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从山东东营疑似绵羊痘病羊的肺脏组织中分离到1株病毒。取疑似绵羊痘病羊组织病料研磨、冻融、离心后分别接种11日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和牛睾丸继代细胞,鸡胚接种部位出现明显的痘斑;牛睾丸细胞出现聚集、变圆等明显的细胞病变。利用1对绵羊痘病毒T4肽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了PCR扩增,获得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约300 bp的片段。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等毒株相关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与国外其他绵羊痘病毒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达97.4%~99.3%;与山羊痘病毒株同源性为96.4%。通过试验初步证明所分离的病毒为绵羊痘病毒,并将该毒株命名为绵羊痘病毒DY株。  相似文献   

2.
切环 《中国畜牧兽医》2013,40(7):179-181
从内蒙古牛场疑似山羊痘病毒感染的病羊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NM株。取病羊的皮肤痘疹和水疱作病料样品,分别接种BHK-21传代细胞和10日龄SPF鸡胚。结果表明,BHK-21细胞出现了明显的、规律的细胞病变,鸡胚接种部位出现了明显的痘斑;NM株细胞毒和胚毒均能够被山羊痘病毒阳性血清所抑制。利用1对山羊痘病毒特异性检测引物对NM株病毒进行PCR扩增,获得445 bp片段,与预期大小一致。将扩增产物提纯后克隆至pMD18-T载体,经酶切鉴定正确后,对阳性克隆株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NM株的基因片段与已发表的山羊痘病毒毒株的相应基因片段具有高度同源性,同源性在99.2%~100%之间。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旨在对重庆地区一疑似山羊痘病病例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并构建动物模型,分析其致病性。利用临床诊断与实验室诊断技术,对山羊痘进行鉴定,并利用BHK21细胞对山羊痘病毒进行分离纯化,将纯化到的毒株人工感染3月龄羔羊,构建动物模型,分析羔羊发病情况。分子鉴定结果表明:PCR扩增出了山羊痘病毒P32基因特异性条带,经测序共815 bp,该序列在NCBI中经BLAST比对与山羊痘病毒(NCBI登录号:AY880717.1)的同源性最高(99%),且在系统进化发育树中也与其聚为一簇;细胞培养结果表明,在接种72 h后,细胞出现变圆、聚集和脱落的现象;攻毒结果显示,实验组羊只体温升高(42℃),第7天在唇部和尾根部出现红色丘疹和水泡,第15天唇部出现褐色结痂。该研究为山羊痘的防治和致病机理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山羊痘地方株疫苗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将本实验室分离到的山羊痘病毒云南流行毒株MYS、XW、XD及疫苗株VF4主要结构蛋白基因P32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双向测序,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羊痘病毒属成员:山羊痘病毒(GTPV)、绵羊痘病毒(SPPV)、疙瘩皮肤病病毒(SLDV)参考毒株相应序列作对比分析(ByClustalWMethod),结果显示:(1)MYS、XD毒株P32基因全长969bp,疫苗株VF4为974bp,XW毒株为975bp。(2)XW、疫苗株VF4在100~105bp位置处均插入6个A,在947bp位置缺失一个T;SPPV参考毒株在169~171bp位置插入GAT。(3)由于疫苗株VF4P32基因核苷酸序列第414位置处发生了T/A突变,在该处形成一个新的终止密码子TAA,导致完整的开放读码框架(ORF)被打断,只表达第1~411bp(137个Aa)的基因片段,而不能表达出完整的P32蛋白。其余6株毒株的开放读码框架均很相似。(4)在所构建的系统发生树中,LSDV与SPPV参考毒株、MYS和XD株、VF4和XW株、GTPV参考毒株各被划分为一组。所有7个毒株P32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都很高,均在97%以上。其中疫苗株VF4与SPPV参考毒株的同源性最低,为97.6%。XD与XW毒株的同源性最高,为99.8%。(5)酶切位点分析结果显示,MYS、XW、XD、VF4及GTPV和SLDV参考毒株具有唯一的HinfI酶切位点,大约在第694bp位置。SPPV参考毒株具有2个HinfI酶切位点,分别在第391bp和691bp位置处,该酶切位点较适合用来鉴别山羊痘和绵羊痘病毒,而疙瘩皮肤病在临床上就很容易与山羊痘和绵羊痘鉴别开来。  相似文献   

5.
为对青海细毛羊临床疑似羊痘病毒感染病例进行确诊,并对病原进行分离与鉴定,将发病羊的皮肤痘疹和水疱等组织病料分别进行PCR检测和接种绵羊睾丸细胞,PCR检测结果为阳性,接种病料的绵羊睾丸细胞表现出了明显的、规律性的细胞病变,且分离毒株能被羊痘病毒阳性血清所中和,其P32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 Bank上登录的绵羊痘病毒P32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1%~100%。  相似文献   

6.
为对江苏部分地区羊场羊痘病毒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防控,及时了解病毒遗传进化趋势,降低规模化养羊业的风险,本研究从江苏部分地区养羊场采集疑似羊痘病羊的皮肤丘疹、水疱或脓疱组织病料样品,分别接种9日龄SPF鸡胚绒毛尿囊膜、胎羊睾丸细胞(LT)和牛肾细胞(MDBK),观察鸡胚病变和细胞病变情况。同时通过PCR方法扩增羊痘病毒p32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进行p32基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接种鸡胚绒毛尿囊膜形成典型的痘斑,胚体出血;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两株分离株属于山羊痘病毒(GTPV);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也显示符合GTPV的特征。本研究所分离到的2株GTPV,为当地制定山羊痘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获得陕西榆林地区羊口疮病毒野毒株,以榆林地区某羊场疑似羊口疮(Orf)的山羊口唇部结痂为材料,将结痂研磨悬液接种于犊牛睾丸原代细胞进行传代培养,通过特征性细胞病变(CPE)观察、PCR检测、动物回归试验等对分离的毒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经研磨的病料悬液接种于犊牛睾丸原代细胞后,盲传至第4代时产生细胞病变,测得病毒滴度为10~(7.66) TCID_(50)/mL。对分离毒株的B2L基因克隆测序、同源性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毒株与与国内报道的多株羊口疮毒株核苷酸序列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与甘肃株(KC485343.1)福建株(KC568399.1)的同源性均达到99%。用纯化病毒液划痕接种2月龄羔羊后,在其唇部和腹股沟内侧出现丘疹和脓疱等ORFV感染的典型的羊口疮症状。表明成功获得了羊口疮病毒陕西榆林株。  相似文献   

8.
猪脑心肌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规模化猪场疑似病例组织病料中分离到5株脑心肌炎病毒(EMCV),对其中的2株(EMCV BJC3和EMCV HB1)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病毒粒子大小约为27nm,呈圆形;2株病毒均不耐酸,对氯仿不敏感,对胰蛋白酶敏感性有所不同,60℃加热1h可被灭活,二价阳离子对病毒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EMCV多克隆抗体作间接免疫荧光,分离毒株感染的BHK-21细胞的胞浆中可见特异性荧光。对分离毒株进行了VP1和3D基因的扩增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2个毒株V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49%,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46%,与GenBank中EMCV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介于81.61%~99.5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95.5%以上;3D基因扩增片段序列与其它毒株的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100%。基于VP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表明,2株分离毒均位于进化树的主干上,变异度不大。由此表明,EMCV感染已在我国猪场存在。  相似文献   

9.
利用PCR技术扩增出羊痘病毒结构蛋白P32基因,并进行同源性比对及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病毒与其他绵羊痘病毒与山羊痘病毒同源性分别为99%与96%.  相似文献   

10.
感染细胞与痘疹样本中山羊痘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Trizol法和SDS-蛋白酶K法提取山羊痘病毒DNA后,根据山羊痘病毒P32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能检测感染细胞培养物与组织病料的PCR方法,结果显示以SDS-蛋白酶K法提取的病毒DNA在含量与纯度上均明显高于Trizol法;该PCR方法对山羊痘标准毒株细胞感染物能扩增出特异性的DNA条带,最小检出量为40.625ng;且能检出山羊痘疫苗毒Y株、贵州现场分离毒LD株和QL株的细胞感染物以及山羊痘疹样本中病毒DNA,而对鸡痘疫苗毒株感染细胞、正常细胞及正常山羊皮肤均为阴性反应。这些结果表明,建立的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强、可靠性好、灵敏度高等特点,可用于山羊痘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1.
以贵州本地分离纯化的山羊痘病毒为试验材料,感染Vero细胞,通过台盼蓝、吖啶橙/溴乙锭荧光染色分析细胞的死亡及凋亡比例;经特异性PCR从山羊痘病毒基因组中分离出山羊痘病毒抗凋亡蛋白样基因,基因长531bp,含有完整的编码框,与绵羊痘病毒抗凋亡蛋白基因的相似性为97%,因此确定为山羊痘病毒抗凋亡蛋白基因。进一步研究山羊痘病毒抗凋亡蛋白基因在Vero细胞中的表达,结果显示,病毒感染Vero细胞24h时没有检测到凋亡现象,山羊痘病毒抗凋亡蛋白基因的mRNA水平最高;感染48h时,Vero细胞的凋亡率上升到13%,山羊痘病毒抗凋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随之下降。结果表明,山羊痘病毒抗凋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与Vero细胞的凋亡呈负相关,有助于病毒在细胞内的生存和侵染等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吉林地区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GPV)的基因特征,及其与黑龙江及中国其他省份和国外流行毒株的相关性,本研究采用PCR方法鉴定2018年吉林某养鹅场送检的病死雏鹅的肠组织,同时对GPV的非结构蛋白NS1基因及结构蛋白VP1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与国内外16株GPV参考毒株的相应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病死雏鹅为GPV与减蛋综合征病毒(Egg drop syndrome virus,EDSV)混合感染;吉林地区GPV的NS1基因长为1 884 bp,编码627个氨基酸,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8%~99.8%,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1%~99.7%;VP1基因长为2 199 bp,编码732个氨基酸,与参考毒株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3.4%~99.9%,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6.4%~99.9%。NS1及VP1基因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均表明,吉林地区GPV与哈尔滨分离株98E属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与国外分离株、中国台湾和安徽分离株亲缘关系均较远。吉林地区GPV与鹅源GPV具有较近的亲源关系,同源性明显高于其他水禽来源的GPV。该研究为明确中国东北地区GPV空间的流行规律提供基础数据,为东北地区GPV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G蛋白偶联趋化因子受体(GpCR)基因在羊痘病毒种属鉴别中的作用,本实验对3株绵羊痘病毒(SPV)和2株山羊痘病毒(GPV)弱毒疫苗株的GpCR进行了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中登录的21个羊痘病毒属成员相关序列进行了比对。核酸同源性分析表明SPV不同毒株之间同源性达到99.5%~99.8%;GPV之间同源性达到98.8%~99.8%;GenBank上公布的疙瘩皮肤病病毒(LSDV)之间同源性达到100%。而GPV、SPV和皮肤疙瘩病毒两两比对的同源性仅达到94.2%~95.9%。对GpCR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可以看出GPV、SPV和LSDV分别位于不同的进化分枝上,而GPV与LSDV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GpCR基因在鉴别GPV属和流行病学分析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猪伪狂犬病病毒GXBB株的分离鉴定及gE基因的克隆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广西玉林博白某猪场采集的发病仔猪大脑和内脏病料中分离到一株病毒。病毒接种家兔后引起典型的奇痒、神经症状,接种PK-15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病毒效价(TCID50)为10-7.22/0.1 ml。设计扩增PRV gE胞外区基因的引物,能扩增出约947 bp的特异性片段,将扩增出的目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并与国内外不同PRV毒株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该毒株与国内MinA株、Ea株、SH株、LA株、GXB株、GXW株核苷酸同源性在98.7%~99.4%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8.1%~99.1%之间,上述结果证实该分离毒株为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GXBB株。GXBB株与国内流行毒株同源性很高,说明目前广西PRV流行株变异不大。这为下一步广西伪狂犬病的预防和净化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山羊痘病毒疫苗株ORF64~ORF67的分子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构建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TK)基因缺失活载体疫苗,对山羊痘病毒(Goatpox virus,GPV)疫苗株(AV41)ORF64-ORF67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在全长3460bp的DNA序列中,包含4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lame,ORF)。ORF64核苷酸序列全长396bp,编码病毒膜蛋白;ORF65核苷酸序列全长444bp,ORF64和ORF65有44个碱基重叠。ORF66核苷酸序列全长534bp,编码胸苷激酶,具有保守的ATP结合位点和细胞中TK特征序列。ORF67核苷酸序列全长594bp,编码宿主范围相关蛋白。ORF64-ORF66在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中是完全保守的。与参考的国外GPV进行序列比较,ORF64~ORF67有一些差异,如突变和插入等。同源性分析显示:与羊痘病毒属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较高(94.7%~100%)。我国的GPV不同毒株TK同源性为100%。与脊索动物痘病毒亚科中其他成员同源性差异较大(17.3%~65.2%)。将GPV AV41TK与鸡、小鼠和人类的TK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GPV AV41TK进化关系表明,GPVTK基因在进化上可能起源于宿主细胞的TK1基因。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分子水平上我国GPV AV41与国外毒株存在差异,推测可能是GPV AV41疫苗株在致弱过程中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鹅细小病毒(GPV)基因遗传变异特征,采集海南某养鹅场疑似鹅细小病毒感染的病料,将其处理后接种番鸭胚成功分离到一株病毒,经PCR鉴定为鹅细小病毒,命名为HN株,并获得了其全基因组序列,将该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登录的16条鹅和番鸭细小病毒基因序列进行了比对分析。结果显示,该株病毒基因组全长为5 106bp,由ITR、NS、VP构成,其中ITR为444bp,NS1为1 844bp,VP1为2 199bp;HN株与SHFX1201株的NS1基因和VP1同源性最高,分别达到99.8%和99.7%,与番鸭细小病毒株FM的NS1基因同源性最低,为82.7%;与90-0215株VP1同源性最低,为80.1%。HN株的遗传进化树可以看出,GPV可以分成明显的2个基因亚群,HN株与鹅细小病毒匈牙利株(B)、欧洲疫苗株(VG32/1)和台湾株(82-0321V、82-0321、06-0329)均处在第I亚群,且与安徽分离株Y株以及SHFX1201株同源性最接近,番鸭源匈牙利株FM单独处于第Ⅱ亚群。本研究丰富了GPV的数据资料,为研究GPV分类地位以及遗传进化关系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研究GPV流行趋势和疫苗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ce of chicken anemia virus (CAV) in Slovenia was confirmed by inoculation of 1-day-old chickens without antibodies against CAV and isolation of the virus on the Marek's disease chicken cell-MSB1 line an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Experimental inoculation of 1-day-old chickens resulted in lower hematocrit values, atrophy of the thymus, and atrophy of bone marrow. CAV was confirmed by PCR in the thymus, bone marrow, bursa of Fabricius, liver, spleen, ileocecal tonsils, duodenum, and proventriculus.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whole viral protein (VP)1 gene was determined by direct sequencing. Alignment of VP1 nucleotide sequences of Slovenian CAV isolates (CAV-69/00, CAV-469/01, and CAV-130/03) showed 99.4% to 99.9% homology. The VP1 nucleotide sequence alignment of Slovenian isolates with 19 other CAV strains demonstrated 94.4% to 99.4% homology. Slovenian isolates shared highest homology with the BD-3 isolate from Bangladesh. Alignment of the deduced VP1 amino acids showed that the Slovenian isolates shared 100% homology and had an amino acid sequence most similar to the BD-3 strain from Bangladesh (99.6%) and were 99.1% similar to the G6 strain from Japan and the L-028 strain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he Slovenian isolates were least similar (96.6%) to the 82-2 strain from Japan. A phylogeneric analysis on the basis of the alignment of the VP1 amino acids showed that CAV isolates used in the study formed three groups that indicated the possible existence of genetic groups among CAV strains. The CAV isolates were grouped together independent of their geographic origin and pathogenicity.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鹅细小病毒(GPV)A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一对引物,对国内两株鹅细小病毒毒株(GPV CC株)和(GPV FS株)主要结构蛋白(VP2-VP3)基因进行PCR扩增,并克隆到pCR3.1T载体,分别获得正向、反向连接重组质粒pVPC1、pVPC2和pVPF1、pVPF2,经酶切鉴定筛选出阳性克隆质粒并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比较,序列分析结果表明:GPV CC株和GPV FS株VP2-VP3的核苷酸大小分别为1 764 bp和1 763 bp,其中GPV CC株与A株同源性达到98.9%;GPV FS株缺失一个碱基,与A株同源性为93.5%,与GPV CC株同源性为9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