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千岛湖区消落带植被恢复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季节性水位涨落使千岛湖区两岸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出露于水面形成消落带。通过对千岛湖消落带的植被调查,分析千岛湖消落带自然分布的乔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种类和数量等现状,总结千岛湖消落区种植挺水树种的试验成果,针对不同立地提出千岛湖消落带植被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2.
四川官地水电站工程扰动区植被恢复初期群落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雅砻江官地水电站人工开挖边坡植被恢复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普通生态学研究方法,从群落组成、物种重要值、群落生长型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扰动区4个典型样地进行植被恢复初期的群落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经过1 a的恢复重建,样地内物种总数迅速增加、本地物种大量侵入、物种多样性大幅提高,群落处于演替的初始阶段;同时,初始配置的部分植物如白三叶、爬山虎和油麻藤等过早退出群落,在生境改善和景观价值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建议摈弃或在种植方式上进行相应的改进。  相似文献   

3.
禄劝县2000年水土流失面积1084 25km2,占国土面积的42 5%,其侵蚀模数为2589t/km2·a,生态脆弱,灾害严重,据此提出了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具体措施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十八站火烧区的行政管辖和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气候气象、植被与土壤、野生动物和矿产资源,火烧区的现状,火烧区森林植被恢复的意义,火烧区森林植被恢复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石渠高原高寒植被保护恢复区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简述了石渠高原高寒植被保护恢复区的区划方法、主要特征,分析生态区位,计算生产力级数,并对该区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威胁以及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潜力加以分析,提出了今后林业发展布局及目标。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风灾区是1986年8月28日受15号台风袭击形成的,风灾区总面积9924hm^2。受灾区域从海拔1050m到1700m。跨跃阔叶红松林和针叶混交林带。经过十几年的自然演替,现在的风灾区在天然更新、植被变化方面出现了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7.
赣南红壤侵蚀区植被退化和恢复演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赣南典型红壤侵蚀区进行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资料论述了赣南红壤侵蚀区植被退化和恢复演替的基本规律,并结合退化和恢复过程提出了重要植被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以国务院批复的《三峡后续工作规划》为基础,探讨了三峡水库生态屏障区植被建设的主要内容和相关技术问题,为三峡库区植被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岩溶区绝大部分分布在南方。植被的自然演替恢复是岩溶区生态重建的主要方式。随着自然演替的进行,土壤环境特征、土壤养分特征及土壤种子库等产生相应的变化。而岩溶植被的顶极群落特征和群落演替特征,包括盖度、结构、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分布格局、演替方向都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困难立地植被恢复主要模式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环境建设,对于改善京津地区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内的建设任务大多是干旱瘠薄、沙化、盐碱等造林困难的地块,加强这些困难立地的治理成为提高工程建设成效的关键和难点。文章通过对河北省京津风沙源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提出了京津风沙源区困难立地条件生态环境建设对策,并就该地区的困难立地植被恢复提出了主要建设模式和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以珠江上游的流域地区为研究区域,选择6个树种进行树种对比试验,并对水土流失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参试树种表现出较好的适应性,旱冬瓜生长最为迅速,其它树种生长情况依次为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云南松.生物多样性在不同地类上有一定差异,其表现依次为退耕地阴坡>荒草地>退化林地>阳坡耕地.经过5年的造林恢复植被,土壤养分得到改良,土壤的结构得到了改善.试验区的土壤侵蚀减少了38.48%,水土流失面积减少44.32%.  相似文献   

12.
在莱芜北部和南部石灰岩荒山人工植被恢复区,选择刺槐纯林、侧柏纯林和侧刺混交林三种典型群落类型,对其林下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分析植物物种组成、性状组成、物种重要值和林下优势种的差异,进一步加强森林抚育工作,为改善林分结构、调整林分密度、促进植物多样性的提供数据信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豫西的自然条件、植被特点,从飞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造林三个方面阐述了豫西困难立地条件区的植被恢复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4.
文章描述了突泉县境内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形成原因。结合突泉的地形地势,着重对水土流失区植被恢复关键技术运用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了林草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和有效途径,需要建立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区独特生态系统的研究方法。针对小区域尺度或不同流域生态系统类型,研究了其植物群落配置、生物多样性恢复与保护技术,以及需要针对不同等级石漠化造林的参考技术。在极度耐旱抗凝冻植物选育,增汇、生物能源适生植物选育与种植,以及初步恢复生态系统维护技术等方面需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把产业链与生态链进行有机整合,建立可持续的地方生态产业,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香格里拉市高寒山区工程边坡迹地植物群落结构,以香格里拉普朗尾矿区工程边坡迹地为研究对象,研究其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相似性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工程迹地乔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丽江云杉,灌木层优势种以川滇高山栎为主,其次是滇西北小檗和西南蔷薇,草本层优势种以苔草、蒿等植物为主,未受破坏的自然林地植物优势种更为多元化;工程迹地1年自然恢复样地与自然群落样地物种相似性指数较小,为0.03~0.30;工程迹地多年自然恢复样地物种与自然群落样地物种相似性系数较高,最高为0.43;F1样地草本层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较大,但不同工程迹地之间差别较小。草本层自然恢复较快,在演替早期,草本植物中的蒿、苔草、野青茅及西南鸢尾等植物,可作为工程迹地植被恢复的先锋植物。  相似文献   

17.
以太行山片麻岩山区天然植被退化形成的荒草坡、基岩裸露的灌草坡及人工爆破整地形成的隔坡梯田台面和覆土梯田坡面4种立地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植生袋、鱼鳞坑、营养钵、撒播等造林技术,在4种立地类型上进行乔灌草人工植被恢复技术试验示范,研究了不同立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变化。物种多样性调查结果表明:在灌木层中,荆条是天然退化山地的绝对优势种,多花胡枝子和荆条是人工整地梯田坡面的优势种,其他物种主要有酸枣、臭椿,灌木层生态优势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由大到小顺序均为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草本层主要物种有中华隐子草、狗尾草、早熟禾、碱蓬、地梢瓜等,物种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灌草坡、荒草坡、梯田坡面,而均匀度指数略有不同,其由大到小依次为梯田台面、荒草坡、灌草坡、梯田坡面,物种丰富度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灌草坡、梯田坡面、梯田台面、荒草坡,草本层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灌木层,鲜有低矮乔木。不同造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简易植生袋坡面恢复技术措施在基岩裸露的陡坡上实施1a后,萌发生长的紫花地丁和二月兰的保存率低,恢复状况差,植生袋破损严重,坡面稳定性差,难以实现恢复效果;灌草坡鱼鳞坑造林技术实施1a后,金叶榆、侧柏、黄栌、榆叶梅和樱花的存活率分别为99%、99%、85%、67%和48%,其中金叶榆、侧柏和黄栌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榆叶梅和樱花;荒草坡面撒播植被恢复技术实施1a后,紫苜蓿存活状况较好,紫花地丁和二月兰存活状况差,二月兰几乎无一存活;梯田坡面营养钵造林技术实施1a后,沙地柏成活率不足5%;梯田台面客土经济林营造技术实施结果表明:山桃、山杏、苹果、核桃都可以在片麻岩梯田台面上较好生长,经过合理的培育管理,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山体滑坡区的治理与植被恢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资兴市于2006年7月15日受热带风暴的影响,普降暴雨,造成大范围的塌岗、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对此进行了灾害形成机理分析,提出了工程治理技术,自然恢复和生态恢复植被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经营管理指导下,改善被火灾破坏的生态环境,按照林木生长及森林演替规律,采用各种可行性更新方式,尽快恢复火灾区林木植被。  相似文献   

20.
针对德钦地区的特姝地貌及生态特征,将区域分为干暖河谷区和亚高山寒温区,分析不同区域植被恢复重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对干暖河谷区提出合理进行树种选择,高质量的整地,使用保水剂,适当深栽,密度适宜,选择最佳种植模式等植被恢复策略;对亚高山寒温区提出推荐适应性较强的造林树种,发展混交林,进行牲畜防护等植被恢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