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改梯及退耕还草还林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建立一个新的"隔坡集流梯田工程".该工程将梯田建设与林草、水利工程相结合,利用隔坡面汇集储存前期降水,用于补充水平田面作物需水关键期的灌溉,隔坡坡面进行退耕还草还林,从而解决黄土丘陵沟壑区干旱缺水、雨水资源利用率低等造成的作物产量低下、波动大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量影响的GSAC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高寒区水文模型研究中基础数据缺乏、现有数据时空分辨率不高、蒸散发和积雪融雪难于定量计算等问题,选择基于栅格的萨克拉门托(GSAC)模型,通过设定不同的土地覆被变化情景,定量分析土地覆被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并推求了宝清站枯水期流量。结果表明:率定参数后的GSAC模型在模拟位于寒区的宝清河流域日流量过程中,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决定系数平均值为0.732 9,较好地再现了该流域1997—2001年逐日的流量过程;退耕还草、还林均会引起年径流量的增大,增幅在3.09%~44.85%之间,且退耕还草对流量的影响更大;退耕还草、还林的坡度与流域出口断面的流量具有负相关性,即坡度越小,流量越大;坡度超过15°的耕地还草后的平均流量与该区域的生态需水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3.
9MB-2.4型牧草播种机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实施,通过保护生态环境,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建设西部生态防线。西部地区的数亿亩退耕地将逐步实施还草、还林工程,而各类牧草播种机的研制、开发将加快该工程的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4.
对丘陵沟壑区机械化修筑梯田配套技术应用研究成果进行了论述,为机械化修筑梯田提供科学的技术措施及管理决策。  相似文献   

5.
延安丘陵沟壑区坡面果园土壤水库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测定了坡面果园土壤水库特征曲线;借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果园土壤水分长期定位观测,分析了坡面果园土壤水库的调节深度受坡向影响,其中阴坡调节深度大于阳坡;土壤水库来水受土壤入渗的影响,耗水受蒸发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6.
机修梯田生产实践表明,在缓坡塬、阶地区,以道路、渠道为骨架,将耕作区划分为矩形或梯形(凸、凹形坡面),使耕作区每块梯田都可沿等高线宽布设,既可保证耕作区内梯田的地块规整,又有道路可通。在丘陵陡坡区、耕作区的划分受自然地形影响较大,以一面坡或一个梁峁划分耕作区并布设道路,地块布设根据“等高为主,兼顾地宽,大弯就势.小弯取直”原则,以便利机械耕作。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制约该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近年来,退耕还林草政策使得该区枣树面积大幅增长,但不合理的枣园管理制度(清耕制)更加剧了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采用模拟试验手段,研究了枣树枝全园覆盖,白三叶全园、行间生草及行间生草+冠下枣树枝覆盖处理下坡面径流、泥沙过程,对径流量、泥沙量与盖度的关系及径流与泥沙关系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探讨了适宜的径流-泥沙调控措施。结果表明,枣树枝及生草覆盖显著推迟了坡面径流产生的时间,且对坡面径流量及泥沙量有显著调控效应,以白三叶全园生草效果最佳。径流量与泥沙量随坡面覆盖度的增加呈指数型减小趋势。径流量与泥沙量散点分析表明二者呈非常好的线性关系,清耕处理下泥沙量较其他处理随径流量增大增加的更快。综合考虑,白三叶全园生草径流泥沙调控能力强,为该研究尺度下最优的坡面覆盖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自然条件下的田间试验,利用TDR测定了研究区不同辐射面15个不同坡面的含水量,基于水量平衡法计算得到蒸发蒸腾量,揭示了不同辐射面蒸发蒸腾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坡向、坡度对蒸发蒸腾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预测模型,并对其预测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黄土丘陵沟壑区蒸发蒸腾量在越冬期过后,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9.
针对缓坡丘陵梯田地势特点,采用田间三级灌排沟渠系统和综合治理小流域等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梯田建设申灌溉、排水系统的配套问题。介绍了梯田灌排渠沟规划设计和小流域治理经验。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丽江县根据天然林保护和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小水电代燃料生态工程作了详细的规划,按农户纯收入情况分类、分步的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11.
丘陵梯田由于长期受不同水、气、热条件的形响,形成了土壤肥力差异,造成了梯田各部位间作物产量相差悬殊,严重影响丘陵地区粮食作物的均衡增产。通过塑料暗管的埋设,有效地控制了田间地下水位,土壤含水量明显下降,土温上升,促进土壤养分的矿化,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生长环境,收到极其明显的增产改土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土城子小流域水土流失情况,科学选定水土保持设计参数,对荒坡治理工程(截水沟)、坡式梯田、地埂植物带等关键工程给定设计参数,并针对经果林造林,合理选择坡式梯田整地或穴状整地模式,还依据保土耕作条件,确定耕作方案.经分析,设计措施生效后,直接经济效益每年可增加281.75万元.  相似文献   

13.
(上接1999年第3期第19面)六、机修梯田的总体规划1.工程区域的选择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基础条件,根治水上流失,在选择机修梯田区域时,要以完整的流域或山系为单元,以建设生态农业为目标,统一规划,综合治理。首先,必须对每个单元区域内的地形地貌、丘陵、沟壑、山川、河流以及土层厚薄、土壤结构、宜农宜林面积等─-进行全面勘测,为选择好工程区域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在实地勘测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宜农资源的状况、建设基本农田的目标任务和农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先近后远、先好后次、先易后难"的原则,确定机修梯田工程的最佳…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坡面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坡面土壤水分分布状况,选取延安市一典型小流域黄土坡面设置定位观测试验,采用Trime-PICO TDR进行土壤水分观测,并分析坡面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坡面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坡位的下降,呈逐渐增大趋势,且在湿润期增加明显,下坡位土壤水分含量比上坡位大5.33%;在季节上的差异表现为在干旱期土壤表层水分差异较大,湿润期整个土壤剖面上土壤水分含量差异均较大;在植物主要生长期(5-10月),坡面土壤水分含量呈现出增加-减少-增加-减少的循环波动趋势,且其波动程度随着坡位的下降而增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的变异性减小,其中0~20 cm土层含水量的变异性最大,可达到38.1%,140~160 cm土层含水量的变异性最小,为2.9%。  相似文献   

15.
我国沿海地区海涂资源丰富,但由于沿海降雨较多且海涂坡面土质松散,坡面极易产生降雨径流侵蚀,这导致海涂沟渠等工程坡面水土流失严重、淋洗困难。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在不同雨强下不同措施坡面的产流特性。结果表明:(1)不同措施坡面的初始产流时间均与降雨强度显著负相关,在50 mm/h雨强下,延缓坡面产流的效果依次为淋洗坑>淋洗沟>耐盐草被覆盖,在100、150 mm/h雨强下,延缓坡面产流的效果依次为淋洗沟>淋洗坑>耐盐草被覆盖。(2)不同措施坡面的产流过程具有同步性,在未发生坍塌时产流强度随细沟的发育而增加,待细沟发育成熟后产流趋于稳定,当坡面发生坍塌时产流强度短时间内激增后回落。试验对比发现,耐盐草被覆盖可以明显改善海涂坡面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从1994年开始,提出了“进一退二还三”战略(即每建成一亩水旱标准农田,退下两亩旱坡薄地,还林还草还牧)。1999年,又提出并实施了“封山禁牧,划区轮牧,发展舍饲畜牧业”的发展战略,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农村经济的繁荣以及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有效地遏制“沙尘暴”的发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乌盟察右后旗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针对畜草矛盾突出的问题,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7.
复合坡度下雨水高效集蓄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复合坡面人工模拟降雨径流冲刷试验,研究了2种雨强下4种下垫面模式的坡面径流调控效应,从产流时间、侵蚀量、径流量以及泥沙含量等方面分析了径流调控的机理。结果表明:帕特草+PAM是一种理想的措施,其坡面径流量和侵蚀量均最小,较裸地对照(CK)分别提高了93.02%和98.13%,其次是帕特草+地孔,PAM+地孔;单纯在裸地上打地孔的坡面径流调控效果较裸地对照效果不明显。坡度对不同下垫面复合措施的影响甚微,而降雨强度对其影响却极为显著。坡面雨水的集蓄利用复合措施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改变了坡面的小地形状况,增加了植物(作物)覆盖度,加大了降水的入渗速率和数量,对黄土高原的水资源有效利用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发挥农机优势调动积极因素加快机修梯田发展步伐山西省副省长王文学1.我省已具备了大规模开发与建设机修梯田的条件丘陵山区农业不兴,我们全省农业就不稳。怎样走出一条有山西特色的振兴农业的路子?实践告诉人们,机修梯田是我省农业进步的基础工程,是我省农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分析了退耕还林管理中的种苗管理和营林管理,也提出了检查验收、资金管理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希望能够不断提高退耕还林的管理水平,以国家的政策和方针为指导,做好退耕还林和生态建设工程,不断提高退耕护还林质量。  相似文献   

20.
伯华  亚毅 《当代农机》2001,(3):32-33
山西省地处内陆,山地和丘陵地占到土地总面积的80 %以上。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有的被盲目开垦,滥采滥伐;有的被过度放牧,重用轻育;有的至今还处于自生自灭的荒芜状态,因而严重破坏了草地自身的演替规律,使得植被(即在一定地区内覆盖地面的植物及其群落)逆向演替,草质退化,有毒有害植物逐渐增加,载畜量下降。尤其是由于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灾害频繁,使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脆弱。为研究探讨旱农区退耕还草实用技术,1994年山西省农科院在浮山县张庄乡建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