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保护地番茄叶霉病的发生与防治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茄叶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发生由番茄叶霉菌(Cladosporium fulvum (Cook) Ciferri)侵染引起。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保护地蔬菜面积的扩大,该病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成为了番茄生产上的重要叶部病害,严重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国内外科研工作者对叶霉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病害流行规律以及综合防治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制定出一系列防治措施来有效减轻病害造成的损失。在此,仅对上述研究进展及其现存的问题进行简单的综述,同时,对利用生物农药及其植物抗病基因工程在今后保护地番茄叶霉病防治中的前景做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正>番茄叶霉病的病原菌在9℃~34℃都能生长发育,其最适宜生长温度是20℃~25℃,相对空气湿度超过85%时,病菌便可大量繁殖,发病加重。该病从开始发生到流行成灾,一般需要10天左右。若是这期间再遇到连阴天,低温弱光的环境又为病害的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蔓延加快,番茄叶片将会严重受害。具体症状为叶片正面出现椭圆形凸出褪绿斑,叶背面初生白霉,后期变灰褐色,严重影响叶片生理功能,最终导致番茄大幅度减产。关键防治番茄叶霉病,应分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辽宁省各有关蔬菜测报点调查,辽宁省植物保护站日前预测今年全省番茄叶霉病总体为中等程度发生,部分植株生长郁闭的地块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5万亩,发生地区包括沈阳、大连、鞍山、锦州和朝阳等番茄主栽地区。  相似文献   

5.
番茄叶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番茄叶霉病是威胁保护地番茄生产的一种严重病害,为世界病害,可直接导致番茄减产,并严重影响番茄品质。根据国内外关于番茄叶霉病的研究情况,综述了番茄叶霉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病菌的形态特征以及适宜菌丝和孢子的生长温度(20~25℃)以及湿度(85%以上)等条件;病害的发生条件和流行规律;不同地区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化情况;生产上应选用毛粉802、双抗2号等抗病品种;番茄与病菌之间的作用机制;番茄Cf及ECP等抗病基因的克隆、结构和功能及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6.
复方代森锌防治番茄早疫病与叶霉病试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7.
豇豆煤霉病,又称叶斑病,是由半知菌亚门尾(霉)属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病菌除侵染豇豆外,还危害菜豆、毛豆(大豆)、蚕豆、扁豆、绿豆、红小豆、豌豆及刀豆等多种豆科作物,常常造成较大的损失. 1 发病规律 1.1 传染途径 病菌以分生孢子梗下的子座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次年产生大量分生孢子,成为初次侵染源.豇豆植株感病后,在病斑上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在田间进行重复感染.  相似文献   

8.
9.
加工番茄条斑型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 997年种植加工番茄到2 0 0 2年,农五师八十四团累计种植番茄1 31 7.3hm2 ,累计创利润5 73.42万元,种植面积和单产由1 997年的4hm2和31 .5 t/hm2增加到2 0 0 2年的387.1 hm2和69.75 t/hm2 ;2 0 0 3年又种植了40 4 hm2 。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番茄病害的发生也越来越重,2 0  相似文献   

10.
北京地区番茄叶霉病菌致病性分化新动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北京地区番茄叶霉病菌生理小种分化的连续监测,发现了可侵染目前生产上主栽抗叶霉病品种的新小种。采用国际上通用的一套叶霉病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品种,利用苗期接种鉴定的方法,对新小种进行了多次小种归属鉴定,该小种属于1.2.3.4.9。与目前生产上的优势小种1.2.3和1.2.3.4相比,新小种的分化层次高,致病性更强,虽然现在还不是优势小种,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正>一、症状豇豆煤霉病,又称豇豆叶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两面生有赤色或紫褐色小斑点,扩大后呈近圆形淡褐色或褐色病斑,病健部界限不明显,病斑直径12厘米,潮湿条件下,叶背病斑部长出灰黑色霉,严重发病致早期落叶。二、发病条件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7℃2厘米,潮湿条件下,叶背病斑部长出灰黑色霉,严重发病致早期落叶。二、发病条件病菌生长温度范围为7℃35℃,最适生长温度为30℃,高温高湿或多雨是发病的主要条件,连作地发病较严重。  相似文献   

12.
番茄叶霉病抗性与苯丙氨酸解氨酶的相关性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以含对叶霉病不同抗性基因的番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叶霉病菌侵染过程中PAL酶活性和次生代谢物木质素含量的变化与品种抗性、病原菌生理小种间的相互关系. 种后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增加,抗病品种的PAL酶活性高峰出现早于感病品种。番茄品种的抗病性与其接种后36h PAL酶活性变化百分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另外,还成功地利用PAL酶活性变化速度这一指标对叶霉病生理小种的变异进行了生化鉴定。  相似文献   

13.
正一、甜椒白粉病:是甜椒的一种重要病害,分布较广,但多在局部地区发生,仅个别年份发生普遍而严重,显著影响彩色甜椒生产。该病主要危害叶片,嫩叶、老叶均可染病。开始染病时,先在下部叶片正面或背面产生圆形白粉状霉斑,后逐渐向上扩展,连成一片,致使叶片大部分布满白粉,严重时白粉迅速增加,布满整个叶部,叶片产生霉层、变黄、大量脱落成光杆。该病一般以生长中后期发病较多,特别是进入坐果期后,在连阴雨过后或雾大的情况下,无论是生产管理条件较好的地块还是管理比较粗放的地块,该病的发生都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4.
番茄营养液深液流无限生长型栽培营养液的管理与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北京地区的水质特点和非常规栽培的特殊性,制定了在营养液深液流无限生长型栽培条件下使用的营养液配方。并根据番茄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和养分吸收特性,及时调整营养液的组成成分、浓度、酸碱度等,对营养液实行动态管理。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该配方中的各种营养成分(N、P、K、Ca、Mg等)基本可以被番茄均衡地吸收,属于营养均衡的配方。  相似文献   

15.
<正>为评价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的防治效果,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了四霉素对9株不同地区来源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以及芽管伸长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四霉素对番茄叶霉病菌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中抑制孢子萌  相似文献   

16.
以营养液深液流为栽培方式,以无限生长型番茄为研究对象,应用植物的超越补偿原理,根据番茄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对光照、温度、湿度等的不同要求,通过对温室综合环境的调节与控制,以及对番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控制与转化,经过一年半的栽培试验,首次在国内实现了单株番茄结果超万个;对番茄果实的化验结果表明,试验栽培出的果实品质优良,营养丰富,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有机磷的含量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
番茄抗叶霉病基因及分子育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霉病是危害保护地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能导致番茄产量下降,影响番茄生产的经济效益。防治该病的主要措施是培育抗病品种。抗病基因是抗病分子生物学和抗病育种的基础。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已有多个抗性基因被鉴定和克隆出来,有的已经被利用在分子育种上,这为生产上有效控制番茄叶霉病病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为了更好的控制病害,本文综述了叶霉菌生理小种的分化、克隆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抗性基因的遗传及抗叶霉病的分子机制,讨论了抗性基因的应用和基因工程的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
灰霉菌主要侵害番茄果实,在早春保护地中、下部果实发病较重;灰霉菌孢子萌发侵入除需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外,还需一定的酸性条件和能量物质刺激;灰霉病发生的适宜温度18-24℃,相对湿度要求大于90%;防治上采取以生态控制为主,辅以带药蘸花,用烟雾法,粉尘法等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露地番茄病毒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开封县降雨稀少,雨量仅是常年的一半,且7~8月份持续干旱伴随持续高温,番茄病毒病发生较重。据观察,全县露地番茄常见的病毒病有三种,即花叶型、蕨叶型和条斑型。受其危害,番茄一般减产10%~30%。1发生规律1.1传染途径一是土壤、种子带毒,为初侵染源。二是田间农事操作传毒。在进行定植、整枝、打杈、绑蔓、除草、采摘等工作时,通过摩擦将有病植株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