或病程延长,常预后不良。笔者在20余年的兽医临床实践中,通过对本镇及临近乡镇的发病病牛进行兽医临床检查和死尸解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瓣胃阻塞16例,除3头确因体质虚弱和就诊过晚未治而亡外,其余13头全部治愈,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该病的治疗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牛瓣胃阻塞是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发病原因多样,若治疗不及时会造成多种继发症,严重危害了牛只生产,影响生产效益,本文将对牛瓣胃阻塞的病因及防治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3.
瓣胃阻塞又称为"百叶干",是以瓣胃内容物积滞,干涸,瓣胃内小叶压迫性坏死为特征的疾病。其发病原因是病牛长期饲喂干草、糟粕以及粉状饲料(谷粉、谷糠、麸皮等),饮水不足等原因引起。特别是吃了混有泥沙的饲料,尤其是劣质的粉料,更易发生本病。此外,牛患前胃弛缓、瘤胃积食、真胃积食或牛肠便秘等也可继发本病。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们用手术方法治疗急腹症病牛,成败均有。关于如何提高急腹症患牛的手术治愈率,谈谈看法。一、手术时机问题国内外文献记载及我们临床实践均证明了顽固性瓣胃阻塞、完全性肠阻塞、真胃右方转位及肠变位等疾病,非手术疗法多数无效,而手术时机是关键。具体看法如下。1.瓣胃阻塞:应在发病后1—3日内,用1—2剂大剂量的泻剂、前胃兴奋剂或瓣胃内往入药液治疗无效时,应立即手术。如药物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百叶干的方法及效果。以一例患有瓣胃阻塞的病牛为例,经过中医单独治疗无效后,联合进行西医手术治疗和跟踪回访,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以期为该病的治疗与预防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牛百叶干病是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感染疾病之一,该病种疾病早期临床症状一般不甚明显,因此易被许多牛养殖户所忽略,等到发现病牛临床症状明显后,因其疾病带来了很多损失。该病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是由于牛在使役后的时间供给过度、牛的运动时间不足,或长期饲喂一些大量含粗纤维多的干硬、酸性、变质的动物饲料,加之牛每天饮水量的不足,致使牛体内火盛,病牛体内一般不仅严重缺水,而且在原本滞留于牛胃小叶里的饲料难以正常运转下行。中西医相结合对牛百叶干进行治疗,发病及时进行抢救,可具有良好的预防治疗康复效果,避免养殖户因此遭到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瓣胃阻塞是牛的一种严重前胃运动机能障碍的疾病。临床上的主要表:见为粪便干硬,色暗,鼻镜干燥,瓣胃触诊疼痛,听瓣胃蠕动音减弱或消失,有的病畜表现腹痛症状。但在实际工作中要对此病做出确切的客观诊断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其他前胃疾病也有类似症状。使病牛不能尽早治愈,甚至造成死亡。为此查阅一些有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牛的瓣胃阻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瓣胃阻塞又称瓣胃秘治,中兽医称为“百叶干”,是达茂旗地区黄牛的一种多发病,一般发生于晚春的舍饲结束期,该病治疗起来很困难。200年达茂草原由于气候干旱、炎热,7—8月份达茂旗巴音敖包苏木出现了一部分牛因高热、缺水引起的瓣胃阻塞,笔者共收治20例,治愈15例,治愈率为75%。1病因及症状该病主要是由于长期饲喂难消化的饲料而又缺乏饮水造成的,也有继发于其它疾病的。病初,病牛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瘤胃蠕动减弱,瓣胃蠕动消失,出现持续性腹痛症状;空口咀嚼,磨牙,卧地时呈左侧横卧,头向右侧观腹。触诊瓣胃区,病牛退让,表现疼痛…  相似文献   

18.
瓣胃阻塞也称瓣胃秘结,又称百叶干,是由于前胃机能障碍,瓣胃收缩无力,其内容物水分被吸收干涸而粘附在瓣胃胃叶皱褶间直至充满整个瓣胃,使食糜无法通过瓣胃进入真胃而形成阻塞的一种疾病。若治疗不当,延误治疗时机,死亡率为100%。笔者在近年来的临床工作实践中,用手术挤压法治疗牛瓣胃阻塞3例效果理想。特作此文,供同行共同探讨。1发病原因据笔者诊治的所有病例综合来看:长期饲喂干草或干草粉而饮水不足;长期处于运动量不足或突然过度使役,突然改变饲料;误食地(农)膜残留物、塑料制品等都是发生本病的直接原因。另外患牛前胃弛缓、真胃变位…  相似文献   

19.
<正>瓣胃阻塞又称百叶干或瓣胃秘结,是指由于前胃迟缓导致瓣胃收缩力减弱,内容物停滞,水分被吸收而干涸并阻塞于瓣胃内的一种严重的前胃病,较其他前胃病相比发病概率相对较低,但常能引起反刍动物死亡[1]。笔者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习动物医院为依托,自2010年4月份起共诊治16例患瓣胃阻塞的病牛。施治时根据病牛所处的病程阶段分别采用了  相似文献   

20.
牛瓣胃阻塞又称瓣胃秘结,是一种严重的消化不良疾病,对养牛业的发展有严重影响。笔者选取1例黄牛瓣胃阻塞病例进行分析,探讨黄牛瓣胃阻塞的治疗方法,旨在为黄牛瓣胃阻塞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