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接上期)3.番茄枯萎病番茄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是一种防治困难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常与青枯病并发。多数在番茄开花结果期发生,局部受害,全株显病。发病原因:引起番茄枯萎病的病原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番茄尖镰孢菌番茄专化型(图1),小型分生孢子卵形至长椭圆形,无色单胞;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或长纺钎锤形,无色,多数为3个分隔。也会在菌丝上顶生或间生圆形至椭圆形、单胞、黄褐色的厚垣孢子。如果土壤中有一定量的线虫等地下害虫,或种子带菌、育苗用的营养土或有机肥没有充  相似文献   

2.
<正>(接上期)8.番茄叶霉病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仅危害番茄,是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各番茄种植区普遍发生。随着保护地番茄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叶霉的病情也快速发展,危害加重,严重影响番茄的产量。发病原因:病原为半知菌亚门黄枝孢菌,初无色后呈褐色的分生孢子梗成束从气孔伸出(图1),稍有分枝,有隔膜,大部分细胞上部偏向一侧膨大。孢子梗上产生分生孢子(图2),产孢细胞单芽生或多芽生,合轴式  相似文献   

3.
<正>(接上期)6.番茄青枯病番茄青枯病是番茄上常见的维管束系统性病害之一,保护地、露地均可普遍发生。近年来,由于连年种植,日光温室蔬菜发展迅速,特别是温室番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造成番茄青枯病发生逐年严重,特别是南方及多雨年份发生普遍而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植株青枯死亡,导致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给菜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发病原因:此病由细菌薄壁菌门的青枯假单胞菌(图1)侵染引起。菌体短  相似文献   

4.
<正>(接上期)7.番茄病毒病番茄病毒病是番茄上一种难以防治的常见性病毒病害,在全国番茄种植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可减产20%30%,流行年份高达50%30%,流行年份高达50%70%,局部地区甚至绝产。发病原因:引起番茄病毒病的病毒有球状的黄瓜花叶病毒(CMV,图1)、杆状RNA病毒的烟草花叶病毒(TMV、图2)和颗粒形黄化卷叶病毒(TYLCV)、线状的马铃薯Y病毒(PVY、图1),以及番茄烟粉虱双生病毒(WTG)等多种病毒。  相似文献   

5.
<正>(接上期)2.番茄灰霉病番茄灰霉病是番茄上危害较重且常见的病害,各菜区都发生。低温、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发病严重时造成茎叶枯死和大量的烂花、烂果,直接影响产量。发病原因:引起番茄灰霉病的病原是半知菌亚门真菌灰葡萄孢(图1),病菌以菌核形式在土壤里,或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形式在病株残体里越冬。病株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助气流、灌溉水或雨水传播,可通过番茄伤口、花粉和茎基部、花瓣等处侵入。除危害番茄外,还可危害害茄子、辣椒、黄瓜、瓠瓜等20多种作物。  相似文献   

6.
<正>(接上期)5.番茄早疫病番茄早疫病又称为轮纹病、夏疫病,各地普遍发生,是危害番茄的重要病害之一,常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因病减产30%以上,一些地区由于推广抗病毒病而不抗早疫病的番茄品种,导致早疫病严重发生和流行,尤其大棚、温室中发病较重。  相似文献   

7.
<正>(接上期)4.番茄晚疫病番茄晚疫病是番茄上重要病害之一,在保护地、露地均可发生,但主要危害保护地番茄。连续阴雨天气多的年份危害严重,常减产20%30%,严重时绝收。发病原因:引起番茄晚疫病的病原是鞭毛菌亚门真菌致病疫霉菌(图1),初期无色透明有分隔的菌丝后变褐色,寄生于寄主组  相似文献   

8.
<正>(接上期)6.大豆茎枯病大豆茎枯病在各豆区均有发生,我国在东北、华北等地相对多发。茎枯病主要危害大豆茎部,影响大豆产量。发病原因:大豆茎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大豆茎点霉引起的,其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于表皮下,球形或近球形,器壁膜质,褐色,孔口周围的细胞暗褐色。分生孢子球形或椭圆形,无色,单胞,两端钝圆,内含2个油球。另外在2006年,黑龙江省发现由大豆拟茎点种腐病菌(图1)引起的大豆茎枯病。  相似文献   

9.
<正>(接上期)2.大豆立枯病立枯病是在大豆种植上常见的病害,又称死棵、猝倒、黑根病,各大豆主产区均有发生,华北及东北地区较为普遍。一般轻病田死株率为10%左右,重病田死株率可达30%以上,个别田块甚至绝收。大豆立枯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做好大豆立枯病的防治工作对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病原因:引起大豆立枯病的病原为立枯丝核菌(图1),病菌的菌丝最初无色,以后逐渐变为褐色。菌丝的分枝近直角,分枝处有缢缩。病菌的菌核暗褐色,形状  相似文献   

10.
<正>(接上期)3.大豆根腐病大豆根腐病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较重、致病病原菌种类繁多和防治困难的世界性病害,我国由垦区在七十年代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大豆的主要病害。随着大豆栽培面积扩大、重茬等现象,北方春大豆和南方黄淮夏大豆生产区,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发生尤为严重。主要危害大豆根系,影响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一般年份病株率都在30%40%,导致减产10%40%,导致减产10%30%,严重时可达60%以上甚至绝收。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1.
<正>(接上期)1.大豆炭疽病大豆炭疽病是我国大豆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和华南等各大豆产区,而且一般南方重于北方。发病时可危害豆荚、豆杆和幼苗,造成幼苗死亡,豆荚干枯不结粒,茎杆枯死,一般造成损失16%~26%,严重时导致减  相似文献   

12.
<正>(接上期)5.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又称大豆蛙眼病或斑点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山东、江苏、云南等大豆种植区,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该病是一种间歇性流行病害,近年来,随着大豆重茬面积的增加,灰斑病的发生越来越严重。一般发生年份可使大豆减产12%15%,严重发生年份可减产30%,重可达50%以上。病害不仅影响产量,还影响外观,品质变劣,使商品豆降价,出口受限制。病粒发芽率降低,含油量降低约2.9%,蛋白质含量降低约1.2%。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3.
<正>(接上期)4.大豆褐斑病大豆褐斑病,又称大豆斑枯病、褐纹病,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及四川、河南、山东、江苏等省。一般病叶率为5%左右,个别年份可达90%以上,造成大豆严重减产,为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做好大豆褐斑病的防治工作对提高大豆的产量与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发病原因:引起大豆褐斑病的病原为大豆壳针孢,其分生孢子器埋生于叶组织里,散生或聚生,呈球形,器壁为褐色、膜质。分生孢子(图1)无色,呈针形,有13个横隔膜。大豆壳针孢以分生孢子器  相似文献   

14.
<正>(接上期)5.油菜潜叶蝇油菜潜叶蝇又名豌豆潜叶蝇,俗称叶蛆、夹叶虫,属双翅目,潜蝇科。我国除西藏地区外,各油菜产区都有发生。油菜潜叶蝇寄主范围广,食性很杂,对叶用蔬菜的食用价值影响很大。春季油菜受害较重,油油菜潜叶蝇以幼虫钻入叶内取食叶肉,形成黄白色或白色弯曲虫  相似文献   

15.
<正>(接上期)3.油菜霜霉病油菜霜霉病与白锈病都可为称龙头病,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普遍发生。整个油菜生育期都能发病,白锈病和霜霉病有单独发病,也有并发。引发油菜霜霉病的病原为鞭毛菌亚门霜霉菌属十字花科的寄生霜霉菌(图1)。霜霉菌菌丝体无色,无隔膜,生长在细胞间,以吸器伸入细胞内摄取养分。孢囊梗无色,上部双叉分枝,顶端着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无色单胞。有性繁殖产生卵孢子,卵孢子球形,黄褐色,表面光滑或有皱纹。  相似文献   

16.
<正>(接上期)10.小麦仓贮害虫小麦贮藏期间的主要害虫是麦蛾、玉米象、谷蠹、大谷盗、赤拟谷盗等。由于小麦收获季节气温较高,利于储粮害虫的生长与繁殖,严重影响贮藏小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7.
<正>(接上期)2.油菜白锈病油菜白锈病在我国分布广泛,西南、江苏、浙江、上海油菜区发生严重。常与油菜霜霉病并发。油菜从苗期到开花结荚期均可受害,尤以抽苔、开花期受害最重造成严重减产。一般发病率5%10%,大流行时发病率可达50%左右,重病田达72%10%,大流行时发病率可达50%左右,重病田达72%100%。油菜白锈病菌属于鞭毛菌亚门霜霉目白锈属。无色、单胞、棍棒状的孢囊梗以栅栏状排列丛生在寄主表皮的下面(图1)。孢囊梗顶端着生链状孢子囊,相互连接处有细小颈部,孢子囊自上而下成熟。孢子囊近球形、无色、单胞。  相似文献   

18.
<正>(接上期)9.花生病毒病花生病毒病是花生上的一类重要病害,1976年,在我国北方花生产区大流行,减产20多万吨。侵染花生的病毒种类很多,已报道的有近20种。我国发生普遍、为害严重的主要有条纹病毒病、黄花叶病毒病、矮化病毒病和芽枯病毒病4类,主要依靠蚜虫传播,发病后叶片窄小,严重影响光合作用;荚果发病造成小果、畸形果或瘪果。发病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接上期)8.花生白绢病花生白绢病又称菌核性基腐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花生产区,在我国以长江流域和南方产区发生较多,一般为零星发生,但严重的发病率可高达30%以上,造成植株成片枯萎。发病原因:引起  相似文献   

20.
<正>(接上期)7.小麦病毒病小麦病毒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一类小麦病害,国内已经报道有20几种,其中为害较重的主要有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和土传小麦花叶病,其它的如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红矮病、小麦线条花叶病等在局部地区可能会严重发生。我国于1960年在陕西、甘肃的小麦上发现小麦黄矮病,上世纪70年代左右有6次大流行。受害小麦严重的减产40%以上,个别地块可造成绝产。丛矮病曾在西北、河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流行,重病田减产50%以上。土传花叶病局部地区可造成70%的减产,还可以危害大麦等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