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施锌对香稻产量、香气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以香稻桂香占、培杂软香、香气单片段代换系品14和品15及其受体亲本华粳籼74为材料,研究锌(Zn)肥对香稻产量、香气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锌能显著增加桂香占和品15的有效穗数,桂香占、品14、品15和华粳籼74的每穗总粒数,桂香占、培杂软香、品15和华粳籼74的结实率;各品种施锌处理实际产量均高于对照,基施锌肥对桂香占的增产作用最大;施锌能显著提高不同品种香稻籽粒2-AP含量,其中对桂香占的增香效果最好;施锌能显著提高桂香占、培杂软香和华粳籼74的糙米率,提高5个品种香稻的整精米率;施锌能显著降低桂香占和培杂软香的垩白粒率,降低培杂软香的垩白度,但施锌显著增加了品14、品15和华粳籼74的垩白面积,降低了5个香稻品种稻米的胶稠度而提高了直链淀粉含量。  相似文献   

2.
寒地水稻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单因素重复试验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龙稻5号和东农428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对龙稻5号和东农428的平方米穗数、穗粒数、空瘪粒、千粒重及产量影响差异显著,龙稻5号的平方米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在施氮水平0-135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达到175kg/hm2时,穗粒数下降,空瘪粒高;东农428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东农428直链淀粉含量在施氮量为175kg/hm2时含量下降。龙稻5号和东农428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以135kg/hm2施肥水平最高。龙稻5号垩白度和垩白率处理间差异显著,东农428胶稠度处理间差异显著,随施氮水平的提高,胶稠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穗肥不同施用期对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广陵香粳(迟熟中粳稻)和两优培九(杂交中籼稻)为材料,研究穗肥施用期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穗肥不同施用期对产量的作用,品种间有差异。两优培九在15kg/mu施氮量下,于倒3叶、倒2叶期等量分次施用穗肥,在10kg/mu施氮量下,于倒4叶、倒2叶期等量分次施用穗肥,获得较高产量。广陵香粳在适宜施氮水平下,倒4叶、倒2叶期等量分次施用穗肥,有利于穗粒协调,并能提高结实率与粒重,产量提高。(2)两优培九同一施氮水平,随着穗肥施用期推迟,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降低,整精米率提高,直链淀粉的含量和胶稠度减少,粗蛋白的含量增加。广陵香粳的垩白率、垩白度、整精米率和粗蛋白含量随着穗肥施用期推迟而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则有所降低。因此两优培九穗肥宜在倒3叶、倒1叶期,广陵香粳在倒4叶、倒2叶期分次施用可改善稻米品质,同时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4.
硅肥对水稻产量、品质及抗倒伏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硅肥对宁化河龙贡米产量、品质和抗倒伏性状的影响,以期为宁化河龙贡米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玉针香’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不同硅肥处理[森夫硅肥(S1)、蔡德龙ETDA硅肥(S2)、不施硅肥(S0,对照)],调查不同硅肥处理对‘玉针香’产量形成、品质及茎秆形态和力学特征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S1处理森夫硅肥和S2处理蔡德龙ETDA硅肥比对照不施硅肥‘玉针香’产量高,分别提高2.82%和4.83%,有效穗数较对照增加11.57%和13.74%;整精米率较对照增加7.48%和13.07%;植株形态特征(株高、茎粗、茎壁厚度、叶片长度和宽度)没有明显影响,植株抗推力增加了18.31%和3.82%。施用硅肥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水稻产量、改善品质、提高抗倒伏能力,但不同硅肥类型对水稻的促进效应存在差异,S1处理对水稻的综合影响最大,可为河龙贡米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改进湘南地区早稻氮肥施用方法,明确氮肥施用关键技术,构建高产高效氮肥施用模式,开展了以施氮水平为主区因素、氮肥运筹方式为副区因素的裂区试验,研究了其对湘南早稻产量形成与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增大施氮量和穗粒肥比例能提高水稻茎蘖数和成熟期水稻叶片SPAD值;施氮150-210kg/hm2范围内,早稻产量变化不大,但中氮(180 kg/hm2)水平下提高穗粒肥比例可显著增产。(2)增大施氮量可显著提高稻米整精米率和稻米粗蛋白含量,降低垩白率;提高穗粒肥比例可提高稻米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含量和粗蛋白含量,降低稻米碱消值。(3)随施氮量增大,水稻氮素积累量显著增大,但氮素偏生产力(NPFP)、氮肥农学效率(ANUE)和氮素回收效率(NRE)显著降低;提高穗粒肥比例可显著提高水稻氮素积累量和中氮水平下NRE、NPFP和ANUE。总体来看,180 kg/hm2施氮量下,提高穗粒肥比例有利于提高湘南早稻产量、米质和氮素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氮硅互作对水稻营养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氮硅合理配施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氮硅互作对水稻营养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硅可明显增加穗实粒数与千粒重,而施氮可明显增加有效穗数,氮硅配施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增施硅肥可明显提高土壤有效硅含量,而施氮明显降低了土壤有效硅含量。施氮对水稻各时期氮磷钾含量提高有促进作用,而施硅则影响不显著。说明氮硅配施具有相互平衡作用,中氮水平下(180 kg/hm2)配施SiO2 30 kg/hm2水稻营养较为均衡,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的施氮水平和不同的栽培密度水平对精量穴直播晚稻培杂泰丰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密度对产量,生物产量,叶面积指数,结实率和每穗粒数影响显著。增加施氮量能够显著提高个体和群体生物产量,提高叶面积指数。N2D2处理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都最高,分别达到6.945 t?hm-2和8.166 t?hm-2,适合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粳稻品种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密度对稻米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氮肥施用量能提高稻米出糙率,而栽插密度则对出糙率无显著影响,二者互作效应不显著。对精米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上升,随着密度的加大显著下降,且两者对精米率的互作影响达极显著水平。整精米率也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上升,随着密度的加大是先上升后下降,两者互作效应不显著。(2)垩白粒率、垩白大小、垩白度均随着施氮量的上升而下降。(3)直链淀粉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显著下降,栽插密度对直链淀粉含量影响不显著。胶稠度随着施氮量增加而呈变软趋势,随着栽插密度的加大而先变软后变硬,差异显著。(4)粗蛋白随着施氮量的加大而显著的上升,栽插密度和施肥量对粗蛋白影响存在极显著的互作。  相似文献   

9.
海拔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丰富水稻立体栽培理论,更好地推动高海拔区水稻的生产,综述了海拔对水稻生长发育、产量及构成因素和各稻米品质的研究,发现随海拔的升高,水稻生长所需的积温减少,水稻全生育期会延长,分蘖期推迟,结实率降低,产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随着海拔的升高先增后减;稻米品质方面,整精米率和垩白受海拔影响较大,随海拔升高,整精米率有明显增加,垩白粒率有明显下降趋势。关于海拔对稻米蒸煮食味的影响研究存在较大差异,今后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施氮水平对优质稻产量、品质及稻米Hg、As、Cd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质稻桂小占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空白,低肥(75 kg/hm2)、中肥(150 kg/hm2)、高肥(225 kg/hm2)4种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稻米品质和食用安全性(稻米Hg、As、Cd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低于150 kg/hm2时,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从而显著提高水稻产量,而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增产效果不显著。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也逐渐增加,而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则有所降低。其中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在高肥、中肥、低肥3种施肥处理下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中肥、高肥水平下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无显著差异,并均显著低于低肥处理。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和胶稠度在不同施氮水平间的变化最大,各肥料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施氮量的提高对稻米中Hg含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可导致As、Cd含量的升高,其中稻米Cd含量在高肥与中肥水平下的差异显著,As含量在各施氮水平处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此试验条件下,适量的增施氮肥,有利于优质稻获得高产并将稻米品质提升到较高水平;通过降低施肥量可减少稻米对As、Cd的吸收和积累,提高食用安全性。在优质稻栽培过程中应适量增加氮肥,施氮水平以不超过15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马波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5):169-173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肥密水平对寒地下垂穗型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钾肥和插秧密度,同时采用频数分析法获得了产量最优栽培方案。氮肥可以提高蛋白质含量,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与氮肥呈二次曲线关系,钾肥与直链淀粉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胶稠度会随着施肥量和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都与胶稠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米率、垩白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胶稠度是直接和间接影响食味评分的最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2.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灌浆结实期对两优培九、汕优63和扬稻6号3个不同品质的品种进行PDJ、BR和ALA3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水稻产量及品质均产生影响。BR及ALA导致稻米的整精米率下降和垩白粒率的上升,而PDJ处理结果与之相反;不同浓度的ALA处理后,导致稻米的整精米率下降、垩白度以及垩白粒率上升,但对糙米率、精米率和外观品质等其他稻米品质的指标影响不大。3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均可使供试验的3个品种的结实率明显提高,并使千粒重、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专用青贮玉米新品种东青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种密度和6个施氮水平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施氮水平对生物产量的影响不是简单的线性递增关系,达到一定量后生物产量不在增加,相反有所降低。在种植密度为4.67万株/hm2和施氮水平18.4g/m2时该品种的生物产量最高;主要农艺性状随密度和施氮量的变化情况不同.株高、空秆率、穗位高随着密度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单株绿叶数、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穗长、茎粗随着密度的增加有下降的趋势;株高、茎粗、单株绿叶数、穗粗、穗位高、穗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为防止倒伏应适当施用氮肥。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个体的长势较好.空秆率会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14.
氮肥运筹对超级杂交粳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在高产施氮量条件下(225 kg hm-2),按基蘖肥、穗肥不同施氮比例且穗肥依不同叶龄期追氮共设计了20种施氮模式,研究了其对超级杂交粳稻常优1号产量、氮素利用率及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运筹对常优1号产量影响极大,基蘖肥与穗肥施氮比例为58.34∶41.66,穗肥以叶龄余数4、2叶等量施氮时,产量最高;产量与总吸氮量、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表观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氮收获指数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随着穗肥施氮比例的下降,稻米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垩白率、垩白度逐渐下降;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呈直线上升趋势;穗肥随追肥叶龄期推迟,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下降。胶稠度、外观品质因基蘖肥施氮比例的不同而异。综合来看,基蘖肥、穗肥施氮比例为6∶4,穗肥以倒4、2叶期追肥可使该品种超高产、优质、高效得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依靠季节性降雨实现干湿交替灌溉对双季稻生育后期的影响,研究了双季稻齐穗后0、7、14和21d(对照)停止灌溉对叶绿素含量、干物质转化、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早稻灌浆期降雨多且雨量大,齐穗后早停止灌溉延长干湿交替灌溉时间,可显著提高叶片、茎鞘干物质转化、穗粒数和结实率,叶绿素含量降低,无效分蘖成穗减少;与对照相比,齐穗后0d停止灌溉,实收产量提高16.0%,整精米率提高8.2%。晚稻灌浆期间降雨相对偏少,适期延迟停止灌溉,可提高叶片、茎鞘干物质转化、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整精米率;与对照相比,齐穗后7d停止灌溉,实收产量提高11.0%,整精米率提高6.1%;垩白度、垩白粒率及透明度随停止灌溉时间提前和干湿交替灌溉时间延长而增加,胶稠度以早稻齐穗后7d和14d、晚稻齐穗后14d停止灌溉最高,所有处理对双季稻米整体品质指标等级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不同时期施用锌硅肥对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优良食味粳稻代表品种南粳2704和南粳9108为试验材料,设置在移栽期、有效分蘖期、倒四叶期、倒二叶期分别单施锌肥、单施硅肥、锌硅肥配施处理,比较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锌硅肥相比,不同时期施用锌硅肥均能提高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倒四叶期施用锌肥产量最高,2015年与2016年南粳2704增产4.70%、7.82%,南粳9108增产5.50%、5.39%。各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呈单施锌肥单施硅肥锌硅肥配施。在倒四叶期单施锌肥和锌硅肥配施产量最高,而在有效分蘖期单施硅肥产量最高。在不同时期施用锌硅肥,均能使稻米的糙米率降低,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增加,同时还降低垩白率和垩白度,其中以倒二叶期施用锌硅肥显著增加粳稻外观品质。不同时期施用锌硅肥对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因处理而异,但均能增加稻米的胶稠度、口感、食味值、最高黏度和崩解值,降低消减值,其中以倒二叶期施用锌硅肥效果最为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最高黏度、崩解值和消减值与蒸煮食味品质中的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口感和食味值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在倒四叶期施用锌肥能提高优良食味粳稻产量;倒二叶期施用锌硅肥能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17.
茉莉酸甲酯(MeJA)可有效促进水稻颖花开放,使父母本花时相遇,提高制种产量,但MeJA对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以辽宁稻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开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MeJA对产量和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MeJA可显著降低粳稻产量,且浓度越大,降低的程度越明显。MeJA对产量结构中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结实率影响显著,尤其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的结实率均随MeJA浓度的升高呈极显著下降趋势,而结实率的显著下降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喷施MeJA可显著降低粳稻品质。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MeJA处理下精米率显著下降,且浓度越大,降低程度越明显,整精米率在高浓度处理下降低程度达极显著水平。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变化不显著。随MeJA喷施浓度升高,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下降。本研究可为生产上充分发挥MeJA调控花时的作用,同时避免对产量和米质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北方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稻作科学研究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粳稻需求持续增加,粳稻面积不断扩大,明确目前不同稻区产量与品质性状现状及其相互关系,对今后北方粳稻育种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利用2011—2013年北方稻区国家水稻新品种试验数据,根据地区和品种(系)特点划分为黄淮粳稻、京津唐粳稻、晚熟中早粳稻、中熟中早粳稻、早熟中早粳稻5种类型,分析了产量水平、产量构成因素、品质现状等类型间差异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产量表现为中熟中早粳稻早熟中早粳稻、京津唐粳稻、黄淮粳稻晚熟中早粳稻。5种类型糙米率和整精米率平均值分别为83.66%和66.95%,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平均值分别为30.26%和3.08%。总体和不同类型产量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结实率与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与垩白粒率表现为显著的负相关。籽粒长宽比与产量关系不密切,与糙米率大多显著负相关,而与整精米率的负相关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着粒密度与产量的关系也不密切,与穗数基本表现为显著负相关而与每穗粒数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对结实率、千粒重和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大。根据上述结果可以认为,我国北方粳稻至少在9 t hm–2以下产量与主要品质性状的矛盾并不突出,可以在保持产量的基础上改进品质,或者在保持品质的基础上提高产量,使产量和品质在更高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藏区不同海拔条件下水稻产量构成和米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西藏不同海拔水稻产量和米质变化特征,提高藏区水稻生产水平,分别在海拔1 480、1 600和2 020m以粳稻品种WT87和WJ313开展种植试验,分析其产量构成因素和稻米品质。结果表明,2个品种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穗实粒数、千粒重和实际产量都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其中单株有效穗数和穗实粒数减少显著,2个品种结实率在不同海拔上的升降趋势不同。外观品质上,海拔对粒型和糙米率的影响不大,精米率随着海拔的升高略有升高,垩白度和垩白粒率因品种差异在不同海拔上变化趋势不一致;蒸煮品质上,胶稠度随着海拔的增加呈降低趋势,RVA谱特征值中崩解值随着海拔的增加而下降,而消减值的变化趋势与之相反,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均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增加;米饭食味品质随着海拔的升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20.
氮、钾施用量对中粳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楠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23-127
以中粳品种“皖稻68”为材料,研究N、K施用量对单季中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量为262.5kg/hm2和施kcl为375.0kg/hm2时产量最高,达11211.1kg/hm2。水稻的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而分蘖成穗率、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抽穗后干物质生产积累量和总颖花量以施N量为262.5kg/hm2为最高,进一步增施氮肥则下降,不利于群体质量的提高。钾肥对水稻的有效穗和穗粒数影响不大,但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穗下节间长度占株高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植株抗倒性,而抽穗后干物质生产积累量也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的群体质量得到优化,产量有增高的趋势,但是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